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二节 洋务运动一、原因1、洋务派的倡导(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如何解决 的问题,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洋务派和顽固派。(2)洋务派在中央以 为代表,在地方上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他们主张利用西方 来维护清朝统治。2、慈禧太后的支持: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慈禧太后认识到,要保护清朝的统治地位,必须依靠拥有实力并得到 赏识的洋务派。3、总理衙门的推动:总理衙门是推动洋务运动进行的 机构。二、概况1、起止时间:19世纪 年代到 年代。2、目的:“ ”3、主要活动(1)兴办企业①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以 “ ” 为旗号,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其中有曾国藩创设的 ,李鸿章成立的 ,左宗棠开办的福州船政局和 经营的天津机器制造局。②洋务运动后期,为辅助军事工业,洋务派打出了“ ”的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较大规模的有李鸿章在上海开办的 和在 设立的开平煤矿, 在湖北设立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等。(2)筹划海防①从19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筹划。重要舰船向 两国购买,部分船只由福州船政局和 建造。②到会0年代中期,洋务派初步建成北洋、 和福建三支海军。清政府设立了 。(3)发展教育①洋务派先后创办了 所新式学校,培养人才。②选送了几批 、进修生、出国深造。4、结果:清政府在 战争中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三、失败原因(1)西方列强不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 ,一些 敲诈勒索,使企业难以发展。(2) 的百般阻挠和破坏,使洋务运动步履维艰。(3)洋务运动在中央缺乏健全有力的 ,洋务派力量较为分散。(4)洋务派只靠单纯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而不彻底变革 ,这是导致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第五节 甲午中日战争一、甲午中日战争1、背景(1)日本方面①日本在 以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国力逐渐强盛,但国内阶级矛盾日趋激化。②日本统治集团为摆脱国内危机,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核心的“ ”。(2)西方列强对日本侵略行径的支持: 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 在远东发展势力; 企图趁机夺取新的权益;俄国对日本采取不干涉政策。(3)中国方面;面对一触即发的战争形势,清政府不认真备战,而是寄希望于各国的“ ”,清军处于被动不利的地位。(4)导火线:1894年,朝鲜爆发 起义,中日两国共同出兵朝鲜,日本趁机制造事端,蓄意挑起战争。2、经过(1)第一阶段(1894年7~9月份)①战争爆发:1894年7月,日本海军在朝鲜 海面袭击中国运兵船,不宣而战。8月,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但李鸿章却极力奉行 的政策,采取消极抵抗的战略方针。②平壤战役:日军分路进入平壤,清军回族将领 壮烈牺牲,统帅叶志超弃城逃跑,日军占领平壤。③黄海战役:平壤战役后,北洋舰队在黄海突遭日本舰队阻截,丁汝昌下令迎战,邓世昌、 等率军英勇战斗,结果双方互有胜负,但李鸿章为了 ,不许北洋舰队巡海迎敌,日本取得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2)第二阶段(1894年10月~1895年4月)①辽东战役;黄海大战后,日军一路从朝鲜越过鸭绿江、进攻辽东,沿海清军除 率部抵抗外,其余大部溃逃,日军占领九连城;另一路日军从辽东半岛的 登陆,占领大连、旅顺,制造了“旅顺惨案”②威海卫战役:1895年初,日军进犯北洋海军基地威海卫,李鸿章下令不准出战,致使北洋舰队 。3、结果-中国战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1)时间、双方代表: 年4月;李鸿章、 。(2)内容:①割 、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 两;③开放 、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口运销内地免收 税。(3)危害①大片领土的剖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刺激了列强 的野心。②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便利于列强通过 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③新的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 。④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严重阻碍了中国 的发展。⑤总之,它是继《 》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反映了帝国主义 、分割世界的要求,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二、三国干涉还辽1、《马关条约》的签订,损害了俄、德、法三国在华的 。俄、德、法三国向日本提出照会,并以武力强迫日本放弃辽东半岛。2、日本被迫同意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但向中国勒索白银 两作为交换条件。三、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1、背景(1)《马关条约》签订后,全国人民坚决反对 ,斥责清政府投降卖国。台湾人民发布 ,抗议示威。(2)1895年,5月,日军在台湾登陆,台湾巡抚 逃回大陆。2、意义:台湾保卫战充分表现了台湾军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 精神,在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第七节 戊戌变法一、条件1.社会条件:甲午战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出现严重的 。2.物质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原因①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的 进一步遭到破坏,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创造了客观条件。②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 的限制。(2)表现:19世纪末,国内新创建的商办厂矿企业增多,资本总额增大。其中,棉纺织业发展尤其突出。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 开始登上历史舞台。4.思想基础——康梁维新思想的形成与传播(1)形成时间,19世纪 年代。(2)形成标志;康有为发表了《新学伪经考》和《 》,奠定了资产阶级进行变法的理论基础;梁启超发表《 》等论文,阐述变法图存的道理.(3)维新思想的特点:康有为等把资本主义的 同传统的 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二、目的一方面是发展中国的 , 一方面是挽救中国的 。三、经过1.开端:l895年春,康有为等领导的“ ”,使维新思想。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2.发展(1)宣传维新思想①概况:创办了《 》等报刊,在国内设立学会、学堂、报馆五十多所。②影响:使维新变法运动在全国开展起来。(2)建立政治团体①概况:l895年维新派在北京建立了 ;l898年,康有为组织具有资产阶级政党性质的救亡团体 国会,以“保国、 、保教”为宗智,在北京、 设立总会,各地设立分会;接着保浙会、 、保滇会相继成立。②影响:维新团体的广泛建立,使维新变法浪潮激荡全国。(3)同顽固势力的论战;。 ,①论战双方:维新派和顽固势力,包括 派。②论战内容: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 、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 制度。③实质:是资本主义思想同 思想的正面交锋。④意义,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 的束缚,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4)提出施政纲领①德国强占 后,康有为的上书感动了光绪帝,他令康有为提出变法的具体办法。②1898年初,康有为呈递《 》,这实际上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3.高涨——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1)提拔维新派:光绪帝任命 在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委任梁启超办理大学堂和译书局,擢升谭嗣同等人为 ,参与新政。(2)颁布变法法令①主要内容;政治方面,准许官民上书言事;取消闲散重叠机构,裁汰冗员,废除 寄生特权。经济方面,京师设立 和农工商总局,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奖励 ;改革财政,编制国家的 ;裁撤驿站,设立 。军事方面,裁撤 ,精练陆军,改习洋操;实行 制,添设海军。文化教育方面,开办 ,各地设立中小学堂,兼习中西学科;废除 ,改试策论,开设 特科;设立 ,翻译外国新书;准许设立报馆、 ;派人出国 、游历。②历史意义:变法法令的颁布,一方面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 的传播,有利于具有 的知识分子参与政权,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另一方面新政内容涉及维新派提出的实行 的政治主张,维新派的行动比其宣言退步了。4.失败—--戊戌政变(1)慈禧太后发动致变的原因①根本原因在于戊戌变法触犯了以其为首的 的利益。②直接原因在于 向慈禧太后告密,出卖维新派。(2)概况:1898年9月21日,慈禧发动续燮,将光绪帝囚禁于瀛台,逮捕并杀害了谭嗣同等穴人,史称“ ”。新政中除 保留外,其余全部被废除。四、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失败原因、教训1.历史意义:它是一次资产阶级的 运动,又是一次爱国救亡的 运动;也是中国近代第一次 的潮流。2.失败的原因: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 的办法,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毫无实权的皇带身上;在 的进攻面前,他们又寄希望于袁世凯和外国侵略者,脱离了人民群众。3.教训: 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走不通的。第八节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义和团运动1.在山东的兴起(1)原因①19世纪末,洋教遍布山东。 战争期间,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山东,教会活动更加猖狂。山东人民与教会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②德国强占 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各地人民反洋教斗争风起云涌。(2)标志: 年秋,赵三多率义和拳攻打当地教堂,揭开了义和团运动的序幕。 I.(3)口号及评价:义和团运动提出的“扶清灭洋”的口号,具有爱国的性质,它反映了当时与 的矛盾已成为主要矛盾,其打击的对象是外国侵略势力.但是,这个口号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军,却容易让群众放松对 的警惕;“灭洋”能够动员广大群众参加反帝斗争,却带有 色彩。2.向京津地区的发展(1)1899年底,由于山东巡抚 的血腥镇压,山东义和团转移到直隶。(2)1900年春,义和团势力发展到 地区。(30清政府对义和团实行“ ”政策,企图控制利用,义和团纷纷进入北京、天津。3、抗击外国侵略的斗争(1)1900年6月,包围 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并发动猛烈进攻。(2)在八国联军侵华过程中,义和团进行了英勇的抗击。4.失败:l900年8月,慈禧太后在西逃途中,命令清军“铲除”义和团。在 的联合绞杀下,义和团运动失败了。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经过(1)1900年6月初,八国联军由英国海军中将 率领从天津向北京进犯,在 、杨村一带,遭到重创。(2)6月中旬,侵略军攻陷大沽炮台,向天津进犯、;清军将领 阵亡。天津陷落后,他们成立 ,对天津实行殖民统治。(3)八国联军参与镇压中国人民的 运动。(4)侵略军攻陷北京后,实行分区占领。联军统帅 在紫禁城内设立司令都;统治北京。2.结果——《辛丑条约》的签订(1)时间: 年 月。(2)内容①清政府赔偿白银 亿两,分 年还清;②划定北京 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允许各国派兵保护;③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在北京至 的铁路沿线要地;④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 性质的组织;⑤改总理衙门为 位居六部之上;⑥修订 。(3)危害:这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一个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它的签订,标志著中国 统治秩序完全确立。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