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资料(河北省唐山市)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干旱资料(河北省唐山市)

资源简介


干旱资料
1.干旱灾害对我国社会经济影响研究
前言
第一部分总论
干旱灾害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影响的综合评价
第一章我国干旱灾害概况及演变趋势
一、干旱灾害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危害
二、我国干旱灾害的演变趋势及分布概况
三、旱灾是我国农业的主要自然灾害
四、小结
第二章农业旱灾的特点及其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一、我国农业旱灾的特点与区域分布特征
二、干旱灾害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三、干旱灾害对粮食主产区和国家粮食安全的影响
四、小结
第三章干旱灾害对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活的影响
一、全国因旱灾减产粮食造成的经济损失
二、六大区旱灾粮食减产的经济损失情况
三、旱灾对农民纯收入的影响
四、旱灾对农村生活的影响
第四章干旱灾害对牧区社会经济的影响
一、我国牧区概况
二、干旱灾害对牧区生产的影响
三、内蒙古牧区旱灾的经济损失分析
第五章干旱与旱灾对城市社会经济的影响
一、干旱缺水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干旱缺水对城市居民生活的影响
三、缺水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六章干旱对旱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干旱灾害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干旱与旱灾加速草地退化和土地沙漠化发展
三、干旱与旱灾的次生灾害
第七章干旱灾害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
一、干旱灾害对宏观经济影响的评价方法
二、干旱灾害对第一产业增加值影响分析
三、干旱缺水对第二、三产业增加值的影响
四、干旱灾害对我国GDP影响的综合评价
五、干旱灾害对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影响
第八章干旱灾害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社会影响的展望
一、气候变化对旱灾的影响
二、农业技术进步和生产条件改善对旱灾的影响分析
三、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对旱灾的影响
四、未来旱灾对我国粮食产量影响的预想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专题研究
专题研究1干旱灾害对农村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一章我国农业旱灾分布与演变趋势
一、我国农业旱灾特点与主要农业干旱区
二、新中国建立以来农业旱灾的历史分析
三、农业旱灾的六大区分布和演变趋势
四、小结
……
第三部分专题研究
第四部分灾情分析
第五部分附表
后记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较多的国家之一,干旱灾害是发生频率最高、影响面最广、对农业生产威胁最大、对社会经济产生深远影响的自然灾害。本书重点介绍干旱灾害对我国社会经济影响的研究成果。内容包括:近50多年我国干旱灾害的演变趋势;旱灾造成粮食减产量的历史变化趋势;旱灾造成的农业生产、农村居民纯收入损失的估算;干旱缺水对城市经济造成的损失;干旱灾害对我国GDP影响程度的量化分析。
本书可供从事宏观经济发展规划和管理、自然灾害防治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和管理的科研工作者参考,也可供有关的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2.中国重大干旱灾害资料(1980-1989年)
时间
受旱地区
干旱 程度
降水距平 百分率(%)
受灾面积(千公顷)
灾情描述
1980年1-4月
云南、川南
重旱
-60~-70%
 
滇中、滇南干旱明显,其中滇南冬春干旱异常,红河、文山两州小春大幅度减产
1980年4-6月
陇中、宁夏、内蒙古伊盟和巴盟东部
重旱
-50~-70%
 
 
1980年7-9月
宁夏、内蒙古中部和西部、辽宁大部、豫中、苏北、皖北、鲁南、晋北、冀北、京、津
大部重旱
-40~-60%
 
山西北中部干旱严重,大秋作物受“卡脖旱”,玉米成片被旱死。辽宁省继春旱之后又发生伏旱,其中以朝阳、旅大地区少雨时间最长,旱情最重,朝阳地区466千公顷农作物及山林、果园受到干旱威胁,农田绝收面积86千公顷,一些小河干涸
1980年10-12月
云南、川西南、广东、广西
重旱
-50~-90%
 
广西9月中旬至10月中旬,大部降水量不足10毫米,11月玉林、钦州、梧州三地区滴雨未下,全区受旱面积1000千公顷,其中晚稻枯死几十万亩
1980年12月至1981年2月上旬
闽、粤、桂东南
部分重旱
-50~-95%
 
 
1982年4月至7月中旬
黄河流域大部、东北大部、甘肃南部、内蒙古西部、陕西秦岭南侧、山东半岛北部、滇东
部分重旱
-30~-60%
 
黑龙江全省春旱面积最大达1267千公顷,到6月19日受旱面积4037千公顷,6月中旬至7月初夏旱遍及全省,干旱面积7333千公顷;辽宁大部0-50厘米深土壤湿度仅5%-10%,山东烟台地区旱死小麦约110千公顷。云南严重伏旱,昆明7月降水仅92毫米,为历史罕见;干旱引起虫灾,到7月15日全省粘虫发生面积达335千公顷 。内蒙古阿拉善盟有65万头牲畜受灾,乌兰察布盟的察哈尔右冀后旗成灾面积21.5千公顷,哲里木盟受灾面积497.3千公顷,减产粮食4.2万吨
1983年4月至7月中旬
滇、桂两省区大部、川西南
部分重旱
-25~-60%
云南因严重缺水,中稻比上年少插29千公顷,大多数玉米成了“小老头”,严重减产,烟叶面积比上年减少19千公顷,高温少雨使病虫害发生危害达133千公顷以上
1984年4月至6月上旬
内蒙古中西部
部分重旱
-60~-85%
 
 
1986年3月下旬至6月上旬
山东半岛、内蒙古中西部
部分重旱
-65~-85%
 
内蒙古4月大部降水较常年偏少2成以上,5月中西部降水量不足5毫米,偏少8-9成,春旱严重
1988年6月至7月中旬
豫南、鄂北、皖中、苏北
部分重旱
-60~-85%
 
湖北到7月底受旱2867千公顷农田,100余万人饮水困难
1989年8月至9月中旬
黑南、吉西、吉北、辽宁、内蒙古东部、冀东、天津、鲁西、鲁北
部分重旱
-60~-90%
 
东北三省受旱面积22000千公顷;山东伏旱面积4000千公顷,绝产47千公顷;河北坝上几个县亩产仅10余公斤,8月有653万人、108万头牲口饮水困难。
1989年8-10月
山东半岛、鲁中
重旱
-50~-65%
 
 
1989年10月至12月中旬
粤大部、桂大部、湘东南、赣南、闽西南
部分重旱
-60~-90%
 
10月广西中、晚稻受旱403千公顷,枯死70千公顷;湖南零陵地区受旱晚稻135千公顷,占晚稻总面积的69%
3. 美国一百多年来的干旱状况
4. 中国干旱区的划分及季风与非季风区划分
中国东部广大地区和华南地区为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这些地区夏季一般受海洋气流的影响,冬季主要受大陆气流的影响,雨热同季,温湿同期,冬干夏湿。因受夏季风控制时间长,降水较多,灾害性天气频繁。西藏南部和云南大部属西南季风区,雨季和旱季分明。西北内陆地区由于深入欧亚大陆腹地,受山脉高原阻挡,来自海洋的水汽难以达到这一地区,降水稀少,成为干燥的大陆性气候区,形成洪水灾害的几率相对较小,但短历时暴雨也常在局部地区灾害。   每年夏季中国大部分地区受夏季风的影响,活跃的季风可到达华北、东北甚至西北地区,加上复杂的地形作用和多样的气候类型,常使这些地区产生暴雨。当大尺度环流发生明显调整时,则会出现大暴雨或特大暴雨,形成较大的洪水。
5. 利用热惯量法制作的全国干旱监测图
6. 今春季东北华北干旱情况及其影响
新闻来源:问天网(2008 02-28 09:38) 一、干旱情况 1月以来,干旱情况东北、华北等地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大幅偏少,东北地区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少。降水持续偏少致使东北、华北等地发生冬旱,其中辽宁、吉林西部、河北、北京、天津、内蒙古东南部及四川西部、西藏中南部等地存在不同程度的干旱,部分地区达到中旱。 预计春季东北、华北大部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发生春旱的可能性很大,春季农业生产和居民饮水可能面临缺水的局面。各地要高度重视已出现的旱情,及早部署抗春旱工作,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和抗旱备用水源建设,以保墒、增墒和抢墒为重点,做好抗春旱、保春种工作。同时,东北地区应加强森林草原火险的防范工作。 1月1日~2月26日,北方大部地区降水不足10毫米,其中黑龙江南部、吉林西部、辽宁西部、河北东北部等地基本无降水。与常年同期相比,东北、华北东部及山东半岛、内蒙古中东部、新疆北部等地降水偏少3~8成,其中东北中部和南部、河北东北部及内蒙古东南部等地偏少8成以上。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部区域平均降水量仅为1.8毫米,较常年同期(8.6毫米)偏少79%,为历史同期最少(图示),其中黑龙江、吉林两省同为2.0毫米,均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少,辽宁1.4毫米,为历史同期次少。另外,今年以来华北大部雨雪稀少,1月1日~2月26日北京市降水量仅0.1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98.6%,为历史同期次少值;河北省平均降水量也较常年同期偏少67%。   
监测结果表明,辽宁、吉林西部、河北、京津地区、内蒙古东南部及四川西部、西藏中南部等地存在不同程度的干旱,部分地区达到中旱等级(图示)。    二、旱情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入冬前测墒结果显示,东北地区西部、内蒙古东部、华北北部部分地区0~50厘米土壤相对湿度不足60%,蓄墒严重不足。入冬以来,东北地区中南部、内蒙古东部、华北东部降水量继续偏少;尤其1月以来降水量偏少5成以上,黑龙江南部、吉林西部、辽宁中西部、内蒙古东南部、河北北部甚至无降水,土壤缺墒的状况一直未得到有效改善。 加之,东北地区南部、内蒙古东南部、华北东部自1月中旬以来持续多旬无积雪覆盖,不利于土壤蓄墒保墒。 由于东北地区和内蒙古东部土壤还处在冰冻期,近期干旱暂时对农业生产没有太大影响,但前期土壤缺墒对即将到来的春播不利。河北省由于入冬以来几乎没有有效降水,目前受旱耕地已达330多万公顷,已有25万人出现临时性饮水困难,部分麦田因旱出现死苗现象;同时,水利蓄水显现不足,截至2月中旬,河北省水库可用水量不足全部库容量的三分之一,部分水库处于死水位以下,一些灌区基本无水可供。
7. 07年全球重大异常气候事件回顾
全球重大异常气候回顾(引自GreenEarth的博客) [size=10.5pt] 进入[size=10.5pt]2008[size=10.5pt]年,由于拉尼娜现象导致的大气环流异常,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和西北地区东部发生大规模罕见降雪和低温天气,造成雨雪冰冻灾害。在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过去几年全球异常气候不断发生,以下为去年以来全球重大异常气候回顾[size=10.5pt]: [size=10.5pt]2007[size=10.5pt]年[size=10.5pt]1[size=10.5pt]月至[size=10.5pt]4[size=10.5pt]月,北美地区频遭暴风雪袭击,共造成美国和加拿大[size=10.5pt]100[size=10.5pt]多人死亡,多条铁路和公路交通中断,千余次航班被迫取消。[size=10.5pt] [size=10.5pt] 5[size=10.5pt]月至[size=10.5pt]9[size=10.5pt]月,受季风导致的强降雨影响,东南亚地区遭遇[size=10.5pt]30[size=10.5pt]年来最严重的洪灾,造成至少[size=10.5pt]3000[size=10.5pt]人死亡,数千万人受灾。此外,罕见高温天气还袭击了亚洲、欧洲和美洲的部分地区。巴基斯坦、意大利、美国、日本等国均出现创历史纪录的高温,导致数百人丧生。[size=10.5pt] [size=10.5pt] 6[size=10.5pt]月,强热带风暴“古努”在阿拉伯半岛东部沿海地区登陆,造成至少[size=10.5pt]25[size=10.5pt]人死亡,并使阿曼、伊朗、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沙特阿拉伯等国沿海地区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此前,海湾地区极少出现强热带风暴。[size=10.5pt] [size=10.5pt] 6[size=10.5pt]月至[size=10.5pt]7[size=10.5pt]月,英国威尔士以及英格兰中西部地区遭受[size=10.5pt]60[size=10.5pt]年不遇的洪灾,造成牛津等[size=10.5pt]5[size=10.5pt]个郡的大片地区和数以万计的房屋被淹,多条铁路和公路交通中断。[size=10.5pt] [size=10.5pt] 7[size=10.5pt]月至[size=10.5pt]9[size=10.5pt]月,非洲东部、西部和中部的[size=10.5pt]22[size=10.5pt]个国家遭到强降雨引发的洪灾袭击,造成约[size=10.5pt]300[size=10.5pt]人死亡,[size=10.5pt]100[size=10.5pt]多万人受灾,其中苏丹、埃塞俄比亚和尼日尔等国灾情严重。[size=10.5pt] [size=10.5pt] 11[size=10.5pt]月,几十年罕见的强热带风暴“锡德”袭击了孟加拉国,导致[size=10.5pt]4000[size=10.5pt]多人死亡或失踪,[size=10.5pt]800[size=10.5pt]多万人受灾,经济损失逾[size=10.5pt]23[size=10.5pt]亿美元。[size=10.5pt] [size=10.5pt] 12[size=10.5pt]月至[size=10.5pt]2008[size=10.5pt]年[size=10.5pt]1[size=10.5pt]月,暴风雪持续袭击美国,引发雪灾、暴雨和洪水,造成数十人丧生,多条高速公路被迫封闭。[size=10.5pt]
8. 中国干旱灾害的主要特点
中国出现的干旱灾害情况大体有以下一些特点: 1.干旱灾害面积广,但分布不均匀   据统计,我国每年农田受旱涝灾害的面积约占总播种面积的27%左右,而其中60%左右是旱灾,这说明全国受旱灾面积是很广的。全国各大区都会有旱灾出现,但分布不均匀,其中黄淮海地区占了全国受旱灾面积的50%左右,长江中下游也是多旱灾的地区,这两个地区就占了全国受旱灾总面积的60%以上。       2.干旱灾害出现频繁,有时持续时间较长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受季风气候影响,在全国境内,局地性或区域性的干旱灾害几乎每年都会出现。例如,据研究,在1979-1991年这13年间,其中有8年是在华北、东北及华南出现干旱,另有2年在长江以南的广大南方地区出现干旱,2年出现了全国性干旱,1年为长江流域干旱。在华北地区,在1951年-1980年的三十年中,出现较大范围的干旱就有12年,中等范围的干旱11年,其余7年出现了范围较小干旱,而这时期长江流域也有28年出现了范围不同的干旱。    从干旱持续时间看,许多地区会出现春夏连旱或夏秋连旱,有时甚至春夏秋三季连旱。例如,华北地区干旱的持续时间一般在1-2个月或4-5个月左右,有些年份干旱持续时间特长,如1957年、1965年、1968年、1972年和1986年,长达5-7个月,又如长江流域常会出现伏旱,但有的年份有的地区会出现连续干旱,例如1988年长江流域出现了伏旱,而其中有些地区,如湖南、湖北、上海、江苏、安徽、贵州等省市出现了春夏连旱或夏、伏、秋连旱,持续时间一般在40天以上,部分地区达50-70天。1994年6-8月江淮地区出现了严重伏旱,安徽、江苏、湖北等省伏旱持续时间达40-50天,长的达2个月以上,这一年在全国不少地区还出现了春旱,秋旱范围更广,主要分布在江南、华南、华北和西北东部等地。 3.干旱常伴随着高温同时出现许多干旱灾害出现的同时,往往同时出现高温,致使加重旱情,这种情况在长江流域伏旱期更明显,例如1985年出现了夏伏连旱,6-8月份久晴少雨,温度很高,天气燥热,日平均温度都在30℃以上,鄂西北、鄂东南及三峡河谷地区极端最高温度达38-40℃,重庆出现38℃以上高温天气,其中涪陵、万县高达40℃-41℃。杭州连续7天最高温度达35-37℃。气温持续偏高,水分蒸发强烈,助长了伏旱的发展。1965年5-10月华北地区出现了大旱,这一时期平均气温比常年偏高1-2℃,高温(≥35℃)日数达10-35天,比常年偏多5-18天。又如上面已提到的1994年江淮流域出现干旱,与此同时,也出现了高温天气,这一地区≥35℃的日数达20-40天。
9. 我国历史上重大干旱灾害有哪些
1951年 ????旱情?全国受旱率0.031,成灾率0.009,粮食减产率0.025,受灾人口率0.029。全国受旱范围较广,但旱情较轻。?????华北地区京、津、冀、鲁、豫北和东北地区西南及内蒙古部分地区春旱省雨,冀中和冀北、内蒙古乌盟及赤峰、鲁东南和辽西夏秋旱,作秋物受旱成灾。陇东、宁夏、陕北出现春旱和伏旱。南方鄂东南、湘、赣发生初夏旱和伏旱;川南、黔西和滇中、滇东北1月~4日冬春少雨干旱。   1959年 ?????旱情???全国受旱率0.237,成灾率0.078,粮食减产率0.060,受灾人口0.091。在1949年~1990年的42年中,出现等于大、大于该年受旱、成灾面积的概率分别为9.3%和25.5%。全国为重旱年。????旱区分布在我国北方和南方。西北的甘肃北部、宁夏、陕西,华北的冀北、京、津、内蒙古大部和东北的黑、吉两省部分地区3(4)月~5(6)月降水偏少,出现不同程度春旱;陕、晋、冀3省的南部和豫、鲁大部6(7)月下旬~(8)月上旬未下透雨,夏旱比较严重。华东地区的鄂、湘、皖、苏南和赣北部分地区7月~8月上旬夏旱,部分地区延至9月,出现伏旱和秋旱,以皖、鄂受旱最为严重。西南的川、黔旱我以四川最为严重,川东北先发生春夏旱,而后在7月初~8月下旬在川东发生严重伏旱,而后在7月初~8月下旬在川东发生严重伏旱。?干旱持续60天,70个县受旱,全省粮食产量由1958年的225亿kg锐减为158亿kg。   1960年 ?????旱情???全国受旱率0.253,成灾率0.107,粮食减产率0.073,受灾人口率0.116。在1949年~1990年的42年中,出现等于、大于该年受旱、成灾面积的概率分别为4.6%~6.9%。全国为极重旱年。????????旱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西北、华北和西南地区,北方以青、宁、晋、豫4省(市)、南方以湖南省受旱为严重。内蒙古春季普遍少雨,入夏西旱东涝。青海东部农业区,甘肃中南部、宁夏南部、陕西中北部、山西、河北、河南北部、河南北部和东部及山东北部1月~5(6)月降水比常年偏少3成~6成,在四五月小麦关键需水期,降水偏少5成,有的地方偏少7成~9成,塘库干涸,麦作旱情十分严重。西南地区的滇、黔大部、川南,以及华南的闽、粤、桂、琼大部,在前一年冬旱后又持续出现比较严重的春旱,广东沿海、广西南部和海南持续到4月,云南和川南一直持续到5月。湘、赣大部和鄂、黔、川部分地区7月~8月降水经常年偏少3成~5成,夏旱比较严重,对中稻生长影响较大。? 1971年 ????旱情??全国受旱率0.17,成灾率0.036,粮食减产率0.23,受灾人口率0.046。????????全国大部分地区少雨,出现旱情的范围较广,灾情相对较轻。宁夏、陕西大部、甘肃东部和南部春夏连旱,青海发生春旱,旱情较重。内蒙古中部和东部、河北大部、北京、天津春旱少雨,比常年同期偏少3成~5成,春播作物和小夏生长受到影响。湖北东南部、湖南中部和北部、江西中北部、浙江和福建大部春夏持续少雨,大小水库蓄水量少,春旱、伏旱比较严重。四川东部和贵州西北部伏旱亦比较严重。 1972年 ????旱情??全国受旱率0.208,成灾率0.092,粮食减产率0.054,受灾人口率0.106。在1949年~1990的的42年中出现等于、大于该年受旱、成灾面积的概率为16.3%,该年是全国干旱灾害比较严重的一年。?????????华北地区的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全部、山东大部和豫北及豫南,西北地区的宁夏、甘肃中部和东部、青海中部和陕西大部,东北地区的吉林西南部、辽宁大部,以及内蒙古大部等地区春季干旱省雨,入夏后持续干旱少雨,春夏连旱,年降水量较常年偏少2成~4成。河北省1972年降水量为多年平均降水量的65.6%,春季3月~5月为常年同期降水量的43%,夏季为常年同期降水量的42%,山西、河北等省不少大型水库在死水位以下运行。黄河在济南以下断流20天。南方诸省,1972年降水虽按近正常年降水,但降水年内分配严重不均,福建、两广大部和湖南南部、江西南部、四川盆地1月3日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3成~6成,出现春旱,入夏后又持续少雨,比常年同期偏少2成~5成,出现伏旱,稻田出现大面积脱水、龟裂现象,有的水稻及旱作物被旱死。 1978年 ????旱情??全国受旱率0.268,成灾率0.120,粮食减立率0.062,受灾人口率0.097。在1949年~1990年的42天中,出现等于大于该年受旱、成灾面积的概率2.3%,出现等于、大于该年粮食减产量的概率为11.6%,是1949年以来最为严重的干旱年之一。?????该年重旱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和?河流域,北方的东北、西北、华北和新疆,也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长江中下游地区,3月出现旱怀,4月各地降水比常年偏小3成~8日,5月接近正常,6月~10月降水持续偏少,作物关键生长期7月~8月降水偏少4成~6成;淮河流域3月份降水比同期偏少2成~4成,4月偏省7成~9成,6月偏少3成~6成,7月~9月偏少5成~6成,春夏秋三季连旱。干旱少雨和高蒸发量使得河川径流量大幅度减少,该年淮洪泽湖入湖水量30.4亿m?3,约为正常年的1/10。干旱地区中小型水库和塘坝由于来水减少,灌溉放水增加,蓄水耗尽,库干塘涸,梅山、佛子等多座大型水库水位均放至死水位以下。该年北方陕、甘、宁、晋、冀、鲁、豫、京、津和吉、辽部分地区,出现较严重春旱,河西走廊和冀东部分地区还发生夏旱。新疆全年干旱小雨,牧草生长受到较大影响。1978年受旱率大于20%的苏皖、湘、鄂、川及陕、晋、鲁、豫、蒙、黑等省(区),其中苏、皖、川、鄂4省受旱率超30%。   1985年 ?????旱情????全国受旱率0.160,成灾率0.070,粮食减产率0.079,受灾人口率0.085。全国为一般干旱年。????干旱区在南方的湖南和贵州及北方的陕西和河南等省。长江流域大范围伏旱,湖南省春夏连旱,湘西南地区春夏来三季连旱,早稻减产,全省受旱面积152.5万hm2,成灾面积79.9万hm2,是该省近40年来受灾最严重的一年。贵州大范围伏旱,持续时间长,影响大秋收作物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安徽、江西、湖北、四川等省伏旱也给农业生产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危害。????黄河中部各省(区)队山西以春旱为主外,普遍春夏少雨,春、夏旱影响作物夏秋收成,以陕西和河南旱情比较严重。新疆春旱,全疆23个县受旱,旱情较重。   1986年 ?????旱情???全国受旱率0.215,成灾率0.102,粮食减产率0.061,受灾人口率0.138。在1949年~1990年的42年中,出现等于、大于该年受旱、成灾面积的概率为14%,是全国干旱灾害比较严重的一年。?????该年旱区分布范围广,重旱区在华北、西北和内蒙古。旱区内春、夏、秋旱连季出现,干旱严重,其中以冀、豫、晋、陕、蒙等省等(区)旱情最重。南方鄂、湘两省发生较重的春夏旱,浙、赣、闽出现夏秋旱,江西7月~10月降水不到常年的一半,湘南、桂东北和粤北秋旱比较严重。该年发生受旱率大于、等于20%的有16个省(市、区),其中北方9个,南方7个。在北方9省(市区)中,蒙、陕、冀、豫受旱率大于、等于40%。新疆发生春、秋旱情,全疆受旱县市共34个,其中成灾31个,色收21个,灾情严重。?   1987年 ????旱情???全国受旱率0.172,成灾率0.09,粮食减产率0.049,受灾人口率0.114。全国为较重干旱年。?????干旱范围较大,重旱区主要内蒙古、西北、华北和西南地区。内蒙古春夏连旱,伏旱严重。甘、宁、陕旱情较重,甘肃七八月雨水显著偏小,宁夏偏小3成~8成,秋粮大幅度减产,73县受灾。晋、冀、豫旱情亦较重,山西夏秋冬连旱,全省出现近百年一遇的枯年径流,7月中~8月中几乎未降雨,秋作受旱严重。西南地区川、黔、滇及华南的桂、琼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春旱和秋旱。   1988年 ?????旱情???全国受旱率为0.227,成灾率为0.106,粮食减产率0.073,受灾人口率0.153。全国为重旱年。?????该年我国东、中部主要农业区旱情重。春季受旱范围较大,但持续时间不长;夏伏旱来势猛,范围广,以黄淮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情最重;秋冬连旱时间长、面积也大,对秋冬种植作物不利。鲁、豫鄂、湘、苏、皖6个重旱省,各季都有不同的干旱发生了涝灾,雨后又遇严重的秋冬连旱。川东地区春、夏、伏旱相连。在夏伏旱严重的6月~8月中旬,我国不少主要江河水量比常年偏少。淮河偏少7成~8成;长江中下游水位比常偏低,7月25日宜昌以下长江水位比大旱的1978年同期还低;6月28日~7月8日,黄河下游利津水文站断流10天;辽河水量偏少4成;珠江支流西江水量偏少5成。旱情造成当地居民饮水困难,据苏、皖、鄂、湘、桂、川、黔、琼、鲁、晋、陕等省(区)统一,因旱饮水困难人数达3463万人。   1989年 ????旱情??全国受旱率0.200,成灾率为0.104,粮食减产率0.064,受灾人口率0.135。全国为较重干旱年。?????该年北方地区干旱范围较大,南方较小。东北、华北西部、新疆、山东等地在上年秋冬旱的基础上,持续少雨干旱,严重影响春播。5月下旬以后,因雨旱情有所缓和。入伏后,气候异常,东北、华北、山东、陕西严重少雨,8月份不少地区出现1949年以来同期降雨的最小值,山东7月7月下旬~8月中旬仅降雨49mm,比常年同期偏少74%,伏旱给秋作物生长造成严重威胁。内蒙古全区性春夏连旱,呼盟、乌盟、哲盟等地4月~5月降水比同期平均偏少6成,入夏后持续少雨,比同期偏少3成~6成,严重干旱使粮食大幅度减产。河北省北部春旱连伏旱,中部严重伏旱。北方的黄淮海地区10月以后,麦区又出现秋旱少雨,豫、鲁、苏北和皖北秋播受到影响。该年新疆也发生了多年少见的大旱,北疆旱情重于南疆。?   1990年 ?????旱情????全国受旱率为0.122。成灾率为0.053,粮食减产率0.028,受灾人口率0.063。全国为一般干旱年。????该年半年我国干旱范围小,程度轻,下半年南方伏旱范围较广,部分地区伏秋连旱,旱情严重。东北三省、山东和华北北部等地,由于上年干旱重,地面蓄水少,土壤底墒不足,前春干旱明显。5月~6月,西部陕、甘、宁、青大部分地区降雨偏少,旱情较重。10月份秋播期间,鲁西、鲁南、豫北、豫东、冀南、晋南、苏北、皖北冬麦生产区月雨量不足10mm,影响小麦播种。新疆前冬气温高,积雪较同期减少3成~9成,冬麦越冬困难,北部和东部春季降水减少3成~9成,春旱严重,全疆受旱县(市)48个,受旱、成灾面积43.0万hm2和27.8万hm2,为1949年以来之首位。南方地区出梅早,7月初出现大范围持续少雨高温天气,8月初因降水部分地区旱情有所缓和,而后又出现持续少雨高温天气,皖、赣、鄂、湘、粤、桂、川、滇、黔等省发生大面积干旱,以湘、鄂、桂和川东地区伏秋连旱最为严重。湖南7月~9月是名平均降雨183.6mm,比历年同期偏少41.7%;湖北伏秋连旱60余天,大部分地区降水量比常所同期省5成~7成;川东等地受旱较重,人畜饮水也发生困难;广西8月~10月上旬伏秋连旱,江河流量、水位低于或接近有记录以来同期最低值,给抗旱灌溉用水增加了困难。
9. 我国干旱灾害问题的研究
引言:我国地域辽阔,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决定了我国是一个旱灾频繁的国家,我国降雨存在南北区域之间的不平衡,季节之间的不平衡,加之人为因素影响加剧,干旱灾害呈加剧趋势,干旱灾害造成农业绝收、工业生产停滞、生态破坏严重,严重制约国经济的发展与腾飞,为了保证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对干旱灾害进行深入研究、科学治理已刻不容缓。
一、????? 我国干旱灾害的成因
干旱灾害是我国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严重阻碍经济的健康发展,每年我国旱灾不断,几乎年年有灾,对全国的旱灾统计情况表明,从新中国成立以来至2002的53年间,全国部分地区干旱情况较严重的年份有36年,出现频率接近70%,经分析研究认为旱灾频繁的原因如下。
1、?? 水资源区域性缺水严重
我国水资源与人口、土地、经济发展组合状况不理想,水资源区域性分布南北不均衡,我国降雨量南方比较充沛,年平均降雨超过1000mm,而北方内陆地区降雨量少,年平均降雨量少于400 mm,这种降雨分布的区域性导致我国北方资源性缺水严重。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36.5%,但水资源占全国的81%;而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3.5%,而水量仅占19%,其中西北内陆河地区资源性缺水更严重,这种南北水资源分布的极不均衡造成的区域缺水,是我国干旱灾害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2、降雨的季节性导致季节性缺水
我国降雨受典型季风气候影响,全年降雨在年内时间分布极不平衡,水资源呈明显的季节性,其中70~80%降雨集中在汛期的6、7、8月内,汛期降雨强度大、雨量太过集中,往往地表径流汇聚而引发洪涝灾害,当降雨集中的汛期限过后,工农业用水量依然巨大,但由于水量因大部份都集中在了汛期,水资源供需矛盾显现,季节性缺水严重,降雨的季节性造成灾害的季节性,大洪之后又遇大旱,汛期抗洪汛后抗旱,严重阻碍我国经济发展。
3、人为因素
我国水资源短缺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由来以久,但旱灾频繁有较大的人为因素存在,具体表现在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水污染严重、水利用率低、用水浪费严重、、、、、这些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供需之间的矛盾,加大了旱灾发生的机遇。
二、????? 干旱灾害的形势分析
1、?????????? 干旱灾害严重制约经济发展
频繁严重的旱灾导致广大农村农作物减产绝收、农村饮水困难、农民收入大幅度下降、工业生产停滞、城市供水限时、、、、严重影响国民的生产、生活,给工农业生产带来了无法估量的损失,干旱灾害是农村实现小康生活,工业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桎梏。
2、干旱灾害导致生态破坏
我国北方的高纬度地区由于长时间的持续干旱,工业用水挤占农业用水,农业用水挤占生态用水情况普遍,生态环境用水濒临枯绝,如果这样无休止的挤占生态环境用水,不合理的配置工业、农业、生态环境用水之间的比例,必然会对生态系统和环境造成的极大破坏,导致植被覆盖率减少,自然绿洲萎缩,草场退化,土地沙漠化严重,目前我国沙化面积已扩展到174.3万KM2,占全国面积的18.2%,而且年扩展速度呈增加的趋势,由20世纪70年代的1560 KM2增加到90年代末的3436 KM2。
3、抗旱工程设施老化,抗旱能力弱
目前我国的抗旱工程基础设施老化,运行时间长,年久失修,降低了抗旱工程的灌溉保证率,无法正常发挥抗旱效益,抗旱能力弱。
4、流域内、流域之间水资源利用分配不合理
我国目前水资源的开发极不合理,在流域内上游不顾下游,拦河修坝截流,对水资源进行过度的开发利用,导致下游断流,严重影响下游居民的生产生活,给下游造成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在水资源丰富的流域,水利用率低,用水浪费严重,而在水资源贫泛的流域却是河流断水,水库干涸,无水可用,流域内、流域之间水资源利用分配不合理,也是我国干旱灾害频繁的原因之一。建议国家加强对水资源进行统一管理,保证水资源在流域内、流域之间的合理配置,综合考虑流域内、流域之间的用水需求,科学配置、合理调度,保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5、水污染日益严重
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工农业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给江河湖泊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生活性用水资源因河湖水源污染而不断减少。
三、????????? 采取综合措施减少干旱损失,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我国目前的抗旱减灾措施,无非是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搞好抗旱工程硬件设施的同时,也大力提升非工程软件建设,实现硬件与软件的有机结合,服从、服务于经济发展。
1、工程硬件设施
1.?? 1:修建跨流域调水工程,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
我国降雨因分的的区域性,致使地区之间水资源不平衡,相对而言南方水资源丰富北方贫泛,北方地区特别是黄淮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农业干旱性缺水、河流断流、湖泊干涸,地下水超采,水资源环境恶化越来越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为了从根本上缓和我国区域性的干旱灾害,减轻水资源供需矛盾,兴建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是必须的,以缓和北方地区的资源性缺水,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保障南北地区经济同时协调、健康、快速发展。
1.?? 2:兴建小型灌溉工程,缓解流域内的季节性缺水
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水资源比较丰富,但降雨在时间上分布上极不衡,呈明显的季节性,季节性缺水严重,在降雨集中期因降雨强度大,降雨太过集中往往引发洪涝灾害,降雨集中期过后由于雨量希少而引起旱灾,为缓解这种季节性旱灾,应在流域内兴建小型灌溉工程,在降雨集中期蓄水用于降雨集中期过后灌溉之用,除水害兴水利,同时还可以结合发电、养殖开展多种经营,活跃地方经济。
2、非工程措施
2.?? 1:增强节水意识,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我国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率低,一般只有30~40%,生产单位粮食用水量是发达国家的2~2.5倍,农业用水占全国用水总量的70%,水资源存在极大的浪费,因此应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新技术,节约宝贵的水资源,对于高能耗低产量而用水量大的企业,强制进行技术改造,同时加强水法宣传,实现水资源有偿使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2.2:退耕返草返林,蓄养水源
积极鼓励农民退耕返草返林,蓄养水源,有实验表明,生态良好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比生态恶化的地区,土壤蓄水能力大30~40%,充份利用土壤这座天然水库蓄养水源,同时对于退耕返草返林的农民国家应给予适当补偿。
2.3:实现各利用水需求之间的合理比例
我国工业用水挤中农业用水、农业用水挤占生态用水,水资源的需求关系紊乱,生态用水无法保障,其结果是造成生态系统严重损坏,土地沙化,地下水盐碱化严重,应合理科学配置各种用水需求,保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四、????? 正确协调几个关系
我国抗旱减灾是一项系统而又宠大的工作,在具体的抗旱减灾工作中,应协调好几个关系,保证抗旱工作的有力性、科学性,实现水资源的最优配置。
1、水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
我国对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对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即要服务于经济发展又不能开发过度,即要服从于经济又不能破坏生态环境,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在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限度内促进经济发展。
2、抗旱规划的长远性与当前性
我国在具体的抗旱规划中应适当超前,不能临渴掘井,应合理处理好抗旱规划的长远性与当前性,力争实现两种利性质的有机结合,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统一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从全国的整利益出发,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国家应在流域之间、流域内的水资源开发进行合理配置,明确水权,水资源应服从、服国于全国的抗旱大局。
总之,应对干旱是一项全社会性的工作,范围广泛,对于抗旱工作应科学规划、统筹兼顾,以实现水资源的最优配置,充份调动全体公民的责任心、积极性,通过水法宣传,提高全民抗旱减灾意识,为我国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而奠定坚实的基础。
11. 1949~1990年中国干旱灾害事件
编号:Q01001
时间:1953年春、夏
地点:长江以北及南方部分地区
成因:长期少雨
灾情:1953年全国因干旱农田受灾面积861.6万公顷,成灾面积134.13万公顷,其中春旱面积400余万公顷,夏旱面积200余万公顷。春旱主要发生在黄河以北地区,入春后一直少雨,持续到6月,有的到8月,3~6月降水比常年同期少3~5成,不少地区牧草干枯,河流断流;长江流域以南大部地区夏旱,华东、中南几个省,除广东外,受旱面积186万公顷,成灾面积68.93万公顷,其中湖南省因旱灾减产粮食65万吨损失旱灾面积:受灾861.6万公顷,成灾134.13万公顷。
灾度评估:旱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计划司,中国农村经济统计大全,农业出版社,1989年;农业部1953年自然灾害资料。
编号:Q01002
时间:1955年
地点:全国大部地区
成因:长期少雨
成灾范围:陕北、山西、广东、广西、福建
灾情:1955年全国大部地区发生干旱,主要旱区在陕北、晋西北、广东、广西、福建、陕北:入春到8月底,大部地区未下透雨,夏秋田普遍减产,榆林、延安、绥德3专区,成灾乡
791个,成灾的农田面积69.53万公顷,成灾人口129万余人。山西:受旱55个县,成灾面积134.53万公顷,占全省农作物总面积的34.26%,成灾人口341万人,占全省农业人口的26.5%广东:大部地区1954年9月~1955年立夏前未下透雨,成灾面积52万公顷,重灾县平均减产60%,有的达90%以上,受灾面积150.8万公顷,占总受灾面积的42%广西:入春后一直干旱,全省20%的耕地不能播、插福建:春、夏、秋均有干旱发生。入春到5月上旬,全省受灾面积20.13万公顷,成灾面积15.73万公顷;6月下旬又夏旱,受灾面积5.4万公顷;后又秋旱,对晚秋作物威胁很大。全年受灾面积38.6万公顷,成灾面积16.07万公顷损失旱灾面积:全国农田受灾面积1343.27万公顷,成灾面积402.4万公顷灾度评估大旱。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计划司,中国农村经济统计大全,农业出版社,1989年;农业部1955年救灾工作史料
编号:Q01003
时间:1959年
地点:全国大部地区
成因:长期少雨
成灾范围: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华南、东北
灾情1959年全国大部地区少雨干旱,旱灾中以夏旱为主,占总受旱面积的80%以上,据冀、晋、陕、鲁、苏、皖、浙、豫、鄂、湘、赣等11个严重受旱省统计,受旱面积2533.33万公顷,东北的黑龙江省因旱受灾面积166.67万公顷全年因各种自然灾害减产粮食1500万吨,其中因旱灾减产粮食1000万吨损失旱灾面积:全国农田受灾面积3380.67万公顷,成灾面积1117.33万公顷。
灾度评估:大旱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计划司,中国农村经济统计大全,农业出版社,1989年;农业部全国自然灾害材料
编号:Q01004
时间:1960年
地点:全国大部地区
成因:长期少雨
成灾范围:华北、长江中下游灾情全国大部地区受旱,其中以河北、山东、河南3省受灾最重,受灾面积533.33万公顷,成灾面积200~330万公顷。
春旱:据华北5省及陇东、皖北统计,受旱麦田约1333.33万公顷,其中133.33万公顷春播作物因旱改为夏播。
夏旱:长江中下游及华南部分地区夏旱。据湘、赣、浙、闽等省统计,受旱农田达138.93万公顷,江西伏秋旱,受旱面积42.67万公顷,成灾面积22.8万公顷。
秋旱:华北、内蒙古、西北、西南秋旱重,受旱农田达666.67万公顷。
损失旱灾面积:受灾面积3812.47万公顷,成灾面积1617.67万公顷。
灾度评估:大旱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计划司,中国农村经济统计大全,农业出版社,1989年;农业部自然灾害统计资料1960年
编号:Q01005
时间:1961年
地点:华北、长江中下游、西南部分地区
成因:长期少雨
成灾范围:华北大部、长江中下游、黔北、川东南
灾情:春旱,华北大部、东北西部地区春旱。到2月下旬计,华北地区受旱农田面积1666.67万公顷,其中麦田受旱约800万公顷;到4月中旬为1533.33万公顷,大部地区土壤湿度小于10%。
春夏旱:豫南、鄂北重旱,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40%~65%。
夏旱:长江中下游、黔北、川东南地区重旱,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45%~85%
损失旱灾面积:全国旱灾受灾面积3784.67万公顷,占全国总受灾面积的70.7%,成灾面积1865.4万公顷,占总成灾面积的69.9%
灾度评估;大旱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计划司,中国农村经济统计大全,农业出版社,1989年;1961年气象灾情;1961年农业部灾情资料
编号:Q01006
时间;1972年
地点:全国大部地区
成因:长期少雨
成灾范围:北方大部、南方的湘、鄂、黔、桂、川
灾情:全国大部地区少雨,北方出现近3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
春夏旱:北方大部地区春夏旱。据7月初统计,冀、晋、鲁、京、津、辽、陕、豫等地,受旱面积1133.33万公顷,其中以河北省受旱面积最大,约333.33万公顷
伏旱:南方各省均有伏旱,其中鄂、黔、湘、川、桂等省区干旱持续时间长、旱情重。到7月,湘、鄂、赣、浙4省受旱面积156.67万公顷;湘、资、沅、澧4水和洞庭湖水位比上年同期低1~3米,江西水库蓄水量只占计划的30%~40%,为1949年以来蓄水量最少的一年北方的陇东和陕中、陕南分别在7~10月和8~10月持续少雨,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均偏少4~8成损失旱灾面积:全国旱灾受灾面积3069.93万公顷,其中成灾面积1360.53万公顷,粮食产量比上年减少965万吨灾度评估大旱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计划司,中国农村经济统计大全,农业出版社,1989年;农业部1972年灾情资料
编号:Q01007
时间:1977年
地点:全国大部地区
成因:长期少雨
成灾范围:主要冬小麦产区和江南、华南、云南的部分地区
灾情:冬春旱,华北、西北、华南大部冬春旱,鲁南、豫北、苏北、皖北秋冬春连旱。据晋、冀、鲁、豫、陕、苏、皖等地统计,受旱麦田1066.67万公顷,占7省麦田的65%,为全国麦田的45%;云南的滇东、滇西北,干旱持续到6月下旬,受旱县占67%,成灾面积58.67万公顷;广东省冬春旱严重,全省受旱面积126.67万公顷,损失稻谷60万吨;福建全省最大受旱面积31.53万公顷。
伏旱:全国伏旱面积133~200万公顷。
秋旱:8月中旬至9月底,东北、华北、西北、黄淮流域秋旱受旱面积达866.67万公顷。
损失旱灾面积:全国旱灾受灾面积2985.2万公顷,其中成灾面积700.6万公顷。
灾度:评估大旱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计划司,中国农村经济统计大全,农业出版社,1989年;农业部1977年自然灾害调查
编号:Q01008
时间:1978年
地点:全国大部地区
成因:长期少雨
成灾范围:江淮流域、冀南、豫北及陕、晋、鲁等省部分地区
灾情春旱:主要产麦区受旱严重。据陕、晋、冀、鲁、豫、苏、皖7个重旱区统计,到4月底,受旱面积达2000万公顷,占全国受旱总面积的75%
夏旱:以江淮流域持续时间长,一般3~4个月,形成夏秋连旱。其中江西全省受旱范围72个县市,伏旱、秋旱、连冬旱,受旱面积113.33万公顷,损失粮食约100万吨
夏秋旱:长江下游
秋旱:陕西大部、川东、河南、山东和山西部分,8~10月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4~8成
损失旱灾面积:全国旱灾受灾面积3990.67万公顷,其中成灾面积1747.07万公顷
灾度评估:大旱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计划司,中国农村经济统计大全,农业出版社,1989年;农业部1978年灾情资料
编号:Q01009
时间:1986年
地点:全国大部地区
成因:长期少雨
成灾范围:北方冬麦区大部、长江中下游部分及华南部分
灾情:1986年干旱范围是近10年来最大的,以华北平原、黄土高原、江南等部分地区较重,春、夏、秋旱重复出现。
春旱:到5月上旬计,全国受旱面积为1200万公顷,其中以淮河以北为重。河北省承德地区30余万公顷耕地,即有23万余公顷受旱,缺苗占27%,2.9万公顷耕地因旱无法播种
夏旱:黄河流域及江南大部旱,其中以黄河中下游、内蒙古中、西部、浙江沿海部分地区、西藏部分地区、江南南部等地严重。据农业部统计,到8月份,全国受旱面积1333.33万公顷,比上年同期增加1倍余。河南省至7月底,全省15座大型水库蓄水量比常年同期少10~12亿立方米。山西省仅长治市即有24万人缺水。
秋旱:主要发生在北方冬麦区,其中以陇中、关中、陕北、山西、冀南、山东的秋旱较严重。据河南省统计,秋作物受旱面积400.3万公顷,尤其是新乡市,受旱面积占秋播面积的88%;山西省80%秋作物受旱严重,全省仅玉米即减产30万吨。
伏秋旱:江南大部、华南北部严重,使晚稻插种推迟。仅浙江省即有1.3万公顷晚稻因旱改种旱作。塘库也干涸,山溪断流,平原和河道水位接近历史最低值;北方冬麦区因伏秋旱也影响了冬小麦的播种。
损失旱灾面积:全国受灾3104.2万公顷,其中成灾1476.5万公顷
灾度:评估大旱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计划司,中国农村经济统计大全,农业出版社,1989年;国家气象中心气候应用室,全国气候影响评价,气象出版社,1988年
编号:Q01010
时间:1988年
地点:全国大部地区
成因:长期少雨
成灾范围:黄淮地区、长江中下游及西南的部分地区
灾情冬旱:自1987年12月以来,全国大部地区少雨雪,到1988年2月上旬,冬麦区大部降水量不足5毫米,比常年少8成以上,淮河以南大部少5~9成。
春旱:北方大部春旱,部分地区冬春连旱,山东、河北2省旱情重,受旱农田达667万公顷。南方春旱主要发生在云贵高原东部、两湖盆地、广西南部和西部。
夏旱:全国大部地区出现大范围高温少雨天气,以黄淮及云南西部较重。6月上、中旬,黄淮至长江中下游、华北平原、华南等地日最高气温达35~39℃,局地达41℃,江西省弋阳县7月18日气温达41.4℃。全国夏旱受旱面积约2066.67万公顷。到6月底,河南省713万公顷秋作物中,受旱面积593万公顷,其中严重受旱440万公顷,有87万公顷因旱播不下种;河北省受旱面积200万公顷;陕西省约有23万公顷玉米播后出不了苗;
山东省受旱面积380万公顷;湖北省到7月上旬受旱面积达80万公顷,7月底达287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76%;棉花、花生等经济作物损失也较大,如江西九江地区3.7万公顷棉花中有3万公顷受旱,严重受旱的有2万公顷;湖南省到7月底有170万人饮水困难,水库蓄水量也比上年同期少30.7亿立方米;海南省到7月底水库蓄水量11.02亿立方米,有2964个村庄、59.08万人生活用水困难。
秋旱:北方主要在黄河中下游、内蒙古中部、山东,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少5~9成,秋旱严重;南方主要在长江中下游、华南部分、西南部分。
损失旱灾面积:全国受灾面积3290.4万公顷,其中成灾面积1530.33万公顷,绝收
274.53万公顷,全国9000余万人因旱缺粮灾度评估大旱。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计划司,中国农村经济统计大全,农业出版社,1989年;国家气象中心气候应用室,全国气候影响评价,气象出版社,1989年
编号:Q01011
时间:1989年
地点:东北、华北、南方部分地区
成因:长期少雨
成灾范围:东北、山东、内蒙古、河北、湖南、陕西、广西
灾情:旱灾主要发生在东北3省和山东、内蒙古、河北、湖南、陕西、广西等省区的部分地区,其中辽宁和山东省的旱灾为解放以来最严重的一年。辽宁14个地市农作物受灾面积253.33万公顷,成灾面积166.7万公顷,绝收26万公顷,全省因旱直接经济损失达30亿元,粮食减产290万吨,造成960万人缺少口粮。
春旱:主要发生在东北及华北大部。到5月上旬,辽宁和黑龙江两省受旱农田333.33万公顷。其中辽宁省受旱面积206.67万公顷;吉林省有40%的耕地耕作层土壤含水量不足10%;冀北、冀东有70万公顷山坡岗地等雨下种;鲁中小麦出现凋萎死亡现象。据统计,全国春旱最大受旱面积2333.33万公顷,成灾面积693.33万公顷。
伏旱: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旱情重。东北3省受旱面积733.33万公顷,其中辽宁省受旱农田253.33万公顷,绝收26万公顷,全省因旱经济损失达30亿元,粮食减产290万吨;山东省伏旱面积400万公顷,绝收38万公顷;河北坝上数个县亩产仅10余公斤
秋旱:黄淮海地区秋旱,主要影响冬小麦播种和出苗。河南省受旱麦田213.33万公顷;山东省造墒播种面积266.67万公顷。
伏秋旱:南方伏秋旱范围大,但时间短,程度轻,以广西为重。广西到8月底,有6.67万公顷未能按计划栽插;10月,中晚稻受旱面积40.27万公顷,干枯死亡的7万公顷。湖南仅零陵地区受旱晚稻即有13.47万公顷,占晚稻总面积的69%损失旱灾面积:全国农田受灾面积2933.33万公顷,成灾面积1526.67万公顷,绝收240余万公顷。
灾度评估:旱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中国农业统计资料,农业出版社,1990年;民政部办公厅,1989年全国自然灾害情况,1990年;国家气象中心气候应用室,全国气候影响评价,1990年
(中国气象网)
13.中华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
  中华大地处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这得天独厚、特点鲜明的地理环境,是中华民族创造独具特点的历史与文化所依托的自然条件。
  亚洲以帕米尔高原为中轴,向四方伸延出许多著名的大山脉,将东亚、南亚、西亚分开,而中亚也以帕米尔为限分为东西两大部分,其东部即我国新疆及河西走廊地区。这就构成中华大地第一个地理特点,即四周都有天然限隔,内部构成体系完整的地理单元。其西北为帕米尔高原,山路崎岖,虽有一线可通,汉代已形成丝绸之路,然而这巨大而高寒干旱之区,在整个古代仍是一个难以逾越的西北地理极限。西南有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成为中国与南亚诸国的天然分界,而横断山脉江河阻隔及热带丛林瘴疠之区,越往古代越是中国与东南亚之间交往的障碍。北方地势起伏不大,为广漠无垠的草原与沙漠,然而中国古代的民族历史舞台,常以萨彦岭、贝加尔湖、外兴安岭一线为限,此线以北各族人民虽与此线以南人民族类相近,终因极北严寒苔原、人烟极稀,很少与中原人直接往来。东面自黑龙江东部沿海直到东南沿海,有2万多公里的海岸。唐代以来,海上交通日见发达,在明代还有过郑和下西洋的壮举,然而此举并未导致中华民族向海洋发展。纵观整个中国古代,人们都相信先秦已产生的下面这一地理概念,即认为中国四面环海,内部由诸夏和四夷共同构成“天下”。虽然中西交通在陆路与海路都有一定规模的发展,人们对中华大地四限以外自秦汉以来已有所了解,但是中华民族基本上仍表现为,在传统的四海范围多民族内向凝聚。
  中华大地的地理环境特点之二,是自西向东构成了落差显著的阶梯,西部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第一阶梯。其以北以东及东南,有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及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等浩瀚高原与巨大盆地相间分布,海拔降到2000—1000米以下,是第二阶梯。第三阶梯为北起大兴安岭,中经太行山,南至巫山一线以东及云贵高原东缘以东的中国东部地区,其平均海拔低于500米。其中仅少数山峰高达2000米左右,相当一大部分地区为丘陵,而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江淮平原等,是第三阶梯中最低平的地带,在滨海地带更低于海拔50米。如此落差显著的三大阶梯,像一把巨大无比的躺椅,西北背靠亚欧大陆,东南面向太平洋。因此,季节风气候显著,加上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形成多种多样的气候。以雨量而言,东部低阶梯湿润多雨;中部第二阶梯,除云贵高原外,一般为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尤其西北内陆,距海数千里之遥,加上山岭阻隔,东方从太平洋、南方自印度洋吹来的湿暖夏季风鞭长莫及,是中国最干旱的地区。从世界范围看,大沙漠集中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上,中国这一纬度因受海洋季风影响成为雨量充沛的亚热带地区,而沙漠却分布在中纬度的西北内陆地区。至于青藏高原,则以高寒为特点,自成气候大区。
  如果说中华大地东西跨60个经度以上,内陆以距海远近而形成自东南向西北湿润与半干旱、干旱明显递交,则南北跨30多个纬度,以一些名山或大川为天然分界,呈现出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从南向北递变。当代南北气候带的基本情况,与有人类活动的以百万年计的洪荒时代相比,无疑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当今干旱的西北内陆在地质史上曾经是温暖湿润之区。(12)但总体上从南向北平均气温递减的规律,并没有根本的改变。
  由于这种南北气温递减,东西雨量递减的气候特点,于是以北起大兴安岭、中经陇山、南至邛莱山南下为分界,即北起黑龙江黑河(今爱辉),南到云南腾冲一线,把中国划分为东西两大部。东部为农业区,人口集中,地域面积占总面积的40%以下,人口却在有数字可统计的近2000年中,一直占绝对大多数,近千年来大约一直保持在90%以上。西部面积占总面积60%以上,主要是草原游牧区,穿插分布小块河谷与绿洲农业区,人口通常以稀疏为特点,近千年来大概均在总人口10%以下。然而,河西走廊和天山以南的中亚东部,是连接中华大地与中亚西部及南亚与西亚的咽喉和枢纽。中国西部并不因其地广人稀,减少其在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性。相反,在这一地带,至今仍保存着许多汇聚中国各民族文化及南亚、中亚、西亚文化的遗迹,表明了中国西部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特殊的重要性。
  受上述两大特点制约,中华大地地理环境的第三大特点,是农业区与游牧区及农牧民族发展常分野清楚而又天然地互相依赖,互相补充。这和欧洲农牧结合的特点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另一方面,在中华大地南北农牧民族发展带,自古就是不平衡发展,甚至同一民族不同地区,也有发展程度明显的差异,大致是:秦岭淮河以南,是以稻作农业为代表的水田农业和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代表的农业民族分布之区;秦岭淮河以北至秦长城以东以南为以粟、黍为代表的旱地农业区,也就是华夏/汉民族首先发展的地区;秦长城以西以北是草原游牧区和渔猎狩猎区,是北方游牧民族和狩猎民族分布与发展的区域。这三大区域三个民族分布带的交替作用,农牧两大类型经济和文化的相互渗透与结合,便是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内部联系之所在。(13)所以中华大地四限之内,自成体系,有多种地形,多样气候,而又资源丰富,互通有无,为多类型经济和众多民族的发展,提供了极雄厚的物质条件。
14. 气候与中国古代文化
在世界文明古国中,中国古代文化和中华民族所以能够绵延至今,而且在世界文化进步中,不断发挥巨大的作用,探讨形成这一事实的气候原因,无疑是个很有兴趣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埃及、巴比伦与印度河流域等文明古国都位于有水源的热带、副热带干旱地区。埃及依靠尼罗河水在尼罗河谷制造了古代繁荣的文化,巴比伦则依赖底格里斯与幼发拉底两河的河水,印度古代文化则发生在印度河下游的干旱地区。干热气候有利于发展生产与过冬,同时病虫害较少,体感舒适,但干热如没有水就会变成沙漠,人类无法生存。因此,从多雨地带流来的河水就成为生命之源、繁荣之本,这就是上述三大文明古国古代文化在这里发展的重要气候背景。   中国文化则发生在另一种气候背景下。当时的黄河流域比现在炎热潮湿,属副热带生长的不利条件也很多,因为这里的气候灾害很频繁,在利用气候资源的同时必需防御灾害。在气候灾害中,既有雨水过多的涝,也有雨水不足的旱。这里气候的复杂性同上述有水源热带、副热带气候的单调性恰成鲜明的对比。   当然,文化的发展是十分复杂的现象,不应当简单地看作气候问题。但是气候的这种差别不会是没有影响的,河况在人类的早期,对自然界依附的程度比现在高得多,也许从这里出发,会给人一点启示。   更有意义的是,根据农业经济发展史的研究成果,在潮湿地带农业首先在山区或河谷台地上发展。在季风区域更是如此。因为,在生产了节,平原里河水泛滥,无法居住和耕种。但是平原的土地又十分肥沃,只有农业发展到平原,古老的文化才能在这块广阔与富饶的土地上出现。在中国黄河流域情况也是这样,并已为大量考古资料所证实。   因为,中国古代所面对的问题同其他文明古国就有很大的不同。其他文明古国基本局限于沿河狭长的平原与三角洲。近邻大多为难以利用的不毛之地,即使远征军征服了异域,也难以结成一个坚强的实体。单调的气候保证了他们安定地创造灿烂的文化,但也局限了他们的视野,反映在他们的古代文化缺乏改造自然的想象与实践。   中国文化出现的条件与此有很大不同。中国古代文化最旱在黄河中游的山区与河谷台地上,紧临着富饶的河谷与辽阔的黄淮海平原。因此,中国古代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为要达到这一目的,治水就成为一项重要任务。因为,只有水退人进,家业才能获得肥沃的土地。夏禹治水正是中国古代农业向平原发展的最早的一次重大胜利。但是,夏禹治水并未结,而只是开始开发平原地区的过程。因为,当时生产力还很低下,治水又是十分艰巨的任务,所以不可能一次完成。实际上,我国古代治水经历了一长约两千年的过程,才完成了黄淮海平原全部开利利用的任务。   这从地域的分布上也反映了这一过程。由夏禹开创的夏朝的中心区域是在地势较高的豫西与晋南地区。夏朝的安定与繁荣应该说是与治好这一地区的水患有一定联系。但是,在豫东及其附近的黄河下游地区,仍未能摆脱水患。住在这一地区的商族不得不继续治水,以谋求自己的生存与发展。商族的确在治水作出了重大贡献。商族始祖契相传即是禹治水的助手,以后相继出现一些治水能手。尽管如此,商族在夏朝时期就已迁移八次,商朝建立后又迁都五次。据史载,迁都的原因主要是水患。由此可见,在黄淮海平原求发展是十分艰苦的。商族的强大以致最后征服夏族,可以说同开发这一平原取得的胜利有一定关联。   据古地理不家谭其骧的考证,在黄淮海平原北部的河北省中部平原一直到战国时期都还没有村镇遗迹。说明这里还是无人居住的地方。谭其骧说,只有“在黄河两岸修建堤防”后,人们才能迁入,也就出现了村镇遗迹。这一事实说明,由夏禹开始的治水过程,就是农业向平原的转移过程,也就是我国古代开拓黄淮海平原的过程。这一过程到战国时期才算完成。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的治水过程,同黄淮海平原开发过程是重合的,同中国古代文化的形成过程也是重合的,战国时代治水结束,中国古代文化也开始进入最灿烂光辉的时期。   漫长的治水过程是中国古代文化得以发展的一大契机,而在其他文明古国所未见的。尽管其他文明古国在灌溉工程的建设上也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但却远示能像中国这样改变在地的面貌,为民族的形成创立了基业,为民族的发展争取了广阔的土地。   中国古代复杂的气候条件也同我国古代朴素的辩证思想有关。阴阳学说是我国从古以来有代表性的一种学术思想。阴阳是矛盾对立统一的两面。它也反映了我国气候的复杂性。因为这里的“气候”有资源的一面,也有灾害的一面;有正灾害(如涝、热)的一面,也有负灾害(如旱、冷)的一面。阴阳学说渗透到中国古代几乎所有的自然科学领域与社会科学的领域。如中医学的“阴平阳秘”(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与协调)是正常生理活动的必要条件,否则会生疾病。兵书中的“虚实”、“奇正”等也是例子。夏禹治水也是在正确解决“堵”与“导”两种相互矛盾方针关系的基础上取得的。   丰富多彩的人类历史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的舞台上展开的。中国历史的独特性也必然同这些条件有一定关系。分析黄河中下游气候的特殊性,未必能找到问题的解答,但却有值得思索的内容。
15. 刘德平:从水利工程看人与自然的关系
摘要: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就要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和协调发展。随着现代工业文明飞速发展,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面对可持续发展中的粮食、能源等问题,21世纪仍然需要大规模的水利建设,但是要尽量减少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干扰与胁迫。   关键词:和谐共处、必由之路、可持续发展、人水共存、水利工程 ????水是生命之源,人与水相伴共生。离开了水就不会有人类文明以及人类本身。四大文明古国都发祥于大河,就是这种现象的写照。但是并没有上帝或其他神秘力量点燃文明的曙光,文明来自人与自然环境的矛盾与斗争。 ????农业出现标志着人类劳动对象范围的扩大,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人类的经济生活完成了从“攫取性经济”到“生产性经济”的质的飞跃。同时,也深刻影响着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人类摆脱了采集与渔猎时代居无定所的局面,定居下来并聚居于一处,出现了较复杂的社会组织结构;剩余农产品的出现促进了社会分工和阶级的出现,出现了职业手工业者和商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化和对立,人类历史开始进入文明时代。 ????古埃及人通过筑坝挖渠将泛滥的尼罗河水引入农田,发展起以“淹灌”为特点的农业生产体系,“淹灌”既能补充土壤水分,洪水带来的泥沙含有丰富的养分又增加了农田肥力,洪水退却后,正是小麦播种的季节,因此通过人工调控尼罗河泛滥的洪水,古埃及农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泛滥的尼罗河哺育了埃及古代文明。由于洪水泛滥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古埃及人密切关注尼罗河水位,在长期的水文观测中发现了尼罗河水位周期性的变化,结合天象观测的资料,古埃及人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并且孕育了古埃及人“死亡与重生”的观念,产生了独特的信仰与宗教。在共同的水利工程建设中,不仅在城邦的基础上诞生了统一的古埃及国家,而且人们在修坝筑堤、开河挖渠、平整土地的劳动中,建立了最初的几何学和测量学知识体系。 ????中国古代农业不仅面临着干旱的制约,更面临着洪水的威胁。“大禹治水”的传说就是这种历史事实的反映。但是考古学和古气候学研究证明,“大禹治水”的时期并不是新石器时代以来中国大陆最为湿润的时期,而是气候由“湿热”向“干冷”转型,海平面下降,中国北方湿地大面积消退的时期。大禹治水实际上反映了在气候干旱化过程中,我国先民在垦殖大河泛滥平原时与季节性和周期性洪水斗争、建立防洪堤坝与排水系统的艰辛历程。在治理水患的同时,我国先民也注意兴修水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修建了鸿沟、邗沟、芍陂、引漳十二渠、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工程。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首先必须确立大自然观。现代意义上的自然观,真正视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住规律,并以此作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其次,必须走出“人类中心”的误区,建立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共处和协调发展的关系。科学证明人类不过是众多生物种类中的一种,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不是万物的尺度,同时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的认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况且人类的认识正确与否、能否得到完善和发展,一点也不能离开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尤其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更是离不开人与自然的联系,在当今世界变革的大潮中,新出现的诸如“大科技观”、“持续发展观”、“生态价值观”等等,就是对“人类中心论”的否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一个生态系统,尤论是在全球、地区,还是局部区域,都是复杂的牛物群落与所处的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对稳定又有自组织功能的一个系统,水是其中最活跃、最重要的控制性要素。在润泽万物的同时,水又以其自身的丰枯规律、动力特性,影响着整个自然界的演进和变化。生态系统所有生命要素因水而生,依水而存,对水的量变和质变十分敏感。兴水利、除水害,人类社会在与水的相依相伴中,在与水的抗争中,得到了繁衍和发展。在治水中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成为人类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任务。和谐是指系统中各要素、各部分之间配合得匀称和得当。? ????治水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指以人为本,坚持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与协调。在整个流域生态系统的框架下,处理好人类活动与水利水害的关系,合理地趋利避害,正确对待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降低水污染等人为灾害,在将水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程度降低到可以承受的同时,尽可能降低人类活动对水体循环的干扰,减少人对水的侵害;处理好人类取用水与自然界其他用水的关系,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控制在能够保持水体基本功能、水资源可以持续利用的状态,使水在为人类造福的同时,能够为整个自然界造福。在治水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反映出价值取向的变化。由“以人为中心”和人控制自然、统治自然的价值理念,转变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同进步。? ????恩格斯指出,人类可以通过改变自然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但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人类统治自然界决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日益深人人心的今天,面对我国水资源领域存在的种种问题,由“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成为治水实践的必然选择。当然,这种选择不是遥远过去的简单重复和回归,而是全面的发展和升华,是基于对治水规律更深的理解和把握,是基于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和渴望。 ????人类取水、用水、排水,水进入了人类社会,治水活动又需要遵循社会规律;日月运转不止,江河奔流不息,大自然有其自身运行的规律。只有在治水实践中不断发现规律、认识规律,并遵循规律、利用规律,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治水实践不能就水论水,要从整个流域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的框架下,考虑水资源问题的解决。流域是水资源的载体,任何河流、湖泊等水体都与其所在的流域休戚相关。健康的河流、湖泊必须有健康的流域生态系统作为基础和支撑。主要是指对流域内的水、土地、湿地、植被等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限制或消除引起生态系统退化的各种干扰,实现水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在植被恢复中,强调利用自然规律,充分利用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结合局部的人工措施,许多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对于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草)、封山禁牧、退牧还草等生态修复工程,虽然可以从大的区域范围内考虑其经济效益问题,但是必须从长计议,解决好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问题,建立良性发展机制。通过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淤地坝、坡改梯、小水窖、集雨水柜等措施,建设一定数量的高标准农田,解决农民吃粮和发展问题;通过发展人工草地灌溉的“牧?区水利”,解决休牧、禁牧后的牧业发展问题;通过发展小水电代燃料、太阳能、沼气、薪炭林,解决农村能源问题,使大面积植被恢复可以持续进行下去。? ????98洪水以后,在长江中下游等地区进行了大面积的退田还水(江、湖),保护湿地和水域,使入水争地问题的解决有了良好开端。但是,我国毕竟是人口大国,土地资源宝贵,需要做好水体、湿地利用的文章,在利用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利用好水体、湿地,需要统筹考虑水土资源利用,核心是利用好水,如种植水生经济作物、水产养殖、发展旅游农、业和湿地牛态旅游等,形成洪水经济和湿地产业,使人与水找到新的平衡。? ????洪水是不可能根治的,即使防御洪水的标准达到了规划设定的标准,仍有发生超标准洪水的可能性,况且我国江河的防洪标准还很低。因此,必须抓紧水土保持、水库、堤防、蓄滞洪区、调度体系等防洪安全体系建设,将防洪安全标准提高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程度,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同时,在易被洪水侵害的地区,要建立有利于减轻洪灾损失的生活模式、经济模式和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在与洪水的抗争中,学会人与水共享空间,减轻洪灾损失。 ????干旱是我国尤其是北方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由于可更新利用水资源的有限性和丰枯变化,十旱问题不可避免,也不可能完全根除。在我国干旱、半干旱等生态系统卜分脆弱的地区以及半湿润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充分考虑流域内生态系统的用水需求,统筹考虑生活、生产、牛态和环境的用水需求,维系基本的生态系统平衡。? ????要缓解干旱导致的缺水问题,必须采取综合对策,需要从人、经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来构建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体系,从开源、节流、保护的齐抓共管来构建水资源的供需平衡体系,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互配合来构建降低旱灾损失的保障体系。适当建设雨水集蓄工程、调水工程,可以有效缓解水资源供需压力和水资源区域不平衡的问题。同时,扩大对非传统水源,如洪水、污水、劣质水、海水等的开发利用规模和范围,将是一条有效的途径。而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利用效益,建立适应当地水资源条件的用水模式,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是缓解缺水问题的根本举措。此外,必须进行一系列必要的防旱非工程措施建设,通过制订和实施防旱规划、应急预案和应急管理、旱情监控、信息研究与旱情预报、旱灾救助、公众教育等措施,提高整个社会抵御干旱的能力。? ????治水活动的出发点无疑是为人类造福,但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系、不同的目标、不同的时间,对人类治水活动利弊得失的评判可能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随着认识水平逐步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追求目标的变化,对治水活动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目前,对水利工程的要求已经提高到不仅要对人类有利,而且要对生态有利,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近几年,我国在堤防建设中,进行了生态保护、环境美化等方面的实践,如避免使用不透水材料对河道护砌、重视河流与岸上的联系、尊重河流的多样性等等,积累了一定经验。治水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关键是遵循自然规律,尊重和慎重处理人与整个流域的关系。对于水资源问题,从流域整体可持续发展的层?面上,从陆地、水系、生物圈共同组成的复杂动态系统和谐发展上,思考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学东,赵焕勋,《坚持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内蒙古水利,?2005年03期;?   2、曾迎红,《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中国人,2005年09期;?   3、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自然与科学技术哲学》   4、周魁一,《中国传统水利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特点》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6. 全新世中期的旱涝变化与中华古文明的进程
摘  要:
综合分析了考古文化、史料及古气候3个方面的资料,证明在6000BC,4000BC及2000BC有3次大范围的干早期,而在21002200BC,2600—2900BC及4400-5400BC有3个洪水期.6000BC的干早期可能与8.2kaBP的冷事件有关.冷事件之后,裴李岗文化、后李文化、大地湾文化、兴隆洼文化及皂市文化先后在中华大地发展.4000BC的干旱可能与5.85.9kaBP的冷事件有关.黄帝远古文明在这时期萌芽.2000BC的干旱与4.3 -4.1kaBP的冷事件相关联.2070BC年夏朝建立,开始了历史上被艳称三代的夏商周灿烂文明.中国古代史有许多关于洪水的神话与传说.“共工氏怒触不周山”是神话,“大禹治水”是传说.神话与传说传递了重要气候信息.洪水与干旱交替与中华古文明的发展交织在一起.夏朝建立的基础就是“大禹治水”,而气候干旱可能对“治水”成功产生了影响.从东北南部到华北,再到青藏高原东部,转向华南、南海,一系列的古气候记录证明了以上提到的干旱期与洪水期.而现代观测资料则证明这与夏季风的减弱与增强有关. (共7页)
17. 中国气象灾害大典·辽宁卷
内容提要 :
????《中国气象灾害大典·辽宁卷》主要集内对辽宁省影响较大的气象灾害事例及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的评述。列入本卷的内容均是由气象原因直接或间接引发的灾害。如洪涝、干旱、冰雹、大风、寒潮风雪、雷暴、龙卷、飑线、低温冷害等直接灾害,或者风暴潮、海冰、赤潮、泥石流、大气污染事件等次生灾害。 本卷所时间计限按照中国史学界的最新界定,即1839年前为古代,1840——1949年为近代,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现代。本卷现代部分截至2000年。 资料取舍。由于古代、近代、现代资料详细不一,本着“古宽今严”的原则,对古代资料原则上凡有记载的均邓收集;现代资料则严格筛选、仔细校核后采用。 地域范围。对不同历史时期行政区划内事物的记述,均按当时行政区划界定;一般泛指称辽宁地区。
目录 :
绪论 第一章 暴雨洪涝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古代(公元221-1839年)暴雨洪涝 第三节 近代(公元1840-1948年)暴雨洪涝 第四节 现代(公元1949-2000年)暴雨洪涝 第二章 干旱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 古代(公元221-1839年)旱灾 第三节 近代(公元1840-1948年)旱灾 第四节 现代(公元1949-2000年)灾害 第五节 虫灾、饥疫、灾种不明灾害 第三章 大风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 古代(公元505-1831年)大风 第三节 近代(公元1849-1942年)大风 第四节 现代(公元1949—2000年)大风 第四章 冰雹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 古代(公元1103-1838年)冰雹 第三节 近代(公元1863-1948年)冰雹 第四节 现代(公元1949—2000年)冰雹 第五章 寒潮风雪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 古代(公元645-1855年)寒潮风雪 第三节 近代(公元1860-1931年)寒潮风雪 第四节 现代(公元1951—2000年)寒潮风雪 第六章 低温冻害、霜冻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 古代(公元1262-1833年)低温冻害、霜冻 第三节 近代(公元1876-1948年)低温冻害、霜冻 第四节 现代(公元1950—2000年)低温冻害、霜冻 第七章 雷暴、龙卷、飑线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雷暴 第三节 龙卷、飑线 第八章 赤潮、风暴潮、海啸、海冰、海雾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赤潮 第三节 风暴潮、海啸 第四节 海冰、海雾 第九章 雨凇、雾凇、雾灾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雨凇 第三节 雾凇、雾灾 第十章 灾异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酷热、奇寒 第三节 低空风切变、大气污染、极光、酸雨、海面上升 附录一 有关辽宁建置、地名、河流沿革资料 附录二 历代时期地图 附录三 晚清民国伪满赈济年表 附录四 建国后灾赈年表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19. 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经济带及其变动
鲁西奇
摘要:古代中国的基本经济格局可划分为三大经济带:(1)北方、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青藏高原高寒区的游畜牧经济带;(2)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旱作农业带;(3)秦岭一淮河线以南地区的稻作农业经济带。魏晋南北朝至宋元时期,游畜牧经济带与旱作农业经济带总体上表现为持续南移的态势;明清时期,稻作农业经济与旱作农业经济因素则渐次北移。三大经济带的推移、变动,往往引发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影响甚巨。   关键词:经济带;地带性差异;经济形态
20. 百年来中外历史上著名的大地震
1920年海原地震
1920年12月16日20时5分53秒,宁夏海原县发生震级为8.5级的强烈地震,震中烈度12度,震源深度17公里,死亡24万人,毁城四座,数十座县城遭受破坏。
1927年古浪地震
1927年5月23日6时32分47秒,甘肃古浪发生震级为8级的强烈地震,震中烈度11度,震源深度12公里,死亡4万余人。地震发生时,土地开裂,冒出黑水,硫磺毒气横溢,熏死饥民无数。
1933年叠溪地震
1933年8月25日15时50分30秒,四川茂县叠溪镇发生震级为7.5级的大地震,震中烈度10度,叠溪镇被摧毁。震前犬哭马嘶,蛇出鼠惊,乌鸦惨啼,母鸡司晨。震时地吐黄雾,城郭无存,岷江断流,壅坝成湖。
1950年察隅地震
1950年8月15日22时9分34秒,西藏察隅县发生震级为8.5级的强烈地震,震中烈度12度,死亡近4000人。喜马拉雅山几十万平方公里大地面目全非,雅鲁藏布江被截成四段。
1966年邢台地震
邢台地震由两个大地震组成:1966年3月8日5时29分14秒,河北省邢台专区隆尧县发生震级为6.8级的大地震,震中烈度9度;1966年3月22日16时19分46秒,邢台专区宁晋县发生震级为7.2级的大地震,震中烈度10度。两次地震共死亡8064人,伤38000人,经济损失10亿元。地震发生后,漫天飘雪。
1970年通海地震
1970年1月5日1时0分34秒,云南省通海县发生震级为7.7级的大地震,震中烈度为10度,震源深度为10公里,死亡15621人,伤残32431人。震前,豕突犬吠,雀啼鱼惊,墙缝喷水,骡马伤人。震时,村寨房屋尽毁,地面或裂或陷。
1976年唐山大地震
1976 年7月28日3时42分发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北唐山的地震(震中纬度39.4度,东经118.0度),震级7.8级,震中烈度Ⅺ度。同日18时43分,在距唐山40余千米的滦县又发生7.1级地震 ,震中烈度Ⅸ度。这次地震发生在工业城市,人口稠密,损失十分严重。唐山市区建筑物多数基本倒平或严重破坏,铁轨发生蛇形扭曲,地表发生大量裂缝,还有喷水冒沙、塌陷,震前伴有发光现象。242769人死亡,164851人受伤。邻近的天津也遭到Ⅷ~Ⅸ度的破坏。有感范围波及辽宁、山西、河南、山东、内蒙古等14个省、市、自治区,破坏范围半径约250千米。震源物理的研究表明,该震的震源错动过程较复杂。
1906年美国旧金山大地震
1906年4月18日晨5时13分,旧金山发生8.3级地震,无数房屋被震倒,水管、煤气管道被毁。地震后不久发生大火,整整燃烧了3天,烧毁了520个街区的近3万栋楼房。
1908年意大利墨西拿大地震
1908年12月28日晨5时25分,意大利西西里岛的墨西拿市发生7.5级地震。地震时,城市房屋跳动旋转,地缝开合喷水,海峡峭壁坍塌入海。
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
1923年9月1日上午11时58分,日本横滨、东京一带发生7.9级地震。两座城市如同米箩作上下和水平筛动,建筑物纷纷倒塌。城市陷入火海,日本全国财富的5%化为灰烬。
1960年智利大地震
1960年5月21日下午3时,智利发生8.5级地震。从这一天到5月30日,该国连续遭受数次地震袭击,地震期间,6座死火山重新喷发,3座新火山出现。5月21日的8.5级大地震造成了20世纪最大的一次海啸。
1970年秘鲁钦博特大地震
1970年5月31日,秘鲁最大的渔港钦博特市发生7.6级地震。在地震中有6万多人死亡,10多万人受伤,100万人无家可归。该市以东的容加依市,被地震引发的冰川泥石流埋没全城2.3万人。
1995年日本神户大地震
1995年1月17日晨5时46分,日本神户市发生7.2级直下型地震,造成5400多人丧生,3.4万多人受伤,19万多幢房屋倒塌和损坏,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震后又发生500多处火灾。
?
21. 北方旱情不断加重????? 回顾中国历史旱灾之最
编者按:2009新年伊始,中国北方众多省份遭遇持续旱情,农作物大面积受害,部分省份由于本身缺水,旱情最为严重。
以下为中国历史旱灾记录:
光绪朝代是慈禧太后专权的时代。也是清王朝走向衰亡的年代。清末各种天灾频繁不断。周而复始,历史的规律不可抗拒。
在清代频繁的旱灾中,最大、最具毁灭性的一次,要数光绪初年的华北大旱灾。
这次大旱的特点是时间长、范围大、后果特别严重。从1876年到1879年,大旱持续了整整四年;受灾地区有山西、河南、陕西、直隶(今河北)、山东等北方五省,并波及苏北、皖北、陇东和川北等地区;大早旱不仅使农产绝收,田园荒芜,而且。饿殍载途,白骨盈野”,饿死的人竟达一千万以上!由于这次大旱以1877年、1878年为主,而这两年的阴历干支纪年属丁丑、戊寅、所以人们称之为“丁戊奇荒”;又因河南、山西旱情最重,又称“晋豫奇荒’、“晋豫大饥”。
这场大旱灾是光绪元年(1875年)拉开序幕的。这一年,北方各省大部分地区先后呈现出乾旱的迹象,京师和直隶地区在仲春时节便显示了灾情。一直到冬天.仍然雨水稀少。与此同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等省,都在这年秋后相继出现严重旱情。
光绪二年(1876年),旱情加重,受灾范围也进一步扩大。以直隶、山东、河南为主要灾区,北至辽宁、西至陕甘、南达苏皖,形成了一片前所未有的广袤旱区。
京师及直隶地区,因旱情加重,全省收成减半。旱灾引发蝗灾,从天津以北至?南各地,蝗虫遮天蔽日,把枯萎的残存庄稼吞食精光。到夏秋之间,又因阴雨连绵,大清河、滹沱河、潴龙河、南运河、漳河、卫河同时泛滥,致使遭受了旱、蝗之灾的土地又被水淹。这一年,直隶省遭受水、旱、风、雹的地区达63个州县。
河南省的灾情和直隶相近。从春到夏,旱情日重。尤其是黄河以北的彰德、怀庆、卫辉三府,早倩更为严峻。入夏以后,旱情稍有缓解,但彰德、卫辉和光州等地又遭水灾,田地被淹。不过,就全省情况而言.仍以旱为主。全省农业歉收,减产一半左右。因此,“乏食贫民,所在多有”,仅开封一地,靠赈灾粥厂就食的灾民即达7万余人。
这一年,山东省全年皆旱。除章丘等小部地区有一段时间略遭水灾外,绝大部分地区均遭旱灾,全省收成不到三分。《山东通志》称该年全省“大旱.民饥”。据《申报》载,、由于旱灾,山东各地灾民纷纷逃荒、闹荒或祈雨。但祈雨无济于事.各处“饥黎鬻妻卖子流离死亡者多,其苦不堪言状”(1876年12月11日《申报》)。
旱魃向南为虐,祸及苏北和皖北。苏北各地这一年开春到年底,一直末下透雨,海州(今连云港)、棉田等地大片大片的农田减产或绝牧。旱灾引发了蝗灾,禾苗被吞噬一空。旱蝗交迫之下,灾民“逃亡饿死者不计其数”。一些灾民甚至“饥则掠人食”,致使‘旅行者往往失踪,相戒裹足”。苏北的社会秧序,因严酷的旱灾而变得动荡不安。为了活命.饥民纷纷渡江南下,由苏南的地方官员和土绅在苏、松、太以及江阴、镇江、扬州等地收容的流民达九万余人。
皖北的旱情与苏北相似。入夏之后,持续乾旱;许多地方连禾苗也末能栽插:后虽下过一些雨,但“又复连日烈日。”,连补种的庄核也大多枯死;当年全省收成减半。有的地方颗粒无收。于是,成群结队的饥民.汇成了四出逃荒的人流。
这一年,北方的陕西、山西、辽宁等省.也遭受到旱灾的威胁。陕西全年乾旱,夏秋歉收,冬春多数地方种不下去。山西因旱灾严重,秋禾收成歉薄.介休、平遥等县几乎颗粒无收。奉天的义州(今辽宁义县),因大旱无雨,饥户多达十万,广大农民在饥饿中痛苦地挣扎著。
经过近两年的大旱之后,华北大部分地区的灾情在丁丑年(1877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状态,尤其是山西省.旱荒空前;山西巡抚曾国荃在奏议中说灾区“赤地千有余里,饥民至五六百万之众,大□奇灾,古所未见”(《曾忠襄公奏议》卷8)。毁灭性的旱灾,使山西农村长时间大面积的减产与绝收。连续两年的饥荒,使农户蓄藏一空将愈来愈多的灾民推向死亡的边缘。饥饿难当的灾民为了“苟廷一息之残喘。,或“取小石子磨粉,和面为食”或“掘现音白泥以充饥”,结果“不数日间,泥性发胀,腹破肠摧,同归于尽。。(1877年6月30日《申报》)。
随著旱情的发展,可食之物的罄尽,“人食人”的惨剧发生了。大旱的第三年(1877年)冬天,重灾区山西,到处都有人食人现象。吃人肉、卖人肉者,比比皆是。有活人吃死人肉的,还有将老人或孩子活杀吃的……无情旱魔,把灾区变成了人间地狱!
河南的灾情,与山西相似。经过连续两年的大早,富饶的中州平原,已化为千里赤地。当年的《申报》刊登消息,说河南全省“歉收者50余州县,全荒者28州县”。但是,奉旨帮办河南赈务的刑部左侍郎袁保恒抵豫则宣布:全省报灾者八十七个州县,饥民五六百万。
旱灾的阴影,同时还笼罩著陕西全省。同州府员的大荔、朝邑、邰阳(今合田)、澄城、韩城、白水及附近各县,灾情。极重极惨”。走投无路的饥民铤而走险,聚众枪粮,有的甚至“拦路纠抢,私立大纛,上书‘王法难犯,饥饿难当’八字”(1877年10月3日《申报》)。
甘肃东部、四川北部,也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旱。《南江县志》对川北的旱灾有翔实的记载:“丁丑岁,川之北亦旱,而巴(中)、南(江)、通(江)三州县尤甚……赤地数百里,禾苗焚稿,颗粒乏登,米价腾涌,日甚一日,而贫民遂有乏食之惨矣:蔬糠既竭,继以草木,面麻根、蕨根、棕梧、批把诸树皮掘剥殆尽……登高四望,比户萧条,炊烟断缕,鸡犬绝声。服鸠投环、堕岩赴涧轻视其身者日闻于野。父弃其于,兄弃其弟,夫弃其妻,号哭于路途…。是冬及次年春,或举家悄毙.成人相残食,馑(死部)殍不下数万。”
这一年,包括京师在内的直隶和鲁西北地区以及江苏、安徽的部分地区,依然有较严重的旱灾。以直隶县为例,仅河间一府就有二百余万灾民。灾荒之年,社会动荡,许多灾民为死里求生而铤而走险。在武强县,有灾民组成的“砍刀会”;霸州、通州等地方也多有灾民组织武装.进行抢粮斗争。
到1878年初,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持续乾旱。山西省自春至夏,旱情未得缓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