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3、地理环境的整体性4、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高频考点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法:结合景观图和区域图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结合如图和如图中的信息,回答1—2题。1. 最有可能观察到如图中景观的地点,是如图中的( )A. 甲地 B. 乙地 C. 丙地 D. 丁地【答案】A 2. 在如图所示地区,年降水量最多的地带应位于( )A. 终年积雪区 B. 高山草甸带C. 云杉林带 D. 山麓草原【答案】C【解析】图示区域位于中国西北地区,大部分地区降水稀少,只有水汽量大的地方才可能形成森林。天山北坡因位于大西洋、北冰洋湿润水汽的迎风坡,降水丰富,形成云杉林,据此选C。【点睛】本题组考查学生区域综合能力,判断出云杉林是天山谷地降水多而形成的,再根据图示信息及问题解答即可。【归纳点拨】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思路第一,判断地理环境的主导性要素。主要从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中的主导性要素。要素与其他要素的关系气候热量、水分主要来自地面,地面性质直接影响大气的水热状况及运动特征水文各种水体之间存在水分交换,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也存在水分的交换地貌由内、外力作用共同塑造,受河流、冰川、波浪、风、地下水等的影响生物受光、热、水、营养物质(土壤)等因素的制约土壤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过渡地带,是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及时间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第二,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所牵的“一发”是哪一要素,进而逐一分析这“一发”的变化所引起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怎样的变化。(1)“一果多因”的推理。“整体性”是一种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模式,在分析、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时,往往“一果多因”,需要根据“果”利用发散性思维进行推理“因”。例如,大陆副热带高压控制地区西海岸沙漠的成因,除受大气环流的影响外,还受洋流的影响。(2)“一因多果”的推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之一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在分析某一地理环境要素时,一定要抓住“因”,并分析该“因”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地理因素的变化,如破坏热带雨林区的植被后所引起区域内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方面的变化。(3)“一因串果”,即一种活动或现象对不同区域、不同要素的影响存在因果关系。活动→影响要素①→影响要素②→影响要素③……在一般情况下,两种模式往往是混合运用的。3.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角度与解题方法分析角度解题方法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主要从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进行分析,点明每一要素呈现的主要特点即可解释区域内某种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区域地理环境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区域地理现象往往是不同地理要素间的因果联系导致的,其中气候、地貌是许多地理现象形成的基础因素,分析时应理清要素间的因果联系链,由因到果、步步推进,完整地呈现因果关系分析区域环境的变化过程及特点区域内某要素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区域其他要素的变化,乃至整个区域环境的整体变化分析区域间的环境联系主要从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角度分析不同区域间存在的因果联系,组织成逻辑思路清晰的因果链条,规范学科语言的使用。如青藏高原的隆起,有效阻挡了海洋水汽的进入,使得我国西北地区的干旱气候加剧【考点突破】(2018年广东揭阳二模)在长期积水和滞水的情况下,土壤处于嫌气状态,有机质分解十分缓慢,从而使有机层的积累超过有机质的分解,即形成有机土。下图为某湖泊沼泽地的有机土壤物质等厚度线图,读图回答1-3题1.该湖泊沼泽地( )A.有机土厚度甲大于乙 B.有机土厚度甲乙可能相同C.有机土厚度甲小于乙 D.有机土厚度与水域的深度无关【答案】C【解析】结合图中有机土壤物质等厚度线可读出,甲处厚度为2.0~2.5 ,乙处厚度为2.5~3.0 ,有机土厚度甲小于乙, C正确。2.影响有机土成土的主要因素是?( )①气温????②湿度???③成土母质???④人类活动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答案】A3.下列地区中,有机土面积广大的是( )A.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B.黄土高原 C.四川盆地 D.长江中下游平原【答案】A高频考点二: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考法1:以某山地为例考查地理环境分异规律图5为“我国西部某山地北坡垂直带谱示意图”。据该山地海拔2500~3400m间的一小流域水量平衡实验资料,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60mm,水量支出中蒸发占28%,下渗占2%,不产生地表径流。据此回答1-2题。1.该小流域内水量支出占比最大的是( )A.地表蒸发 B.植物截留和蒸腾C.地下径流 D.转化为固态水【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该地区的降水蒸发28%,下渗到地下2%,不产生地表径流,除去蒸发和下渗,小流域内水量支出还剩70%。地表蒸发只有28%,A项错误;根据图5,该地植被丰富,植物截留和蒸腾较大,可能是小流域内水量支出最大的一部分,故B项正确;地下径流由下渗补充而来,下渗只占2%,C项错误;该地区冰雪冻原海拔较高,2500米-3400米应该没有固态水,D项错误。2.甲表示的自然带是( )A.山地落叶阔叶林带 B.山地草原带C.山地常绿阔叶林带 D.荒漠带【答案】B【点睛】本题组第1小题容易错选D,要注意观察冰雪冻原的位置,并判断冰雪冻原的降水特点,再结合改善地大部分地区植被丰富这一特点,来推断该小流域水量支出的主要去向【归纳点拨】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1)由赤道到两极分异规律的判断。①看更替方向:南北方向。②看延伸方向:多东西方向(受地形影响南北美西海岸向南北延伸)。③看自然带变化:热带雨林→常绿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苔原→冰原。④看主导因素:热量。(2)从沿海向内陆分异规律的判断。①看更替方向:东西方向。②看延伸方向:南北方向。③看自然带变化:森林→草原→荒漠。④看主导因素:水分。2.垂直自然带的判读技法(1)确定南、北半球和阴坡、阳坡南坡同类自然带高于北坡→南坡热量更充足,为阳坡→该山位于北半球;反之,则位于南半球。一般来说,山地阳坡热量充足,自然带谱的数量多于阴坡。如果南坡自然带谱数量多于北坡,说明南坡热量更充足,为阳坡,则该山位于北半球;反之,则位于南半球(2)确定热量带基带指高山山麓的自然带,与当地的水平自然带一致。垂直自然带更替类似于纬度地带性分异(3)确定纬度高低一般而言,相同海拔和基带海拔相同,山地垂直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处的纬度越低;带谱数量越少,山地所处的纬度越高(4)确定迎风坡、背风坡迎风坡对湿润气流抬升增雨作用强,降水丰富,垂直自然带数量多,雪线海拔较低。背风坡降水少,雪线海拔高【考点突破】黄山短尾猴栖息地依赖于植物的物候期,其海拔范围随季节变化有明显的差异。下图示意黄山短尾猴各季节栖息地的海拔范围与林带的关系(图中Ⅰ、Ⅱ、Ⅲ、Ⅳ代表四个季节黄山短尾猴活动的海拔范围)。读下图,回答1-3题。1.图中Ⅲ所代表的季节是(???)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答案】B2.短尾猴食物供给最丰富的林带是(???)A.?常绿阔叶林????B.?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C.?落叶阔叶林????D.?山地矮林【答案】A【解析】由材料分析可知,短尾猴的食物主要来自林区,马尾松林海拔较低,主要分布在500米以下,这些地区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植被不丰富,短尾猴食物较少;另外落叶阔叶林和山地矮林具有季节性,在冬季提供的食物较少,而常绿阔叶林位于500-1000米的海拔高度范围内,人类活动较少,而且植被常年茂密,短尾猴的食物较多,故答案选A。3.当地旅游活动可能对短尾猴造成的影响是(???)A.?食物种类变少????B.?主要活动空间变小C.?患病率下降???? D.?觅食时间变长【答案】B考法3:以区域景观图或植被分布图为依托,考查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 【典型例题】(2016·上海卷)海南岛西部某些地方呈现热带稀树草原的自然景观,这一现象引起地理工作者的思考。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海南岛地处热带季风气候,一年分为旱、雨两季。专家研究认为,海南岛西部某些地方旱季比岛内其他地区更干旱,是那里形成热带稀树草原景观的关键因素。材料二 海南岛旱季以偏东风为主。材料三 海南岛西部一些地方沉积岩透水性强,地表水易于渗漏。月份1112123降水量(mm)东方26.513.97.614.217.4海口81.334.919.535.050.6琼海159.668.231.443.547.5平均风速(m/s)东方4.64.54.24.13.9海口2.62.42.52.62.8琼海2.72.52.42.62.9日照时数(h)东方202.2187.0179.2147.6185.3海口144.8131.3109.198.7137.3琼海121.1112.2116.3101.6150.3 海南岛东部(海口、琼海)和西部(东方)旱季降水量、平均风速、日照时数(1971-2000年)(1)海南岛西部的热带稀树草原景观反映了什么地域分异现象?说明判断理由。(2)海南岛西部“旱季更显干旱”的一个主要因素是降水量少。从风向、地形角度分析降水量少的原因,并概括造成这里“旱季更显干旱”的其他因素及其作用。【答案】 (1)现象: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理由:海南岛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应该出现的是热带季雨林景观,海南岛西部却呈现热带稀树草原景观,因此其反映的是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2)原因:海南岛旱季以北偏东风为主,由于水汽受到中部山脉阻挡与拦截,西部为雨影区,降水明显减少。因素及作用:风速大,日照长,导致蒸发量大;岩石和土壤持水性差,旱季土壤含水量更小。因此,这里旱季更旱,不利于热带季雨林的生长。【归纳点拨】1.非地带性(地方性)的判断思路①非地带性的判断。判断自然带的分布是地带性还是非地带性,应依据该自然带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先按地带性规律判断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自然带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如果不一致,就是非地带性。②非地带性成因分析。首先,清楚影响自然带形成的因素有海陆分布、地形、洋流、水分等;其次,分析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最后,分析非地带性自然带的形成主要受哪种因素的影响。③自然地理环境的非地带性表现因素地区自然带和地表景观成因地带性分布(理想状态)非地带性分布(现实状况)海陆分布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苔原带、针叶林带无南半球该纬度无陆地地势起伏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 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荒漠带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进入,处于背风坡科迪勒拉山系西侧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呈带状南北延伸,南北更替,呈狭长条状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东非高原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地势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洋流影响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陆东、西两岸东、西两岸自然带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大陆东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伸,大陆西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陆东岸是寒流,降温减湿;大陆西岸是暖流,增温增湿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西两岸东、西两岸自然带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大陆东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大陆西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伸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岸是暖流,大陆西岸是寒流南半球副热带地区大陆西岸森林带或草原带热带荒漠带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欧洲西岸针阔混交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分布范围广泛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水分变化昆仑山山麓温带荒漠带绿洲冰雪融水和地下水丰富尼罗河谷地热带荒漠带绿洲尼罗河河水灌溉【考点突破】下列两幅图中,甲图为从雅加达到北京附近沿经线的植被分布示意图,乙图为经北京附近沿纬线的植被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在A处的大片森林中出现苔原植被是因为( )A、纬度位置影响,属纬度地带性 B、海陆位置影响,属经度地带性C、受地形影响,属垂直地带性 D、受地形影响,属地方性分异【答案】D2、在乙图中,D处之所以能形成草原的原因是( )A、受到夏季风的影响,气候较为湿润 B、受到西风的影响,带来丰富的降水C、E处有高山冰雪融水,使这里有较为丰富的水资源,能滋润生长草地D、受冬季风从北冰洋带来丰富的水汽的影响【答案】C【解析】(2)乙图反映从沿海到内陆自然带的变化,据图例可知,D处为温带森林草原、草原,周围地区为温带荒漠、半荒漠,则D处水源较为充足,反映高山冰雪融水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