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西周分封制:地方分权型国家管理形式的发展史1、目的:巩固周王朝的统治2、内容:(1)对象——功臣,王族,先代贵族:体现“家天下”的统治特点(2)双方权利与义务:权力。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义务: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3、原则:宗法制为核心的血缘亲疏关系(1)目的:保护王权的稳定(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血缘关系决定政治权力等级关系)。(3)对社会影响。a. 保证贵族在政治上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b. 后来与封建礼教“三纲五常”结合,引申出“家长制”的文化观念,使家庭内部有了支配与被支配关系。①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对中华民族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一促进作用。(高考题“族谱”)②过分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造成个人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与现代社会的平等、法制精神相违背。4、影响:(1)加强统治,扩大统治区域。(2)有利华夏族与边疆少数民族的融合,促进中华民族的发展。(3)诸侯拥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势力强大,周王室相对衰弱,形成诸侯争霸的分裂局面,无力保持统治的权威性。同时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一分为二的评价)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含义:(1)专制主义:决策方式,皇帝个人专制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权力都有独断性和随意性。(2)中央集权:地方政府没有独立性,严格服从中央命令,受制于中央。2、矛盾:(1)君权与相权(2)中央与地方3、影响:(1)积极:a. 有利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b.有利各地区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先进生产技术的文化,在较广范围传播,又可促进民族融合,起了积极作用。c. 有利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奠定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基础。d. 有利于防止割据和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和统一。(2)消极:a. 皇权专制赋予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力,极易形成暴政。b. 严重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其萌芽的发展,压制了新生产关系的成长。c. 导致思想文化控制的加强,文化专制的日趋严厉,严重阻碍中国科技的发展,阻碍中国文化的发展。 (注意评价的阶段性,两面性)三、郡县制:中央集权型国家管理形式——解决中央与地方矛盾。1、背景:西周分封制弊端所带来教训的吸取2、内容:(1)地方长官的任免权由皇帝掌握。(2)特点:中央垂直管理。(3)行政区域分层:郡、县(道 少数民族聚居区)、乡、里、亭(地方治安与公文传递)。(4) 地方长官职责与分工。3、作用:(1)有利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2)地方独立性的消除,不利经、文不平衡地区的发展。(与下面两项内容的比较①美国宪法赋予地方的自治性。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与分封制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是官僚政治代替世袭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4、演化:(1)东汉:西汉汉武帝时刺史发展为地方行政区域长官(2)行省制:a. 概况:①中书省辖地(腹里:河北,山东,山西)、行省辖地、宣政院辖地(西藏和四川、青海); ②权力节制:受中央节制。民政事务报中书省,军政报枢密院,定期觐见皇帝述职。③监管机能:以监察机构监督,同时以官员互迁形式控制。B.意义:使各族人民在一个中央政府管辖下,便于民族间友好相处和交流,促进民族融合,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加强,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为明清以后的地方行政区划奠定初步基础。c.作用:①当时有效地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②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积极作用更加明显。③省制的开始。d.分封制与郡县制及郡县制与行省制的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 分 郡划分标准 血缘 地域官员任免 世袭、封地 地域独立性(与中央关系) 相对独立,权力地位世袭 任免、俸禄作用与影响 中央下属行政机构相同 ①地方行政制度 ②目的 ③ 在一定时期起到积极作用郡县制与行省制时代 秦后 元与中央关系 秦后 中书省影响 中央相同 ①地方行政制度 ②目的 ③ 在一定时期起到积极作用(3)清代密折制:加强对地方行政的控制。总结:①从汉到元,政治制度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②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 ③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在分权的基础上,牢牢控制着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④这种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⑤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四、秦后中央机构和选官体制对中央集权体制的重要性。1、(1)丞相制的创立、演化:①皇帝制→皇权至上、独尊(皇帝制度的基本内涵: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朕、制或诏、玺等)②中央官制:a. 机构→九卿职责体现“家天下”。b. 职责分工:丞相:百官之长,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的诏令;太尉:负责全国的军务地位与丞相一样,但秦朝没设,秦始皇自掌。c. 影响(联系选修四中秦始皇、唐太宗、康熙三帝在巩固统治上的做法。)①积极:国力增强,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促进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重要作用,奠定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②消极:形成暴政,激化阶级矛盾。(→秦加强统治的措施与目的、影响(对中华文明的影响)措施①军事:北击匈奴、统一岭南地区,促进民族融合(南北方与统一)。②经济:统一度量衡,统一帝国的形成,促进形成全国统一市场,此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③文化:统一六国文字为小篆,焚书坑儒。a. 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共同的文化基础形成。b. 百家争鸣局面的消失,思想专制形成,为后世文化思想专制开了先例(汉武帝、科举制八股取士、文字狱目的:统治巩固,国家统一。)(2)巩固:a. 中朝的建立与刺史制。b. 星默百家,独尊儒术。中华民族真正意义上的大统一(3) 完善:三省六部制:a. 职责①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布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命令),在门下省下设政事堂,在尚书省下设六部.②评价: 三省的最官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控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而六部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b. 特点;分工明确,相互牵制。c. 意义: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相权,加强皇权。(4) 加强:宋代设置参知政事分散相权(唐分工、宋分散)。(5) 强化:a. 废相:①原因:朱元璋吸取相权对君权构成威胁教训②结果与危害:加强君主专制,同时皇帝个人品德、能力对政务处理的影响更大,极易造成灾难政治。b. 设内阁:①地位与职责:助理机构②演化:权势与地位逐渐提高c. 设军机处:①原因:军事上保密需要而演化②职责:跪受笔录的中枢机构③特点:最大特点:决策封闭性④影响:达到顶峰(极点),办事效率的提高。d. 密折制(归入地方)2、监察制度:(1) 秦:御史大夫(地位、职责、执掌奏章,下达诏令、监察百官)(2) 汉:刺史“诸侯、地方高官(3) 元:御史台(4) 密折制→评价:(1)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缓和阶级(社会)的矛盾,起到作用。(2)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成为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手段,并不能真正起到监督作用。(3)它的得失对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发展有借鉴意义。(顺应民意,构建和谐社会监督的机构等)3、选官制度(1)秦:贵族的演变为官僚政治(世袭到任免)(2)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3)科举制:a. 时间:隋代隋炀帝时形成,唐代逐渐完善。b. 形式:考试形式。c. 内容:由诗、赋、经等到专考儒家经典。d. 影响:①扩大统治基础,加强集权统治;②保证了从政人员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提高行政效率;③促成读书风尚、教育的发展,有利社会重学风气形成,促成社会稳定。④以考试方式选官,有利社会公平公正,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甚至有时可以缓和民族、阶级矛盾(清等),具有合理性。⑤使儒学得到发展,造成被选拔的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造成工商业和科技得不到发展,对社会发展有阻碍。四、总结:古代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清)朝代 中央政治制度 地方政治制度汉 西汉 外朝(三公九卿)——执行机构(汉武帝)中朝——决策机构 汉初 郡国二制并行,后封国名存实亡汉武帝 全国分为13州,州做为监察区东汉 尚书台——中枢机构(光武帝) 郡县两级转变为州、郡、县三级(东汉末年)魏晋南北朝 逐步形成三省体制隋 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 隋初 州县两级唐 唐太宗 分全国为10道,作为监察区唐肃宗 道在一定程度上逐渐成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实体 道、州、县北宋 二府 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最高军政机构 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分州、县两级,又将唐朝的“道”改成“路”,在州县之上 路、州、县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元 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最高军事机构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中书省)省的最早长官平章政事。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皇权、中央→君主专制不断强化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