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阶段特征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国近现代史阶段特征

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国近现代史阶段特征
一、19世纪40、50年代: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政治: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和革命性质发生根本变化,中国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战争从高潮到失败;中外反动势力从对抗到相勾结。
2、经济:自然经济日益解体;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外商企业在通商口岸建立。
3、思想: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4、外交:闭关锁国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中国被迫日益对外开放。
二、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1、政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与形成,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农民阶级掀起反帝爱国运动;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并于19世纪末登上政治舞台。
2、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洋务运动走出近代化第一步;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得到初步发展;外国资本主义对华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
3、思想:西方民主思想开始传入;近代民主思想开始产生,维新思想逐步成为历史潮流(早期维新思想和康、梁维新思想)。
三、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北洋军阀(袁世凯)的统治
1、政治: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高涨和失败;袁世凯专制独裁和失败;革命党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进行斗争。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3、思想:西方民主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尊孔复古逆流。
4、外交:南京临时政府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袁世凯北洋军阀政府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
四、1915年~1927年:革命的新曙光和国民革命运功
1、政治:中国人民同列强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五四运动爆发,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中共诞生;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实行国民革命;国民政府出师北伐,基本推翻北洋军阀政府统治。
2、思想:新文化运动弘扬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
3、外交: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五、1927年~1936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1、政治: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交织,华北事变前是阶级矛盾为主,之后是民族矛盾为主;中共从实践和理论上探索中国革命道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政治局面从分裂对峙走向联合抗日。
2、军事:国民党对红军进行五次反革命“围剿”;红军长征;日本开始局部的侵华战争。
3、外交:国民政府对日妥协,不抵抗政策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六、1937年~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
1、政治: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以国共合作为基础进行全民族抗战;统一战线内部存在尖锐斗争。
2、经济:官僚资本急剧膨胀;抗日根据地大生产运动;沦陷区成为日本的附庸经济。
3、军事:两个战场、两条抗战路线并存;国民党反共高潮;中共在军事上坚决回击。
4、外交:日本企图把中国变为它的殖民地,发动侵华战争,中国抗日战争兴起;国民政府收复部分主权(治外法权)
七、1945年~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
1、政治: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反动派之间的矛盾;中共尽力争取和平(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国共关系由合作走向全面破裂。
2、军事:中共经历战略防御、战略反攻、战略决战和渡江战役几个阶段。
八、1949年~1956年:过渡时期
1、政治:新中国建立并得到巩固,民主法制制度建立
(1)主要矛盾: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2)阶级关系:剥削阶级逐步被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
(3)政权巩固:全国大陆基本解放;土改;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运动;“三反”“五反”。
(4)民主法制: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取代政协成为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诞生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经济: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工业化起步。
3、外交:打破西方国家封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九、1956年~1966年:社会主义十年建设时期
1、政治:1956年,中共八大指出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规定党和全国人民的总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1957年,进行整风运动,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加强全国人民的团结,后期开始搞阶级斗争,如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反右倾”斗争。
2、经济:“两头好,中间差”,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初期制定了务实的方针路线;中期急于求成,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后期对农村经济的纠正。
3、外交:中苏关系恶化。
十、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
1、政治:“左”倾错误最终酿成了十年动乱。
2、经济:“左”倾错误扩展到经济领域,经济受到严重的损失;但由于周恩来、邓小平及人民的努力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3、思想:“以阶级斗争为纲”,个人崇拜。
4、法制:民主法制被严重破坏,出现大量的冤假错案。
5、外交:对外关系重大发展,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缓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十一、1978年至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1、政治: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拨乱反正,纠正“左”倾错误,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始走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经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经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
3、外交:推行“不结盟”为主要特征的外交政策并取得重大成就,提出“一国两制”方针解决香港、台湾和澳门问题,1997年、1999年,香港、澳门分别顺利回归。
4、科教:重视人才、科教兴国。
中国近代史基础知识
1、鸦片战争前,正常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的根本原因是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2、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的目的是为了扩大海外殖民地和商品市场。
3、《南京条约》中国丧失了关税主权;《南京条约》附件中丧失了“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望厦条约》中丧失了领海主权;《天津条约》中丧失了内河航运权;《马关条约》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内地;《辛丑条约》中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4、鸦片战争标志者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近代割占中国领土面积最大的不平等条约是中俄《瑷珲条约》
6、“经世致用”为新思想萌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7、《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
8、《资政新篇》是先进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法案。
9、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10、在中国出现的最早的近代企业是19世纪40年代通商口岸开设的外资工厂;最早的民族工业是19世纪60年代创办的洋务企业。
11、19世纪60、70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兴起。19世纪末,有了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
12、1895年《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3、《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奠定了资产阶级维新派变法的理论基础。
14、1898年,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15、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它的主要作用在于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16、《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彻底成为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也标志者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17、1905年成立的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8、“创立民国”是孙中山的民权思想,是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因为它从理论上解决了夺取政权和建立政权的问题。“平均地权”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
19、1906年,刘道一发动的萍浏醴起义是在同盟会影响下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起义。
20、孙中山、黄兴领导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影响最大。
21、革命派企图用《临时约法》来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22、为了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南京临时政府在《告各友邦书》中,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
23、辛亥革命最大的功绩是结束 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
24、袁世凯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以无限期连任,中华民国名存实亡。
25、1912~1919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
26、1915年,陈独秀创办了《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北京大学是主要活动基地。
27、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出现的新特点是宣传社会主义思想。李大钊第一次在中国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
28、新文化运动最主要的贡献是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
29、五四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北洋政府统治使国内阶级矛盾加深。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30、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在运动后期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31、五四运动的伟大功绩是“启导广大人民的觉悟,准备革命力量的团结”。
32、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3、1921年,中共在上海召开一大,宣告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共一大确立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功。
34、1922年,中共在上海召开二大,在正确分析国情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35、1923年,中共在广州召开三大,正式决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但没有提出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36、1924年,中国国民党在广州召开一大,主要讨论国民党改组问题。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37、黄埔军校的特点是把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
38、1925年5月,中国掀起了一个以工人阶级为主力的反帝爱国运动高潮—五卅运动,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省港大罢工。五卅运动为北伐奠定了运动基础。
39、国民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和北洋军阀之间的矛盾。
40、为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封建军阀,统一中国。1926年,国民政府出师北伐。
41、北伐战争期间反帝斗争成果最大的是湖北、江西人民收回汉口和九江英租界。
42、北伐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制定了正确的北伐方针。
43、北伐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44、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南昌起义中诞生。
45、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46、文家市决策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路线的确立。
47、毛泽东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48、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标志着东北三省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49、1936年,中共组成抗日联军,成为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
50、由于“左”倾错误,特别是军事方针上的错误。1934年,红军开始长征。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了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
51、1935年,华北事变使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52、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53、1935年,瓦窑堡会议上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54、1935年,“一二·九”运动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
55、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56、1937年“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全面进攻中国的开始,全国抗日战争由此开始。
57、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递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58、1937年,太原会战是国共合作抗日的典范。
59、1937年,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1938年,台儿庄大捷是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
60、1937年,洛川会议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
61、1938年10月日军占领广州、武汉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62、1944年,豫湘桂战役是抗战以来在正面战场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也是第一次大溃败。
63、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国民党执行的是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
64、大生产运动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1942年整风运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65、1945年,在延安召开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66、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完全胜利。
67、抗日战争胜利后,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68、1946年,重庆政治协商会议中政治民主化和军队国家化是争论最激烈的问题。
69、1947年,国民党军队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
70、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71、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主要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
72、1950年的土改使我国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彻底废除了,为农业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道路。
73、1951年,在国家机关和企业中开展“三反”运动,在私营企业中开展“五反”运动。
74、没受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为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恢复奠定了经济基础。
75、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76、“一五”计划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77、1954年,第一届人大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78、1957年整风运动内容是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反主观主义。
79、1958年,大跃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公社化影响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
80、1960年,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81、1975年,邓小平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实际上是系统纠正“文革”的错误。
82、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了思想基础。
83、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84、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开始形成的。
85、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86.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
87、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安徽、四川首先实行放宽政策和休养生息的方针。
88、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
89、1987年十三大上系统叙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90、1992年十四大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91、1979年元旦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92、“一国两制”构想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
93、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了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标志着我国外交的成熟。
94、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了日内瓦会议。
95、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形势的转变的关键是中美关系的逐步缓和。
96、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具体表现为不结盟政策。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