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1.4《红军的长征》教案(旧人教版高一下)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历史:1.4《红军的长征》教案(旧人教版高一下)

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一章 国共的十年对峙
第四节 红军的长征
教案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王明的“左”倾错误和中央苏区红军的第四次反“围剿”、第五次反“围剿”;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实质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者妥协、对共产党领导的红军疯狂“围剿” 的反动政策。这是国民政府代表地主买办资产阶级的本性决定的。
2.脱离中国革命实际的王明的“左”倾错误,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使中国革命处于极端危险的境地。
3.红军的长征,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遵义会议,是共产党政治上成熟的重要标志,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革命取得胜利的保证;革命先辈的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操,是当代青少年发扬革命传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习的榜样。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通过分析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揭示历史事件本质的能力。
2.通过对王明的“左”倾错误、红军第四次反“围剿”、第五次反“围剿”等史实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阅读、观察、判断、比较、综合、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3.通过对王明“左”倾错误、遵义会议和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的学习,培养学生深入分析和正确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点
一、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1.“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提出
2.红军粉碎国民党对根据地的第四次“围剿”
二、红军第五次反“围剿” 的失败
1.王明“左”倾错误在根据地的全面推行
2.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三、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1.长征的开始
2.遵义会议
3.长征的胜利及其历史意义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课重点: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本课难点: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较难理解;遵义会议是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二、讲述本课具体内容之前,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南京国民政府经济、外交政策、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实践和理论的有关内容,通过师生的共同分析、对比,进一步认识国民政府的反动性;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对学生进行爱党爱人民教育。在国共政权对峙的情况下,蒋介石集团极端害怕革命、仇视革命,疯狂镇压革命;当时共产国际“左”倾策略导致的中国共产党内“左”倾错误的发展,给中国革命带来巨大危害,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实行战略转移。这样,既体现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又使学生系统地巩固了已学过的知识,同时有机地导入了新课。
三、“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一目,需要讲明两个问题。
1.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 的政策是本节的难点。教师讲述时先让学生明确:九一八事变以后,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各界爱国人士愤怒谴责的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 已无法实行。蒋介石又在1932年6月的庐山“清剿”会议上正式抛出了“攘外必先安内” 的对内对外关系的基本国策。然后,指导学生阅读蒋介石的“外寇不足虑,内匪实为心腹之患,如不肃清内匪,则不能御外侮”。分析得出蒋介石认为摆在国民政府面前首要的敌人是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其次才是日本侵略者。从表面上看“安内”是为了“攘外”,最终目的是攘外。然而,以蒋介石害怕共产党革命甚于害怕日本侵华,不难看出这是其为维护反动统治,以先“安内”为借口,集中力量“围剿”红军,压制人民的抗日民主运动,排斥国民党内的抗日民主力量,“安内”是真。继续推行对日妥协的反动政策,“攘外”在当时只是掩人耳目而已。“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与“不抵抗政策”的目的和实质是一致的。
2.红军粉碎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首先让学生阅读教材小字使其掌握蒋介石的“围剿”准备及“围剿”策略。然后说明王明、博古在共产国际代表米夫的支持下,掌握了中央政权,忠实地执行共产国际的“左”倾战略,教条地照搬苏联的革命经验,在党内推行严重脱离中国革命实际的“左”倾冒险主义,使湘鄂西、鄂豫皖两个根据地在第四次反“围剿” 中失利。在组织上搞宗派主义。接着让学生看红军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图,思考红军为什么能够基本上粉碎敌人的第四次“围剿”?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四、“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一目,需要讲明两个问题。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小字部分了解王明“左”倾错误在国统区推行的表现和危害,并指出随着临时中央迁入苏区,开始在根据地内全面贯彻。
2.蒋介石第五次反革命“围剿”,在得到众多帝国主义支持下,拥有良好的武器装备和充足的财力、兵力。美英提供购买军火的贷款,德国七十多个军事专家被聘为顾问,美、英、德、日、法、意等国帮助运输武器装备;采取了战略上进攻、战术上守势的堡垒推进政策,以图聚歼红军主力。教师要指导学生看国民党沿苏区边修建的碉堡和蒋介石检阅第五次“围剿”的部队的图画,加深理解蒋介石和帝国主义对待中国革命的态度是相同的。然后出示《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敌我力量对比表》使学生对红军反“围剿” 的全过程有系统的了解,比较、分析得出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如果中共中央能够执行毛泽东的符合中国国情和根据地特点的正确军事主张,是可以取胜的。使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方针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然而,由于博古、李德等人执行王明的“左”倾错误,实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次序 国民党军队 中央红军 比例
第一次 10万多 4万多 约2.5:1
第二次 20万 3万多 约7:1
第三次 30万 3万多 约10:1
第四次 30多万 7万多 约4:1
第五次 50万 8万多 约6:1
五、“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一目,需要讲明三个问题。
1.中央红军长征开始于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初期的惨重损失是召开遵义会议的前提条件。
2.遵义会议的背景,一是党的干部和红军指战员对王明“左”倾错误导致中国革命处于极端危险境地的不满情绪达到了顶点,并在成功与失败的比较中认识到毛泽东军事指挥的正确,强烈要求改变党的领导的愿望所致。二是转兵贵州是红军在长征中战略方针的第一次改变,避免了红军覆灭,为遵义会议的召开提供了条件;遵义会议的内容,指导学生阅读小字,明确:军事上是辨明红军战略战术方面的是非;组织上是改组党中央领导,解决军事最高指挥权的问题。然后提出为什么遵义会议能够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确定毛泽东的领导地位?这个问题可以从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与实践、反“围剿”、长征初期红军成功与失败的对比分析中得出正确结论;历史意义,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关于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的史料及教材小字。然后重点讨论为什么说遵义会议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第一个问题可以从毛泽东进入三人军事指挥小组引入。第二个问题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可以从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这次会议集中解决的是军事和组织问题引入。党成立以来,一直得到其多方指导(有益帮助,错误指示),这次会议在双方中断关系的情况下,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了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采取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独立解决了党中央领导机关改组问题,是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长征胜利转入抗日战争加深其理解。
3.长征的胜利,让学生了解遵义会议后红军精神面貌和作战情况发生的变化,并看红军长征路线和爬雪山图。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重点深入理解长征胜利的几点历史意义。并强调长征精神,以激励学生学习革命先辈的优秀品质,继承革命优良传统,报效祖国。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