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专题二 明清之际的中国和17世纪以前的世界第一课时 明清之际的中国: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1368——1840)一、【阶段特征】明清时期,社会处于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前夜。一方面国家统一,国力强盛,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并以孕育了新的经济因素,带有向工业文明转型的趋势;另一方面,专制主义发展到顶峰,统治者运用国家机器力图压制新的经济因素与思想观念,最终使古代中华文明没有在明清时期实现转型,走入近代社会。随着同时期欧洲成功地迈向工业文明,古老的中华文明面临严重的危机。二、【知识梳理】1.政治上: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①明初废行省设三司,加强对地方控制;废丞相设内阁,强化专制皇权;开八股取土,加强思想控制②清设军机处,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大兴文字狱,钳制了思想。2.经济上: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商品经济空前发达。①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世界领先,水稻产量高;玉米、番薯引进、推广;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②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冶炼业(焦碳冶炼)、丝织业(苏、杭)棉织(棉布成为主要衣料)、制瓷业(五彩、珐琅彩)全面发展。 ③商品经济出现新特点;大批中小工商业城镇兴起;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农产品商品化;徽商 晋商等区域性商团形成。④从明朝中后期开始,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江南一些地区,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但清政府的“重农抑商”与“闭关锁国”(海禁)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3.文化上承古萌新。①《农政全书》《天工开物》《本草纲目》说明传统科技还继续走在世界前列。②思想上出现新观念,李贽、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批判旧思想与专制制度,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理学有新发展(王阳明心学)并占据了主流地位。③八股取土与文字狱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强烈色彩。④文学艺术繁荣,出现四大小说名著;书法绘画更加多样化、平民化、 世俗化;京剧诞生,成为中华民族乃至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瑰宝。三、【重点关注】1、中西科技发展史①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四大发明②近代科学技术革命③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而是在西方产生的原因中国:(1)诞生的土壤: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固有的分散性和狭隘性,不可能使科学应用到较大的规模(2)封建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及与工商业有关的科技的发展(3)明清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使知识分子埋头书本,脱离实际生产,缺乏对自然科学的研究(4)中国封建教育以儒学为主要内容,很少涉及生产和科学知识。以培养封建官吏为目的,不利于培养研究自然科学的人才。阻碍中国近代科学出现的根本原因:日趋腐朽的封建制度.近代自然科学兴起的原因(1)资本主义生产发展需要科技知识——奠定基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奠定思想基础(2)16、17世纪伽利略、培根、牛顿等科学家创立了一般规律和经典方法(3)中国四大发明的传入,希腊自然哲学启迪了人们的思想;新航路开辟开阔了人们的视野(4)显微镜、望远镜发明——手段和工具(5)欧洲国家保护、奖励科学发明,改革教育和专利制度,组织科研机构,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创立和发展例题:材料一:16—17世纪中国著名科学家及其著作姓名 生卒年 著作李时珍 1518—1593年 《本草纲目》徐光启 1562—1663年 《农政全书》徐霞客 1586—1641年 《徐霞客游记》宋应星 1587—1666 《天工开物》材料二:16—17世纪欧洲著名科学家及其成就姓名 生卒年 著作哥白尼 1473—1543年 提出太阳中心说布鲁诺 1548—1600年 提出宇宙无限论培根 1561—1626年初 创近代实验科学伽利略 1564—1642年 望远镜观察天体,证实太阳中心说 开普勒 1571—1630年 发现行星绕太阳运行轨道据材料概括此时中国与欧洲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同特点。与西方近代科技相比,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有何特点?①中国古代科技重应用(天文历法、医学、手工业生产的需要产生中国古代科技),西方近代自然科学重理论;②在研究方法上,中国主要是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而西方则重实验,重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③中国古代科技推动了传统农业经济的发展,西方天文学的成就标志着近代科学的产生,也为反封建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有力冲击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2、中西方反封建思想的不同之处。中国明清时期的民主思想:(1)尚未突破封建思想的束缚,没有提出资本主义性质的新政权方案;(2)对以后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法国的启蒙思想:(1)彻底批判封建制度与封建神学,要求建立资产阶级专政(2)为即将到来的法国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动员四、【难点解析】1、中国古代“市”的发展演变。①秦代:制定了管理市的法律。②汉代:每个城市都有专供贸易的“市”。官府设市令或者市长进行管理。③南北朝:民间集市“草市”出现。④唐代:“草市”作为自然形成的乡村集市,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⑤宋代: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夜市” “晓市”出现。原先不设市的城郊和乡村也出现了市。⑥明清:都市商业区相当繁华。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2、自16世纪初至18世纪中叶,东方终于在社会前进的竞赛中输给了西方了。西方之所以率先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主要原因有:(1)地理大发现后,迅速走向世界,对海外的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2)文艺复兴为西方资产阶级的经济活动及掠夺榨取行为提供了精神上的准备。(3)宗教改革的积极作用。(4)西方在国内有较好的政治环境,对资本主义经济实行扶持和保护政策。东方落后的原因:(1)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2)东方封建国家实行“重本抑末”的政策,打击工商业。(3)东方国家维护传统教化,禁锢非正统的思想。如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和“文字狱”五、【经典题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古代中国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经济的萌芽。材料二 以下这两幅选自曾经来华游历的英国建筑师设计家Thomas AIIom(1804—1872)的画册《CHINA ILLUSTRATED》(1843—1847,伦敦)。画册出版后在近代西方颇具影响 ,被视为了解神秘中国的一扇窗口。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 材料一中所说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指什么?列举其泛起“微澜”的表现。明朝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唐宋 相比有着怎样的突破性?(2) 材料二中两幅画透露出当时中国社会的哪些特征?西方人能从中了解到中国怎样的风土人情?这位建筑师所画的中国建筑有什么特色?答案:(1)指商品经济。表现:城市经济繁荣 《清明上河图》 “瓦肆” 夜市 交子 外贸港口等。突破性: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2)封建专制统治 自然经济 鸦片输入 社会稳定等风土人情:城镇经济发达,人口众多;人们的发型 服饰奇异 生活节奏缓慢。封建特色:高墙深院、土木结构、雕梁画柱、布局整齐等。六、【巩固精练】1.洪武十二年,明王朝颁布了《大名律》,它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判、恶逆、内乱等为“十恶”重罪,属于“常赦所不原”;而其中“大臣专擅选官”、“交结近侍官员”、“擅为更改变乱成法”等列罪条款又为明律所特有。这些规定A.继续强化了皇权专制 B.规范了内阁机构的运作成序C.协调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 D.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2.清朝前期,中央机构发生过多次重大改革,最主要的变化是A.“国初定制,社义政王大臣数员……如坐朝仪”B.“率循祖制,咸复旧张”,废内阁,恢复内三院C.选调翰林等官入南书房当值,“非崇班贵值,上所亲信者不得入”D.“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前后八百十年,威名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3.以下那些观念是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①“农为天下之本物,而公贾皆其未也”②“开矿必当聚众,聚众必当乱”③“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④“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A. ①③④ B. ①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4.明朝时,浙江某地出现“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肆吾土,小民以纺织所成,或纱或布,侵城入市,易棉花而归,仍治而纺织之,明旦复持以易。”这段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浙江有些地方商品经济繁荣 B.明朝大量棉纺织品投入市场C.有的城市发展成为棉纺织中心 D.当地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5.(山东烟台)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明清时期)从商致富的记载,但……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中国全史 商贾史》)。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明清时期从商致富的现象多,是因为唐宋对“市”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被突破了B.“营商致富的动机”包括经商积累财富主要用来买田置地或用于子女科举入仕C.“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指商人的财富没有转化为扩大再生产的工商业资本D.造成材料中现象的原因之一在于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6.京剧是我国国粹,它主要是由A.元杂剧发展而来的 B.北京地方剧种演化而成的C.流行于北方的剧种融合而成的 D.南方一些剧种传入北京后融合而成的7.(山东淄博)明末清初,中国文化第一次遇到一种高势能的异质文化的挑战,这就是传教士输入的西学。此时的“西学”,主要是A.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科学成就 B.资本主义代议制文献C.启蒙运动中的主权在民思想 D.欧洲古典主义音乐8.(山东滨州)某中学为活跃校园文化,举办了中外文化展览。展览一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他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中国有孔子、老子……(1)孔子与苏格拉底在重建社会秩序方面有何主张 (4分)展览二 中外文学荟萃(2)下表是展览中体现当时中西文明重要成果的两部著作的介绍,请参考已填充的文字,完成空白部分。(5分)展览三 思想解放潮流材料一 伏尔泰去世后,他的棺木上刻了这样一行字:“他拓展了人类的精神,他使人类懂得,精神应该是自由的。”材料二 启蒙思想是个长期的国际性的发展过程,18世纪末在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可以说启蒙思想促使知识和天赋人权的传播,因此使人们以新的观念看待国家、政权机构和宗教生活。(3)你是否同意材料一对伏尔泰的评价 说明你的理由。(5分)(4)根据材料二的观点,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史实,试举一例简要说明启蒙思想是如何在中国传播并推动社会进步的 (3分)参考答案:1.A 2.D 3.D 4.D 5.A 6.D7. A8.(1)孔子:提出仁和礼。(2分)苏格拉底:认识自己,知识即美德。(2分)(2)时代特征:明清封建制度渐趋衰落,政治黑暗;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思想上文化专制。(3分)主要思想:人文主义思想。(2分)(3)同意。(1分)理由:伏尔泰猛烈抨击天主教会和君主专制,提倡天赋人权,认为人生而平等自由;这些思想有利于破除对教会和君主的迷信,利于人的精神的觉醒。(4分)(4)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民权,主张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并领导了戊戌变法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大力宣传民主共和思想,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国初期,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大力宣扬民主与科学,掀起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答出三例中任一例,均得3分)第二课时 工业革命前的西方世界一、【阶段特征】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萌芽并发展,逐渐引起重大的历史变革。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在精神文化领域的反映,传播了人文主义,解放了思想,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的迅速发展,新航路开辟和欧洲殖民者在亚非美的殖民扩张,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打破了世界各地区相对隔绝的状态,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人类历史开始向工业文明迈进。二、【知识梳理】1.文艺复兴(14—16世纪末):是指14世纪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于15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它并不是真正要“恢复”古典的文化,而是正在形成之中的新兴资产阶级借此抨击当时的文化和制度,以建立新文化,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造舆论。它唤醒了人们的进取精神 创造精神及科学精神,从而在精神方面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和确立开辟了道路。薄伽丘、达芬奇等文学艺术巨匠的作品,闪烁着人文主义思想,成为人类思想文化的宝贵遗产。2.新航路的开辟:15—16世纪之交,受追求黄金欲望的驱使 商业危机的促进 宗教狂热的驱动和自信心的推动,经过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等一系列航海探险活动,开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新航路开辟了“一体化”进程,引起了欧洲“商业革命”,即贸易范围扩大和贸易中心转移,世界市场开始形成。3.宗教改革(16世纪早期):1517年,由马丁 路德掀起的西欧宗教改革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它的核心内容是“信仰得救”和“预定论”。宗教改革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为资本主义发展解除精神枷锁,西欧各国的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得以发展。4.资产阶级革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权利法案》三、【重点关注】1、资本主义政治思想的演变15——16世纪: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思想17——18世纪:启蒙思想(理性主义)19世纪:工业革命后 (1)自由主义思潮 (2)民族主义思潮 (3)社会主义思潮资本主义政治思想的演变人文主义:在资本主义萌芽初步发展,封建教会神学统治人民的背景下产生的,因此它们反对的主要是宗教神学思想,追求现世的幸福。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反对中世纪神学世界观的思想武器,对当时的科学,哲学甚至生活方式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但对人主主义的过分推崇,造成了文艺复兴晚期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理性主义:它是17、18世纪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自然科学发展和专制主义强化的必然结果。理性主义主张批判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号召消灭专制王权、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不仅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而且要根本变革国家体制,实行法治和一整套民主政治制度。为未来的“理性”社会描绘了一幅蓝图。自由主义:它是工业革命之后生产力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希望进一步加强自身的经济和政治地位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发表了《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列宁主义被称为“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主义:在欧洲,主要表现为与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相结合的民族统一、民族独立运动;在亚洲和非洲,特别是亚洲,则表现为与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相结合的反对西方殖民侵略的民族独立运动。2、西方对中国态度的转变在17世纪及18世纪的早期,中国对欧洲的影响比欧洲对中国的影响要大的多。当西方人学到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及政治制度时,油然产生一种崇敬的心情。中国被尊为一切文明的典范,这是由于它的孔子伦理学说它的科举制度,它的重视文治轻视军事征服,它的精美的手工艺品,其中包括瓷器、丝绸及漆器。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1646—1716)赞美中国皇帝康熙“为超乎一切之上的伟大的……君主,是神一般的人,他靠智力管理一切,然而他也是靠教育取得品德和智慧的……因而获得统治的权力”。只有到18世纪中期以后,欧洲人对中国的钦佩才开始减弱,这部分地由于一些天主教传教士在中国的种种劣迹受到中国人民的仇视,也是因为欧洲人开始萌生侵略中国的野心。1600——1760年间,东西文化交流显然比以前有更大的进展。利玛窦、南怀仁、汤若望等传教士来华传播欧洲的自然科学的同时,也大量翻译介绍中国的古代经典及文学哲学作品,大大影响了欧洲知识界,可以这样说:这个时期东西文化交流的特点是:第一,东西文化是对等交流的;第二,“东学西渐”是以深层次的哲学及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而“西学东渐”,是以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对此后东方国家的近代化具有深远影响。“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是世界两个文明的交叉与交融,东西方文明在太平洋上的交融,则是亚太区域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样,到1760年为止,世界地区之间的联系加强了。如果说地理大发现之打破世界地区隔绝状态,是向世界连结成一个整体的目标迈进的第一步的话,那么1760年实现的世界地区联系的加强便是第二步。四、【难点解析】1.15—16世纪重大的远洋航行。一是郑和下西洋。为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从1405—1433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成为人类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下西洋扬了国威,传播了友谊。二是新航路的开辟。15世纪末,欧洲国家开辟了通往亚洲和美洲的新航路,为促进世界各地区间的联系 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创造了地理方面的便利。2.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强调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批判神性和神权的统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3.中国四大发明对欧洲社会转型的影响。马克思称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的发明“是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火药传入欧洲,使欧洲的武器制造逐渐居于领先地位,同时促进了采矿业和金属业的迅速发展。指南针的传入,为欧洲的造船和航海事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动力和保证,为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打开世界市场 进行殖民扩张提供了条件。造纸术和印刷术传入欧洲,便利了文化知识的传播,成为新教传播的工具,对欧洲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总之,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后,有力推动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五、【经典题例】(广东汕头)1500年前后,西欧社会结构中有利于制度创新的各种因素通过一系列彼此联结的历史运动而会聚互动,人类正在走出中世纪这个“死亡之门”。下列各项说明人类正在走出中世纪这个“死亡之门”表现的是 ①新航路的开辟②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③各地文明开始汇合交融④教会的文化垄断被打破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答案:A六、【巩固精练】1.对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的理解,比较完整的是A.自然经济瓦解→商品经济发展→追求黄金的梦B.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货币需求的增加C.商业危机→东西方通商要道的断绝→商品价格猛涨D.西欧生产力的发展→航海、造船技术的发展→到东方掠夺财富2有的学者认为:“从1492年哥伦布远航美洲使东西两半球会合之日起,全球化过程已经开始了。”他所说的“全球化进程开始”在当时主要指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美洲与欧洲之间开始出现区域性经济集团C.世界开始成为一个互相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 D.世界金融中心开始转移到美洲3.文艺复兴时期伊拉斯谟说:“我几乎愿意再年轻几岁,这是因为我相信在最近的将来一个黄金时代就要来临”此话表明其生活态度是A.推崇自由高尚 B.敢于探索冒险 C.追求个性解放 D.积极乐观向上4.瓦拉在《论作为真正幸福的享乐》一书中,认为世俗的纵情享乐就是幸福,人必须享受尘世生活的一切乐趣。莫尔在《乌托邦》一书中也说:“我们的一切行动,应以快乐和幸福为最终目的。”拉伯雷也说,追求“自由”和财富就是幸福。以上材料实质上是反映了早期资产阶级A.倡导享乐主义思想 B.揭露教会禁欲主义思想C.追求腐朽的生活方式 D.要建立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确立自己的统治地位5、下列关于文艺复兴时期西欧道德观的表述正确的有①人类应该根据自己的理性去行事,无需信赖“神 ”和“天意”②强调人的价值,追求个性解放、自由平等③反对宗教信仰④对个人的过分推崇,造成了个人私欲膨胀和社会混乱A.①②③④ B.②④ C.①④ D.①②④6、15世纪以后,世界贸易集中地由地中海逐渐移向大西洋和西北欧,1890年前后的几十年内世界工业品的集中产地又由西欧慢慢移向其他地区。这两个例子都说明经济力量的转移预示着新大国的兴起。在这两个历史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新大国分别是A.法国—德国 B.德国—日本 C.日本—英国 D.英国—美国7.加尔文认为:“一个人之所以发财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 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的恩赐。”这一观点反映了加尔文A.第一次提倡人们在内心世界中发现宗教 B.首次挑战罗马教皇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C.用先定论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进行辩护 D.主张没收天主教会的大量土地以及财产8. 16世纪马丁 路德倡导宗教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反对在德意志出售免罪符 B.脱离罗马天主教会的管辖C.改革天主教的教义和仪式 D.建立适合资产阶级需要的教会9.关于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改革者是基督教的叛逆者 B.摧毁了天主教神权统治体系C.希望建立人人平等的社会 D.以理性的态度挑战教皇的权威10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比较一般的历史的运动常有宗教色彩,甚至在基督教传播的范围内,具有真正普遍意义的革命也只有在资产阶级以往的解放斗争的最初阶段的历史,即丛13世纪起到17世纪,才常有这种宗教色彩;而且这种色彩……要用以往的整个中世纪的历史来解释,中世纪的历史只知道一种形式的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加尔文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的大胆的分子的要求。……加尔文教却在荷兰创立了共和国。 ——恩格斯对西欧宗教改革的评论材料二 (加尔文提出)上帝从创世纪以来,就把世人分为“选民”和“弃民”,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这是人得意志无法改变。但是……并不意味着基督徒可以对他们在世上的行为漠不关心,谁是“选民”,谁是“弃民”,可以通过上帝的呼召体现出来。人在现世生活中的成功与失败就是“选民”和“弃民”的标志。材料三 日内瓦的教会和政府组织都是按照加尔文的设想组织起来的。教会设立四种职务:长老 牧师 教师 执事。 长老一般是富有的市民,由世俗信徒选出。……执事是由信徒选举产生的不脱产的协助长老和牧师的教会管理人员。……教会的权威机构是长老会 或称宗教法庭,有长老12人和牧师5人组成,……每星期四举行一次例会。……政府的最高机构是大议会和小议会,由市民选举产生。——摘自齐世荣等主编《世界史 近代编》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资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初阶段”采取何种形式?为什么?(2) 结合材料二 三分析,为什么恩格斯称“加尔文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3) 综合以上材料分析宗教改革的影响。参考答案:1. B 2 .C 3 .D 4 .D 5 .B 6. D 7. C 8. D 9. D10.(1)反对天主教神学的形式。中世纪的西欧,天主教是封建主阶级进行精神统治的有力工具。(2)加尔文信条中的以成功与否确定“选民”的标准,进一步否定了教会的权威,体现了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激烈竞争中的胜利者的要求,鼓舞了新兴的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加尔文建立的日内瓦教会和政府机构,是民主共和的体制,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激进派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要求。(3)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枷锁,并成为尼德兰革命的旗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