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2009年高考预测:中国古代外交史(历史)01.(2009年高考文综历史选择题4分,或2009年单科历史卷选择题2分,考点:秦汉外交关系——与朝鲜的关系)秦汉时期被人称为“秦韩”的是A.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 B.朝鲜半岛南部的马韩C.朝鲜半岛南部的辰韩 D.朝鲜半岛南部的弁韩02.(2009年高考文综历史选择题4分,或2009年单科历史卷选择题2分,考点:秦汉外交关系——同日本的交往)东汉光武帝赐予日本“汉委奴国王”金印(见右图),这说明当时的中日关系是A.友好邦交关系 B.隶属管辖关系C.册封贡赐关系 D.称臣纳贡关系03.(2009年高考文综历史选择题4分,或2009年单科历史卷选择题2分,考点:秦汉外交关系——同越南的交往)汉朝时,中国的铁犁牛耕技术已传到A.日本 B.越南 C.伊朗 D.印度04.(2009年高考文综历史选择题4分,或2009年单科历史卷选择题2分,考点:秦汉外交关系——海上丝绸之路)右图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示意图,汉朝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可到达A.非洲东部沿海 B.马来半岛C.印度半岛南端 D.斯里兰卡05.(2009年高考文综历史选择题4分,或2009年单科历史卷选择题2分,考点:隋唐对外友好交往——和新罗、印度半岛各国、中亚的友好往来)有一名中国显贵,吃着波斯食品,看着中亚舞蹈,以高丽参养生,诵佛经以养性。这位贵族的生活时代最早可能是在A.西汉 B.南北朝 C.唐朝 D.宋朝06.(2009年高考文综历史选择题4分,或2009年单科历史卷选择题2分,考点:隋唐对外友好交往——和日本的友好交往)唐朝文化对日本社会转型影响最大的是A.铸铜和制铁技术 B.均田制和租庸调制C.文字和都城建筑 D.佛教和儒家的思想07.(2009年高考文综历史选择题4分,或2009年单科历史卷选择题2分,考点:隋唐对外友好交往——和欧非各地的交往)唐朝时,中国和非洲也有来往。下列有关这方面的证据中最具说服力的是A.中国史书上有这方面的记载 B.唐太宗东非索马里使者来到中国,受到热情接待C.唐朝人杜环在非洲留下行踪 D.当代考古中,在非洲发现的中国陶瓷残片包括唐三彩08.(2009年高考文综历史选择题4分,或2009年单科历史卷选择题2分,考点:隋唐对外友好交往——隋唐对外交往发达的原因)隋唐时期,中国对外交往出现前所未有盛况的最主要原因是A.对外交通比过去发达 B.统治者鼓励对外交往C.国家长期统一,社会秩序安定 D.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09.(2009年高考文综历史选择题4分,或2009年单科历史卷选择题2分,考点: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明清对外关系的特点)明朝对外关系中的新现象不包括A.开始进行和平目的的航海活动 B.开始遭受西方殖民者入侵C.取得反侵略斗争的胜利 D.开始接受一些西方先进科技10.(2009年高考文综历史选择题4分,或2009年单科历史卷选择题2分,考点: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所进行的贸易活动反映了A.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 B.商品经济活跃的结果C.政府重视对外贸易的开展 D.明政府与各国友好往来的愿望11.(2009年高考文综历史选择题4分,或2009年单科历史卷选择题2分,考点: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澳门的A.租借权 B.开发权 C.居住权 D.统治权12.(2009年高考文综历史选择题4分,或2009年单科历史卷选择题2分,考点: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雅克萨自卫反击战)中俄《尼布楚条约》的平等性表现在A.双方经过平等协商而签订 B.彼此保证对方领土完整C.双方都没有领土的损失 D.双方自愿谈判而签订13.(2009年高考文综第39题历史部分20分,或2009年单科历史卷材料解析题20分,考点: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丝绸之路;和西亚、欧洲的往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世纪,罗马共和国执政官恺撒(前101—前44年),身穿丝袍出现在剧场,曾经轰动一时。那个时期,身穿中国丝织品衣服,成为罗马社会上层的风尚。材料二 《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大秦国,一句犂鞬,以在海西,亦云海西国。……以金银为钱,银钱十当金钱一。与安息、天竺交市于海中,利有十倍。……其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至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瑇瑁,始乃一通焉。请回答:(1)材料一所述西汉丝织品传到欧洲的历史条件主要有哪些(6分)?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说明其影响(2分)。(2)材料二中的“大秦”当时是指什么政权(2分)?其统治范围大致在今什么范(2分)?为什么汉朝与大秦直到“桓帝延熹九年”才“始乃一通焉”(4分)?(3)“桓帝延熹九年”是公元哪一年(2分)?《后汉书·西域传》对汉与大秦交往的记载有何史料价值(2分)?14.(2009年高考文综第37题历史材料解析题32分,考点: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隋唐对外友好交往;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贞观四年起至唐后期,遣唐使到达中国的有十三次,随大使、副使来的还有学者、学问僧、留学生、画师、医生、工匠、水手等……647年,天竺摩揭陀国遣使来中国;随即,唐太宗派人到天竺,“取熬糖法”……波斯商人的足迹遍于长安、洛阳、扬州、泉州、广州,他们贩卖珠宝、香料及西域、南海一带的土产,把中国的丝绸、瓷器和纸张等大量运往波斯并转销西方……651年,大食遣使和唐朝通好;大食商人不少定居于唐朝,其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爱到唐政府尊重。材料二 意大利在欧罗巴洲南境……元以前未通中国。明万历九年(1581年),有利玛窦者始泛海抵广州。……崇祯初历法疏舛,礼部尚书徐光启请以其国新法相参校开局纂修,报可。书成未用。会本朝建元,始采取其说,先后命西洋人汤若望、南怀仁等为钦天监官。……并许自行其教。——引自清朝《文献通考》 汤若望 南怀仁材料三 (嘉庆十三年,1808年)据香山县禀,有英吉利兵船三只,又续到六只,带有炮械火药等物。派兵三百名登岸,住居澳门之三巴寺嵩廓,分守东西炮台等语。臣等伏查,西洋夷在澳门居住,始自前明,迄今二百余年,相安无事。……臣等现在查照成案,除其余各国照旧开舱发货外,惟将英吉利货船暂行停止开舱;如再不遵,即停止买办。——引自《两广总督吴熊光等奏查禁英国夷兵擅入澳门请旨暂停该国贸易折》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8分)和历史影响(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之际“西学东渐”的一些情况(6分)。(3)材料三表明当时两广总督对葡萄牙人和英国各持什么态度(4分)?我们该如何评价这位总督所持态度(4分)?(4)你怎样认识明朝中后期葡萄牙人、清朝前期英国人到达澳门(4分)?答案要点及简析:01.C 识记“三韩”与秦汉时期中国的外交状况。(立意:准确识记两汉与朝鲜的关系)02.A 准确定性中日关系是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关系。(立意:理解两汉时期中日关系)03.B 结合课本知识及相关国家的农业生产条件。(立意:熟悉课本,结合地理知识)04.C 识记汉朝“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达地点。(立意:归纳两汉、隋唐、明清时期中国船舶沿“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达点)05.C 综合唐朝外交和文化的相关知识进行判断。(立意:考查学生知识迁移、综合判断的能力)06.B 这里的“日本社会转型”是指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大化改新”,而封建土地和赋税制度是最根本的制度。(立意:准确理解与隋唐同时期日本的社会转型)07.D 考古学成果是历史发展最有力的证明。(立意:考古文物是历史的最有力证明)08.D 中国古代外交状况取决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立意:考查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历史问题)09.A 中国“和平目的的航海活动”从秦汉时期就已开始。(立意:考查“史识”,即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总体认识,如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以和平交往为主、以对外开放为主)10.D 根据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进行判断。(立意:从历史活动的主要目的出发去思考其性质与作用)11.C 葡萄牙用欺诈手段在1553年取得在澳门的居住权。(立意:识记葡萄牙租占澳门的相关知识)12.A 该条约是经过双方平等协商而不是强迫签订的。(立意:理解历史事件的相关特点)13.立意:用横向联系的方法去思考特定时期外交状况与政治、经济特因素的联系,结合历史地图把握好两汉对外友好交往的状况。(1)(从经济条件和交往通道等方面分析条件,从“中学西传”看影响)条件:西汉丝织业进一步发展;丝绸之路的开通;击败匈奴,东西方商路通畅等(6分)。影响:西汉将中国文明源源不断地传到欧洲,中国秦汉文明对世界影响深远(2分)。(2)(熟记课本地图的相关注释,从技术条件和政治因素等角度分析原因)指东罗马帝国(2分)。统治范围:大致在今巴尔干半岛、土耳其和地中海东岸地区(2分)。原因:汉朝当时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还不能直接同大秦贸易往来;安息等国为垄断中国对西方国家的丝绸贸易而从中阻隔(4分)。(3)(识记课本中有关“中国与欧洲直接交往”的知识)是公元166年(2分)。史料价值:是正史中对中国同欧洲国家直接友好往来的最早记载(2分)。14.立意:熟悉隋唐、明清时期中国对外交往的基本情况,归纳其特点和影响,学会用本质观和辩证观去认识历史事件。(1)(依据材料简要概括,从双边关系、利于发展和交往主导方等角度答影响)特点:持续时间长、交往国家多、涉及领域广、具有双向性(4分)。影响:唐朝对外交往,密切了唐与各国的关系,促进了唐朝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但当时主要是唐朝文化促进了亚洲及世界文化的发展进步(6分)。(2)(根据材料简要总结)情况:明末利玛窦来化;徐光启参照意大利历法修订中国历法;清初任用传教士掌管天文历法(6分)。(3)(明确该总督的态度差别,用本质观点和辩证观进行评价)态度:对葡萄牙人褒扬,对英国人制裁(4分)。评价:清朝官员对葡萄牙人褒扬说明他们对殖民侵略缺乏本质认识;清朝官员制裁英国人有维护国家主权的的进步作用,但没有把侵略行径和正当贸易区别对待(4分)。(4)(从殖民侵略者的目的来谈认识)认识:无论是葡萄牙殖民者,还是英国殖民者,他们到澳门的主要目的是试图取得进一步侵华的据点(4分)。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