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件20张PPT。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第6节匈奴的兴衰(点击)匈奴鹰形金冠饰左图这件立式长角鹿,通高16.7厘米,体长9.5厘米,其造型十分生动,比例也基本准确,是一件装饰工艺品。 右图为“铜盘角羊饰”,它长19.5厘米,高11厘米,鹿的双角盘曲,双目前视,口微张,神态逼真。 匈奴骑兵铜像民族友好使者王昭君汉反击匈奴战争全图《漠北之战》绘画 卫青汉朝抗匈奴的著名将军 霍去病墓 张骞通西域玉门关遗址 西域: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新疆天山南北等地区。敦煌壁画中有张骞出使西域的场景张骞的西域探险行程陕西张骞墓一景 汉帝封张骞为博望侯汉武帝派张骞通使西域后,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丰富了中原汉族人民的生活。这是那时从西域传入中原的几种植物;它们分别是:苜蓿、葡萄、石榴、核桃。西域都护的设置及其意义(点击)汉朝收闽越 (点击)典型例题中央政府管辖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天山南北地区最早的行政军事机构是( ) A.黑水都督府 B.西域都护府 C.北庭都护府 D.安西都护府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历史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首先要认定四个选项是否是行政军事机构,然后再确定各自管辖的区域,进而确认这些机构出现的先后次序,从而找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来。历史空间概念的教学,是一个较薄弱的环节,教学中必须加强。教材中明确指出:汉朝时候,我国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新疆天山南北等地区,叫作西域。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进行军事、政治管理,也是西域正式归属中央集权的开始。 答案:B概述秦汉时期内地与边疆关系的发展概况,并分析其影响? 分析:此题考察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读懂题意,它有时间及内容的限定,即时间——秦汉时期,内容——边疆关系,影响。就考查的内容来看,知识点的分布不在一课当中,这就需要前后联系,归纳综合答题要点。同时“影响”书中也没有完整介绍,也需要就事而谈,答案组织上从大处着手。在具体答题时,要注意答案的条理性。 答案:发展状况:①北方匈奴严重地威胁着秦汉政权,北方人民深受其害,因此秦修筑了万里长城,汉朝组织了反击;②西汉时期张骞、班超等人通西域,设都护,加强同西域的经济交往和西域的管理:③秦征服南方越族,在当地设郡,还迁徙人民等,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影响:①促进了中原与周边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②扩大了我国版图;③有利于民族融合;④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匈奴 古代少数民族名。又称诸“胡”。战国时,匈奴人游牧于燕、赵、秦以北地区。且不时南犯,使燕、赵、秦三国北部地区屡遭侵扰。赵国名将李牧等人曾长期与之战斗,秦亦曾北伐匈奴,并派大将蒙恬驻守北边,修万里长城防犯匈奴入侵。西汉初,刘邦曾亲征匈奴,被围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后对匈奴族采用和亲政策。武帝时,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开始对匈奴进行反击,爆发三次大规模战役。第一次,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卫青出云中至陇西,夺回河南地,设朔方、五原郡;第二次,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霍去病率骑兵几万人,又两度出击:先出陇西,越焉支山一千余里;后又出北地,越过居延,抵达祁连山,设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第三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武帝元鼎元年(前119年),令卫青、霍去病率骑兵24万,步兵10万,分两路出击。卫青出定襄,霍去病出代郡,北越大漠,大败匈奴。卫青直抵寘彦山,霍去病出代郡两千余里,到达狼居胥山,汉军屡败匈奴兵,匈奴失去大举南犯的实力。经汉武帝大规模的北伐后,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北匈奴继续西迁,最远到达东欧地区;南匈奴呼韩邪单于遂降汉。元帝时入长安请求和亲,元帝以官人王墙(即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单于号王嫱为“宁胡阏氏”。此后40年间,汉与匈奴再无战事。西晋末,匈奴再入中原,相继建立前赵、北凉、夏等政权。十六国后,匈奴逐渐与以汉族为主的北方各族人民相融合。汉朝收闽越 西汉时期,在今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一带,居住着许多语言、风俗不同的少数民族,当时统称之为"西南夷"。在今贵州境内以夜郎(贵州遵义、桐梓一带)为最大。在今云南东部也有几十个部落,以滇(昆明一带)为最大。自滇以北,到今四川凉山一带,以邛都(四川西昌附近)为大。他们过着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再往西去,有巂、昆明(云南大理一带)等部落,他们以游牧为主。 汉武帝时,西南各族人民与内地的联系与日俱增。汉武帝曾派唐蒙为中郎将,进入夜郎,此后夜郎及其附近的许多城邑相约归附汉朝。汉朝在那里设置犍为郡(治今四川宜宾)。不久,汉武帝又派司马相如出使西南,在那里设官管理。张骞从西域归来后,汉武帝想打开由西南通往身毒(印度)的道路,前后多次派使者向昆明以西探索,终因无法前进而停止。公元前111年(元鼎元年),西汉破南越之后,在西南设越巂郡(治今四川西昌东南)、沈黎郡(治今四川雅安南)、汶山郡(治今四川茂汶县北)和武都郡(治今甘肃成县)。公元前109年(元封二年),汉武帝发兵至滇,降滇王,以其地为益州郡(治今云南晋宁),并赐"滇王之印"。这颗"滇王之印",已在晋宁滇族贵族墓中发现。此后,西南大部分地区都归入西汉的直接管辖之下。 秦始皇开发岭南,设置郡县,越汉两族的联系进一步加强。秦末时,闽越首领无诸及东瓯首领摇曾率本族参加了反秦战争。西汉建立后,封无诸为闽越王,都东冶(福建福州)。公元前192年(惠帝三年),立摇为东海王,都东瓯(浙江温州),号东瓯王。在南越地区,原秦南海郡尉赵佗,乘秦亡之机割据南海、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西汉建立后,中央立赵佗为南越王。吕后时,汉政府与南越关系恶化,赵佗遂自称南越武帝,"发兵攻长沙边邑"。汉文帝即位后,赵佗废帝号称王。公元前138年,闽越发兵围东瓯,东瓯王便向汉中央请求内徙,遂被迁到江淮之间,和汉族人民杂居,接受西汉的直接统治。 公元前111年,东越王余善自立为武帝,汉武帝派遣横海将军韩说等分四道攻入闽越。征服了闽越地区的叛乱。汉武帝又把闽越人迁徙到江、淮一带。 公元前113年(元鼎四年),汉武帝宣谕南越王赵兴和王太后入朝。南越王及太后也愿意"内属",唯丞相吕嘉反对,并起兵杀赵兴、太后及汉使者,立建德为王。公元前112年,汉武帝派伏波将军路博德等率军分路进击。次年,破番禺(广州),灭南越,将南越故地分为九郡:南海(治今广州)、郁林(治今广西桂平县西)、苍梧(治今广西梧州市)、合浦(治今广东合浦县北)、珠崖(治今广东琼山东南)、儋耳(治今海南儋县西北)以及交趾、九真、日南。 从此,东南沿海地区与内地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特别是汉族人民不断南迁和许多越族人民迁居内地,更促进了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汉、越族人民的进一步融合。 西域都护的设置及其意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因为大宛王不卖给汗血马,并杀害汉的使臣,抢去财物,于是派李广利率大军进攻大宛。……(大宛被攻破后)汉武帝……在轮台、渠犁一带实行军事屯田,置使者校尉管理,为去西域的使者,提供住处和食粮饮水。后来,使者校尉实际上成了代表西汉政府领护西域各国的官员。汉军攻破大宛在西域引起很大震动,各国纷纷派使者到汉朝朝贡。但匈奴在西域还有势力,还控制着车师。直到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匈奴发生内乱,西部的日逐王率部归汉,僮仆都尉取消,西域各族才完全摆脱了匈奴贵族的剥削和奴役,接受汉政府的直接统辖。汉政府在西域各地修筑烽燧和城垒。任命郑吉为西域都护,都护府设在乌垒城。除了轮台、渠犁和伊循外,汉政府还在莎车、车师前王国和乌孙境内实行军事屯田。汉朝对匈奴奴隶主贵族的胜利,汉西域都护的设置,使西域各族人民摆脱了匈奴落后制度的束缚,加强了汉和西域的联系,有利于西域各族和汉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对维护祖国的统一和西域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选自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二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ppt 匈奴.doc 收闽越.doc 西域都护的设置及其意义.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