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种群和群落考点分析高考考点考查内容三年高考探源考查频率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影响种群密度的各种因素,学会采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2.掌握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3.利用曲线、图形等理解种间关系的特点;4.理解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特别是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2018全国Ⅰ卷·52018全国Ⅲ卷·62018浙江卷·182018浙江卷·42018海南卷·222018江苏卷·132018江苏卷·192018海南卷·252017新课标Ⅲ·52017新课标Ⅰ·12017江苏卷·52017新课标Ⅱ·312017天津卷·7★★★☆群落的结构及种间关系★★★☆☆群落的演替★★★☆☆考点1 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一、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含义2.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3)年龄组成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年龄组成种群密度(4)性别比例种群密度3.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与判断(1)种群年龄组成类型的判断技巧(2)种群年龄组成类型的表示方法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模型图曲线图柱形图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两看法”选择合适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2.样方法与标志重捕法的比较样方法标志重捕法调查对象植物或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调查程序注意事项①随机取样②样方大小适中③样方数量不宜太少①调查期间无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②标志物对所调查动物生命活动无影响【易错警示】种群密度调查中2个易混点(1)样方法的计数原则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样方相邻两条边上的个体。同种植物无论大小都应计数。如下图(图甲为方形样方,图乙为圆形样方,实心圈表示应统计或测量的个体,虚线表示圆形样方的直径)。(2)利用标志重捕法得到的种群密度会偏大的原因是:①在实际情况下,动物在被捕获一次后被重捕的机会会降低。②动物具有很强的活动性,有时会引起标记物的脱落。调研1 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B.出生率、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原因C.性别比例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D.年龄组成是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答案】A调研2 样方法是生态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调查方法。以下关于样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A.用样方法调查森林乔木丰富度时应对各样方数据求平均值B.蚜虫呈集群分布,不宜采用样方法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C.调查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应在植物生长密集处取样D.调查蝗虫幼虫种群密度应根据地段形状确定取样方法【答案】D【解析】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丰富度时,应该调查植物的种类总数,不能取平均值,A错误;蚜虫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宜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B错误;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关键是随机取样,C错误;取样方法可根据地段形状来确定,D正确。考点2 群落的结构及种间关系一、群落的空间结构1.群落结构形成的原因:群落结构与环境中生态因素有关,群落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2.垂直结构(1)植物的垂直结构①具体表现:植物群落垂直方向上的分层。②影响因素:主要与光照强度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如图所示)。(2)动物的垂直结构:主要原因是植物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3.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盐碱度和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上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4.意义: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二、群落中生物的种间关系1.生物种间关系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数量坐标图营养关系图常见形式:特点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对宿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独立生存,而宿主会生活得更好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如图丙所示;两种生物生存能力相同,则如图丁所示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举例地衣,大豆与根瘤菌蛔虫与人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狼与兔,青蛙与昆虫2.生物种间关系的判断(1)“同升同降”→互利共生,如图甲(2)→(3)→调研1 研究人员调查了A、B、C三个群落的植物物种丰富度,结果如下图,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三个群落具有相同的物种组成B.A群落的植物物种丰富度最高C.调查植物物种丰富度时可采用样方法D.三个群落的植物都存在明显的分层现象【答案】A调研2 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B.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C.图甲、图乙、图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D.图丙中实验初期,种内互助与竞争并存,后期X的种内斗争加剧【答案】B考点3 群落的演替1.群落演替的五大原因(1)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2)生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迁徙。(3)群落内部由于生命活动造成内部环境改变。(4)种内和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5)人类活动的干扰。2.群落演替的三个阶段(1)侵入定居阶段(先锋群落阶段)。一些物种侵入裸地定居成功并改良了环境,为以后侵入的同种或异种物种创造有利条件。(2)竞争平衡阶段。通过种内斗争或种间竞争,优势物种定居并繁殖后代,劣势物种被排斥,相互竞争过程中共存下来的物种,在利用资源上达到相对平衡。(3)相对稳定阶段。物种通过捕食、竞争等,共同进化,资源利用更为充分有效,群落结构更加完善,有比较固定的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群落结构复杂、层次多。3.群落演替的类型类型初生演替次生演替起点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条件无有机质和生命胚种有大量有机质和生命胚种时间经历时间长经历时间短速度缓慢较快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实例裸岩、沙丘和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弃耕农田上和火灾后的草原上发生的演替4.群落演替的方向与终点(1)群落演替的方向及变化演替方向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能预见的或可测的能量总生产量增加,群落的有机物总量增加结构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稳定性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群落稳定性越来越高(2)群落演替终点:大都处于顶极群落状态。顶极群落主要是由平均温度和年降雨量所决定的,如在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顶极群落是热带雨林;在低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顶极群落是北方针叶林;在中温中湿的条件下,顶极群落是温带草原;在低温低湿条件下,顶极群落是苔原;在极端缺水的条件下,顶极群落是沙漠。5.群落结构形成的原因及意义(1)原因:群落结构与环境中生态因素有关,群落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长期自然选择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2)意义: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如植物的垂直结构能显著提高光能的利用率,并为动物创造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调研1 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B.群落的初生演替在海洋和陆地均可发生C.群落的初生演替速度通常非常缓慢D.生物群落的演替与光照条件无关【答案】D调研2 某弃耕农田40年间植物种类的变化情况如下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植物类别物种数量年数14152540草本28272693034灌木0341219乔木0001423总计2830305676A.上述群落演替类型为次生演替B.灌木和乔木的出现,可能为更多的阴生草本植物提供生存环境C.数据表明,弃耕农田在演替过程中的第一年该群落不可能具有垂直结构D.表中的数据大多是釆用样方法获取的【答案】C【解析】在第一年时,草本植物有28种,说明群落演替类型为次生演替,A正确。灌木和乔木的出现,可以为阴生植物遮挡阳光,因此可能为更多的阴生草本植物提供生存环境,B正确。第一年,草本植物有28种,存在垂直结构,C错误。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采用样方法,D正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