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课 青春的证明 第二节 青春有格科目 道德与法治 年级 七年级 课型 新授课 教师 学习 目标 1.知道“行己有耻”是青春底线,树立底线意识,有所为,有所不为; 2.知道“止于至善”是种精神境界,在生活中做到自省、慎独、积善成德;学习重点 正确认识“行己有耻”和“止于至善”学习难点 如何做到“行己有耻”和“止于至善”【温故互查】怎样让青春更有力量?【设问导读】第一目:行己有耻阅读课本28-29页,思考问题:1.“行己有耻”含义是什么?2.怎样做到“行己有耻”?第二目: 止于至善阅读课本29-32页,思考如下问题:3.怎样做到“止于至善”4.榜样的作用有哪些?【交流与展示】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主学习”内容,进一步完善答案。先独立完成“自我检测”习题,后展示自学成果,在老师点评后,用红笔认真纠错。【自我检测】1.孔子说:“行己有耻”,这要求我们( ) ①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 ②真诚面对自我,闻过而终礼,知耻而后勇 ③有所为,有所不为 ④触犯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下列关于止于至善“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止于至善”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 B.“止于至善”是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 C.“止于至善”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 D.“止于至善”只要求“独善其身”,不要求“兼济天下 3.“德合天地,止于至善”是中华德善文化价值追求。对崇德向善价值理念的追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主题,中国将“德善”作为一切道德的本源。“止于至善”要求我们做到( ) ①有自己的格调,有我们的“至善”追求 ②从点滴小事做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③善于寻找好的榜样、向榜样学习、汲取榜样的力量 ④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4.榜样是一种力量,彰显进步;榜样是一面旗帜,鼓舞斗志。下列关于榜样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好的榜样昭示着做人、做事的基本态度 ②好的榜样激发我们对人生道路和人生理想的思考 ③人人都应成为榜样式的人物 ④好的榜样给予我们自我完善的力量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巩固训练】1.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羞恶之心"引导我们判断是非善恶,明确行为选择的理由。这启 示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应该( ) ①在行动之前,审査愿望 ②在行动之中,监督调节 ③雷厉风行,无须顾虑太多 ④在行动之后,反思效果与影响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止于至善”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是我们矢志不渝的追求。下列语句能体现这 境界有( ) ①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 ②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③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④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3.阅读漫画《“共享”单车》,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行己有耻的知识回答,你如何看待漫画中人物的行为? (2)结合漫画,谈谈青少年学生应该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行己有耻的人? 班级: 姓名: 工整度: 准确率: 日期:参考答案自我检测:1. C 2.D 3.D 4.A 巩固训练:1.C 2..B3.(1)破坏共享单车的行为是缺乏羞耻心的表现,不利于社会的文明、和谐发展。(2)A.“行己有耻”需要我们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做到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B.“行己有耻”要求我们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C.“行己有耻”更需要我们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温馨提示:教室走廊不奔跑,安全第一真是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