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课程标准】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简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归纳该政策的特点。分析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归纳新经济政策的特点,说明新经济政策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过程与方法:列表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异同。阅读列宁《论粮食税》、《列宁文集》等历史文献,学习用历史材料说明历史问题的方法。联系中国目前改革开放的现实,认识新经济政策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方面所做出的重要贡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简述以列宁为首苏维埃政权克服种种严峻困难巩固新政权的事实,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通过了解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出有益探索的事实,坚定求真、务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重难点突破】重点: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意义难点: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新经济政策为什么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的探索。教学过程:导入:目前世界上还有多少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1)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2)1921——1925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3)1926——1941年,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包括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两大方面,步骤是先工业化,后农业集体化)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年下半年—1921年春) 新经济政策(1921年春——20世纪20年代末)背景 新生的苏维埃俄国面临国内外敌人的疯狂进攻。形势十分险恶。 经济、政治危机严峻(直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新情况(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水平—根本)。内容 农业 余粮收集制 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 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 允许外国和本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采取租借制和租让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商品 禁止商品贸易 允许自由贸易分配 强制劳动,实行平均主义配给制 废除平均主义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谢的工资制评价 是军事性的非常措施。集中了全国人力物力,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但后来引发经济危机与政治危机。 使工农业生产得以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列宁在落后的俄国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时,首先应看它是否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投入战争。★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 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生产。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根本原因是由苏俄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1)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俄国这样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找到的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2)后来的苏联领导人对实施这种政策的必要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过早终止新经济政策的实施。(3)认识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创举,对我国建设特色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借鉴意。1928年,新经济政策逐渐取消。二、苏联的建立(1922年)1924年苏联第一部宪法诞生(把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第二节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课程标准】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简述苏联的工业化之路,分析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探讨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的得失。归纳斯大林模式的特点,简要评价斯大林模式。过程与方法:联系中国农业合作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史实,比较中苏两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异同点。围绕斯大林模式建立的背景、特点、作用、严重的弊端以及影响等展开讨论,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历史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设失误的分析,认识到搞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坚定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通过对斯大林模式利弊得失的探讨,总结历史经验,借鉴历史教训,树立改革和创新意识。【重难点突破】重点: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难点:对“斯大林模式”利弊的分析及其评价。教学过程:导入:1924年1月,列宁逝世后,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农业集体化运动的经济建设路线,开展了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使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成为世界上一流的工业强国。但是,苏联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本身的严重缺陷和弊端,日益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成为后来苏东剧变的历史根源。斯大林模式:又称斯大林体制或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是指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政治经济体制。(特点:高度集中)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过程:是在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在外部存在帝国主义包围和威胁,内部存在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下形成的;它是同当时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基本适应的;也与斯大林个人因素有关。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思考: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是按什么途径进行?为什么?先发展轻工业,后发展重工业。轻工业需要的投资少,资本周转快,获得利润也较容易。可以为重工业进行必要的资金积累和技术准备。1.背景苏联建立。1922、12 列宁逝世。 1924、1必要性(目的):为了加强国防力量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2.方针提出: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3.过程“一五”(1928—1932)由一个农业国→农业工业国(三个五年计划) “二五”(1933—1937)实现工业化,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三五”(1937—1941)因卫国战争爆发中断4.结果: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苏联的工业化是怎样取得巨大成就的呢?(与此同时,欧美国家的经济发展如何?两者比较说明了什么问题?)原因:苏联政府对重工业的高度重视和巨额投资;高积累政策;农民的贡献;苏联人民的建设热情和奉献精神。◆苏联的工业化有何弊病?农、轻、重工业比例失调;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二、农业全盘集体化1.背景;落后的小农经济难以适应工业化的迅速发展。目的;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根本)2.方针提出: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3.进程:1929年底 开始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掀起高潮1930年 整顿、发展1932年 富农被作为一个阶级消灭1937年 农业集体化完成4.特点:大规模、群众性;出现了一些过火行为。5.评价积极:① 是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一次尝试,促进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②也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了条件,为苏联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道路。消极:①与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不相适应,挫伤农民的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联系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话)②从长远看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据统计,在苏联农村中,从1929年7月到1930年7月,牛减少了32%,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三、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意为“钢铁般的人”,他出生与格鲁吉亚一个鞋匠家庭。20岁时候,就成为了一位职业革命家。1905年,他第一次见到列宁,从此成为了列宁的支持者。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标志:1936年,苏联通过《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宣布社会主义基本建成。2.特征;经济:高度集中,指令性计划,“计划就是法律”。政治:高度集权; 大清洗运动。思想文化:个人崇拜成为社会风潮,思想学术行政干预。3.评价(1)一度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从长远看,影响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也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2)保证了党的领导,维系了政局的稳定,但缺乏社会主义民主法制;(3)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系,统一了全国人民的意志,但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小结: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同苏联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它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了巨大作用,使苏联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它建立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对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刻影响,促进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形成了足以同资本主义相抗衡的社会主义阵营。但是,它没有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运行的一系列根本问题,违背了列宁关于把文化经济建设当作工作重心的指示,仍把政治斗争放在第一位。它忽视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提高,影响了社会制度优越性的发挥。二战后,东欧和中国照搬苏联模式,致使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到严重挫折,“斯大林模式”成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大清洗”导火索——基洛夫被暗杀大清洗是从斯大林一件小小的礼仪失崇开始的。1934年1月召开党的十七次代表大会,按规定对总书记斯大林的鼓掌可达10分钟,对其他政治局委员鼓掌不能超过2分钟,可是政治局委员兼列宁格勒州书记基洛夫出现时,鼓掌长达10分钟之久。选举总书记时基洛夫得的票数超过了斯大林,由于基洛夫不愿意担任此职,斯大林才得以连任。大祸随之临头,基洛夫在散步时莫名其妙被人枪杀了,此后,参与该案侦察工作和见证的人不是死于车祸就是永久失踪。由此开始,和斯大林意见不一致的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也被指控为犯有谋杀罪和叛国罪而被害。接着,内务部的部长们和主要局长被杀,参加十七次代表大会的1966人中被捕、被杀的有1108人,大会选出的139名中央委员有近80人被捕、被杀。在军队中,大约有2万名军官遭到清洗,全军5名元帅中有3名被杀害,10多位副国防人民委员中,无一人得以幸免,15名集团军司令中有13名被清洗。同时,在经济建设部门,大批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干部被清洗,严重影响了经济的正常进行。1939年,大清洗运动才逐渐平息。 各州、市都进行类似的清洗,把一切敢于揭露特权和官僚主义,提出不同意见的人视为政敌加以逮捕或消灭肉体。在斯大林时代有2000多万人遭到杀戮,这个骇人听闻的数字已占当时苏联人口近1/9。第三节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课程标准】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简评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简述苏联解体的经过,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过程与方法:用列表等方法归纳和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结合苏联和中国改革的情况,开展讨论,谈谈对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阅读恩格斯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论述等历史材料,理解历史材料,并运用它来说明论证自己的观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苏联改革经验教训的学习和总结,坚定社会主义改革的信心,树立求真、务实和改革创新的意识。通过对苏联从一个超级大国到走向解体原因的探讨,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重难点突破】重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难点: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苏联解体的原因。教学过程:导入:1991年12月25日,飘扬了69年的苏联镰刀锤子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降落,俄罗斯国旗升起。一个曾在国际舞台上叱咤风云的超级大国消失了。那么,苏联为什么会解体呢?一、赫鲁晓夫的改革1.背景: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暴露(尤其是农业问题堪忧)斯大林逝世。(1953年)2.改革措施:经济上:①农业方面(改革的突破口)②工业体制改革。扩大地方权力,但没有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政治上: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苏共“二十大”)3.评价:(1)进步性: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2)局限性(失败原因):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也只是对原有的经济体制小修小补。改革后期,各种矛盾日益突出,改革最终失败。对斯大林的批判在客观上看有利于破除对斯大林的迷信,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但对斯大林缺乏科学的认识,把斯大林的一些错误,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没有认识到错误的产生固然有个人因素,但根源在于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这种对斯大林的一味否定,又引起思想的混乱。加上他作风缺乏实事求是精神,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与目标,这一切导致他改革的失败。赫鲁晓夫上台不久,苏联的党政大权又集中到他一人身上,对赫鲁晓夫的个人崇拜也开始了,例如:1964年赫鲁晓夫70岁生日时,苏联几乎重演了1929年斯大林50岁诞辰的那一幕。后来苏共中央在对赫鲁晓夫的责难中说:‘苏联报刊沉湎于日益频繁的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大加溢美,1963年全国性大报共刊登了他的120幅照片,1964年头9个月竟至140幅。相形之下,当年斯大林巨照刊载之极端也不过一年只有10—15次。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两个阶段)1.背景:赫鲁晓夫的改革混乱。2.过程:前期改革:(1)重点内容:改革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2)成就:改革使苏联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也大为增强,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后期改革:走向停滞原因: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勃列日涅夫过分追求稳定,改革的步伐逐渐缓慢下来,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3.改革失败的原因(1)是仍然没有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2)是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这种过高估计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进一步阻碍了改革进程。(3)这一时期苏联推行霸权主义的外交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加重了经济负担。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苏联对外进行了一系列侵略扩张活动。1968年8月,出兵入侵捷克斯洛伐克。1969年3月和8月,侵犯我国东北领土珍宝岛和新疆的铁列提克地区。70年代中期,苏联推行进攻性的国际战略,加紧苏美争夺。1978年12月,支持越南侵略柬埔寨。1979年12月,出兵阿富汗。三、戈尔巴乔夫改革:(先经济后政治)1.背景:经济全面滑坡,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经济、政治、民族关系、国际关系)2.过程经济改革:制定了发展苏联社会经济的“加速战略”,困难重重,难以奏效。于是将改革的重心转向政治领域。政治改革:(1)内容:①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②推出“民主化”和“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③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2)影响:改革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使整个社会处于失控状态。政局不稳、思想混乱、民族问题严重、民族分裂运动愈演愈烈。3.评价:突破旧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却没有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政治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导致苏联解体。四、苏联解体1.时间:1991年12月25日2.标志:《阿拉木图宣言》签署◆苏联解体有两层含义:一是苏联分裂成多个国家,二是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所取代。综合探究1.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有何异同点?同: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都在政治、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改革过程脱离了苏联实际;结果都失败了。异:赫’改革侧重农业,勃’改革侧重重工业,戈’侧重所有制和商品经济入手;前两者都取得一定的成效,而后者未见成效转向政治改革;前两次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但后者肃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由于措施不符合国情而失败。2.你如何看待苏联解体的原因?根本原因:苏联体制僵化成为生产力发展障碍。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错误的政治体制改革。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3.你认为苏联三次经济改革的失败,对中国的改革有何借鉴?(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2)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3)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4)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