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师必备:我国古代的记时办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历史教师必备:我国古代的记时办法

资源简介

历史教师必备:我国古代的记时办法
我国古代记时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人们逐渐有了笼统模糊的时刻概念。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依据最常见的天象(如“日上三竿”)、行事(如吃午饭时称为“晌”)、物候(如“鸡叫三遍”)等来标志时间。由于当时的天文学和数学不发达,所以这种记时法只能是概略地标志某一时段,而不能对一天之内的小时段作定量分析。这种运用模糊的时刻概念记时的方法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中得到了极广泛的运用。在殷商时代,人们把一昼夜分为“日”、“夕”两个大时段,分别指白天有太阳的时候、夜晚有月亮的时候。此外,还有许多表时刻的专名,如表示天刚亮的“明”、“朝”;表示中午的称“中日”;表示太阳落山天色昏暗时的专名称“昏”、“暮”等等,秦至两汉时期,人们对于时刻的确定和记录,在殷商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表现在增加了不少新的记时专名,并且能对一昼夜间的时刻加以整体划分。至东汉时,民间分每日为十二个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时指夜十一时到次晨一时,丑时指凌晨一时至三时……午时指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一时,余此类推。宋以后,又把每个时辰平分成“初”、“正”两部分,即分十二辰为二十四辰,称为“小时”(见下表)。
随着社会生产的日益发展,漏刻、圭表、香篆、辊弹等计时器的发明,使记时进入了计量化的新阶段。东汉时,人们利用计时器把一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刻”开始成为计时单位,这是记时法的大变革。百刻制确立后实施了相当长的时期。直到明末提出了96刻制的改革,至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并沿续到今天,在96刻制里,每个小时就是四刻,这也就是我们今天仍在使用的“小时”和“刻”。

?













23
1
3
5
7
9
11
13
15
17
19
21

24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

error当前文档不提供在线查看服务,请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