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3课 祖国统一大业一、教学目标:1.知识识记“一国两制”构想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台湾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2.能力培养理解实行“一国两制”的现实性和可能性。归纳中国为什么能在20世纪末实现香港、澳门的回归。讨论按“一国两制”构想和平统一海峡两岸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为中国的统一开辟了一条现实可行的道路,并为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新途径。⑵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⑶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二、教学要点1.重点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港澳的回归不仅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同时也是我国外交工作一大成就,更为实现台湾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树立了有说服力的范例。2.难点港、澳回归和处理台湾问题涉及经济、外交、统战诸多因素,既有历史遗留问题,又有现实难题,学生不易理解。三、导学提纲导入新课播放或由学生朗读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引出课题。(一)自主学习1.香港、澳门是怎样被分裂出去的?学生讨论回顾近代史关于香港、澳门的知识。(教师也可以适当补充)香港:英国自鸦片战争以后,迫使清政府在1842年、1860年、1898年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了对香港的统治权(教师可展示香港问题形成的历史图片)。澳门:16世纪中期以后,葡萄牙殖民者以先欺骗,后强占的手段,占领了澳门。2.台湾同大陆有怎样的历史联系?台湾问题的由来如何?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三国时,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隋炀帝三次派人到流求,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清朝于1683年设立台湾府后于1885年在台湾设省)。在近代,日本在1895年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1943年的《开罗宣言》和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都肯定台湾归属中国。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归中国。1949年,蒋介石集团内战失败,退居台湾。1950年,美国武装力量进入台湾岛与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从此造成了海峡两岸的长期隔绝状态。3.什么是“一国两制”?这一伟大构想是如何形成的?“一国两制”的构想最先是由谁为解决什么问题提出的?4.我国政府是如何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的?(二)小组合作1.为什么说“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的良策?2.我国为什么能在20世纪90年代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3.你认为解决台湾问题有哪些有力因素和不利因素?(三)课堂展示1. 什么是“一国两制”?2.“一国两制”的提出有怎样的历史意义?3. 香港是怎样被分裂出去的?4. 为什么说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5. 我国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的时间及历史意义?6中国为什么能在20世纪90年代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7. 结合实际谈谈解决台湾问题有哪些有力因素有哪些?8.绘制香港特别行政区旗并说出其含义?.(四)质疑答辩1.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祖国统一大业的看法?2.既然我国政府提出“一国两制”,为什么不承诺在台湾问题上放弃使用武力?四.学生小结(实现祖国的统一,是海内外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心愿。20世纪的最后20年,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祖国,统一大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然而台湾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虽然存在的众多的不利因素,深信经过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终将实现。)五.达标测试1.单项选择:香港的回归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提出这一的国家领导人是( )A毛泽东 B刘少奇 C周恩来 D邓小平2. “一国两制”的“两制”指的是A两种社会制度 B两种法律制度 C两种经济制度 D两种军事制度3、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是在( )A 1984年 B1997年 C1998年 D1999年4、下列对于香港、澳门的回归,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结果 B打破了海峡两岸人为的隔绝C洗刷了中华民族的耻辱 D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5、实现“一国两制”的前提是( )A坚持一个中国 B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C坚持和平统一 D实行两种社会制度6、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对中国领土占领的标志性事件是( )A香港回归祖国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C澳门回归祖国 D西藏和平解放7.20世纪80年代海峡两岸交流日益频繁,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A增进了两岸人民的相互了解和沟通 B增进了民族感情和民族凝聚力C说明祖国统一是人心所向 D说明祖国统一问题已基本解决。8、阅读分析国民党元老于佑任,原籍陕西,早年追随孙中山从事反清革命。后历任国民政府审计院院监察院院长等职,1949年,于佑任随国民党到台湾,但他念念不忘故土家园。晚年,其思乡怀旧,盼望祖国统一的心情愈加迫切。1962年1月24日,83岁高龄的于佑任在病中写下了一首题为《国殇》的绝命诗,可谓一曲悲歌传千古。请回答:⑴材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⑵读了上述材料,谈谈你的感受。⑶为解决“台湾问题”我国政府提出了什么样的构想?六.知识归纳目的: 。时间: 。“一国两制”构想 提出者: 。基本内涵: 。意义: 。1984年12月 。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 。1987年4月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 。历史意义:。20世纪80年代后两岸交流日益频繁统一大业必将实现 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七.实践活动1.绘制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图。2. 学唱《海峡两岸统一歌》。3.搜集整理大陆与台湾相关的资料,出一期手抄报。附录:了解台湾(一)台湾的地理台湾岛形状狭长,从东到西,最宽处只有144千米;由南至北,最长的地方约有390多千米。全岛总面积35 788平方千米,地形像一只纺织用的梭子。台湾本岛是一个多山的海岛,高山和丘陵面积占2/3,平原不到1/3。中央山脉、玉山山脉、雪山山脉、阿里山脉和台东山脉(又称海岸山脉)是岛上的五大山脉。台湾岛地形,中间高,两侧低。东部多山地,中部多丘陵,西部多平原。玉山山脉的主峰玉山,高3997米,为台湾第一高峰,也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最高峰。阿里山脉的主峰大塔山是著名风景区。台西平原的面积为455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有3250平方公里,占全省耕地总面积35.2%,为农业最盛、人口最密的地区。(二)台湾的历史大事记1.约3万年前,台湾原住民的祖先 “左镇人”从大陆东南沿海到达台湾。2.230年,吴王孙权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1万余名官兵"浮海求夷洲"。3.1292年,元政府在澎湖设立了巡检司,隶属于晋江县。4.1662年2月9日,荷兰人退出热兰遮城投降,郑成功收复台湾。5.1684年,清政府决定在台湾设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管辖。6.1885年10月,慈禧太后下懿旨,诏准左宗棠提出的台湾建省方案。7.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8.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签署《开罗宣言》严正宣言:"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9.1945年10月25日,国民党政府在台北举行台湾省日军受降仪式。10.1949年12月7日,国民党宣布退守台湾,国民党"政府"迁至台北,海峡两岸从此再度隔绝。11.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杜鲁门下令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阻止对台湾的任何进攻。《乡愁》——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歌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