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010一轮简约版教案: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1.简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目的、内容,如何正确评价它的历史作用?背景:① 新生的苏俄面临着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政治上,英、法、美、日等国武装干涉苏俄,支持俄国境内的叛军,国内战争爆发经济上,原料缺乏,人民忍饥挨饿。② 苏维埃政府提出“一切为了前线”目的:为了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内容:①农业:余粮征集制,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其余粮食以极低的价格交售国家②工业:普遍实行国有化,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③商业: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④劳动分配: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不得食”的原则。评价:① 战时工产主义政策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实行的,在当时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② 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而且在战争基本结束的情况下,不仅没有收缩,反而进一步加强,其原因在于,布尔什维克党主观上存在着试图由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的愿望。2. 简述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目的、内容,如何正确评价它的历史作用?背景:① 国内战争结束后,亟须恢复遭战争破坏的经济;② 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频繁发生暴动;③ 国家也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目的:为迅速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巩固苏维埃政权。内容:① 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粮食税的数额大大低于余粮征集制。② 工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旧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③ 商业:由实物配给转为允许自由贸易。评价:①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俄共(布)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这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一步探索的结果,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这就是确立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② 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3.“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有哪些方面?如何评价它的历史作用?其在实践中有哪些经验教训?主要表现:政治上:① 党政职权不分,以党代政② 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③ 自上而下的干部委任制和终身制④ 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缺乏有效的人民监督经济上:①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② 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③ 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④ 优先发展重工业;⑤ 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历史作用:积极:斯大林模式是在资本主义包围中建设社会主义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是一种适应于战争和革命的战备模式,在当时的环境中曾有效地调动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在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消极:僵化的体制与苏联的生产力水平不相适应① 在经济建设中,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② 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③ 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④ 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⑤ 对东欧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过很大影响经验教训:实践证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没有现成的固定的模式,只有根据本国的国情和发展阶段,反复实践,才能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联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关系的原理分析)4. 概述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内容,并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背景:二战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消极影响一直持续到战后,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内容:①农业: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②工业: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评价:① 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② 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③ 苏共提出的“建成共产主义”目标,严重脱离了苏联的实际;④ 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⑤ 赫鲁晓夫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混乱,也阻碍改革的进行。5. 概述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背景、内容,并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背景:继赫鲁晓夫之后,以勃列日涅夫为首的苏联新领导人,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继续进行经济改革。内容:① 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② 农业: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评价:① 推行新经济体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② 但勃列日涅夫认为苏联已建成发达社会主义,改革仍然没有突破原有的经济体制的框架,这也就不可能根除积存的弊端。③ 执政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④ 在改革的同时,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影响了经济改革的速度。⑤ 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6. 概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后果。背景:1985年,在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戈尔巴乔夫出任苏联领导人。他认为,苏联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提出了“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着手进行改革。内容:① 开始阶段,改革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②“加速发展战略”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③ 改革陷入困境后,又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后果:① 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效果不佳,经济继续滑坡;② 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后,国内局势逐渐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7. 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历程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① 社会主义没有固定的模式和规律可循,制度建立后,还需要在改革中自我完善,改革势在必行,因此要求有创新意识,要树立坚持改革,追求社会进步的信念。② 要认识国情、尊重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求有实事求是的精神。③ 改革具有复杂性、艰巨性、曲折性,不可能一帆风顺,要求有开拓进取、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④ 社会发展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在不发达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要特别注意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中的一切积极因素,这就要求有开放的思想意识。⑤ 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不能超越社会发展阶段,急于向更高的阶段过渡,而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为建立社会主义创造必要的物质和文化前提。1 我们要借鉴苏联改革的经验和教训服务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w.w.w.k.s.5.u.c.o.mwww.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