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二轮复习生物和环境 学案(适用全国)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9届二轮复习生物和环境 学案(适用全国)

资源简介



考纲重点聚焦
考纲要求
命题方向预测
1.种群数量的变化
2.生态系统的结构
3.能量流动
4.物质循环
5.酸雨等环境问题
6.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种群的特征(Ⅰ)。
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3.群落的结构特征(Ⅰ)。
4.群落的演替(Ⅰ)。
5.生态系统的结构(Ⅰ)。
6.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Ⅱ)。
7.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Ⅱ)。
8.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Ⅱ)。
9.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Ⅱ)。
10.全球性的环境问题(Ⅰ)。
11.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Ⅰ)。
1.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的两种曲线及其产生的原因。
2.考查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等。
3.考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和过程。
4.考查物质循环的特点和过程。
5.考查酸雨对植物的影响及检测方法,以及与之相关的实验设计。
6.考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一、生态因素
1.非生物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二、种群和生物群落
1.种群特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2.种群数量变化
影响因素
①直接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间接因素:年龄组成、__________________等。
3.生物群落及其结构
(1)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群落演替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生态系统
1.结构
(1)成分
(2)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的渠道。
2.功能
(1)能量流动
①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起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渠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形式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散失途径: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物质循环
①对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元素。
②范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特点:_________________、全球性。
④实例:碳循环。
3.稳定性
(1)两个方面
(2)具有抵抗力稳定性的原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措施
1.生物多样性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1)最有效的措施是____________保护,主要指建立__________________。
(2)为保护行将灭绝的生物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

一、种群密度的影响因素和数量变化曲线
1.种群密度的影响因素
2.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首先依据的应该是年龄组成情况,其次是性别比例,由此推导预测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关系,从而确定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学科&网
如:
对于增长型的种群,一般还有如下关系:
3.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项目
曲线  
条件
特点
有无最大值
曲线的形成原因
“J”型曲线
理想
条件
连续增长;
增长率不变

无生存斗争
“S”型曲线
有限
条件
增长到一定数量并保持相对稳定;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直至0

生存斗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
图中“J”型曲线是指理想状态下(食物丰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无敌害、无疾病等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图中“S”型曲线是指现实状态下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阴影部分是指生存斗争中淘汰的个体数,即环境阻力。
不同种群在同一环境条件下K值也不同,它取决于食物、空间和其他生活条件的限制和由此引发的种内斗争以及捕食者的数量。
图中“J”型曲线无K值,且增长率始终不变;“S”型曲线有K值,种群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在1/2K时达到最大值,种群数量也增长最快,因此1/2K在实践中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般种群密度的预测可依据此规律,但也有些是例外的,如蜜蜂种群。
“J”型曲线的增长率和“S”型曲线的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因λ=,则若λ>1、λ=1、0<λ<1时,种群的数量将会如何变化?
λ>1时,种群数量增加;λ=1时,种群数量不变;0<λ<1时,种群数量减少。
群落的种间关系、结构与演替。
种群“S”型增长曲线分析
(1)潜伏期(对环境的适应期):个体数量很少,增长速率很慢。
(2)加速期:个体数量快速增加,K/2时增长速率达到最高。
(3)减速期:环境阻力增大,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减小。
(4)稳定期(饱和期):数量达到环境条件允许的最大值时,种群停止增长,种群增长速率为零,即出生率等于死亡率,但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到达K值后,呈锯齿状波动。
4.种群密度的调查有哪些方法呢?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和取样器取样法。
5.种间关系
6.群落空间结构的概念图。
7.演替类型
项目
内容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起点
原先从没有过植被的环境或曾经有过但被彻底消灭了的环境
虽失去了原有植被,但仍保留了原有土壤条件及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时间
经历的时间长
经历的时间短
速率
缓慢
较快
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
裸岩上的演替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网抽象模拟图:
1.捕食链中只有生产者a和消费者b、c、d、e、f、g,没有生态系统的其他两种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2.同一食物网中,不同种的生物间可能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如b与c。
3.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取决于有食物联系的生物种类,而不是生物的数量。
4.在某条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的生物减少,其他生物都减少,“天敌”一方减少,被捕食者数量先增后减,直至相对稳定。
5.复杂食物网中某种群数量变化引起的连锁反应
(1)生产者相对稳定,即当某一种群数量发生变化时,一般不考虑生产者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2)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种群,当食物有多种来源时,若其中一条食物链中断,该种群可以通过其他食物链获取食物而维持其数量基本不变。
(3)以中间环节少的作为分析依据,考虑方向和顺序。从高营养级依次到低营养级。
三、能量传递效率的相关计算
1.基本思路
(1)确定相关的食物链,理清生物与生物在营养级上的差异。
(2)注意题目中是否有“最多”、“最少”、“至少”等特殊的字眼,从而确定能量传递效率是10%还是20%,选择的食物链是最长的还是最短的。
2.具体类型
(1)在食物链A→B→C→D中:
已知D营养级的能量为M,则至少需要A营养级的能量=M÷(20%)3;最多需要A营养级的能量=M÷(10%)3。学科&网
已知A营养级的能量N,则D营养级获得的最多能量=N×(20%)3;最少能量=N×(10%)3。
(2)在某食物网中,同一营养级同时从上一营养级的多种生物中获得能量,应根据各途径所获得的生物量的比例,按照各单独的食物链进行计算后合并。
(3)在某食物网中,确定生物量变化的“最多”或“最少”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食物链越短,最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越多。
②生物间的取食关系越简单,生态系统消耗的能量越少,如
在中已知D营养级的能量为M,计算至少需要A营养级的能量,应取最短食物链A→D,并以20%的效率进行传递,即等于M÷20%;计算最多需要A营养级的能量时,应取最长的食物链A→B→C→D,并以10%的效率进行传递,即等于M÷(10%)3。
总结:能量传递效率的相关“最值”计算
知低营养级求高营养级
知高营养级求低营养级
四、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从图中可以看出:
(1)无机环境为生物成分提供物质和能量。
(2)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是消费者和分解者能量的源泉,也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此,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思考碳进入生物群落和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有哪些。
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呼吸作用、分解作用、化学燃料燃烧。
能量流动图解,思考摄入量、粪便量和同化量之间的关系。
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
信息传递的概念图解
生态系统稳定性与调节图解
正、负反馈调节案例图解
准确绘制碳循环图示的方法
根据具体情境,绘制碳循环图示是近年高考常见的考题。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是掌握碳循环过程的常见示意图,如图所示。
(1)字母A:其他字母都有一个箭头指向它,则A代表无机环境(CO2库),因为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都向外界释放CO2。
(2)字母B:B与A之间是双向箭头,则B代表生产者,因为生产者既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2,又通过呼吸作用释放CO2。
(3)字母E:指向E的箭头为“一出多入”,则E代表分解者,因为分解者的作用是将生产者的枯枝落叶、消费者的粪便及动植物的遗体分解为无机物,释放到无机环境。其余字母代表消费者(C、D)。学科&网

1.某生态系统中植食性动物甲和蝗虫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图3是描述了该生态系统的某水库中放养了一批罗非鱼,后来有人在该水库中放生了大型肉食性鱼(FNE),一段时间后,罗非鱼种群数量达到了相对稳定状态的变化曲线。判断下列关于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
 
(1)若图1中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S”型曲线增长 ( × )
(2)在图2中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 √ )
(3)若图1中所示的生物种群出生率提高,则个体数量的增加会大幅超过b点 ( × )
(4)在图2中若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 ( √ )
(5)图1中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而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 ( √ )
(6)图2中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不呈正相关;若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 √ )
(7)图3中FNE最可能是在b对应的时间点进入水库,而在捕食压力下,罗非鱼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接近K2 ( √ )
(8)上述3个图中c点时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都相等,在图3中d点时的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 )
2.判断下列有关种群与群落的叙述
(1)可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 ( × )
(2)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和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都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 × )
(3)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属于种间竞争实例( √ )
(4)环境条件分布不均匀是形成群落水平结构的原因之一 ( √ )
(5)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 )
(6)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 √ )
(7)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 √ )
(8)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但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 × )
3.判断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及稳定性的叙述
(1)在下图南极某海域的食物网中,共有9条食物链,磷虾在不同食物链上都属于同一营养级,硅藻属于生产者,其遭到破坏要比蓝鲸遭到破坏对食物网的影响大( √ )
(2)下表为生态学家对食物链——“植物→田鼠→鼬”能量流动进行研究的结果[单位是J/(hm2·a)],则能量从田鼠传递到鼬的效率是3%,田鼠和鼬同化的能量中只有3%~5%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其余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 √ )
植物
田鼠

固定的太阳能
摄入量
同化量
呼吸量
摄入量
同化量
呼吸量
2.45×1011
1.05×109
7.50×108
7.15×108
2.44×107
2.25×107
2.18×107
(3)如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在I、Ⅱ、Ⅲ、Ⅳ所代表的营养级中,Ⅳ为分解者,E1、E2分别代表太阳能和热能,并且能量可在食物链中循环利用( × )
(4)在如图所示的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简图中,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二者和分解者所贮存的能量之和是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 )
(5)在如图所示的一个农业生态系统中,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能够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 )
(6)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都必然是有利的 ( × )
(7)鼬能够依据田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田鼠同样也能够依据鼬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可见,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 √ )
(8)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 )
4.下列有关环境保护的叙述,正确的是
(1)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 ( × )
(2)互花米草原产美洲,引入到江苏沿海等地种植后迅速扩散并改变了滩涂生物多样性,属于生物入侵( √ )
(3)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 ( × )
(4)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 ( × )
(5)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 √ )
(6)如图中,曲线Ⅰ、Ⅱ、Ⅲ分别表示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后,其未来种群数量变化三种可能的情况,图中曲线Ⅰ说明该种群对其栖息地的破坏程度较轻。当曲线Ⅲ趋近零时,对该动物种群已不宜采取就地保护的措施( √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