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免费资料)历史:2009年高考4月热点回顾(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特别免费资料)历史:2009年高考4月热点回顾(三)

资源简介

历史:2009年高考4月热点回顾(三)
1.中美关系与台湾问题
一、中美关系
(一)、背景提示:
1、2009年是中美建交30周年。1978年12月16日,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从1979年1月1日起两国正式建交,至2009年整整30周年了。
2、2008年,第五次、第六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分别在北京、华盛顿举行。
3、中美两国首脑承诺要共同应对当前的世界金融危机。
4、美国总统选举于2008年11月4日落幕。民主党候选人贝拉克·奥巴马以巨大优势击败共和党对手约翰·麦凯恩,历史性地当选美国首名非洲裔总统,成为美国第44任总统,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2009年1月20日,奥巴马就任第56届总统。
5、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两国虽然存在一些分歧,但在事关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上,有着共同的利益,并都肩负着重要的责任 。       ——江泽民
胡锦涛提出:中美既是利益悠关方,又是建设性合作者”
(二)、知识链接:
1、中美关系发展的历程
中美关系是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上重要的主要国家双边关系之一,是当代国际关系史上极其重要的主要国家双边关系。
(1)扶蒋反共,争夺中国。20年代后期开始积极扶植蒋介石政权,以其作为侵略中国的代理人。 21世纪教育网
(2)"二战"期间,中美合作。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卷入战争。为打败共同敌人,中美建立起合作关系。美国从军事、经济等方面援助中国的抗战,中国战场的抗战有力配合着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对日军的作战。
(3)扶蒋反共,独占中国。(1945——1949)二战结束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膨胀。凭借强大的实力,美国力图称霸世界。为达到遏制共产党在中国发展壮大、控制中国的目的,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援助蒋介石发动内战。
(4) 敌视对抗(1949—60年代末)。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拒绝承认,并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军事包围、外交孤立、经济封锁的政策,致使中美关系走向全面对抗。
对抗史实:发动朝鲜战争,形成对社会主义的包围;朝鲜战争期间,派遣第七舰队到达台湾海峡,干预中国内政;1964年美国入侵越南,中美关系更加紧张。
(5)走向和解、中美建交。 20世纪70年代苏美争霸,美国处于守势。尼克松上台后,美国对外战略进行收缩。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中美签订上海公报,结束了20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8年美国同意在台湾间题上的"断交、撤军、废约"三原则,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建立起正式外交关系。
(6) 多方合作 ,摩擦不断(90年代以来)。中美正式建交后,双方在广泛的领域开始了合作关系,对中美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诸多矛盾冲突。美国始终末放弃霸权政策,在中美关系上围绕着台湾问题、人权问题等百般刁难中国,致使中美关系的发展呈现出一波三折的特点尤其是台湾问题成为中美关系的焦点。
2、新中国历届领导人与中美关系:
毛泽东:打开中美关系大门; 邓小平:与美国正式建交;
江泽民:走出危机走向新阶段; 胡锦涛:开启中美关系新局面。
3、发展中美关系的原则
中美三个联合公报(1972年《上海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建交公报》、1982年8月17日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八一七公报》)是中美关系发展的基础及处理台湾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双方共同的承诺与遵守的原则。但在具体操作上,美国则采取了双重做法,并没有严格遵守三个联合公报,尤其是在对台军售方面问题最严重。
4、中美关系的影响因素
(1)经济因素
经济利益是中美关系的核心。双方经济上的互补性很强。中国出口美国的商品主要
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服装、纺织品、玩具等,美国的大部分公司、消费者从中国获益匪浅。 中国需要美国的高技术或技术密集性产品、资金和先进的管理经验等,最普遍的就是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汽车、飞机等。
(2)安全因素
冷战后,美国把中国定位为战略竞争对手,认为中国威胁美国。因此,执行遏制中国
的政策。但是,美国在处理朝核危机、防核扩散以及维护东亚地区稳定等问题上,又离不开中国的合作和帮助,尤其是在反恐方面。
(3)政治因素
中美同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在世界一系列重大问题上保持着合作;但美国在台湾、人权、民族、宗教等问题上,不断干涉中国内政,分化、西化中国。中美之间最敏感、最核心的政治问题就是台湾问题,它是中美在一系列问题上存在分歧的综合反映。
5、美国在台利益分析
政治考虑:试图利用台湾的“民主化”来影响亚太地区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安全利益:美国要确保台湾的安全,实际上就是要显示它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影响力,
经济利益:目前台湾是美国十大贸易伙伴之一。美国也是对台投资的第一大国,占台
湾外资的1/4左右。
外交策略考虑:利用台湾牵制中国 ,制约中国的发展。
6、从近现代史上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中你获得那些启示?
(1)弱国无外交;
  (2)国与国之间的外交主要是由国家利益和国家的综合国力决定的;
(3)中美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俱伤。
(4)台湾问题始终是中美关系中的焦点问题;
(5)和而不同,斗而不破是处理双方关系的重要策略;
(6)建设性合作成为当前中美关系的主流。
7、对当今中美关系的几点认识
(1)由于国家利益冲突、社会制度差异和意识形态的分歧,中美关系的发展道路不会是平坦的。一是美国未完全放弃遏制中国的政策,不断利用人权、民族、宗教等问题干涉中国内政;二是支持台独势力,阻挠中国统一;三是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威胁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台湾问题始终是中美之间最重要、最敏感的问题
(2)建设性合作成为中美关系的主流 。目前看来,中美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在扩
大,两国关系的重要性在上升,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从未来看,中美相互依存度会上升,中美之间对抗着力点减少,将基本保持以合作和竞争为基调的正常国家关系。
(3)“和而不同”是中美关系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中美之间不仅要在共同利益上加强合作,求同存异,还要在分歧领域化解分歧,但中美之间谋求化解分歧,并不等于放弃自己的原则和信念,处处与美国看齐或“苟同”。美国如果有“不同则不和”的心态也必将损害中美关系。
8、美国历史链接:美国的崛起和困惑
(1)崛起过程:
独立战争——建国;
南北战争——废除奴隶制,为经济起飞铺平道路;
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
参加一战,大发战争财;
一战后,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尝试建立霸权;
1929~1933大危机,罗斯福新政开创国家干预经济发展新模式;
面对法西斯的暴行,美国先是保持中立,然后被迫参战,加入到反法西斯阵营 ;
1945年,新任总统杜鲁门宣称:美国已经获得了世界的领导地位。
(2)美国霸权地位的形成与演变
战后初期,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
20世纪60、70年代,霸主地位受到挑战,霸主地位动摇,(苏联与其争霸、西欧与日本经济实力增强、布雷顿森林体系及解体、第三世界兴起);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两极格局解体,美霸主地位加强;
(3)美国崛起的启示
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是美国崛起的根本动力。
在制定国家对外发展战略方面,美国审时度势,作出了正确的决策。
中国也处在崛起的过程中,我们提出了“和平崛起”的战略,从美国的历史经验来看无疑是十分正确的。避免与超级大国直接对抗,通过经济的发展和软实力的增强来实现崛起是大国成功崛起的必由之路。
(4)美国发展中的矛盾与问题
贫富差距拉大,矛盾冲突时有发生;种族歧视现象难以消除;毒品泛滥、社会暴力愈演愈烈,邪教组织危害极大
美国推行霸权主义,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严重干扰了和平与发展。
9、链接新课程
《必修1》
美国侵略中国:
①趁火打劫:《望厦条约》《天津条约》《辛丑条约》
②帮助国民党抢夺抗战胜利果实
打开外交新局面: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美国1787年宪法、美国的政治体制
两极格局的形成:美国的“冷战”政策;“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必修2》
工业革命:两次工业革命中美国的表现(P90~93)
第六单元: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P98~109)
①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②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③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P126~129)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P131~133)
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
《必修3》
启蒙运动的扩展:P103鼓舞北美殖民地人民斗争
互联网的诞生:P118
美国发明第一台电脑和互联网的诞生
知识经济的发展:P119
20世纪90年代,知识经济首先在美出现;率先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
二、历史性的会晤与台湾问题
(一)、背景提示:
1、2008年11月,海协会会长陈云林率代表团访问了台湾,并签署了航运、货运等多项协议。陈云林与海基会会长江丙坤共同出席了两岸互赠珍稀动植物记者会,大陆赠送的除了大熊猫“团团”、“圆圆”外,还有珙桐树,而台湾方面赠送的是长鬃山羊和梅花鹿。不断通过协商解决问题,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内容,这次两会在台北举行会谈,成为了两岸关系继续改善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协商进程的持续、成果的累积,将扩大两岸交往,增进双方互信,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迈入新的境界。
2、2008年5月,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率团访问了大陆。吴伯雄在南京拜谒了中山陵,并挥毫题词“天下为公,人民最大”。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吴伯雄举行了会谈。胡锦涛强调,两岸关系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希望国共两党和两岸双方共同努力,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继续依循并切实落实“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以富有成效的努力,扎扎实实推动两岸关系不断取得实际进展,增强广大台湾同胞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信心。胡锦涛指出,事实证明,国民党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积极发展两岸关系的立场和主张,得到了大多数台湾民众的肯定。
(二)、知识链接:
1、古代史上台湾名称的演变:
据史书和历史文献记载,中国古代称台湾为“夷洲”(三国)、“流求”(隋唐)、琉球(元朝)、东番(明初)、台湾(明中后期)等。《明史·鸡笼》篇第一次使用“台湾”这个名称。
2、历代政府在台湾先后建立的行政机构,行使管辖权:
(1)元朝:设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琉球(今台湾),隶属福建省。这是中国政府第一次在台湾地区建立行政机构行使统治权。
(2)清朝:①1683年,清政府(康熙帝)派军统一台湾,并将其正式收归版图。次年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管理台湾②1885年,中法战争结束后,鉴于台湾在国防上的重要地位,清政府(光绪帝在位)正式设台湾行省,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
3、历史上外国侵略者对台湾的侵略:
(1)荷兰(1624~1662年)(2)英国:鸦片战争中
(3)美国(两次:1867年曾侵略过台湾;1950年派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阻挠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4)法国(中法战争中)(5)日本(两次侵略台湾:1874年在美国支持下侵略过台湾,但被台湾人民驱逐;1895~1945年长期侵占台湾)
4、历史上台湾与祖国大陆的三次隔离与统一:
(1)第一次隔离与统一: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直到1662年被“反清复明”将士郑成功收复。1683年康熙帝派军进军台湾,台湾才纳入中央政府的版图。
(2)第二次隔离与统一: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侵占台湾,直到1945年二战结束后,中国政府才恢复行使对台湾的主权。
(3)第三次隔离:1949年12月,国民党政府退踞台湾。造成海峡两岸的长期分离。
5、一个中国的事实和法理基础(台湾是中国领土的史实和法律依据)
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霸占了台湾。1943年12月,中美英三国政府发表的《开罗宣言》规定,日本应将所窃取于中国的包括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在内的土地,归还中国。1945年,中美英三国共同签署、后来又有苏联参加的《波茨坦公告》规定:“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同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并在《日本投降条款》中承诺“忠诚履行波茨坦公告各项规定之义务”。10月25日,中国政府收复台湾、澎湖列岛,重新恢复对台湾行使主权。
1971年10月,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通过2758号决议,驱逐了台湾当局的代表,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联合国的席位和一切合法权利。1972年9月,中日两国签署联合声明,宣布建立外交关系,日本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国政府关于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立场,并且坚持遵循《波茨坦公告》第八条规定的立场。1978年12月,中美发表建交公报,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目前,161个国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它们都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并且承诺在一个中国的框架内处理与台湾的关系。
6、 .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张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就明确宣布要武力解放台湾,但由于条件不成熟而未能实现。1956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表示了“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但未能推行。
1982年1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这一构想促进了两岸经贸、文化等关系的发展。在此指导下,中英、中葡政府分别签署了关于香港、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从而顺利地解决了香港和澳门问题,也为实现大陆与台湾和平统一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1995年1月,江泽民发表了《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即“江八点”,精辟阐述了邓小平关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并就两岸关系、推动和平统一进程提出了八项主张。其主要内容有: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这决不是针对台湾同胞,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搞“台湾独立”的图谋的。
7.解决台湾问题的主要障碍以及有利因素
⑴.主要障碍:
台独势力的阻扰和破坏。
美国政府对中国内政的肆意干涉。美国政府经常违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
在台湾问题上设置障碍,制造麻烦,如对台出售先进武器,允许台独过境等;美国不希望中国统一和强大,希望中国保持分裂状态,以便从中渔利;
⑵.有利因素
①.根本保证:经过改革开放,中国的综合国力极大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②.人心所向:结束台湾海峡两岸的分裂状态,实现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③.历史依据: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史实略);
④.国际法依据:中美联合公报、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建交公报等国际文献关于台湾问题的原则;
⑤.政策保证:邓小平一国两制的伟大理论;
⑥.榜样借鉴:港澳回归,并保持了繁荣,提供了榜样和借鉴;
8.为什么中国政府在解决台湾问题上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①.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每一个国家的神圣权利,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中国政府有权采取一切行动来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②.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国人民共同愿望,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显示了中国人民反对分裂,维护统一的坚强决心;
③.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是实现和平统一的保证;
④.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是针对外国敌对势力和台独分子的,不是针对台湾人民的,只有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才能真正防止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和外国势力的干涉;
2. “三农问题”
一、 知识体系整合
三农指农业?、农民、农村。“农业”指促进农业发展;“农民”指增加农民收入;“农村”指小城镇建设。 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发展 1、商周时期:绝大部分是木、石、骨、蚌所制,极少量青铜农具。 2、春秋战国时期:西周晚期铁器开始使用,春秋时开始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
3、西汉中期,发明犁壁,牛耕广泛推广
4、汉代出现二牛一人耕作法 5、魏晋南北朝时,马钧改进了翻车(灌溉用)。
6、唐朝时:创制了曲辕犁、筒车(灌溉用)。
生产组织方式
商周:集体耕作 春秋:自耕农经济
建国:三大改造后,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后,人民公社
新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2)奴隶社会: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第一:基本线索:开始实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第二:名称来源:因耕地阡陌纵横,象井字形状,故名。
第三:内容:所有制形式:土地国有制。即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并向周王交纳一定贡赋。生产方式: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争取他们的劳动。
第四:瓦解及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这种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许多私田出现;战争频繁,劳动力减少;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逐步形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井田制逐步瓦解。
(3)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
①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运动。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起来。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特点。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封建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封建地主和国家的剥削和压迫,生活贫困。
中国古代重农思想及政策
民本思想
孔子“仁”、“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孟子 仁政、重民、民贵君轻
政策
战国:重农抑商政策兴起 商鞅变法 奖励耕战
西汉:严厉打击,实行均属平准、盐铁官营、算緡、告緡
明清:坚持抑商政策,重税,严厉控制民间对外贸易,海禁政策
中国古代与农业有关的科技、著作
天象观测:《甘石星经》
天体测量:张衡:水运浑象仪、地动仪
僧一行:黄道游仪、水运浑象仪
郭守敬:简仪、《授时历》
数学:东汉《九章算术》记载田亩面积和谷仓容积的计算方法
农书:南北朝《齐民要术》贾思勰
元代《农书》王祯
明代《农政全书》徐光启
中国自然经济的演变历程
1产生:春秋时期、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家庭手工业和农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2变化:明清时期,农产品商品化,经济作物广泛种植
3解体:鸦片战争以后开始解体,首先出现在东南沿海地区,表现为家庭手工业的衰败。首先是家庭手工业中纺与织的分离;其次是耕与织的分离
4消亡:1956年的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小农经济彻底消亡。 小农经济的消亡过程,客观上是一种进步。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是中国农业近代化的过程。
中国近代农业政策
太平天国的《天朝亩田制度》
根源:社会根源:鸦片战争后人民身受双重压迫,清朝长期以来土地高度 集中,广大人民无地、少地,负担沉重
历史根源:“等贵贱,均贫富”一直是历代农民起义的奋斗目标,明朝农民起义提出的“均田免粮”口号开始触及了封建社会的根本问题
阶级根源: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其纲领只能反映其迫切的现实愿望,追求平等、平均和小私有制基础上的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内容:① 在生产资料上,主张平分土地。
② 在分配制度上,主张绝对平均的圣库制度。
③ 在社会关系上,主张人人平等。
④ 在最终目标上,要建立“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评价:, s5 X' Q# N& R革命性: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成为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空想性:首先平分土地在当时社会无法实现,只是小生产者的一种迫切愿望。其次绝对平均分配的圣库制度违背小生产者的阶级本性,无法实现,也无法调动其积极性。
落后性:废除商品经济,不代表生产力发展的方向
2、 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的土地纲领 即平均地权,就是通过核定地价,征收土地税的办法逐步向地主收买土地,在不根本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基础上,部分实行资本主义国家的土地所有制。民生主义是孙中山经济思想的核心,目的是消除贫富悬殊和阶级对立的问题,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希望从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要求,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把解决土地所有制和发展资本主义联系起来的革命纲领,但是它没有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不可能调动农民革命的积极性。民生主义的实质是资产阶级的经济纲领。其进步性在于主观上反映了对人民的同情。认识到了土地问题的重要性,并想解决这个问题。局限性是没有反映农民对土地的要求,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3、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非考纲内容) ①1931年的土地革命:其实土改是为了消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施农民土地所有制。 定义: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从政治上、经济上打倒地主阶级,解放农村生产力的革命。 土地革命还是用来联合各个阶级的武器,初期路线为: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公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开始时间是1927年“八七”会议提出方针,开始实践。 ②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由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中日民族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具有进步倾向的部分地主阶级、富农阶级、小资产阶级都有抗日的要求。 ③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 0 x9 d: u% S& t0 j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建国初的土地改革
1953年起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1978年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主要原因
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
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提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发展。
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决策。
核心内容
是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
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
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结果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我国农村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农村改革向着商品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方向发展。
原则及认识
必须实事求是,合经济规律,把握住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必须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世界史中的农业政策
近代史
工业革命:使英、法等国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
现代史
苏联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
新经济政策: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由农 民自己支配
斯大林体制:农业集体化
赫鲁晓夫改革: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的自留地和牲畜;大规模种植玉米,将拖拉机等农具卖给集体农庄
勃列日涅夫改革: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政策
戈尔巴乔夫改革: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资本主义国家
罗斯福新政:调节农业生产,采取措施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的产量,并规定由政府收购剩余产品以控制市场价格
规律整合
.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从经济构成的角度看,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具有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的特点。
(2)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借用牛耕和不断改良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3)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这种“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又一特点。
(4)从土地所有制的角度看,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土地私有制也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
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土地政策 一、英国 1、方式:圈地运动,实现了英国农村土地所有制和经营方式的根本性变化,导致了农村阶级关系的变化,其实质是英国农业的资本主义改造运动。
二、日本  1、方式:明治维新---明治政府改革土地制度,废除禁止土地买卖的法令,承认土地私有。
2、影响:从法律上保障了新兴地主的土地所有权,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三、俄国—苏联 1、俄国---(1)方式:废除农奴制,农奴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以高出当时实际地价许多的价格出钱赎买。 (2)影响:废除了农奴制,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农奴不是无偿得到土地,改革不彻底。?
?2、苏联---措施:(1)1917年苏俄的土地政策:没收地主.皇室.寺院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2)1918-1921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国家分配
(3)1921-1927年新经济政策:粮食税.租田土地和雇用劳工.按劳分配
(4)1927年开始农业集体化道路: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集体农庄)
影响:(1)废除了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2)从产品分配分析(积极、局限)
(3)农业集体化(积极、局限)
改革史中的农业问题
索伦改革:颁布“解负令”废除平民所欠公私债务,土地又回到平民手中
商鞅变法
废除井田、奖励耕织,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允许自由买卖土地
孝文帝改革
颁布均田令,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缴纳租税,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王安石变法
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
方式:废除农奴制,农奴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以高出当时实际地价许多的价格出钱赎买。 影响:废除了农奴制,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劳动力、市场),但农民背负了沉重的债务,改革不彻底。
明治维新
方式:明治维新---明治政府改革土地制度,废除禁止土地买卖的法令,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承认土地私有
影响:从法律上保障了新兴地主的土地所有权,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戊戌变法
中央设立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
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