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2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全套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民版必修2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全套教案

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一节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其变化的因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
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
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和影像资料,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主动参与,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图书馆、上网浏览等方式,亲自观察、收集资料、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使学生认识到它的发生是必然的,同时,它的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从而受到唯物史观教育。
【重难点突破】
重点: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难点: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原因,与近代社会变动之间的联系。
讲授新课
导入:鸦片战争后,列强们蜂涌进入中国,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西方的商品和资本,同时也把西方的思想、文化带到了中国。中国在这种被动的情况下,古老而保守的传统文化遭受着西方文明的冲击,一方面,传统文化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统治地位,另一方面西方文明又来势汹涌,伴随着这一场拉锯战,在中国社会掀起了一场大的变革,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革显得尤为突出。服饰领域出现了中式与西式、传统与现代的共同流行;饮食文化中,西餐的传入,极大地丰富了国人的餐桌;居室建筑方面,在中式住宅的发展过程中,西方的建筑理念逐步融入其中;移风易俗也成为时代的特征之一。
一、了解
(一)、迅速浏览课文,思考本课讲解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哪几大方面的变迁?
答:服饰、饮食、居室建筑、习俗风尚这四方面的变迁。
(二)、它们发生变迁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服饰方面(三大阶段)
(1)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
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图片寻找)
女装:旗袍(新式与旧式)
(2)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男装:列宁装、中山装、中式便装
女装:列宁装、连衣裙、中式便装
(3)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2.饮食方面
(1)中餐——四大菜系
四大菜系 代表区域 口味特点
鲁菜 山东(济南、胶州) 清香、鲜嫩、味纯
粤菜 广州、潮州等地 鲜、嫩、爽、滑
川菜 四川(成都、重庆) 味浓、重辣
淮扬菜 扬州、淮河流域一带 清淡、味甜
走进历史:扬州是一个饮食文化名城,请以“吃在扬州”为题,通过图书馆、上网浏览等方式,收集资料、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写一篇关于扬州特色菜发展演变的调查报告。(课后作业)
(2)西餐
传入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后
影响:①西餐常用原料进入餐桌②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
中西餐饮食文化的区别?
答:①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存在明显;
②中方饮食把追求美味奉为进食的首要目的,“以味为核心”;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等含量是否搭配合宜,卡路里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
3.房屋建筑
传统建筑 北京四合院
中西合璧 北京西站
新式住宅 “新村”、“花园”、“别墅”、“公寓”
4.习俗风尚
(1)列举中国旧时期有哪些比较落后的风俗?
答:婚姻包办、土葬、女子裹足且不得接受教育、迷信等
(2)分别说明这些旧的风俗办随着近现代脚步的到来发生了什么变化?
答:婚姻自由、火葬、女子放足且可以接受教育并走出家庭、破除迷信等
二、理解
中国的近代以来社会生活发生了如此众多的变化,请以服饰为例,结合所学知识,讨论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内因:国内的历史剧变 政治(环境、形势) 经济(生产力的提高)文化(思想观念的转变)
外因:国外外来文化的涌入
三、见解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正处于一个急剧变化的历史时期,我们接受到的外来文化很多,因而对待外来文化的观点也很多,在这里我们搜集了两种观点:
观点一:这是一种进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发展,这时候旧的文化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西方文化的进入,给我们带来新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中国逐渐改掉了一些传统陋习,与世界接轨。
观点二:这是一种文化侵略,西方文化的进入,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一步步沦丧,特别当我们过着西方的圣诞节时,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已经被韩国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告诉我们,我们应该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
引导学生阐述这两种观点的合理之处,再总结它们的不足之处,思考作为当代青少年面对东西方文明碰撞时,应做出怎样的正确选择?
课后探究:新闻报道:在当今的中国,每到圣诞节或情人节,不管是商家还是顾客都会全程投入,气氛愈演愈烈。与之相反的是在传统的中国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节日的气氛却是越来越淡化………
在西方文化冲击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呢?
第二节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
通过掌握交通、通讯工具发展的状况,思考分析推动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
搜集老照片、文字资料,建立橱窗板报,以此形成对百年来交通、通讯发展的直观认识。
阅读《老照片》等书籍,加深对交通、通讯工具进步的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中逐步认识到,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是以整个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作为前提的,体现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
通过数据的比较,清楚认识今天中西部地区在交通、通讯方面与东部发达地区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应该努力学习,长大后为西部的开发贡献自己的力量,培养历史的责任感。
【重难点突破】
重点:交通工具变化的表现形式。
难点:交通工具发展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当代社会是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其中,交通工具和通信工具的改善是现代社会文明高度发达的重要标志。世界也正因为此而变得更加渺小。那么,交通和通信工具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到今天如此先进的地步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一、交通工具的更新
1.交通工具概念
——人们出行和物资运输的工具
2.近代交通工具更新的特点
(1)传统的代步工具轿子、马车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所取代;
(2)由机械动力牵引的火车、汽车、电车也日趋重要;
(3)交通工具的更新在城市比较显著。
3.人力、畜力牵引的交通工具
(1)人力车,是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
(2)三轮车,
(3)马车,
(4)自行车,又称脚踏车。
(问)自行车是何时传入中国的?在中国发展的概况如何?
答:(1)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
(2)20世纪初,自行车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3)50年代以后,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制造厂。
4.机械牵引的交通工具
(1)电车: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
(2)公共汽车:上海在1924年出现,北京则是在1935年开始有。
5.先进的交通工具
(1)轮船: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1865年4月,中国终于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轮船。
(2)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收回包括铁路在内的利权运动的蓬勃开展,中国的铁路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3)飞机:中国的民航事业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
6.新中国交通发展的特点
(1)发展速度较快。1949年以后,中国现代交通获得快速发展;
(2)多层次性。
思考:为什么新中国交通发展具有多层次性?
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同时也受具体环境的影响,各种层次的交通工具在现代中国得到广泛应用。
【合作探究】中国交通工具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1)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2)政府的大力提倡。
(3)群众反帝斗争的推动。(4)中国人民聪明才智的推动。
(5)外来交通技术传入的推动。
二、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
1.邮政通信的发展:
(1)落后的邮政通信方式:
烽火台 飞鸽传书
驿 站——亦称“置邮”,是古代供传递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歇宿,换车马的处所。
民信局——通过邮差步行或小船运送
(2)邮政通信事业的发展
①开始: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②1896年改为正式办理,通信范围囊括了全国各主要商埠和中心城市。
③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邮局邮路进一步扩展。
④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
2.电信事业的发展
(问)中国的电信包括哪几个部分?
答:电报和电话。
(1)电报:
①有线电报:1877年,丁日昌在福建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随后几年,中国电报线路遍及18个省,沟通了各大城市与边疆之间的联系。
②无线电报: 1906年创设。到 1932年底,除了国内无线电报外,还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
(2)电话:
①传入: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
②民国成立后,电话线路与电话营业局所继续增加。
③20世纪80年代之后,通信技术发展迅速。
④截止2003年第三季度末,中国电话用户总数居世界第一。
思考:为什么近代交通和通信事业能够取得发展呢?
社会的需求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
课后探讨:现在我们为什么把地球称为“地球村”?
第三节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课程标准】
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报刊、影视发展的基本史实。
了解互联网的发展概况,尝试通过短短的十几年的迅速发展来了解今天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
过程与方法
搜集图片、文字资料、编写自己所了解的报刊、影视或互联网发展史。
观看不同时期的一些优秀的影视作品,加深对社会变迁的了解。
组织不同小组制作相关教学题材的网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报刊发展的状况,认识到中国社会的舆论环境逐渐改善,推动了中国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
今天中国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在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起到了一定消极的影响。作为一名中学生,应当正确的面对网络的诱惑。
【重难点突破】
重点:报刊、影视发展的状况。
难点:中国社会飞速发展对互联网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中国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发展历程。知道了现代社会里科学技术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便利。除此之外,大众传播媒介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中国的大众传播媒介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一课。
一、大众报业的发展
1.历史渊源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报纸的国家之一,发行于公元887年的唐代《邸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报纸。
2.大众报业出现原因
(1)进入19世纪,单一的官方报纸与落后的办报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社会呼唤着适合普通民众阅读需求的大众报纸的产生。
(2)西人办报潮流的推动。
[合作探究] 如何评价西人办报?
3.过程
(1)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2)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
(3)辛亥革命后,报刊成为宣传政治的工具。
4.通俗性报刊特点
近代报刊按办报人员国籍可分两类:一是在华传教士办报;二是国人办报:又可分为新闻、商情、政论性及通俗性报刊四类。
通俗性报刊的特点
(1)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取材世俗,运笔浅显,满足了市民消遣娱乐的需要。
(2)根据的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按戏曲、电影、体育、生活、文艺、娱乐等类别实现了专门分工,读者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购买相应的报纸。
二、广播影视的普及
(问)广播影视主要包括了哪几个内容?
答:广播、电影、电视。
(做一做)请同学们看书,并将书本上有关广播、电影、电视的“第一”画出来,并画出对应的时间和地点。
1.广播
(1)产生:20世纪20年代初。
(2)第一座广播台:1923年1月23日,由英美报商创办的“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在上海正式开播。
(3)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1926年6月1日,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正式开播。
(4)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1927年3月,上海新新公司开办。
(5)中国第一座全国性广播电台:1928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筹备的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
2.电影
(1)发展:
①第一次电影放映:1896年8月,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具有真、奇、活等特点。
②民国时期,国产电影获得了快速发展。
补充:(1)《定军山》——中国人第一次尝试自拍电影(1905年)
(2)《难夫难妻》——第一部故事片(1913年)
(3)《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有声片(1931年)
(4)《渔光曲》——我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1934年)
(2)优秀影片:
①20世纪二三十年代:《孤儿救祖记》、《火烧红莲寺》、《姊妹花》、《渔光曲》。
②抗战结束后:《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松花江上》、《小城之春》、《万家灯火》、《三毛流浪记》等。
(3)发展特点:电影在中国的放映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发展阶段。
3.电视
(1)问世:20世纪30年代
(2)发展过程:
①中国第一家电视台: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
②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
③到1978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了自己的电视台。
(3)现状(特点):中国已经建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从对内到对外的多系列、多层次、多语种、多形态的广播电视传播网络,电视节目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民众的文化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
合作探究:近代报刊和广播影视的发展的意义
以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直观的形象,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三、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
1.原因:当今社会正在经历着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巨变。
2.出现:1993年,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
3、互联网应用的事例:
(问)同学们,你们平时一定会上网。那么,请你们说说互联网到底能做些什么?
答:如网上购物、网络办公、网络教学、电子信箱、电子报刊、网络游戏等。
4、影响:
合作探究:想想互联网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1)互联网目前已分布于社会的各个领域。
(2)互联网在改变单调的政治生活的同时,也在构筑新型的家庭经济生活。
(3)网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日趋广泛。
(4)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课后探究:你如何抵制网络的不良诱惑?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