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注意制度的建立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条件:1、资本主义制度弊端的暴露:(1)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在西欧和北美等地得到迅速发展。(2)1825年,英国爆发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一次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广大工人同资本家展开了多种形式的斗争,社会矛盾日趋激化。2、空想社会主义出现:为了探究矛盾的症结所在,找到社会发展的良策,空想社会主义者进行不懈的探索,提出了一些改造社会,建设理想社会的美妙设想。3、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法德爆发了大规模的工人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已经觉醒,但工人运动的失败表明,工人运动迫切需要科学理论来指导。4、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研究与革命实践:马克思、恩格斯总结工人运动经验,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分析,广泛吸取了人类优秀的思想成果,批判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理论。标志——《共产党宣言》的问世1、问世:1847年底,马克思、恩格斯受共产主义者同盟委托撰写的同盟纲领《共产党宣言》于1848年初发表。2、内容:(1)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阶级斗争学说)。肯定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指出无产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指出无产阶级只有通过同资产阶级的斗争才能摆脱剥削和压迫。(2)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唯物史观)。指出资本主义必将被共产主义取代。(3)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指明了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策略。无产阶级的使命就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号召全世界无产者团结起来,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3、意义: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无产阶级进行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起来。马克思主义内容: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剩余价值理论科学社会主义:无产阶级专政。核心地位,其余部分的归宿和落脚点二、巴黎公社——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1、背景:(1)1870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惨败,普军兵临巴黎城下;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2)巴黎人民组成国民自卫军,保卫共和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外屈膝投降,对内准备以武力解除巴黎人民武装。2、过程:(1)1871年3月18日,巴黎工人群众发动起义,临时政府逃出巴黎。(2)3月28日,由市民选举产生的巴黎公社宣告成立。(3)5月下旬,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血洗巴黎,巴黎公社失败。3、措施:(1)政权建设方面:废除旧军队、旧警察、取消资产阶级的法庭和议会,代之以国民自卫军,以选举产生的公社委员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2)社会经济方面: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维护工人的权利,实行八小时工作制。4、意义: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士树立了典范;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三、俄国十月革命1、社会主义革命不是发生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发生在相对落后的俄国的原因。(1)俄国毕竟是中等发展的帝国主义国家,具备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最低限度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2)俄国的帝国主义是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没有完成的落后情况下产生的,具有浓重的军事封建色彩,成为帝国主义各种矛盾的焦点,成了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从而促成了革命条件的成熟。在俄国,有无产阶级同垄断资本、沙皇专制制度的矛盾,劳动农民同封建地主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沙皇俄国同殖民地半殖民地、沙皇同其他帝国主义的矛盾,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交织在一起,且十分集中与尖锐。危机四伏下,革命一触即发。(3)俄国存在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具备的主观有利条件,即列宁缔造的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它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制订正确的革命策略,因而很快地掌握了革命的主动权。2、过程:1)、二月革命 (1917年3月) 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从革命任务和结果两个角度思考。)结果: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工兵代表苏维埃、临时政府(掌握实权)2)、《四月提纲》的发表 (列宁)内容: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化; 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争取以和平的方式取得政权。3)、七月事件: 结果:标志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结束。和平夺取政权已经不可能。4)、十月决议: 内容:举行武装起义,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5)十一月起义:攻打东宫、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召开内容:《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和平法令》、《土地法令》, 选举产生了第一也工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意义:苏维埃政权在俄国的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诞生。3、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1)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2)它使世界进入了一个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宣告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成现实。(3)十月革命为国际无产阶级树立了斗争的现实榜样,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十月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统治,为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4、特点:打破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念,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单独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走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再扩大到全国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的革命道路,这是由俄国的国情决定的。在革命过程中,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紧紧相连的。形成了急剧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的革命。四、苏联社会主义建立和发展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1)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扶植俄国国内的反革命势力发动武装叛乱。(2)内容:实施余粮收集制;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3)评价:它是苏维埃政权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实行的,在当时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该政策使国家垄断了全部经济,取消商品生产,实行平均分配,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实施触犯了广大农民和工人的利益,引发了苏俄国内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新经济政策(1921~1928年)(新: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发展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作用来巩固工农联盟,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性的发展,是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和是与时俱进。)1921年俄共十大《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标志苏俄开始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1)背景:十月革命后进入国内战争,外国武装干涉、物质匮乏。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显现,领导人却希望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引起人民不满。国内隐藏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喀琅施塔得兵变)。(2)内容:①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核心内容);②工业:允许部分企业由私人或外国资本家经营;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③贸易:改变国家垄断,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④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3)结果:促进经济迅速恢复,起到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的作用,使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它是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但因后来的领导人对其认识不足而被过早的终止。(4)新经济政策的特点:①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②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五、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规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呈现出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理想变成现实、由一国胜利到多国胜利、由一种模式到多种模式的发展规律,同时也出现了曲折。(1)由空想到科学: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社会提出了一些天才的设想。19世界三四十年代,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为科学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在长期的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创立了科学理论,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2)由理论到实践:随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传播,社会主义运动迅速蓬勃发展起来。1871年法国爆发了巴黎公社武装起义,建立了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权,社会主义由理论发展到实践。(3)由理想变成现实:《共产党宣言》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建立自己的统治,进而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1917年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了现实。(4)由一国胜利到多国胜利:二战后,东欧出现了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罗马尼亚等八个社会主义国家,亚洲也出现了中国、朝鲜、越南、蒙古四个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地跨欧亚的社会主义阵营。社会主义由一国胜利发展到多国胜利。(5)由一种模式发展到多种模式:社会主义制度诞生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主要是苏联模式,各国也纷纷效仿。但由于苏联模式的弊端以及与各国国情的不符,其他国家力图通过突破改革这一模式,主要出现了南斯拉夫、中国两种模式。实践证明苏联模式、南斯拉夫模式是失败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