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素材(旧人教版高二下)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历史:2.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素材(旧人教版高二下)

资源简介

第二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
第一节“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素材
一、凡尔赛和会的召开
主要战胜国对战后世界的考虑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处于胜利者地位的协约国集团,想要通过对战败国缔结和约的方法,安排战后的世界。这是凡尔赛会议召开的重要原因。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格局所造成的一系列冲击,以及大战所造成的各国经济实力、国际地位的变化,又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主要战胜国的政治家,使他们在对世界安排有各自打算的同时,也在一些问题上形成某些共同的认识。
第一,英、法、美等主要战胜国都要求战败国承担发动战争的责任,并对它们在战争中对协约国造成的全部损失进行赔偿,从而使战胜国可以堂而皇之地掠夺战败国,使自己获得更大的利益。这是它们进行这场帝国主义战争的根本目的。
第二,苏俄问题是帝国主义战胜国处理战后国际问题时的一个无法摆脱的重要因素。它们都认为社会主义的苏俄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致命威胁,因而在严惩战败国的同时适当地手下留情,从而使战败国尤其是德国成为日后反苏反共的前哨阵地。
第三,无论是出于抵消苏俄“和平法令”中关于民族自决权的影响,还是出于对战败国的惩罚和实现在战争期间对盟国所作的秘密许诺,主要战胜国也不得不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在处理战败国领土问题方面有限地承认民族自决权,重建和建立一批民族国家。
第四,建立具有约束力的国际法准则和超国家的常设国际组织,以保护战胜国的既得利益和维护根据战胜国的意志而建立的战后国际政治新秩序。这个组织就是后来的国际联盟。
但是,由于各国在大战中所处的战略地位不同,所取得的利益和遭受的损失不同,在列强的实力形成新对比的情况下,美、英、法、意、日这五个主要战胜国又有各自不同的掠夺和争霸计划。
各主要战胜国的争霸计划
参加凡尔赛会议的各主要战胜国都有自己的打算,都想为自己捞取尽量多的利益,削弱自己的对手,力争在重建的世界新秩序中,确保自己的优势地位。
美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损失最小、获利最大的国家。在大战期间,美国是欧洲各交战国、特别是协约国武器、装备、原料、粮食和商品的主要供应者,这就极大地促进了美国的商品和资本输出。在四年里,美国的工业总产值由239亿美元增至620亿美元,商品输出额从23亿美元增至62亿美元,国外投资也由20亿美元增加到1919年的70亿美元。战时和战后,欧洲国家欠下美国一百多亿美元的债款,美国从战前的债务国变成了最大的债权国。美国掌握了世界黄金储备的40%以上,逐步取代了英国的世界金融中心地位。战后欧洲的贫困和重建,也急需美国的援助,加深了对美国的经济依赖。雄厚的经济实力,加上在战争中增强了的军事力量,大大加强了美国在外交上的力量,提高了它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
在此基础上,美国领导人自认为应该“领导世界”,要求在规划战后世界的蓝图中,拥有同其经济实力相适应的政治支配地位。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十四点原则”,为协约国列强有保留地接受,并被德国用来作为求和的基础,在弱小国家和殖民地人民中也曾引起对和平及自由平等的幻想。威尔逊本人也因此声望倍增,被冠以“和平使者”的美名,在赴欧洲参加和会时受到狂热的欢迎。
在威尔逊的“十四点”中,“建立国际联盟”、“航海自由”和“贸易自由”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美国企图通过对国际联盟的控制去主宰世界;通过“航海自由”打破英法的海上垄断,控制海洋;以“贸易自由”去打开其他国家的贸易壁垒,凭借自己的经济优势,夺取更多的市场。在欧洲事务上,美国反对过分削弱德国,这是因为在经济上德国的破产会使美国失去巨额的债款和利息;在政治上它需要德国保持一定的实力,作为抗衡英法和对抗苏俄的一种力量。在东亚,美国主要是对抗日本的扩张和打破日本对中国的独占。它鼓吹“门户开放”政策,竭力拆散英日同盟,以消除在东亚来自日本的威胁。
经过大战,英国的实力大亏。在战争中,不仅人员死伤惨重,而且国内外的债务相当于战前的10倍,其中欠美国的债就达到44亿美元,这就动摇了英国在世界经济和金融领域的中心地位。但英国仍然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力量,仍然控制着广大殖民地的经济和资源。英国参加和会的主要注意力在欧洲。它继续推行其“大陆均势”政策,不希望在欧洲出现一个可能同它对立的霸主,因而它要防止法国在欧洲大陆称霸,也就不愿意过分削弱德国;同时它又觊觎德国的殖民地和商船、舰队,要求通过对德国的剥夺,取得最大的利益。在东亚,英国借助“英日同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日本,以换取日本在欧洲事务上对它的支持。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场在法国。法国的损失尤为惨重,战死者138.5万人,受伤者在300万人以上,物质损失超过2 000亿法郎。战争结束时,它的工业产量只有战前的一半。素有“高利贷帝国主义”之称的法国负债累累,欠美国的债务就达40亿美元。另一方面,战争也扩大了法国的军事力量,使它成为世界头号陆军强国。法国参加和会的打算是,尽量削弱和肢解德国,尽可能地消除这个宿敌和对手,确立自己在欧洲的霸权。它的具体要求是:第一,收回在普法战争期间失去的阿尔萨斯—洛林,夺取萨尔煤矿;第二,肢解德国,尽最大可能缩小德国的领土,保证法国的安全;第三,索取巨额赔款,削弱德国经济;第四,极大地裁减德国的军备;第五,尽量夺取德国在北非的殖民地和奥斯曼帝国在西亚的领地,并且力图控制中欧和东欧,插足巴尔干。
意大利于1915年5月同英法签订了伦敦密约,得到了战后满足其领土要求的承诺,参加到协约国一边作战。但意大利野心大而实力弱。它参加和会的主要企图,是要求履行伦敦密约,取得原奥匈帝国的部分领土以及南斯拉夫、奥斯曼帝国的一些地方,称霸亚得里亚海。
日本是大战的另一受益者。大战期间,它以对德宣战为名,出兵中国山东,并夺取了德国在太平洋占有的一些岛屿。日本乘西方列强陷于欧洲战场之机,妄图独吞中国。日本参加和会的主要目的,是使它的战时所得得到承认,使接管德国在山东的权益以及德属太平洋岛屿合法化。
威尔逊
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1856—1924),美国第28任总统(1913~1921年)。出生于美国弗吉尼亚州,后来到北卡罗来纳州,先在当地的戴维森学院学习,不久,又到著名的普林斯顿大学求学。1886年,他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此后,他一直在大学从事教学活动。1902年起,他成为普林斯顿大学校长,推行了一系列具有较大影响的教育改革,成为一名著名的教育家。1910年,他竞选新泽西州州长成功。1912年,他以民主党候选人的身份参加总统竞选,当时,竞争对手共和党的两位重要领导人塔夫脱和T·罗斯福之间出现分裂,为他的竞选提供了有利条件。他以“新自由”为竞选口号,赢得了比较广泛的支持,最终获得了大选的胜利。就任总统后,他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如改革关税政策,增加美国对外贸易,扩大美国的对海外的投资领域;建立联邦储备体系,加强美国金融资本在海外的竞争能力;制订联邦所得税法,确立累进税原则,增加联邦政府的财政收入;制订了铁路工人八小时工作制和限制使用童工;同时,他在名义上也认为工人有罢工的权利。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威尔逊政府利用“中立”地位,使美国资本家大发横财,到1916年,美国已经从战前的债务国成为世界的债权国。利用这一有利形势,威尔逊赢得了总统连任。1917年4月6日,威尔逊看到交战双方都已经精疲力竭,于是借口德国发动“无限制潜艇战”损害了美国利益,正式对德奥宣战。1918年1月,威尔逊提出结束战争的“十四点原则”。“十四点原则”后来成为交战双方议和的基础。在巴黎和会上,他在山东问题上偏袒日本,牺牲中国利益。1920年,他在总统竞选中失败;同年底,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克里蒙梭
(1841—1929),法国总理,巴黎和会三巨头之一。出生于法国旺代省一个乡村医生家庭,早年曾做过医生,1870年9月4日,由于法军在普法战争中失败,巴黎人民发动革命,克里蒙梭成为巴黎蒙马特尔区的区长。1871年2月,当选为议员,以对德不屈服著称,他强烈反对签订屈辱的对德和约。巴黎公社革命爆发后,对公社持同情态度。1875年11月,成为巴黎市议会议长。80年代初,克里蒙梭是法国最著名的激进派领袖,他提出了许多比较激进的主张,如对资本征收累进税,取消常备军,缩减工作日,工会活动合法化等。1906年,他第一次上台组阁(1906~1909),任内阁总理兼内政部长,推行强权政治,对内镇压工人罢工,对外加强同英国、俄国的联合,积极准备对德战争。1917年11月,他第二次上台组阁,出任内阁总理兼陆军部长,提出一切服从战争的口号,公开镇压反战运动。战后,他积极参与组织对苏俄的武装干涉,他还参加起草了《凡尔赛和约》,竭力要确立法国在欧洲的霸权。1920年参加总统竞选失败。晚年主要致力于写作,著作有《暮年沉思》和《胜利的得失》等。
劳合·乔治
1863—1945,英国首相(1916~1922年),巴黎和会三巨头之一。出生于英国曼彻斯特市一个小学教师家庭,长大后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学习法律,后来获得了律师资格。他热心于政治运动,1890年,他就进入英国下议院,成为一名自由党的议员。后来,他因为反对英国对南非布尔人的战争而名声大噪。1905年进入内阁,任财政大臣等要职,颇有政绩。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先是出任军需大臣和陆军大臣等职。1916年底,出任首相。他推行自由主义政策,实行了选举、教育等方面的多项改革。同时,竭尽全力进行战争。在巴黎和会上,他竭力维护大英帝国的利益,确保英国的海上霸权,进行了一系列瓜分世界和反对苏俄的活动。1922年,辞去首相职务。30年代,当法西斯主义咄咄逼人之际,他反对张伯伦的绥靖政策,主张对德强硬。1945年,获得德怀福伯爵封号。著有《战争回忆录》和《和约真相》等著作。
奥兰多
奥兰多(1860—1952),意大利政治家。1897年当选为意大利国会众议员,后进入内阁。1903~1905年出任教育大臣,1907~1909年任司法大臣。1912年任意大利首相,出席巴黎和会,1919年6月辞去首相职务。这一年12月当选为众议院议长。1925年,因对墨索里尼的法西斯党在选举中舞弊不满,辞去议长职务。1946年,当选为意大利制宪议会议长。1948年当选为新成立的意大利参议院议员,同年参加共和国总统大选,但没有获胜。
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又译“十四点计划”) (节录)
一、公开的和平条约,以公开的方式缔结,嗣后国际间不得有任何类型的秘密默契,外交必须始终在众目睽睽之下坦诚进行。
二、各国领海以外的海洋上应有绝对的航行自由,在和平时期及战时均然,只有为执行国际公约而采取国际行动时才可以封闭海洋的一部分或全部。
三、应尽最大可能,消除所有同意接受和平及协同维持和平的国家之间的经济障碍,并建立平等的贸易条件。
四、应采取充分保证措施,使各国军备减至符合国内保安所需的最低限度。
五、关于各国对殖民地的权益的要求,应进行自由、开明和绝对公正的协调,并基于对下述原则的严格遵守:在决定关于主权的一切问题时,当地居民的利益,应与管治权待决的政府的正当要求,获得同等的重视。
六、撤退在俄罗斯领土内的所有军队,解决所有关于俄国的问题,该解决方案应取得世界其他国家最良好和最自由的合作,俾使俄国获得不受牵制和干扰的机会,独立地决定她本身的政治发展和国策,并保证她在自己选择的制度下,获得自由国家的社会的诚挚欢迎;除欢迎之外,并给予她可能需要和希望获得的各种协助。俄国的姊妹国家在未来数月期间的态度,将考验出她们是否有善意;是否对于俄国的需要有所了解,并把这种需要与她们本身的利害区别开来;是否有明智而无私的同情心。
七、全世界应同意,在比利时的占领军必须撤退,其领土必须恢复,不得企图限制她应与其他自由国家同样享有的主权。其他任何一种行动均不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因为唯有这样做才能使世界各国对于它们为了协调彼此关系而建立和确定的法律,恢复信心。如果没有此项治疗创伤的行动,国际法的整个体系与效力,将永远受损。
八、法国全部领土应获自由,被侵占的法国地区应归还,同时,1871年普鲁士在阿尔萨斯—洛林问题上对法国的错误行径,已使世界和平受到长达五十年的干扰,自应予以纠正,俾能为了全体利益而再度确保和平。
九、意大利的疆界,必须依照明晰可辨的民族界线予以重新调整。
十、对于奥匈帝国治下各民族,我们愿他们的国际地位获得保证和确定,并对其发展自治给予最大程度的自由机会。
十一、罗马尼亚、塞尔维亚以及门的内哥罗的占领军应撤退;被占领的土地应归还;应给予塞尔维亚自由安全的出海通道;巴尔干若干国家的相互关系,应按照历史上已经确立了的有关政治归属和民族界限的原则,通过友好协商加以决定;同时,对于若干巴尔干国家的政治及经济独立和领土完整,亦应给予国际保障。
十二、对于当前奥斯曼帝国的土耳其本土,应保证其有稳固的主权,但对现在土耳其人统治下的其他民族,则应保证他们有确实安全的生活,和绝对不受干扰的发展自治的机会;同时,达达尼尔海峡应在国际保证之下永远开放,成为世界列国船只和商务的自由通路。
十三、应建立一个独立的波兰国,它的领域包括所有不容置疑的波兰人所居住的领土,并应保证她获得自由安全的出海通道,而她的政治及经济独立和领土完整,则应由国际公约予以保证。
十四、必须根据专门公约成立一个普通性的国际联合组织,目的在于使大小各国同样获得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的相互保证。
二、《凡尔赛和约》的签订和凡尔赛体系的建立
《凡尔赛和约》(1919年6月28日) (节录)
第四十二条? 德国在莱茵河之左岸或右岸,于该河以东五十千米所划界线之西不准保存或建筑要塞。
第四十三条? 在第四十二条所定之区域内,无论永久或暂时,均不准存留或集合军队,以及举行任何演习与维持动员所需上之一切永久工事。
第四十五条? 为补偿法国北境煤矿之损毁,并即在德国应负之战争损害赔偿总数内除算,德国将第四十八条所划定之萨尔流域煤矿完全并绝对之所有权,免除一切债务或义务,连同独占之开采权让与法国。
第四十九条? 德国放弃上述领土内之治权,付于有受托人资格之国际联盟。自本条约实行日十五年之期间届满时,该领土人民均被召集,俾得表示隶于何国主权下之意愿。
阿尔萨斯—洛林
缔约各国承认道德上之义务应修复1871年被德国所损之法国权利及阿尔萨斯—洛林人民之志愿,因该人民之代表虽曾向波尔多议会正式抗议,而德国不顾,卒使分离祖国之故。
兹彼此议定下列各条:
第五十一条? 自1918年11月11日停战之日起,所有因1871年2月26日在凡尔赛签订之初步和约及1871年5月10日法兰克福条约让与德国之领土,复归法国主权之下。
凡1871年以前关于划定疆界各条约之规定,均应回复效力。
…………
第一百六十条
(一)在1920年3月31日以后,德国陆军不应有步兵七师、骑兵三师以上。
自此以后,组成德国之各联邦,其陆军实力之总数不应超过十万人,军官及补充部队在内,并应专为维持领土内之秩序及边界巡查之用。
其军官之实力总数包含各参谋处人员在内,无论如何组织不应超过四千人。
(三)……德国之总参谋部及其他类似之组织均应解散,并不得用任何种形式重行成立。……
第一百七十三条? 德国之强迫普及征兵制应予废止。
德国陆军仅能以志愿服役者募集组成之。
第一百八十条? 莱茵河之东五十千米一线之西,在德国领土内之要塞工程、堡垒及陆地要塞均应解除武装,并拆卸之。
…………
在德国之南及东各疆界要塞工程应照现状予以保存。
第一百八十一条? 自本条约实行起两个月届满后,德国之海军军力不得超过下列之数:
“德意志”号或“洛林”号型之战斗舰六艘,
轻型巡洋舰六艘,
驱逐舰十二艘,
鱼雷舰十二艘,
或如第一百九十条所述所制造相等数目之预备更换船只。
其中不应包含任何潜水艇。……
第一百八十三条? 自本条约实行起两个月届满后,德国海军所属实力之总数,即关于舰队之军器,海岸之防御,信号之设备,以及行政机关及其他岸上服务者不得超过一万五千人,所有各级及各团之军官及人员均包括在内。
军官及准尉军官之实力总数不应超过一千五百人。
自本条约实行起两个月内,凡超出以上实力总数之人员应遣散之。……
第二百三十五条? 为使协约及参战各国于其要求尚未完全决定时,可以立即恢复工业上及经济上之生活起见,德国应照赔偿委员会所定之分期交付及办法(用现金、商品、船只及有价值之物或用他物),于1919年、1920年间,及1921年之最初四个月间,偿付与二百亿金马克价值相等之物。……
第二百四十九条? 德国政府应自签字于1918年11月11日停战条约之日起,缴付协约及参战各国政府占领德国领土军队之一切经费……
第四百二十八条? 为德国履行本条约之保障起见,凡坐落莱茵河以西之德国领土连同各桥头,自本条约实行起十五年期间内均应由协约及参战各国军队占领。
协约国同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和土耳其签订的和约
(一)对奥地利的《圣日耳曼条约》:1919年9月,协约国在巴黎附近的圣日耳曼宫同奥地利签订了《圣日耳曼条约》。条约规定,禁止德奥合并;承认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和塞尔维亚独立。奥地利割让南蒂罗尔等地和一些岛屿给意大利;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归塞尔维亚;布科维纳划给罗马尼亚;波西米亚、摩拉维亚归捷克斯洛伐克;阜姆宣布为自由港。这样,奥地利的领土只有原来的26.6%。此外还规定,奥地利废除征兵制,陆军不得超过3万人;交出所有的军舰;禁止拥有潜水艇和空军。战争赔款数额由赔款委员会确定,30年内付清。
(二)对保加利亚的《纳伊条约》:1919年11月,协约国在巴黎城郊纳伊同保加利亚签订了《纳伊条约》。条约将南多布罗加划归罗马尼亚;马其顿的一部分划给塞尔维亚;西色雷斯划归希腊。这样,保加利亚就失去了爱琴海的出海口。此外,它的陆军被限制在2万人;赔款数额定为22.5亿金法郎,37年内付清。
(三)对匈牙利的《特里亚农条约》:1920年6月,协约国在镇压了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以后,在凡尔赛的特里亚农宫同匈牙利签订了《特里亚农条约》。条约规定,把斯洛伐克和外喀尔巴阡乌克兰划归捷克斯洛伐克;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等划归塞尔维亚;特兰西瓦等归罗马尼亚。这样,匈牙利就失去了原有领土和人口的大部分。它的陆军被限制在3.5万人,战争赔款为22亿金法郎。
(四)对奥斯曼帝国的《色佛尔条约》:1920年8月,协约国在巴黎近郊的色佛尔同奥斯曼帝国签订了《色佛尔条约》。条约规定:奥斯曼帝国承认汉志和亚美尼亚独立;在国联“委任统治”的名义下,巴勒斯坦和伊拉克归英国,叙利亚和黎巴嫩归法国;奥斯曼帝国在欧洲部分的领土,除伊斯坦布尔外,大部分归希腊和意大利;黑海海峡交给国际共管。这样,奥斯曼帝国就失去了4/5的领土。军队人数不超过5万人,海军只准保留7艘军舰和6艘鱼雷艇,不得拥有空军和重型武器。英法继续享有治外法权,并对奥斯曼帝国实行财政监督。
后来,凯末尔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爆发,在这一条约上签字的奥斯曼素丹政府被推翻。土耳其共和国成立以后,在1923年7月同协约国签订了《洛桑条约》,取代了《色佛尔条约》。
《凡尔赛和约》以及随后签订的各项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在英法取得优势地位的基础上,重建了资本主义世界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新秩序。它反映了几个主要战胜国按新的实力对比取得了暂时的妥协。但是,它不但不能消除矛盾,而且加剧了很多矛盾,同时又产生了很多新矛盾,因而是很不稳固和十分脆弱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