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2009年高考预测: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历史)一.选择题01.(2009年高考文综历史选择题4分,或单科历史卷选择题2分,考点:拜上帝教)1847年洪秀全决定到香港向美国牧师罗孝全学习,并向牧师提出施洗礼的要求;但当罗牧师听到洪秀全自称梦中上帝称他为儿子的时候,大为惊骇,认为这根本就是一种玷污上帝的异端思想,断然拒绝为洪秀全施洗礼。罗牧师拒绝洪秀全要求的原因是A.拜上帝教是异端、是邪教 B.洪秀全自称是上帝的儿子,有无神论思想C.洪秀全思想太激进太革命 D.拜上帝教思想含有基督教教义但很不纯正02.(2009年高考文综历史选择题4分,或单科历史卷选择题2分,考点:新思想萌发)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指出,《海国图志》对日本明治维新起了巨大影响,认为它是“不龟手之药”(意为毫不起眼的东西在不同的境况下有很大的用途)。梁启超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魏源A.提倡经世致用 B.主张师夷长技C.介绍西方史地 D.力主变法图强03.(2009年高考文综历史选择题4分,或单科历史卷选择题2分,考点: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右图人物在青年时期,学习一段宋明理学之后,他对理学不赞成了,他认为理学“仅言孔子修已之学,不明孔子救世之学。”这就表明他要A.探索救国道路 B.撰写《新学伪经考》C.宣传民主革命 D.编著《孔子改制考》04.(2009年高考文综历史选择题4分,或单科历史卷选择题2分,考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孙中山先生名言:“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下列哪一项不能体现这句名言的基本含义?A.民族主义思想 B.民权主义思想C.民生主义思想 D.民粹主义思想05.(2009年高考文综历史选择题4分,或单科历史卷选择题2分,考点: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特别强调“德先生”和“赛先生”。这里的“德先生”是指A.品德高尚的先生 B.来自德国的先生C.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 D.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06.(2009年高考文综历史选择题4分,或单科历史卷选择题2分,考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先后被写入湘赣边界党的第一次、第二次代表大会以及红四军第六次党代表大会的决议案中。这一思想阐明了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必须包含的三个方面内容,它不包括A.武装斗争 B.工农政权C.土地革命 D.根据地建设07.(2009年高考文综历史选择题4分,或单科历史卷选择题2分,考点:毛泽东的“持久抗战”思想)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自问自答:“……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毛泽东对抗战前途做出这样的估计,主要是因为A.中日两国国情及战争性质的区别 B.乐观进取的革命态度C.国共两党实力及团结抗日的策略 D.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08.(2009年高考文综历史选择题4分,或单科历史卷选择题2分,考点:1942年延安整风)右图所示为“八路军战士们在整风学习”,对于这次整风运动,下列哪一项表述不符合当时的实际A.反对主观主义,要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B.反对宗派主义,反对拉帮结派,维护党的团结C.反对党八股,反对形式主义的文风D.反对官僚主义,共产党干部不能脱离群众09.(2009年高考文综历史选择题4分,或单科历史卷选择题2分,考点:七届二中全会上的“两个务必”)在1949年春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告诫共产党人,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提出坚持“两个务必”。这“两个务必”是指①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②继续地保持勤奋、创新、不愠、不火的作风③继续地保持实事求是的作风 ④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10.(2009年高考文综历史选择题4分,或单科历史卷选择题2分,考点:1957年整风运动)在1956年的波兹南事件和匈牙利事件中,毛泽东看到了对中共政权可能造成威胁的三种情况,即党内外知识界的“奇谈怪论”、群众闹事与党员干部的官僚化和特殊化,于是决定发动一场涉及党内外的整风、反右运动。下列对这三种情况的分析,不合实际的是A.党内外知识界的“奇谈怪论”是指极少数右派分子向党和社会主义制度放肆地进攻B.党内外知识界的“奇谈怪论”是指对党和政府的工作缺点进行一针见血的分析批评C.群众闹事主要是由于经济工作没搞好,群众生活改善不大D.党员干部的官僚化和特殊化是由于共产党执政后部分干部享乐腐化思想滋长11.(2009年高考文综历史选择题4分,或单科历史卷选择题2分,考点: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引发“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是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的“特约评论员”(实际作者是当时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胡福明)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该文被称为当代中国第一份思想解放的宣言书。根据所学知识,这篇文章主要批判的是A.“领袖至上”观点 B.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C.“两个凡是”主张 D.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12.(2009年高考文综历史选择题4分,或单科历史卷选择题2分,考点:“一国两制”)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一国两制”的光芒已经照亮了中国的香港和澳门,其影响已扩及全世界。其实,“一国两制”思路在中国古代史上已经多次被统治者运用,下列不属于这一范畴的中国古代制度是A.“蕃汉分治”制度 B.唐太宗在东突厥“因俗而治”C.“猛安谋克”制度 D.西夏并行党项官制和汉族官制二.非选择题13.(2009年高考文综第37题历史材料题32分,或单科历史卷材料解析题32分,考点:中国近代化与近代思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32分)材料一 魏源在《海国图志 叙》中指出:“不善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者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 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材料二 1898年,张之洞发表《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期间,右图人物领头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材料四 有史学家认为,在19世纪30—90年代,先进的中国人在认识世界和走向近代化的道路上经过了“睁开眼睛看世界”、“走出国门看世界”、“仿洋改制看世界”的三个历程。请回答:(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在认识近代中国面临的形势问题上,二者有何不同 (6分)(2)材料一反映了作者的什么进步主张 (2分)(3)材料三较之材料一、二,其内容进步之处在哪里 (6分)(4)材料三的认识存在的主要不足之处是什么 (3分)(5)据材料四,这三个历程分别是指什么(3分)?简要评价三个历程各自的实践活动及其结果(12分)。14.(2009年高考文综第39题历史材料题20分,或单科历史卷材料解析题20分,考点:孙中山对救国思想的探索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经国之大本也。……(日本)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摘自1894年6月孙中山《上李鸿章书》材料二 “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摘自1903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的演说材料三 “中华民国就像是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在河岸上嘲笑我。……我目前正在改组中国国民党,使本党能有更多的工人参加进来。……为了谋求社会的根本改革,还要努力唤起民众觉醒。”——摘自1922年孙中山谈话录材料四 “中国革命已经十三年,现在得到的结果,徒有民国之年号,没有民国之事实……所以革命事业,就是救国救民。我一生革命,便是担负这种责任。”——摘自1924年孙中山在黄浦军校的演讲请回答:(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中日甲午战争前后孙中山的思想和政治主张有何不同?(4分)(2)材料三中孙中山的思想认识有何变化(2分)?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为此,他采取了什么政策(4分)?(3)材料4中孙中山为什么说“徒有民国之年号,没有民国之事实”?(4分)(4)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孙中山革命的一生有何认识或作一简要评价。(2分)答案要点及简析、预测立意:01.D 结合洪秀全的观点分析罗牧师拒绝洪秀全的原因。(立意:结合题目实际灵活处理新情景试题)02.B 重点强调魏源在“向西方学习”过程中的贡献。(立意:中日两国有识之士都强调“向西方学习”)03.A 突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救世之学”。(立意:考查学生对材料重点的理解能力)04.D D项“民粹主义思想”不属于三民主义的内容。(立意:考查学生对历史主干知识的准确识记)05.C “德先生”是指资产阶级民主。(立意: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准确把握)06.B 识记“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三个组成部分。(立意:考查学生对历史主干知识的准确识记)07.A 抗日战争是持久战的结论依据于对中日国情及战争性质的分析。(立意:考查学生对重要历史结论的思考分析能力)08.D 从图中人物着装可判断这是1942年延安整风,而反官僚主义是1957年整风运动的内容。(立意:准确判断图画,准确识记相关史实)09.D 识记课本材料中,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关于党风问题的号召即“两个务必”的内容。(立意:关注思想解放,归纳识记中外历史上的思想类知识)10.B 分析思考社会主义国家中政治风险后面的具体原因,B项不是反右派斗争的真正原因。(立意:弄清历史现象后面的历史原因)11.C 明确“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背景。(立意:区分完整历史概念的不同环节,如背景、内容和意义等)12.C “猛安谋克”制度是金朝兵农合一的制度,不是适应特殊情况下一个政权控制范围内的分治、并存制度。(立意:结合课本知识识别、判断)13.立意:重点考查新思想、洋务思想、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主张及实践,体现“向西方学习”重点的演变。(1)(归纳、比较魏源和张之洞在中国面临的主要威胁认识上的不同)魏源认为近代中国面临外国侵略的威胁(3分)。张之洞则认为,外国侵略还是小祸,国内提倡兴民权影响清朝专制统治者才是大祸(3分)。(2)(从《海国图志》所表达的主要主张角度回答)学习外国先进技术以抵抗外国侵略。(2分,直接答成“师夷长技以制夷”也可)(3)(区别魏源、张之洞和陈独秀主张的重点变化,魏、张主张用技术而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陈主张反封建支除封建思想)材料一只认识到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材料二申则认为“民权学说,无一益而有百害。”材料三却提出了要触动封建统治根本,只有学习西方的“民主”和“科学”。(6分)(4)(初期新文化运动的缺点在于认识问题的片面性)不足之处在于产生了否定一切古代传统文化的片面认识。(3分)(5)(细心体会三个“看世界”的含义,联系课本知识,概括作答)三个历程是:地主阶级抵抗派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分)实践及结果:①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魏源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对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起了积极作用。(2分)②洋务派创办军工民用企业(派官员出国考察)、筹划海防、培养人才(派留学生出国学习),开始了中国工业、国防、教育近代化历程。(2分)③维新派大力宣传学习西方,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虽然失败,但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2分)14.立意:结合中国近代重要历史人物经历,考查救国思想的探索发展。(1)(归纳两则材料的不同救国主张)比较不同:①甲午战争前是改良(维新)思想。主张通过变法,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或建立君主立宪制)。②甲午战争后是民主革命思想。主张暴力推翻清政府,实行民主共和。(4分)(2)(认识变化有前因,提出新政策是后果)①变化:认识到中国革命要取得成功,必须改组国民党,联合苏俄,发动民众(2分)。②原因:辛亥革命后一系列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相继受挫(失败);得到中共和苏俄的帮助(4分)。③政策: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或提出新三民主义);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4分)。(3)(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实际政治状况角度答题)理由:①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②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③军阀的割据和混战。(4分)(任答两点即可)(4)(突出总结孙中山的思想、精神和革命教训)认识(评价):①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一生致力于救国救民的革命斗争。②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发展),不断追求真理。③具有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④革命事业(道路)没有成功,说明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民族资产阶级不能胜任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重任。(2分)(任答两点即可)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