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4.3《民国时期文化(一)》教案(旧人教版高一下)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历史:4.3《民国时期文化(一)》教案(旧人教版高一下)

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四章 中国近代文化
第三节 民国时期文化(一)
教案
引言分析
本章的第三、四两节讲述民国时期的文化,在第三节的开始增加了一段引言,概述了这一时期文化的特点。引言包含了两层意思:
第一,民国时期的时代特点对文化领域的影响。中华民国存在的近四十年(1912~1949),中国人民进行了反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英勇斗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这种血与火的时代烙印,必然在文化领域得到反映。文化领域不断发生着光明与黑暗、革命与反动、先进与落后的冲突。
第二,民国时期文化被赋予新的内容。民国时期文化不仅仅以救亡图存为其主要内容,宣传进步、反对落后,追求人民民主、抨击封建独裁,讴歌民族独立,反对外国侵略和投降主义,是民国时期文化的主旋律。同时,还出现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成果。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数学研究中的突出成就,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茅以升与钱塘江大桥;进步文学的成就,话剧、京剧、电影、绘画与音乐的杰出代表人物;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和陶行知。
二、要求学生认识:
1.通过这一时期科技成果的讲述,使学生加深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解。
2.进步文艺的成就,反映了民国时期的社会特点,代表了社会前进的方向,著名人物的成就,也影响了以后几代人。
3.通过对著名科学家、教育家爱国、敬业精神和创新成果的介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品德情操方面的教育。
教学要点
一、科学技术的成就
1.著名数学家
2.地质学家李四光
3.桥梁设计专家茅以升
二、民国时期的进步文艺
1.文学成就
2.话剧、京剧、电影的成果
3.绘画与音乐
三、民国时期的教育
1.民国时期的教育
2.著名教育家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课重点:民国时期的进步文艺、著名科学家和教育家。
本课难点:科技成就的简释;进步文学艺术作品的分析。
二、讲述本课内容之前,应将本节引言作一简要分析,以使学生能在宏观把握时代背景的基础上去深刻理解本节的内容。使学生认识并理解文化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的原理。参见引言分析。
三、“科学技术的成就”一目,需讲明两个问题。
1.这一时期我国自然科学整体水平的基本评价和处于落后地位的原因。此处基本依据教材讲解即可。
2.数学、地质力学、工程建筑方面的科学家及其成就。第一,数学家陈建功、苏步青、华罗庚。教材介绍了他们分别在函数论、微分几何学和堆垒素数论上的成就,并对苏步青的勤奋好学事迹,用小字加以介绍。小字部分可让学生阅读,不必过多补充。第二,李四光和地质力学。此处可分两方面加以说明:一是李四光创立地质力学。李四光是我国卓越的地质学家,他把应用力学引入地质学中,用力学观点研究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的规律,创立了地质力学这门新型的边缘地质学科。二是李四光对我国石油探测、地震预报的杰出贡献。李四光运用地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我国找到了丰富的石油矿藏,大庆、胜利、大港、华北等油田的相继发现,充分证明了李四光论断的正确性。在地震、地质工作中,他强调在研究地质构造的基础上,观测地应力的变化,为实现地震预报指明了方向。第三,茅以升和钱塘江大桥。茅以升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科学家、桥梁专家。他在旧中国科学技术落后的情况下,成功地建造出享誉中外的钱塘江大桥,成为我国近代桥梁史上的一座丰碑。
本目中的小字部分,还介绍了中国科学家在其他几方面的成就,可结合这些事例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的正确性。
四、民国时期的进步文艺,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教材集中介绍了这一时期鲁迅的杂文以及小说、话剧、电影、绘画、音乐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建议教师列表讲解,分析概括,同时培养学生归纳概括文学类历史知识的能力。
鲁迅的杂文是本课的难点,教师让学生看鲁迅1930年的照片画像,指出鲁迅创作的杂文约八百篇,一百三十五万多字,汇编成十六集。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历史课和语文课中学过的鲁迅杂文,结合本节中的《为了忘却的记念》、《“友邦惊诧”论》等杂文和小字内容进行分析。鲁迅的杂文具有伟大的革命性和强烈的战斗性,它是与敌人进行战斗的匕首和投枪,投向人民的敌人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及其走狗。鲁迅的杂文具有思想性、战斗性、艺术性高度统一的特色。鲁迅是世界文化的巨匠,是中华民族之魂,“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精湛的艺术才华,坚强的斗争精神,高尚的人格品质,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典范。
民国时期小说的成就突出,茅盾、巴金、老舍、叶绍钧在本世纪30年代创作了一批中国近代后期文学史上最优秀的长篇小说。教师让学生看课文中作家们的画像后,边讲边引导学生完成事先准备好的作家姓名、代表作品、小说特点的表格。茅盾的代表作《子夜》涉及30年代初中国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它以国民党新军阀中原大战时的上海为背景,成功地塑造了民族资产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典型人物,形象地表现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子夜》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长篇小说。巴金的代表作《家》,是《激流三部曲》之一,通过一个大官僚地主家庭的生活内幕,深刻地暴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朽,控诉了封建礼教的罪恶,歌颂了五四时期青年知识分子的觉悟及对封建势力的斗争。语言大师老舍的代表作《骆驼祥子》,通过描写30年代洋车夫的悲惨命运,深刻揭露和抨击了罪恶的旧社会。叶绍钧的代表作《倪焕之》,通过小学教员倪焕之从五四到1927年大革命时期的思想发展过程,精神面貌的变化,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一个侧面,歌颂了革命力量。这些小说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矛盾,真实地反映了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况。这些小说具有很高的艺术性,有的被改编成电影,有的被译为多种文字,在世界上有一定的影响。
民国时期话剧的创作成就显著,涌现出一批卓越的剧作家和优秀剧目。曹禺的成名代表作《雷雨》,描写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性的资本家的悲剧性的罪恶历史和现实,使人们看到了上层社会的腐朽。《雷雨》具有感人的艺术力量,成为这一时期戏剧文学的最高成就。第二年(1935年)曹禺完成《日出》,从而奠定了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田汉也是优秀的剧作家。郭沫若在抗日战争期间创作的著名历史剧《屈原》,取材于战国时代,作品突出反映了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主张御敌,反对分裂投降的爱国精神,剧作借古喻今,揭露国民党顽固派制造进攻新四军的皖南事变的反动罪行,起了鼓舞人民团结抗战的政治作用。
小字部分的京剧艺术,可让学生看课文中梅兰芳的画像,学习他抗日爱国的高尚的民族气节。让学生阅读有关小字,以了解这一时期京剧艺术全面发展的情况。
民国时期电影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一批优秀的编导和演员。建议教师把电影名称、编导、演员分别运用列举的方式讲述。夏衍有一批电影剧本问世,如《狂流》、《春蚕》和话剧《上海屋檐下》等。还需说明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夏衍仍有大量优秀作品,如《林家铺子》等。1935年获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奖的影片《渔光曲》,剧情是一家渔民破产的悲惨故事。还有优秀影片《风云儿女》、《十字街头》、《桃李劫》等。这些影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现实生活,具有进步的思想内容和较高的艺术性。
代表绘画艺术新发展的画家徐悲鸿,主张借鉴西洋写实主义的技法来改良中国画,中西结合,尤以画马驰誉中外,让学生看课本上的图片,《徐悲鸿画的奔马》。他的代表作有《九方皋》、《愚公移山》等。南张北齐的张大千擅长泼墨技法,齐白石擅长花鸟虫鱼写意画。黄宾虹以山水画和研究画论、画史著名。讲述漫画家丰子恺,如果教师能挂他的漫画讲,效果会更好。
抗日战争时期,还出现了一批卓越的音乐家。聂耳是我国无产阶级音乐的先驱,他创作的歌曲集中表现了中国人民抗日救国的坚强意志,他的名曲有《毕业歌》、《开路先锋》。这时教师可提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歌名是什么 曲作者是谁 ”学生齐答:“《义勇军进行曲》,聂耳”。教师应充分利用国歌向学生进行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五、“民国时期的教育”一目,可先简介该时期教育发展概况,此处仅据教材讲述即可,不必做过多补充。
教育家重点介绍了两个人:
第一、教育家蔡元培。1912年1月3日,孙中山在南京组织临时政府,蔡元培担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此后颁布了一系列教育法令,对教育作了一些重要改革。与此同时,蔡元培着手于教育的基本政策和制度的确立。他发表的《对于教育方针的意见》,成为改革教育的理论依据。在这里,他提出了关于实行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美育和世界观教育的意见,他是中国近代较早提出全面教育的著名教育家。教材中引文部分引用了蔡元培的“五育”,教师可向学生简单说明。
第二、教育家陶行知。对于陶行知的介绍,可分为两方面。一是他的教育实践,可依据教材讲述。二是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关于“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以为生活即教育,是“拿全部生活区作教育的对象”,使教育与广阔的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这一理论使教育与生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根本上改变了“生活自生活”,“教育自教育”互相隔离的传统教育观念;形成了以社会为学校,学校与社会打成一片的崭新观念。至于“教学做合一”,则是其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这样的教育方法从根本上治愈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传统顽症,是一种崭新的教育方法论。陶行知一生中最大的业绩是在教育领域中不断批判和创新。他把教育作为救国救民、改造社会的武器,他的教育实践和理论,闪耀着爱国主义的光辉和鲜明的民主主义思想。他是中国近代一位卓有贡献的教育家。
附一:练习题答案提示
一、1.C 2.A
二、根据教材第二目进行叙述即可,目的是使学生能掌握一定的知识,戏剧(话剧):曹禺;电影:蔡楚生;绘画:徐悲鸿。举其他人同样可以,只要正确即可。教师可让学生讨论,列举,以丰富课堂的教学。
附二:本节参考书目
《中国科学技术史稿》(杜石然等著,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中国通史》第22卷(白寿彝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现代史》(王桧林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蔡元培年谱长编》(高平叔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