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七章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第一节 全国大动乱教案教学目的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文化大革命”的背景、导火线和全面发动;“全面夺权”和二月抗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干部下放。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1.通过讲述“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使学生认识到,它的发生不是偶然的,是党内“左”倾错误严重发展的结果。2.通过讲述二月抗争,使学生认识到,面对大动乱的局势,一些老一辈革命家挺身而出,进行抗争,代表了党和人民的意志,表现了老一辈革命家无私无畏的凛然正气。3.通过讲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干部下放,使学生认识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干部下放,虽然他们经受了劳动锻炼,但造成了人才生长的断层和延误了各项业务工作、科学研究,给国家现代化建设造成很大损失。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十年内乱原因和危害的思考,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教学要点一、“文化大革命”的背景和开始1.文化大革命的背景2.“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3.“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二、“全面夺权”和二月抗争1.“全面夺权”2.二月抗争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干部下放1.知识青年上山下乡2.干部下放教学要求和建议一、本课重点:“文化大革命”的背景和全面发动;二月抗争。本课难点:对有关“文化大革命”的背景以及全面发动的两个会议和两个文件的理解。二、关于导入新课,建议教师让学生回答前面讲过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章中“曲折”的表现有哪些 造成“曲折”的原因包含了党的什么错误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指出是“左”倾错误。这种“左”倾错误的继续和发展,在八届十中全会后,明确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和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在这种错误方针的指导下,产生了“文化大革命”。由此引入新课。三、“‘文化大革命’的背景和开始”一目,需讲清三个问题。1.“文化大革命”的背景。对这个问题应讲明两点:一是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出发点是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维护党的纯洁和寻求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二是由于党内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发展越来越严重,毛泽东等对党和国家的政治状况作了错误的估计,在一系列重大理论和政策问题上混淆了是非。结果,事与愿违,“文化大革命”的发动,不仅未能找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反而给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严重的挫折和损失。三是林彪、江青一伙野心家,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并把“左”倾错误推到极端,导致“文化大革命”的爆发。2.“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讲述这一问题时,可先让学生看课文小字部分,了解《海瑞罢官》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主要内容是什么 使学生知道这是一部响应毛泽东提倡海瑞精神写的好戏。然后分析两个问题:①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发表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文章,是江青、张春桥和姚文元等人在一种很不正常的秘密状态下精心策划的一个阴谋,把《海瑞罢官》这本历史剧说成是资产阶级反对无产阶级专政的阶级斗争的反映。文章点名批判北京市副市长、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并得到了毛泽东的支持。②文章实际涉及到1961年以来中央领导层在许多重大政策上的分歧,攻击矛头并不限于吴晗。到1966年初,这一批判发展到史学、文艺、哲学等方面,形成了思想文化领域中广泛的政治批判运动。批判《海瑞罢官》的阴谋活动,起了点火发难的作用。3.“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讲述这一问题时,需要分析三个问题:①中共中央两次会议是“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的标志。两次会议是1966年5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8月召开的八届十一中全会。两个会议先后通过的“五一六”通知和《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要求全党高举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大旗,彻底批判混进文化领域各界和党、政、军各个部门的代表人物。他们“是一批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赫鲁晓夫式的人物正睡在我们身旁”,“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就要夺取政权,由无产阶级专政变为资产阶级专政。”上引的一些尖锐的词句都是毛泽东加写上去的。可见,毛泽东对当时党和国家的政治形势的严重错误估计。这两个文件的颁发,标志着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合法”程序完成了。八届十一中全会期间,毛泽东亲自写了《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实际上是指刘少奇、邓小平是个资产阶级司令部。从批判《海瑞罢官》到发出“五一六”通知再到这张大字报,斗争对象不断升级,“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起来了。②“文化大革命”实际上的组织指挥部是中央文革小组。讲述这一问题时,可先让学生阅读小字部分第一自然段。然后教师指出,彭真、陆定一受到批判以后,决定撤销原来以彭真为首的文化革命小组,重新设立文化革命小组(又称中央文革小组),隶属于中央政治局常委之下。中央文革小组的成员是:组长陈伯达,副组长江青、张春桥,顾问康生,姚文元是组员之一。这个小组实际上作为不受中央政治局约束的特殊机构,成为“文化大革命”的指挥部。这种极不正常地取代中央政治局领导地位,是对党的组织原则的严重践踏。③“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的急先锋是红卫兵。红卫兵是当时青少年在极“左”思潮蛊惑下建立起来的群众组织,得到毛泽东的热烈支持。在中央文革小组的煽动下,打着“造反有理”的旗号,狂热地打、砸、抢、抄、抓,到处揪“走资派”、“黑帮分子”、“反动学术权威”等,到1966年冬,形成了全国大动乱的局面(讲述时,可让学生阅读第二自然段小字部分)。四、“‘全面夺权’和二月抗争”一目,讲两个问题。1.“全面夺权”。1967年1月,由张春桥、姚文元策划,以王洪文为首的上海一批造反派组织,夺取了上海市委、市人委的领导权,即所谓“一月革命”。这一事件,从以下两方面讲解:①事件发生后,毛泽东把这一行动说成是“从党内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手里夺权,是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这样在性质上给予了错误的肯定。林彪、江青利用毛泽东的评价,在全国范围内煽动“打倒一切”,“踢开党委闹革命”,从而掀起了从中央各部门到地方各级党政部门以至各行各业的全面夺权风暴。②在夺权过程中,山头突起,派别林立,各派之间展开激烈斗争,武斗不断出现,使社会秩序和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全国陷于空前的混乱之中。2.二月抗争。这一问题需从三个方面讲述:①这场斗争,是老一辈革命家同林彪、江青一伙的斗争,是在党和国家正在遭受严重灾难的情况下发生的。其目的是力图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这场斗争,老一辈革命家代表了党和人民的意志,表现了无私无畏的凛然正气。②二月抗争被林彪、江青诬蔑为“二月逆流”。之后,出现更大规模的揪斗、打击、迫害党和国家各级领导干部,进一步制造冤假错案。其中最大的冤案,是把刘少奇打成所谓的“叛徒、内奸、工贼”,并在八届十二中全会上将他永远开除出党。③二月抗争被压下去之后,中央文革小组基本上取代中央政治局的职能。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干部下放”一目,需讲两个问题。1.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本题分三个层次。①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在全国大动乱的历史背景下实行的一种政策。②广大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农村和边疆,经受了劳动锻炼,为开发、振兴祖国不发达地区做出贡献。③但从整个工作指导思想是错误的。把它宣传为具有“反修防修”、“缩小三大差别”的重大意义。实际上使大批知识青年失去在学校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造成人才生长的断层,还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2.干部下放。本题讲清两个问题。①干部下放经受了劳动锻炼,增加了对农村的了解。②但是长期被排除在各项本职工作和科学文化研究之外,耽误了工作和科研,给国家现代化建设造成了很大损失。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