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一章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教案1.知识网络(1)苏俄(苏联)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2)苏俄(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2.阶段特征俄国十月革命和战后世界革命运动的高涨,反映了战后初期世界局势的动荡和两大世界历史潮流的发展这一时代特征。战后世界局势的动荡表明: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原有的世界秩序已被破坏,而新的世界秩序尚未建立起来和正在建立之中。两大进步潮流的发展,一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具体表现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已进入直接为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而斗争的新阶段。二是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具体表现为民族解放运动呈现多种类型和不同的发展道路,且一些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取得重大成果,有力地冲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2.知识总结1.苏俄(联)的经济政策、方针和体制从苏维埃俄国的建立到二战前,布尔什维克曾在建立政权、保卫政权、恢复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的不同时期,实施了剥夺剥削者、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等措施或政策。(1)剥夺剥削者的政策苏维埃政权建立后,首先将银行、铁路、大工业等收归国有,剥夺垄断资本的生产资料,实行大企业国有化。这就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从而使苏维埃政权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为无产阶级政权的巩固奠定了经济基础。在农村,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废除了封建土地所在制,实行土地国有化,并分配给农民耕种。这些措施虽然没有在农业中确立社会主义的关系,但加强了苏维埃在农村的阵地,巩固了工农联盟。总之,十月革命后,剥夺剥削者的政策,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巩固了苏维埃政权。(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维埃政权在经济已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在粉碎剥削阶级的叛乱和外国武装干涉的严酷战争中,采取的应急措施和非常政策。主要措施有:工业企业普遍国有化;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一切商品贸易;实行配给制,强制劳动。这些措施的推行,使苏维埃控制了全部经济,取消了商品生产,运用法令调节社会生产,并对产品特别是无代价搜集的粮食进行平均分配。这实际上是带有共产主义色彩的军事统治政策。在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因为它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了红军军事上的胜利,保卫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从这个历史作用来讲,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一种功劳。但是“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触犯了农民阶级的切身利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无产阶级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正确途径。(3)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制定:1920年,反对外来武装干涉的革命战争取得了胜利。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使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放弃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1921年制定了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新”经济政策的核心是恢复、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新经济政策的四个要点无不与商品经济相联系。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由农民支配的粮食除口粮外,立即变成商品涌入市场。工业方面,允许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等,体现了商品经济多种经营的形式和利用利润刺激生产的原则。允许自由贸易,疏通了商品流通的渠道。而实行按劳分配(工资级别制)更是劳动力商品价值的反映。在新经济政策的具体措施中,从实施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来看,重点是固定粮食税。而自由贸易则是新经济政策的重要杠杆。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探索。列宁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即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俄国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到战前水平,改善和巩固了工农联盟,苏维埃政权得到了进一步巩固。(4)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方针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苏联的工业化是在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核心的经济建设方针指导下实现的。这一方针是以当时俄国的国情和所处的国际环境为依据制定的。一战前,俄国的工业就大大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大战和外国的武装干涉,使苏联的工业受到了严重的摧残和破坏。此外,苏联当时是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受到帝国主义入侵和世界战争的严重威胁。在这种国内国际条件下,高速度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是保证苏联经济独立、增强国防力量、保卫社会主义和苏维埃政权的重要条件。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两个五年计划期间,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1937年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仅用十多年的时间就跻身于发达国家的行列。但是,苏联重工业的快速发展、工业化的实现是以不惜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为代价的。在很长时期内,苏联农民不但要缴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要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高价买进工业品的办法,缴纳一种超额税。苏联正是采取这种剥夺农民的办法筹集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所需的资金的。由于苏联长期推行这一战略方针,片面发展重工业,结果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关系严重失调。如1940年与1928年相比,农业产值只增长了14%,轻工业增长了3.1倍,而重工业却增长了9倍。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农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农业上不去,不仅影响到轻工业的发展,使消费品严重不足,市场供应长期紧张;而且也使重工业发展的基础越来越不稳固。畸形的经济结构必然会影响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5)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从1928年起,新经济政策被取消。苏联开始实施计划经济政策建设社会主义,到1936年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即传统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特点:①生产资料所有制采取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1936年苏联宪法规定:国家所有制是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基本形式,集体农庄合作社所有制是劳动者的集体所有制,是公有制的另一种形式。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中央认为,国家所有制是社会主义所有制的高级形式,而集体所有制则是低级形式,要不断地从低级形式向高级形式过渡。③实行指令性计划。这种指令性计划是由国家自上而下制定的;囊括了经济生活的各领域、各部门、一切活动过程;计划经最高苏维埃批准后具有法律效力,具有强制性。③用行政手段,即行政命令和行政组织手段管理经济。苏联强调“国家计划就是法律”,所有机关、企业、个人必须执行,否则就要负行政和法律责任。历史作用和历史功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适应了苏联建国初期经济落后、小农经济占优势的生产力水平,在历史上起过积极的作用。①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对社会化大生产进行全国性的统一计划管理,并为这种管理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方法。②有利于宏观经济调控。它能够在人力、物力、财力极其有限的条件下,对资源进行集中使用、统一调度,确保实现国家主要的经济战略目标。③它创造了不受西方经济危机干扰、大大超过资本主义的发展速度,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起后来足以粉碎法西斯的强大工业基础。潜在的弊端:①单一的公有制对后来经济的发展起了负面影响。例如,在农村迅速发展的集体农庄化,以及后来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的过渡,超越了生产力水平,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城市单一的国有经济,不适应各行各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多层次和生产社会化的发展水平。②指令性计划经济实质是一种产品经济,它与商品经济对立,否定了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了商品货币关系。③国家集中过多,控制过死,不利于调动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④单一的计划,容易产生主观主义,违背客观经济规律。这些严重的缺点和弊端,后来在和平建设时期,越来越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2.巴黎公社革命与俄国十月革命的联系和国际影响的比较结果:①巴黎公社革命失败了,因为当时法国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时期,无产阶级在思想上、政治上还不成熟,革命只限于巴黎,未得到农民的支持,不能从根本上摧垮资本主义制度。②俄国十月革命成功了。因为当时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表现出较强的落后性,俄国资产阶级也表现出政治上的软弱性,工人阶级在斗争中接受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具有较强的组织性、战斗性。国际影响:①巴黎公社革命未能开辟一个国际工人运动发展的新阶段,其后的工人运动并未继承巴黎公社武装夺取政权打碎旧国家机器的传统,而是以合法斗争和经济斗争形式为主流。原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后,科技进步,生产力水平提高,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得到发展,工人的经济政治状况有所改善。②十月革命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新纪元的开端。由于“一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受到严重削弱,各国阶级矛盾激化,加之十月革命的鼓舞,因此形成了战后初期无产阶级斗争的高潮。3.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形成20世纪初,列宁主义诞生,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布尔什维克,这就为民主革命的进行打下了重要的基础。1905年革命是十月革命的总演习,为后来的革命提供了经验教训。一战激化了俄国国内矛盾,列宁提出了“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策略,1917年进行了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2)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二月革命后,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中,列宁发表了《四月提纲》,制定了社会革命路线。发动了起义,进行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并采取措施,建立起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粉碎协约国集团的进攻,镇压了国内叛乱,巩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成果。(3)社会主义的建成1921年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恢复了国民经济;1922年成立了苏联,为建设提供了政治保障;1925年~1936年,先后进行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1936年颁布了新宪法,标志着社会主义的建成。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