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抗战史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抗战史

资源简介

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周恩来同志以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副主任的身份,于1939年3月来浙江视察,称誉浙江为"东南抗日的先锋"(注)。周恩来同志所以作此评价,除因为浙江地处长江三角洲和南京、上海侧翼,战略地位重要以外,还因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浙江较早形成,且收到较好的成效;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发展,形成全民抗战高潮;正面战场予敌重创,游击战争遍地开花。日军侵浙,浙江人民遭受极大的苦难,付出极大的牺牲,也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侵浙日军罪行累累
浙江军民奋起抗日
1937年"七七事变",日军扩大侵华,全国开始全面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不久爆发了"淞沪抗战",浙江即成战区。
人们不会忘记,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不久,曾爆发"一二八抗战",十九路军将士顽强抵抗,使日寇遭受重大伤亡。后因国民党政府执行"不抵抗"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中国军队从淞沪战场上撤下来。这次"淞沪抗战",国民党政府曾增调军队进驻上海及周边地区,坚持抵抗。但是由于临战犹豫不决和作战部署不周密,正如有学者指出:"蒋介石在上海地区集结兵力,可能出敌不意,而敌人之对策亦出蒋之不意。"结果,日寇在国民党军队防守薄弱的杭州湾金山卫及附近地区海上登陆,从腹背夹击,迫使国民党军主力撤出阵地,上海遂被日寇侵占。接着,南京陷落。这时,日寇从嘉兴、吴兴、广德分三路出击侵占杭州。不久,浙江全省除淳安、遂昌、龙泉、庆元、景宁、仙居、泰顺7县外,其他县城和大部分地方相继被日寇侵占。日寇所到之处,杀人放火、奸淫抢掠、无恶不作。仅据史料粗略统计,直接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之害,我省死亡平民22.2万人以上,伤残14.2万人以上,两项合计为34.4万人以上。抗战前杭州人口59万人,沦陷时约10万人。抗战结束,全省人口比战前锐减150万人,难民达175.75万人。间接的死亡,即在战争期间因饿、病和逃难等原因而死亡的人数,是直接死亡人数的几倍。至于侵浙日军对浙江工农业生产和文化教育事业的严重破坏,其损失是难以估计的。
日寇对浙江人民犯下的战争罪行,还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日军飞机在浙江境内狂轰滥炸达1150多次,投弹17400多枚,遭毁坏的房屋达732900多间。不论是否军事目标,凡是车站、码头、人口较为密集之处,都难逃一劫。二是日军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不顾国际公约,施行丧尽天良的细菌战。他们培养、施放鼠疫、霍乱、伤寒、白喉、赤痢、脑膜炎、炭疽病、疟疾以及其他类型的毒菌,浙江的萧山、衢州、义乌、金华、宁波等地民众深受其害。三是日军到处惨无人道地强奸妇女,成批成批的妇女被强暴后又遭惨杀,有些地方甚至女童和老妇也不能幸免。
面对日寇累累暴行,浙江人民同全国人民一样,奋起反抗。全省不少地方,在中共地下组织的领导与支持下,与日寇进行多种形式的抗争。国民党军队中的众多爱国将士,同仇敌忾,战斗表现英勇。1937年8月13日,日寇进攻上海的第二天,"八一四空战"(亦称"笕桥空战")就给日本侵略者一个下马威。当时,刚从南京回杭的第4大队长高志航,率领从河南移防笕桥的第4大队机群,升空迎战9架日寇重型轰炸机,击落3架,以3比0的战绩首战告捷,到9月底,在浙江境内共击落敌机26架,增强了浙江军民抗战的信心。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开创全民抗战新局面
随着"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与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在中国共产党的倡导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步形成,全国出现了全民动员、团结抗战的新局面。在浙江,以刘英、粟裕为首的中共闽浙临时省委与后来的中共浙江省委,积极贯彻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与政策,主动与浙江国民党及驻军当局联络,经过艰苦谈判和多方争取,全省也出现了国共合作的新局面,掀起了全民抗战的高潮。杭州沦陷前一月,爱国将领黄绍 受命任浙江省政府主席。黄绍
赴任前,中共中央副主席、时任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副主任的周恩来,在武汉与黄两次会晤,"希望他这次去浙江,军事上要保卫东南,政治上加强统一战线",黄表示"不辜负周先生的期望",并向周请教"组织群众"的良策,还要周"派些人去帮助他"。1938年3、4月间,黄去武汉开会,周恩来又与黄见面,双方就浙江抗战形势达成默契。1939年春,周恩来视察浙江时,专程去浙西山区于潜会见黄绍 ,对他在浙江的工作多有肯定与指点。以后,浙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工作健康发展,并有许多创造:一是当时省政府颁布《浙江省战时政治纲领》,基本上体现了中共中央《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的精神。这个纲领在全省贯彻后,使中共及各进步团体能够放手发动群众,开展救亡运动,为爱国青年献身抗战开辟了广阔道路。二是成立浙江省抗日自卫军总司令部和浙江省军管区干部教导总队,组织浙江省国民抗敌自卫团,并建立省、区、县的战时政治工作队,加强了抗日组织力量。这些抗日组织都吸收了大批爱国青年与共产党人。教导总队10个分队中,有9个分队的政治指导员由中共党员担任。省政工队是黄绍 采纳共产党人的建议,于1938年在兰溪成立的全省第一个战时政治工作队,随即在各县推广。到1939年底,共组建了5个省队、3个区队、25个县政工队,队员总数超过3000人。始建时各队领导大都由中共的干部与国民党进步人士担任,省政工队建有中共特别支部。政工队的任务在后方是"动员民众抗战",在前方是"深入敌区开展对敌斗争",成了各地救亡运动的骨干力量,有87名政工队员在对敌斗争中英勇牺牲。三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造成了政治上的民主氛围,各种抗日团体如雨后春笋,显示出抗战前哨浙江的蓬勃朝气。杭州沦陷后,省政府先迁金华,后搬永康和云和。随着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中共领导的浙江省文化界抗战协会和"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浙江省队部相继在丽水和金华成立。原在杭州的浙江省抗敌后援会迁到金华。这三大组织都在各县成立分支机构,促进了抗日群众运动的高涨。
当年金华成为"第二武汉"、东南抗日文化运动的前哨。我省和全国各地流亡青年和学生成群结队来到金华,文化界邵荃麟、夏征农、骆耕漠、钱俊瑞、冯定等许多知名人士也相继到来。中共中央与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又派来不少干部,真是人才荟萃。先后到达金华的,还有一些外省的抗日组织。他们与当地的抗日团体一道,依靠群众,组织各种宣传队、歌咏队、演剧队,开展声势浩大的抗日宣传活动。当时金华地区城乡充满着反抗侵略、救亡图存的强烈气氛。
坚持全民持久抗战
陷敌于人民战争海洋
日军侵占省会杭州后,继续南侵东犯。浙江军民坚持持久抗战,不断给敌人以沉重打击。
退守浙东的国民党军队于1940年7月,打响镇海要塞保卫战,歼日海军陆战队400多人,守军与前去增援的军队也阵亡600名官兵。在日军发动的宁绍战役中,遭到国民党守军的顽强抵抗。1942年5月,日军为打通浙赣路,破坏丽水、衢州、玉山机场,动员兵力10余万人发动浙赣战役。国民党军队也动员兵力30万人,先在金、兰地区后在衢州附近与日军展开恶战,双方伤亡巨大。日军15师团长酒井直次在兰溪触地雷殒命。但后来国民党政府改变决策,放弃衢州会战,结果金、兰、衢地区许多县城沦陷。
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浙东、浙西、浙南抗日游击根据地相继建立与发展,给日寇以长期、广泛而沉重的打击。
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开赴皖南抗日前线。早在1937年10月,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与国民党闽浙皖赣4省边区主任公署达成协议,把浙南分散的挺进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浙闽边抗日游击总队",粟裕任司令,刘英为政委。1938年3月18日,由粟裕率领该总队500壮士奔赴皖南新四军抗日前线。刘英、龙跃等同志留下在浙南坚持抗日活动。后来,浙南抗日游击活动有了很大发展。1944年,成立了永(嘉)乐(清)抗日自卫游击总队,扩大了抗日游击根据地,在雁荡山区、括苍山区方圆几百里范围内广泛开展游击斗争,给予日寇以沉重打击。
浙西沦陷后,当地民众先后组建了七八十支抗日游击武装,遍及浙西浙北广大农村。1943年10月,新四军第1师第16旅,在王必成、江渭清率领下,进军江南,开辟了郎(溪)广(德)长(兴)敌后抗日根据地,并以长兴县仰峰 为苏浙皖边区敌后抗日指挥中心。边区军民1944年3月击败了4000余日伪军的"扫荡"。接着,于8月23日发起长兴战役,收回太湖西南400平方公里失地。1945年初,粟裕等率新四军第1师主力南下长兴与第16旅会师,成立由粟裕为司令员、谭震林为政委的苏浙军区。苏浙边区和浙西抗日根据地不但在军事斗争方面,而且在根据地政权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都取得很大成绩。
浙东抗日游击根据地,是毛泽东同志与党中央充分肯定的全国19个抗日根据地之一。早在1939年6月,中共定海工委组建了吴谢乡自卫东区警察队。接着,中共镇海县工委建立了国民兵团独立中队,余姚地下党员建立了四明山游击指挥部独立大队,这些为后来浙东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开辟作了必要的准备。1941年春,中共华中局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增辟浙东为战略基地的指示,指派中共浦东工委领导的武装分批到达浙东,开辟了三北抗日游击根据地。1942年7、8月间,成立谭启龙任书记的中共浙东区党委,同时成立了第三战区三北游击司令部,何克希、连柏生任正副司令,谭启龙任政委,刘亨云为参谋长,张文碧为政治部主任,部队统一整编为第3、4、5支队与特务大队、海防大队、教导队与新国民兵团。同时建立四明、会稽游击根据地,并组建金萧支队。1943年12月22日,新四军浙东抗日游击纵队成立,正式用此番号。浙东抗日游击纵队坚持敌后抗战四年多,成果辉煌,打死打伤和俘获日军、伪军近万人。同时根据地内在人民政权建设和经济与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浙东、浙西、浙南等抗日根据地的相继建立,各地抗日自卫队、游击队的不断发展壮大,国民党军队爱国将士们的抗击,还有广大民众采取多种形式的斗争,使日寇陷入人民战争的海洋中,这就牵制和消耗了日寇的大量兵力,为全国抗日进入大反攻阶段创造了有利条件。
抗战胜利受降宋殿村
勿忘历史振兴我中华
1945年上半年,反法西斯欧洲战场传来好消息:苏美英同盟军彻底打败德意法西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在亚洲,中国军民浴血抗战14年,使日军精疲力尽,受到重创,难以支撑残局。苏联红军出兵我国东北,给日本关东军以沉重打击。美军在太平洋一些战略要地和日本本土给予有力痛击。日本国内和平反战力量进一步发展。这一切加速了日本军国主义末日的来临。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和亚太地区抗日战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当时全中国拟定15个接受侵华日军投降的受降区,浙江属第6受降区。1945年9月6日,接受侵浙日军投降的受降仪式,在富阳县的宋殿村举行。受降会场安排在日寇杀害富阳人民的"千人坑"旁。上午11时许,日军投降代表、第133师团长野地嘉平低垂着头,带领6个日军头目走到投降席,先立正,后脱帽,向中国受降代表作深度鞠躬,继而由日军133师团参谋呈缴证明文件、日军驻地代表、官兵名册和武器清册,再后由野地嘉平代表日本军方在投降书上签字,并把投降书放在一个木盘里,双手捧着恭敬地呈送给中国受降代表、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韩德勤。此时,前来见证这一胜利时刻的富阳民众,扬眉吐气,激动得脸上挂满了泪花。是啊,胜利是用千万人的生命和鲜血换来的,谁能不激动万分?60年过去了,今天我们当铭记历史,毋忘国耻,发愤图强,振兴中华,把祖国建设得繁荣富强,决不能让任人宰割的历史重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