历史搜集待证2(河北省唐山市)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历史搜集待证2(河北省唐山市)

资源简介

历史搜集待证2
它们与共和国同龄 稀有的老式纪念邮票
邮票名称: 纪1 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发行年份: 1949 全套枚数: 4.彩色 邮票面积: 21*29 齿孔度数: 12.5 版别: 胶版 整张枚数: 100 全套面值: 旧380 设计者: 张仃、钟灵 印刷厂: 上海 图集:搜寻邮票上真实风光 我收藏的奥地利建筑邮票 小邮票,大孝道 邮票名称: 纪2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纪念 发行年份: 1950 全套枚数: 4.彩色 邮票面积: 23.5*30 31*24 齿孔度数: 14 版别: 雕刻 整张枚数: 50 全套面值: 旧380 设计者: 张仃、钟灵 印刷厂: 北京 我的珍藏---部分首日封和纪念封 新中国邮票上的---祖国风光欣赏 邮票名称: 纪3 世界工联亚洲澳洲工会会议纪念 发行年份: 1949 全套枚数: 3.彩色 邮票面积: 22*30.5 齿孔度数: 12.5 版别: 胶版 整张枚数: 100 全套面值: 旧900 设计者: 曹必慧、王润手 印刷厂: 上海 邮票名称: 纪4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纪念 发行年份: 1950 全套枚数: 4.彩色 邮票面积: 30*52.5 齿孔度数: 12.5 版别: 胶版 整张枚数: 50 全套面值: 旧6800 设计者: 张仃、钟灵 印刷厂: 上海 邮票上的水浒英雄 《这些珍贵的中国邮票你见过吗?》(珍邮鉴赏) 邮票名称: 纪5 保卫世界和平(第一组) 发行年份: 1950 全套枚数: 3.彩色 邮票面积: 26*36.5 齿孔度数: 14 版别:雕刻 整张枚数: 50 全套面值: 旧3200 设计者: 张仃、钟灵 印刷厂: 上海
【图文】风光一时的写贴高手---一代文痞姚文元(组图) 激情燃烧的岁月 “共和国元帅夫妻照”(组图) 香艳红尘的珍贵影像----旧上海男女众生相(组图) 在当时是相当时髦的:40年前北大学生激情照片(组图) 周恩来经典图片集【组图】 范曾中国人物字画 (组图) 毛/泽/东会见国内外名人的精彩瞬间[组图] 姚文元文章、讲话编年目录 (凡署笔名的,在括号内注明) [b] [i] 《革命的意义——(青年近卫军)读后感》(志毅), 1949.4. 收入《细流集》。 《揭穿帝国主义的阴谋!》, 1949.6.22. 《青年报》。 《要求音乐界创作镇压反革命歌曲》, 1951.4.12. 《解放日报》。 《一个值得严重注意的数字》, 1951.11.5 卷 2 期《文艺报》。 《注意反动的资产阶级的文艺理论》, 1952.3.5 期《文艺报》。 《错误的了解》, 1953.5.10 期《文艺报》。 《应改进歌曲出版工作》, 1953.8.16 期《文艺报》。 《路是人走出来的!》(志毅), 1954.10.42 期《展望》。 《分清是非,划清界限!》, 19551.1 —— 2 期《文艺报》。 《马克思主义还是反马克思主义?——评胡风给党中央报告中关于文艺问题的几个主要论点), 1955.3.15 《解放日报》。 《胡风歪曲马克思主义的三套手段》, 1955.3.3 期《文艺报》 《胡风文艺思想的反动本质》, 1955.3.28. 《文汇报》。 《胡风否认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批判胡风唯心主义历史观之一》, 1955.5.7. 《解放日报》。 《胡风污蔑劳动人民的反动观点——批判胡风唯心主义历史观之二》, 1955.5.9. 《解放日报》。《胡风反对有组织有领导的阶级斗争——批判胡风唯心主义历史观之三》, 1955.5.11. 《解放日报》。 《给胡风的两面派手腕以十倍还击!》 1955.5.17. 《解放日报》。 《用最大的决心粉碎胡风反党集团》, 1955.5.94. 《新闻日报》。 《认清敌人,把胡风反党反革命的毒巢彻底捣毁》, 1955.5.29. 《文汇报》。 《胡风反革命两面派是党的死敌》, 1955.6.1. 《人民日报》。 《彻底清除隐藏的两面派反革命分子》, 1955.6.14. 《青年报》。 《要用铁的心肠消灭敌人》, 1955.6.18. 《新闻日报》。 《百家争鸣,健康地开展自由讨论》, 1956.6.30. 《解放日报》。 《请简单明确的讲话(党员来信)》, 1956.7.13. 《解放日报》。 《和徐中玉先生商榷几个问题》, 1956.7.15. 《解放日报》。 《理论家和墙头草》, 1956.7.24. 《新闻日报》。 《在酷热中战斗的上海》, 1956.7.28. 《解放日报》。 《江水和葡萄酒》, 1956.8.19. 《解放日报》。 《对生活冷淡的人》, 1956.8.25. 《解放日报》。 《坚持“真理”的火鸡》, 1956.8.28. 《新闻日报》。 《学习鲁迅反八服和反教条主义的精神——纪念鲁迅逝世二十周年》, 1956.8.22 作,收入《细流集》。 《僮族青年的歌声——读龙金珊的两首诗》, 1956.6 期《萌芽》。 《刻苦学习,永远前进!——介绍鲁迅的学习精神》, 1956.7 期《萌芽》。 《“扶得东来西又倒”》, 1956.9.14. 《人民日报》。 《从拒绝放映〈天仙配〉想起的》, 1956.9.23. 《劳动报》。 《不要拒绝李白游秦岭——对宋禾同志一文的意见》, 1956.9.24 作,收入《细流集》。 《谈猎奇心理》, 1956.9.25 《新闻日报》。 《锋芒篇》, 1956.10.30. 《解放日报》。 《关于“名单学”及其他》, 1956.11.11 期《文艺月报》。 《致埃及兄弟》, 1956.11.6. 《解放日报》。 《电车上的杂感》, 1956.11.11. 《新闻日报》。 《也谈庸俗社会学》, 1956.11.15. 《人民日报》。 《馆子里的杂感》, 1956.11.18. 《新闻日报》。 《算命摊旁的杂感》, 1956.11.26. 《人民日报》。 《碎贝集》, 1956.11.29. 《文汇报》。 《让理想的火焰照耀着你!》, 1956.12.48 期《展望》。 《论对句》, 1956.12.12 期《文艺月报》。 《人和钱》, 1956.12.4. 《解放日报》。 《谦虚和圆滑》, 1956.12.4. 《新闻日报》。 《回忆》, 1956.12.6. 《文汇报》。 《漫谈“同”与“异”——读书杂感》, 1956.12.7. 《人民日报》。 《论“为政策去写作”》, 1959.12.18. 《解放日报》。 《“针尖”不要刺错了对象》, 1956.12.20. 《新闻日报》。 《时代的歌手在哪里?》, 1956.12.27. 《文汇报》。 《幸福和享受》, 1957.1.4. 《青年报》。 《未来集——答杜勒斯“一九五七年幻想曲”), 1957.1.16. 《文汇报》。 《也谈感情》, 1957.1.17. 《解放日报》。 《谈“一窝蜂主义”》, 1957.1.30. 《新闻日报》。 《量衣台边的杂感》, 1957.1.30. 《大公报》。 《论诗歌创作中的一种倾向》, 1957.2.2 期《文艺月报》。 《论“知音”》 1957.2.2 期《文艺月报》。 《艰苦和磨炼》, 1957.2.5. 《青年报》。 《杂谈风格、领导和规格》, 1957.2.6. 《解放日报》。 《教条和原则——与姚雪垠先生讨论》, 1957.2.6. 《文汇报》。 《〈细流集〉前记》, 1957.2.14 作,收入《细流集》。 《影评家和英雄》, 1957.2.4 期《中国青年》。 《奇怪的“逻辑”——仿鲁迅〈论辩的魂灵〉》, 1957.2.4 期《萌芽》。 《在“奇案”的背后》, 1957.3.7. 《人民日报》。 《拍卖行中的声音》, 1957.4.2. 《解放日报》。 《英国人民的愤怒》, 1957.4.3 作,收入《在革命的烈火中》。 《望洋集》, 1957.4.12. 《文汇报》。 《论辩出真理》, 1957.4.18. 《解放日报》。 《顺流和逆流》, 1957.4.25 作,收入《在革命的烈火中》。 《三则广告》, 1957.4.27. 《大公报》。 《谈称呼》, 1957.5.3. 《解放日报》。 《一点补充——与若望同志交换一点意见), 1957.5 月 7 、 8 日《文汇报》。 《放下架子》, 1957.5.13. 《解放日报》。 《人的价值》, 1957.6.7. 《解放日报》。 《录以备考——读报偶感》, 1957.6.10. 《文汇报》。 《关于青年的杂感》, 1957.6.10. 《劳动报》。 《敌友之间》, 1957.6.10. 《解放日报》。 《我们要反对的是什么?——关于“硬骨头”及其他》, 1957.6.11. 《新闻日报》。 《坚定地站在党的立场上》, 1957.6.14. 《解放日报》。 《法国人民的觉醒——介绍苏联电影〈第六纵队〉》, 1957.6.11 期《大众电影》。 《右派野心分子往何处去》, 1957.6.15. 《文汇报》。 《从恐吓信中所窥见的》, 1957.6.18. 《新闻日报》。 《在剧烈的阶级斗争中考验自己》, 1957.6.21. 《解放日报》。 《“过去是有功劳的”》, 1957.6.24. 《解放日报》。 《揭露谜底》, 1957.6.27. 《新闻日报》。 《对党的领导的态度是辨别右派分子的试金石), 1957.6.28. 《文汇报》。 《鲁莽耍的是什么把戏?》, 1957.6.29. 《解放日报》。 《这场“戏”的确“好看”》(文潮), 1957.6.29. 《解放日报》。 《党颂》(尖兵), 1957.7.3. 《文汇报》。 《谈阶级仇恨与阶级斗争》, 1957.7.13 期《萌芽》。 《读〈文艺报〉上的一篇翻案文章》, 1957.7.6. 《人民日报》。 《乘胜追击》, 1957.7.7. 《新闻日报》。 《一种右派人物的灵魂》, 1957.7.7. 《解放日报》。 《从“来函照登”说起——对〈文艺报〉上的几篇文章的一些意见》, 1957.7.9. 《文汇报》。 《流沙河与〈草木篇〉》, 1957.7.27 期《展望》。 《温情主义及其他》, 1957.7.14. 《解放日报》。 《丑相》, 1957.7.15. 《劳动报》。 ?327? 《驳施蛰存的谬论》, 1957.7.7 期《文艺月报》。 《〈新观察〉放出的一支毒箭》, 1957.7.19. 《人民日报》。 《鲁莽被什么人“利用”?》, 1957.7.21. 《解放日报》。 《辟谣三则——答徐中玉〈积疑三问〉》, 1957.7.4. 《解放日报》。 《走哪一条路——批判王若望几篇文章中的反党反社会主义言论》, 1957.8.8 期《文艺月报》。 《不要同时代脱节》 1 , 1957.8.8 期《学术月刊》。 《反党野心家的四个手段——揭露右派分子王若望的阴谋活动》, 1957.8.2. 《解放日报》。 《再谈教条和原则——与刘绍棠等同志讨论》, 1957.8.18 期《文艺报》。 《驳徐中玉向党进攻的六个论点》,收入《在革命的烈火中》。 《从“这是一场革命”来看问题》, 1957.8.15. 《解放日报》。 《重视工农知识分子——支持一个读者的建议》, 1957.8.20. 《文汇报》。 《十个“客观上”》, 1957.8.25. 《解放日报》。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是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新文学——同何直、周勃辩论》, 1957.9.9 期《人民文学》。 《在斗争的风暴中所想到的》, 1957.9.17 期《萌芽》。 《摄影也是阶级斗争的武器》, 1957.9.11. 《文汇报》。 《平凡的新闻,伟大的道德》, 1957.9.12. 《人民日报》。 《丁玲的才华何怜之有》, 1957.9.85 期《展望》。 《论陈涌在鲁迅研究中的反马克思主义的修正主义思想》, 1957.10.10 期《文艺月报》。 《人类的骄傲》, 1957.10.6 作,收入《在革命的烈火中》。 《〈在革命的烈火中〉前记》, 1957.10.27 作,收入《在革命的烈火中》。 《文学上的修正主义思潮和创作倾向》, 1957.11.11 期《人民文学》。 《静夜杂感》, 1957.11.12. 《文汇报》。 《新的时代、新的美和新的文学——庆祝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四十周年》, 1957.11.11 期《文艺学习》。 《聋哑人的幸福》, 1957.11.22 期《萌芽》 《“真理归于谁家”?——批判徐懋庸杂文之一》, 1957.11.26. 《文汇报》。 《“联系实际”的魔术——批判徐懋庸杂文之二》, 1957.11.26. 《文汇报》。 《术语、花巧、杀气——批判徐懋庸杂文之三》, 1957.11.29. 《文汇报》。 《“独一无二”的逻辑——批判徐懋庸杂文之四》, 1957.12.6. 《文汇报》。 《无产阶级人性最合情理——批判徐懋庸杂文之五》, 1957.12.17. 《文汇报》。 《徐懋庸提倡的是什么“小品文”?——批判徐懋庸杂文之七》, 1957.12.27. 《文汇报》. 《几句结束的话——批判徐懋庸杂文之八》, 1957.12.30. 《文汇报》。 《论“探求者”集团的反社会主义纲领》, 1957.12.12 期《文艺月报》。 《一种应当抛弃的坏作风》, 1958.1.4. 《新民晚报》。 《两条值得注意的消息》, 1958.1.21. 《解放日报》。 《“梦魇般的生活”》, 1958.2.2 期《文艺月报》。 《从一套照片引起的感想》, 1958.2.6. 《新闻日报》。 《展望未来》, 1958.2.25. 《文汇报》。 《冯雪峰的资产阶级文艺路线的思想基础》, 1958.2.4 期《文艺报》。 《莎菲女士们的自由王国——丁玲部分早期作品批判,并论丁玲创作思想和创作倾向发展的一个线索》, 1958.3.2 期《收获》。 《我永远坚持自己的信念——答一封没有地址的信》, 1958.3.3. 《文汇报》。 《反对懒惰,发扬干劲》, 1958.3.6. 《解放日报》。 《以革命者姿态写的反革命小说——批判丁玲的〈在医院中〉》, 1958.3.3 期《文艺月报》。 《战斗生活的颂歌——读〈在和平的日子里〉》, 1958.3.3 期《延河》。 《辨毒篇——批判王实味的〈野百合花〉》, 1958.3.6 期《萌芽》。 《健康 ? 明朗 ? 朝气——介绍〈爱情的开始〉》, 1958.3.10. 《文汇报》。 《亲切而引人上进的书——读〈回忆马克思恩格斯〉》, 1958.3.9 作,收入《兴灭集》。 《略谈“系统派”和“当前派”》, 1958.3.21. 收入《兴灭集》。 《文艺上的修正主义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958.4.4 期《文艺月报》。 《批判文学中的人性论》, 1958.4. 《跃进文学研究丛刊》第 1 辑。 《谈谈看小说》, 1958.4.4. 《青年报》。 《漫谈大学文学理论课》, 1958.4.7. 《文汇报》。 《略谈“存真”》, 1958.4.17. 《解放日报》。 《并非“偏见”》, 1958.4.19. 《文汇报》。 《鼓掌欢迎》, 1958.4.20. 《新闻日报》。 《为什么人写作》, 1958.4.23. 《劳动报》。 《不要怕》, 1958.4.24. 《北京日报》。 《艾青的道路——从民主主义到反社会主义》, 1958.5.5 期《学术月刊》。 《不健康的趣味——评〈球场风波〉》, 1958.5.5. 期《中国电影》。 《照相馆里出美学——建议美学界来一场马克思主义的革命》, 1958.5.3. 《文汇报》。 《何必害怕》, 1958.5.6. 《解放日报》。 《雄心惊得专家叹!》 1958.5.10. 《北京日报》。 《“李崴事件”的感想》, 1958.5.18. 《新闻日报》。 《介绍〈大跃进〉之歌》, 1958.5.19. 《劳动报》。 《毒草及锄毒草》, 1958.5.29. 《解放日报》。 《〈论文学上的修正主义思潮〉序言》, 1958.5.29 作,收入《论文学上的修正主义思潮》。 《评〈早霞短笛〉》, 1958.6.6 期《文艺月报》。 《怎样看待西欧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爱情描写——从〈红与黑〉谈起》, 1958.6.11 期《中国青年》。 《如何认识约翰 ? 克利斯朵夫这个人物》, 1958.6.6 期《文学青年》。 《狗丢,你真是好样的!——从张狗丢的创造看劳动人民伟大的创造力量》, 1958.6.7. 《文汇报》。 《让诗传单飞遍全市》, 1958.6.10. 《解放日报》。 《我们工人骨头硬》(诗), 1958 年 6 且第 1 期《街头文艺》。 《贯彻总路线,发展社会主义的文学艺术》, 1958.6.12 期《萌芽》。 《打倒“假洋鬼子”的派头》, 1958.6.17. 《新闻日报》。 《杂感四则》, 1958.6.19. 《文汇报》。 《英国佬有啥了不起!》, 1958.6.26 期《展望》。 《鲜明、乐观、战斗的文学——推荐〈文艺月报 ? 上海工人创作专号〉》, 1958.7.9. 《文汇报》。 《漫谈杂文》, 1958.7.7 期《新闻战线》。 《和平出在斗争里》(诗), 1958.7.20. 《文汇报》。 《上游有止境吗?》, 1958.7 作,收入《兴灭集》。 《我们不怕战争》, 1958.7.29. 《解放日报》。 《提高警惕》, 1958.8.10. 《新闻日报》。 《无耻的骗局》, 1958.8.12. 《解放日报》。 《“爱和美”的一人生观”》, 1958.8.20. 《文汇报》。 《论〈来访者〉的思想倾向》, 1958.8.16 期《文艺报》。 《在跃进再跃进的号角下——记诚孚铁工厂的再跃进》, 1958.9.5 期《解放》。 《伟大的史诗——论新民歌》, 1958.9. 《跃进文学研究丛刊》 2 辑。 《最新最美的图画——为邳县农民的画欢呼,并谈革命的浪漫主义的重要性》, 1958.9.4. 《文汇报》。
图说“九一八事变”、满洲国(组图)
1927年6月27日至7月7日,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在东京召开东方会议,制订《对华政策纲领》,确立了使“满蒙”脱离中国本土,置于日本势力之下的方针。7月25日,田中义一将这次会议讨论的内容奏呈日本天皇,提出“惟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鼓吹以武力侵占中国东北,进而占领全中国,实现日本的“大陆政策”。 田中义一  1929年开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波及日本,加速了日本侵略中国的步伐。日本田中(右起第三人)内阁在东京召开东方会议,制定侵华政策. 1931年3月31日,日本关东军参谋板垣征四郎在日本陆军步兵学校发表《从军事上所见到的满蒙》的讲话,宣称中国东北是日本“国防的第一线”,“对帝国的国防和国民的经济生活有很深的特殊关系”。认为“必须对控制满蒙资源、改变日本国内产业等进行充分的研究和准备”,但“从目前中国方面的态度来考察,如果单用外交的和平手段,毕竟不能达到解决满蒙问题的目的”。 策动“九·一八”事变的罪魁祸首:板垣征四郎。 经典历史铁证:日本国的末日【东京大轰炸】(组图) 图说二战(十)铁甲搏杀的库尔斯克大决战(组图) 图说二战(九)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组图) 被判绞刑的甲级战犯板垣征四郎 6月19日,日本陆军省和参谋本部联合拟订《解决满洲问题方策大纲》,确定了武装侵略中国东北的原则和步骤。7月,日本陆军省密召关东军参谋长三宅光治到东京,把这份大纲作为指令,传达给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8月,本庄繁加紧调整兵力部署,并去关东军驻地巡视,观看军事演习。在这期间,日本为寻找发动侵略战争的借口,蓄意制造了“万宝山事件”。 日军入侵前,沈阳城内的繁华街市。 日本军队在行动。 1931年9月15日 图说二战(八)莫斯科保卫战 (组图) 图说二战(六)德攻占法国,英法军队大撤退(组图) 图说二战(五)大不列顛空战(组图)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趁东北军阀张学良调动东北军主力入关参加中原大战留驻华北之机,由司令本庄繁亲自策划,日本关东军自行在沈阳附近的柳条湖破坏了一小段南满铁路,诬蔑此为中国军队所为,当夜向沈阳北大营之中国军队发动进攻,标志着“柳条湖事变”,又称“九一八事变”的爆发。 1931年9月18日晚10时20分,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地段的南满铁路,反诬是中国军人所为,并以此为借口,进攻北大营。图为柳条湖爆破现场。 “柳条湖”事件中被炸死的中国人。 1931年9月18日晚,日军炮轰东北军驻地沈阳北大营,“九一八”事变爆发。驻防沈阳的中国东北军参谋长荣臻,奉张学良“不抵抗”之命严禁部下对日作战,但团长王铁汉等仍率部进行了抵抗,因作战失利,翌日晨全城即告陷落。北大营的官兵在遭日军突然袭击时,曾自发地英勇抵抗。但日军还是很快攻占了东北军驻地沈阳北大营。 图为激战后的北大营残堡。 九一八日军进攻东北示意图。 中日双方军队序列。 “九一八”事变后的9月19日,日军占领营口时在满铁事务所(现市少儿图书馆)门前布设阵地。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在东北到处挑衅。9月19日,日军侵占了北大营、沈阳、辽阳、营口等地。图为日军进占沈阳。 1931年9月19日,日本侵略军占领营口县公署(今营口市二职高)。 9月19日,日军占据“东三省官银号”(中央银行)的大金库。门前有日军站岗,门上贴着“日本军占领,犯者死无赫”字样。 1931年9月19日,外交部向日本提出严正抗议的文书。 图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三)同盟国 图说二战(四)德闪电袭击波兰并扑向其它国家(组图) 不常注意的角度:日本发现的抗美援朝解密照(组图) 9月19日,驻朝鲜的日军第20师混成第39旅团为增援关东军,越境侵入东北。图为该部在朝中边境新义州车站登车出发时的场景。 1931年9月20日,日军在长春集结,准备进攻吉林。 事变两个月内,日本军阀占领中国东三省诸多主要城市。除了1931年11月,进犯黑龙江的日军在嫩江桥遭到黑龙江步兵第3旅旅长马占山部顽强抵抗外,日军都未遭受重大损失。图为嫩江桥抗战和马部与日军反复争夺的嫩江铁桥。 江桥抗战时的马占山。 http://tuku.news.china.com/history/pic/2006-11-17/2535301_742993882.jpg 黄显声手下的沈阳警察,也是沈阳事变中唯一一支重创日军的中国官方武装力量,所以在缴械后,被屠戮者甚众。 1932年蒋介石写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手令。 1932年,以李顿为首的国联调查团在沈阳对“九一八”进行调查。 1933年,热河抗战失败,张学良引咎辞职后的留影。 1932年2月,在日本的扶持下“满洲国”建立,其傀儡政府名义上的领导人是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部分中国学者将九一八事变认作抗日战争的开始。这政权其实是关东军拥有,他们以日満亲善大使作占领东北的借口,以继续进行侵略。 傀儡皇帝溥仪(左六)即位与关东军司令官菱刈隆(左五)等人合影 一九三二年日本占领东北后,扶植伪满洲国建立。图为一九四○年六月,伪满洲国皇帝溥仪访日与日本天皇裕仁握手。 以下像片摘自《伪满洲国的“照片内参”》,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 溥仪的“大元帅正装”。1933年秋季,关东军出于种种考虑,终于同意了溥仪改“执政”为“皇帝”的愿望。溥仪赶紧准备了一套清朝“龙袍”。但关东军再一次警告溥仪,日本承认的是“满洲国皇帝”,而不是“大清皇帝”。1934年3月1日清晨,溥仪只好先穿着“龙袍”在“新京”杏花村土垒的天坛上行“告天即位礼”。回到执政府后,立即换上由奉天被服厂制作的“满洲国陆海空军大元帅正装”,进行了“登基”典礼。 饱受半世纪战火蹂躏的柬埔寨(组图) 图说历史 (组图) 【图文】中国航空之花(组图) 溥仪夫妇离开旅顺。经关东军同意,在溥仪登基前的1934年2月1日,“国通社”公开了一组溥仪的照片,其中一张为溥仪夫妇离开旅顺前往“新京”在汤岗子对翠园门口的照片。对翠园是满铁经营的一家高档宾馆。1931年11月,在日本人的策动下,溥仪从天津乘船在营口登陆,转入旅顺居住于此。经过几个月由关东军导演的“民众请愿”、“元老恳请”,溥仪“决意”出任“新国家执政”。3月8日出发赴“新京”。 婉容被授予“宝冠章”。1934年6月,日本天皇派秩父宫雍仁到伪满庆祝溥仪“登基”,并代表天皇赠溥仪“大勋位菊花大绶章”,又赠婉容“一等宝冠章”。这是婉容在授章后退出勤民楼的情景。 郑孝胥就任伪满总理大臣。1934年2月,溥仪称帝前在家中手持日本旗的郑孝胥和其儿子。郑孝胥,1860年5月2日生于福建省闽侯县(今福州)的一个仕宦家庭,后相继投奔李鸿章、张之洞、沈葆祯门下,充当幕僚,并为他们所器重。1923年,退位清帝溥仪的老师陈宝琛、庄士敦以郑孝胥有“骨气”,推荐给溥仪入宫任职。 植田谦吉任关东军司令官。4月2日晚,伪满政府以张景惠为首的高官,在长春火车站前大和旅馆大礼堂举行盛大欢迎会,宴会前植田和张景惠会谈。植田谦吉(1875—1962)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历任日本陆军军务局课员、参谋本部附、教育总监部附、航空本部长、朝鲜军司令官等职。在1932年日军发动“上海事变”时立下“战功”。1936年植田取代南次郎任关东军司令官兼伪满洲国全权大使及关东局长官。 中村舰政访问伪满洲国。张景惠在中村舰政点烟。日本为了显示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不断派各种军事组织到伪满访问。1935年9月29日,日本海军中村舰政本部长乘“光”号火车来到“新京”。30日上午10时,中村在“参拜”了“忠灵塔”后,又“拜访”了伪国务总理张景惠。 【贴图】重温大快人心事:枪毙日本战犯全集 【实拍】日本自卫队富士山下举行大规模军演(组图) (查看54次) (评论7) (08-25 22:27) 破损的日本军旗。四个日本兵,一个持刀致礼;一个持旗;两个持枪,典型的日本军旗仪式。这是1934年5月5日下午3时大连港“智利”号轮船前举行的欢送畑俊六的第十四师团“凯旋”回国的仪式。请注意这面军旗是破损的,但仍被高举着,旨在炫耀这支部队“屡建战功”。 创作反映九一八事变歌曲《松花江上》的作曲家张寒晖 (1902-1946)
图说历史:国民党军队的十大抗日名将
张自忠:第一名将。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当选第一名将首先是由战绩决定的,他曾在台儿庄战役中重创日寇坂垣师团,获得临沂大捷;收复枣阳桐柏,获得鄂北大捷;还获得过襄东大捷,被老百姓称为活关公。同时还因为他是抗战时期牺牲的国军最高将领(李家钰牺牲得晚于张)。但最主要的,是因为人们对张自忠悲剧经历的同情,这样一位正直的、人格高尚的爱国者却曾被误认为汉奸而人人喊打,简直是奇耻大辱。最后张自忠为这件耻辱主动选择了牺牲,以生命的代价表达自己的清白,真正是悲剧英雄。 李宗仁:第二名将。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有点类似中共抗日名将第二名的林彪,先打出里程碑的一战,然后销声匿迹。台儿庄战役共歼敌两万余人,是抗战开始后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取得的第一次战役规模的大捷,而且对手是日本的王牌师团,在国际上也被称为是日本建立现代化军队以来遭受的第一场引人注目的大惨败。台儿庄战役后,李虽然又参加了武汉、随枣、豫南等会战,但没出什么彩。后来,干脆被蒋介石高吊了起来,和冯玉祥、李济深等一样,位高权轻。不过,只凭台儿庄一战,李宗仁也可以无愧于抗日名将的称号。 老照片:二战中的美国靓女劳军团云南之行(组图) 一个老外用相机记录下的"南京大屠杀"(组图) 战争中的女人[119P] 杜聿明:第三名将。第5军军长。参加过古北口长城抗战和八一三淞沪抗战。以桂南会战中取得昆仑关大捷而一举成名。虽然有人认为这次胜利的一个很重要因素,是 5军作为中国第一个机械化部队,火力强于日军,但对手毕竟是号称日本钢军的坂垣师团中村旅团(薛岳万家岭战役面对的则是一个二流师团)。42年杜聿明作为远征军副司令出征缅甸,虽然戴安澜在东瓜获胜,孙立人在仁安羌也大败日军,但最终远征军还是失败了。对于这段历史,众说纷纭,功过是非很难说清,因为有些战略决策不经过亲自实践,很难判断对错。 孙立人:第四名将。新1军军长。抗战八年,孙立人在国内除了参加过淞沪会战外,基本上没打过仗,他的功勋主要是在缅甸建立的。尤其是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时,他在仁安羌一战中,以少胜多,大败日军,救出了7000多英军和记者,蒋介石、罗斯福、英王乔治都给他授勋章,由此声名大振。他的得票排在第四我想也缘于此。不过,我并不认为英国人的命比中国人的命更值钱。我欣赏孙立人的是他对日本俘虏的态度,对那些曾沾满中国人鲜血的禽兽,尽管成了俘虏也照样格杀勿论,此举大快人心。 薛岳:第五名将。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从抗战爆发到抗战胜利是连年征战,功勋累累,被称为歼敌最多的将领,仅四次长沙会战就歼灭日军十余万。但使他名声显赫、排名靠前的主要还是万家岭大捷,此战全歼日军一个师团,是抗战八年绝无仅有的。叶挺盛赞此战与平型关、台儿庄三足鼎立。有人称薛岳为中国抗日第一战将,就数量而言,薛岳是受之无愧的。不过,薛岳虽军事上成就显著,但治理湖南却颇遭物议,为了谋取暴利,他把湖南大米走私广东,结果使湖南百姓在丰收之年饿死无数,百姓编民谣骂他。 【图文】中国航空之花(组图) 【图文】风光一时的写贴高手---一代文痞姚文元(组图) 【老图片】国民党高级将领--杜聿明将军(组图) 卫立煌:第六名将。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排第六基本上是合适的。抗战时他指挥的最著名的是忻口战役,该战役对日军进行了沉重打击,歼敌数万,如果不是刘峙在河北大溃退,使得娘子关门户大开,也许会取得忻口大捷也未可知。但忻口战役毕竟是个不败而败的战役。43年卫立煌担任第二次远征军司令长官时远征缅甸,取得的才是名副其实的胜仗,该战消灭了盘踞缅甸的日军,打通了滇缅公路,成果辉煌。卫立煌是蒋介石的五虎将之一,但其他四将都是空有其名,只有卫是名副其实的虎将,但恰恰是这员虎将最不为蒋信任。 傅作义:第七名将。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北方最著名的国军抗日将领。33年就参加了长城抗战,36年又大败进犯绥远的日军和蒙奸德王的伪军部队,取得了百灵庙大捷。七七事变后,参加了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太原保卫战等。40年,傅作义又歼灭日军和王英的伪军数千人,收复五原城,取得了五原大捷,这是全国抗战以来国民党军队第一次收复失地的战役,影响很大。林彪在平型关战斗后的总结中曾表示了对晋绥军的不屑,晋绥军的战斗力也的确一般,但傅作义显然是晋绥军中的一个异数。 戴安澜:第八名将。第5军200师长。曾参加过古北口长城抗战、台儿庄大战等。在昆仑关战役中,率部与日寇浴血奋战,直至身负重伤才下战场。1942年作为远征军先头部队赴缅甸作战,在著名的东瓜保卫战中,率孤军与数倍于己之敌作战,击毙日寇5000余人,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后又率200师收复棠吉。因上级指挥失误,远征军被迫撤退回国,途中被日军伏击,戴安澜负伤不治,壮烈牺牲。戴安澜与杜聿明的关系颇似张灵甫与王耀武的关系,两位长官的结局相同,两位同为抗日名将的下属结局却大相径庭,令人感慨不已。 【大型图文】美军的鸭绿江之梦-朝鲜战争全记录 【大型图文】美军的鸭绿江之梦-朝鲜战争全记录 2 【组图】越战黑镜头! 张灵甫:第九名将。第74军58师长。张灵甫曾三次闻名,一次是抗战前因杀妻而闻名,再一次是作为解放战争时被我军击毙的为数不多的国军高级将领而闻名(蒋介石曾尊张灵甫为民国第一烈士)。这都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张灵甫一生最光彩的是在抗战八年间,他跟随王耀武,几乎年年对日作战,战功赫赫。尤其是在万家岭战役中,担任团长的张灵甫率一支小部队偷袭德安张古山,随后又坚守该阵地数昼夜,身负重伤,消灭日寇数以千计,对万家岭大捷的取得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事后,郭沫若专门派田汉编剧,歌颂德安大捷,张灵甫在剧中以真名出现,一时间闻名天下。 王耀武:第十名将。第74军长。37年参加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38年参加武汉会战中的万家岭战役。39年参加南昌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41年指挥74 军参加上高会战,重创日寇,被誉为抗日铁军。后参加第二次、第三次长沙会战,浙赣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长衡会战。45年指挥了国军抗战中的最后一次会战——湘西雪峰山会战。从抗战之初到抗战结束,王耀武年年对日作战,几乎是无役不予,而且战绩颇佳。王耀武精明强干、头脑清晰,被中共高级将领称为国民党内少有的几个明白人之一。
1911年,在汉口激战的革命军和清军
1911年,在汉口激战的革命军和清军 汉口,革命军士兵。 汉口,列队的革命军士兵。 汉口,岸边的革命军士兵。 图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三)同盟国 图说二战(四)德闪电袭击波兰并扑向其它国家(组图) 图说第二次世界大战 1:战争战争 2:轴心国 (组图) 汉口,就餐的革命军炮兵和列队行进的步兵。 汉口,革命军炮兵通过铁路转移。 汉口,革命军的炮兵。 汉口,战壕里的革命军士兵。 孝感,清军哨兵。 孝感,医院外的清军骑兵。 不常注意的角度:日本发现的抗美援朝解密照(组图) 图说历史 (组图) 汉口,清军的侦察骑兵。 孝感,正在通过浮桥过河的清军步兵。 (作者不详:这种制式浮桥在当时算得上是一种先进的概念和装备了,说明当时的清军在编制和装备上都在向现代化迈进,怪不得清军要在上面摆拍) 孝感,陆军大臣荫昌和其他清军军官。 孝感,堑壕里的清军炮兵 汉口,清军的马克沁机枪。 汉口,战时休息清军士兵。 汉口,落在赛马场的炮弹。 汉口,清军炮击后的废墟。 【老图片】国民党高级将领--杜聿明将军(组图) 老照片披露大帅张作霖被杀真相(组图) 鲜为人知的故事:影响中国战争进程的名牌机枪(组图) 汉口,清军炮击后的废墟。
汉口,清军纵火焚烧市区时的浓烟。
林彪一生:重要历史瞬间首次曝光
     林彪在国庆十周年阅兵式上 (1959年,林彪刚接了彭德怀的班,任国防部长)     抗战时期的和林彪     林彪合成照片( 平型关时期、东野时期、文革时期,下面是东野大军。)     解放军画报上的林彪     抗战初期的林彪   80年来影响了历史进程的经典镜头(组图) 2 0 0 6 年 全 球 最 佳 图 片 (组图) 价值连城的和田玉,7000年的历史!(组图)   林罗在平津战役中     1942年10月至1943年6月下旬,林彪来重庆谈判时,周恩来与林彪在红岩合影     抗大校长     东北战场上的林彪     和罗荣桓、刘亚楼在东野指挥部     1949年1月林彪与罗荣桓、聂荣臻在平津战役中   留声机:人类记录声音的历史(组图) 文革时课本封面欣赏[组图] 传说中的二十四孝全图解你知道几个?   五十年代欢迎苏联老大哥     和毛在天安门休息室三     在天安门城楼上     1966年接见红卫兵     1966年在天安门接见红卫兵     1969年国庆节,和毛一起上天安门     1970年8月,在九届二中全会上     1967年和毛、周在一起   从未被发表的中国历史图片 我国古代风俗图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