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二轮复习实验与探究 学案(适用全国)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9届二轮复习实验与探究 学案(适用全国)

资源简介



重点难点
考纲要求
命题方向预测
1.教材基础实验
2.常考实验技能
1.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2.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3.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
4.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
1.考查教材上实验的实验方法、原理、实验操作步骤
2.考查学生对所学实验原理的应用能力和对实验步骤的设计能力


1.实验的选材问题
(1)检测植物组织中的还原糖时不宜选用甘蔗的茎或甜菜的块根,因为甘蔗的茎或甜菜的块根中富含甘蔗,为_________________。
(2)体验制备细胞膜时通常选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能用观察叶绿体的材料来观察线粒体。因为叶绿体中的色素颜色会掩盖_________染色后的颜色变化。
(4)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或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时,易选取分裂旺盛的组织或细胞(如根尖的______________、芽和茎尖端的_____________、茎的____________等)。
(5)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实验,选取紫色洋葱鳞片叶_____________。
2.常用的实验方法
(1)分离各种细胞器——_____________法。
(2)观察线粒体——_____________染色法。
(3)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构建_________模型法。
(4)种群数量增长模型——构建_________模型法。
(5)证明DNA进行半保留复制、光合作用产物中O2的来源、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与分泌用的方法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摩尔根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_____________。
(7)萨顿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_____________。
(8)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_____________。
(9)估算种群密度(运动能力强的生物)——_____________。
(10)估算种群密度(运动能力弱的生物)——_____________。
3.常用试剂及其作用
名称
作用
实验应用
50%的酒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
95%的酒精
迅速杀死细胞
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_______________
溶解色素
色素的提取
15%的盐酸
_________________
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8%的盐酸
_______________,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
检测核酸的分布
0.3g/ml蔗糖溶液
使植物细胞刚好发生___________且对细胞无伤害
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
_____________
溶解并分离色素
绿叶中色素的分离
二氧化硅
使研磨充分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碳酸钙
防止色素受破坏

一、教材中实验分类
类型
实验名称
实验一般程序
显微镜观察类
1.高倍显微镜的使用
2.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
3.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4.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
取材→(染色→)制片→显微镜观察→结论
验证类实验
1.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
2.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3.验证酶高效性实验
选择材料→材料处理→检测或分离→观察→结论
探究类实验
1.探究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
2.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分组编号→设置对照→条件处理→观察比较→得出结论
设计类实验
1.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
2.设计实验,观察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素的影响
处理→观察→结论
调查类实验
1.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
2.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3.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选择课题→课题选择理由→收集、处理材料→结论
二、经典实验方法
1.常用实验方法
(1)显微观察法:如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实验等。
(2)观色法:如检测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实验等。
(3)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如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用18O2和14CO2追踪光合作用中氧原子和碳原子转移途径的实验等。学科!网
(4)等组实验法:如小麦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的实验、发现生长素的燕麦胚芽鞘的实验等。
(5)加法创意法:如用饲喂法研究甲状腺激素的实验、用注射法研究生长激素的实验、用移植法研究性激素的实验等。
(6)减法创意法:如用阉割法、摘除法研究性激素、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的实验、雌蕊受粉后除去正在发育着的种子的实验等。
(7)杂交实验法:如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的植物杂交、测交的实验、小麦的杂交实验等。
(8)化学分析法:如番茄和水稻对Ca和Si选择吸收的实验。
(9)理论分析法:如大、小两种草履虫竞争的实验、植物根向地生长、茎背地生长的实验、植物向光性的实验等。
(10)模拟实验法:如渗透作用的实验装置、分离定律的模拟实验等。
(11)纸层析法: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2.化学物质的检测方法
(1)淀粉——碘液。
(2)还原糖——斐林试剂(班氏试剂)。
(3)CO2——Ca(OH)2溶液或酸碱指示剂。
(4)乳酸——pH试纸。
(5)O2——带火星的木条。
(6)蛋白质——双缩脲试剂。
(7)染色体——龙胆紫、醋酸洋红溶液。
(8)脂肪——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
3.实验结果的显示方法
(1)光合速率——O2释放量或CO2吸收量或有机物产生量。
(2)呼吸速率——O2吸收量或CO2释放量或有机物减少量。
(3)物质代谢途径——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4)细胞液浓度大小——质壁分离。
(5)细胞是否死亡——质壁分离、细胞质流动。
(6)甲状腺激素的作用——动物耗氧量、发育速度等。
(7)生长激素的作用——生长速度(体重变化、身高变化)。
(8)胰岛素的作用——动物活动状态。
(9)酶的高效性——底物分解速度或产物生成速度。
4.实验条件的控制方法
(1)增加水中氧气——泵入空气或吹气或放入绿色植物。
(2)减少水中氧气——容器密封或油膜覆盖或用凉开水。
(3)除去容器中的CO2——NaOH溶液。
(4)除去叶片中原有淀粉——置于黑暗环境中。
(5)除去叶片中叶绿素——酒精隔水加热。
(6)除去光合作用对细胞呼吸的干扰——给植株遮光。
(7)血液抗凝——加入柠檬酸钠。
5.实验中控制温度的方法
(1)还原糖鉴定:沸水浴加热。
(2)酶促反应:水浴保温。
(3)用酒精溶解叶片中的色素:酒精要隔水加热。
三、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1.对照原则
只有比较才能看出差异,只有通过对照才能验证我们的推论,因此,在实验设计中,要设置对照实验。
设置对照实验是消除无关变量影响的有效方法。
(1)对照的类型
类型
设置对照实验
实例
空白对照
不给对照组以任何处理
如何验证甲状腺激素的作用,则对照组动物不做任何处理,让其自然生长
自身对照
实验组和对照组都在同一实验对象上进行
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在同一装片中先后进行。对照组(即正常的洋葱表皮细胞)和实验组(即质壁分离和复原的细胞)是同一组细胞
条件对照
给对象施以某种实验处理,但这种处理是作为对照意义,或者说这种处理不是实验假设所给定的实验变量意义的。
在“动物激素饲喂小动物”的实验中,采用等组实验法,甲组为实验组(饲喂甲状腺激素),乙组为条件对照(饲喂甲状腺激素抑制剂);不饲喂药剂的是空白对照组。
相互对照
不单独设对照组而是几个实验组相互对照
植物向重力性生长的向性实验中将玉米种子放置在不同的方向上。
(2)“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确认
一个实验通常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施加实验变量处理的被试组,对照组是不施加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两者对无关变量的影响是相等的,两组之间的差别,被认为是来自实验变量的结果。例如:验证酶具有催化作用的实验,分两组,A组加酶,B组不加酶(可加蒸馏水),其余条件相同且适宜。A组为实验组,B组为对照组。
2.单一变量原则
该原则可使实验中的复杂关系简单化,使结果更准确。其含义是:
(1)不论一个实验有几个实验变量,都应做到一个实验变量对应观测一个反应变量。
(2)实验中要尽可能避免无关变量及额外变量的干扰。对照实验设置的正确与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看是否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具体来说有如下四个方面:①所用生物材料要相同,②所用实验器具要相同,③所用实验试剂要相同,④所用处理方法要相同。
例如:在“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的实验中加入的淀粉和蔗糖是单一变量,而加入的淀粉酶的量、反应温度、pH则应控制成相同条件(常量),否则这些因素的差异将作为无关变量干扰实验结果。
另外,实验设计时除依据实验原理外,对材料选择、实验方法、实验结果的处理还应遵循科学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等。

重点一 观察类实验
实验名称
细胞的状态
观察对象
染色剂
生物材料(及特殊要求)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死细胞
DNA和RNA的分布
甲基绿
吡罗红
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DNA、RNA同时存在时要混合使用且现配现用
用生理盐水配健那绿染液,用显微镜观察
观察线粒体
活细胞
线粒体
健那绿
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
死细胞
染色体
无(为固定装片)
蝗虫精母细胞
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
死细胞
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
洋葱根尖细胞
染色前需漂洗干净
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死细胞
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活或死细胞
细胞
无(无需染色)
酵母菌细胞、水绵细胞、叶的保卫细胞、鱼的红细胞等
观察叶绿体
活细胞
叶绿体
藓类的叶(或菠菜叶、黑藻叶)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
活细胞
紫色中央液泡的大小和原生质层的位置
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
深度思考 (1)在上述实验中低倍镜和高倍镜的使用情况如何?除上述实验外,还有什么实验中也用到了显微镜呢?
上述实验中除了“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使用低倍镜即可外,其余均需要使用高倍显微镜;还有“脂肪的切片法鉴定”、“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也用到了显微镜。
(2)在哪些实验中用到了盐酸?各起什么作用?
①“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8%的盐酸的作用: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
②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中,15%的盐酸与酒精混合制成解离液,使组织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③在“探究酶在不同pH下的活性”实验中,盐酸提供酸性环境。
④研究通过激素的调节过程中,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黏膜可能产生一种化学物质。
(3)分析下列相关实验中的取材问题
①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能否选用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为什么?
不能。因为其中无细胞核和细胞器,几乎不含有DNA和RNA。
②在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为什么应注意观察呈正方形的根尖分生区细胞?
呈正方形的根尖分生区细胞分裂旺盛,而呈长方形的细胞可能是伸长区或成熟区的细胞,没有分裂能力。
③在观察减数分裂实验中为什么不宜选择动物的卵巢和植物的雌蕊?
因为雄配子的产生数量远远多于雌配子,更易观察到减数分裂。
④选用菠菜叶观察叶绿体时,为什么要取稍带些叶肉细胞的下表皮?
因为靠近下表皮的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较大而数目较少。
⑤为什么应选取成熟的植物细胞观察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
因其含有中央大液泡。学科!网
重点二 鉴定提取类实验
实验名称
试剂
颜色
生物材料
备注
淀粉的鉴定
碘液
蓝色
脱色的叶片等
若材料有颜色,需先脱色
还原糖的鉴定
斐林试剂
砖红色沉淀
苹果或梨匀浆等
现配现用、水浴加热
脂肪的鉴定
苏丹Ⅲ(Ⅳ)染液
橘黄(或红)色
花生种子切片
需用高倍镜观察
蛋白质的鉴定
双缩脲试剂
紫色
豆浆、稀蛋清等
先加A液,后加B液,摇匀使用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提取液:无水乙醇;分离液:层析液
①胡萝卜素:橙黄色;②叶黄素:黄色;③叶绿素a:蓝绿色;④叶绿素b:黄绿色
新鲜的绿叶(如菠菜叶)
加入二氧化硅是为了研磨得更充分;碳酸钙可防止在研磨中色素被破坏
思考 (1)斐林试剂能否用于蛋白质的鉴定?为什么?
不能,因为用于蛋白质鉴定的双缩脲试剂B液是0.01 g/mL的CuSO4溶液,两种试剂的本质不同,斐林试剂本质是新制的Cu(OH)2,故应将甲液和乙液混匀后使用,而双缩脲试剂的本质是碱性条件下的Cu2+,故应先加A液造成碱性环境,再加B液摇匀使用。
(2)脂肪的鉴定是否一定要借助显微镜?
不一定,因为脂肪的鉴定有两个方案,可磨碎后试管内鉴定,肉眼观察即可,也可做切片借助显微镜观察。
(3)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有何区别?
前者用无水乙醇提取法,原理是色素能够溶于有机溶剂无水乙醇中;而后者用纸层析法,原理是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扩散的快;反之扩散的慢。
重点三 探究类实验
实验名称
自变量
因变量
无关变量
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
半透膜两侧溶液的浓度差
漏斗玻璃管液面的上升高度
半透膜的种类、开始时的液面高度、温度等条件
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不同温度(至少三种)
酶的活性(加碘液后溶液颜色的变化)
pH、底物量、酶量、试管的洁净程度、反应时间、操作程序等
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不同pH(至少三种)
酶的活性(气泡的数量或带火星的卫生香燃烧的猛烈程度)
温度、底物量、酶量、试管的洁净程度、反应时间、操作程序等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氧的有无
CO2生成量(澄清石灰水的混浊程度);酒精的产生(用酸性重铬酸钾检测)
葡萄糖溶液的量和浓度、石灰水的量、温度、pH、锥形瓶的洁净程度等
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
细胞体积的大小(琼脂块的大小)
物质运输的效率(NaOH扩散的体积/整个琼脂块的体积)
琼脂块的一致性、NaOH溶液的量、浸泡的时间、测量的准确性等
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
扦插枝条的生根数量或长度
实验材料的一致性、生长素类似物浓度的准确性、处理时间的一致性等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时间
酵母菌种群数量
培养液的成分、培养条件、空间等
探究水族箱中群落的演替
时间
群落的演替
水族箱的培养条件和环境等
重点四 调查类实验
调查类实验课题
调查对象
统计方法
计算方法
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
人群
汇总法
发病率=患病人数被调查人数×100%
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标志重捕法
个体总数?N?/初次捕获个体数?n?=再次捕获个体数?M?/重捕的标志个体数?m?,以此来估计种群密度
植物或活动能力弱的动物
样方法
种群密度=所有样方内个体总数/样方的总面积
调查当地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
农田生态系统
汇总法
能量传递效率=第n+1营养级同化的总能量/第n营养级同化的总能量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土壤中小动物
记名计算法
丰富度=目测估计法样地中物种数目多少/样地面积
技能1 准确理解应用实验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包括实验原理、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处理的科学性,要有科学的思想和方法作指导。
2.平行重复原则:控制某种因素的变化幅度,在同样情况下重复实验,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程度,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其目的是为了使实验结果或数据更接近真实情况,避免偶然因素对实验的影响。
3.对照原则:即实验中设立对照组,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通常,一个实验总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接受自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是不接受自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常见对照类型分为空白对照、自身对照、条件对照和相互对照。
例如:“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
属于自身对照。实验处理前的对象状况为对照组,实验处理后的对象变化为实验组。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以下两组实验:
①S型菌DNA+R型菌S型菌落+R型菌落
②S型菌DNA+DNA酶+R型菌R型菌落
属于条件对照。①为实验组,②为对照组。
植物向重力性生长的向性实验中将玉米种子放置在不同的方向。
属于相互对照。没有单独的对照组,而是几个实验组相互对照。
在“动物激素饲喂小动物”的实验中,甲组饲喂甲状腺激素,乙组饲喂甲状腺激素抑制剂,丙组不饲喂药剂。
属于条件对照同时具备空白对照。甲组为实验组,乙组为条件对照,丙组为空白对照。
4.单一变量原则和等量原则:二者是完全统一的,只不过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前者强调的是自变量的单一性,即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只能有一个变量;而后者强调的是除了自变量之外的一切对实验结果有影响的无关变量必须严格控制在适宜条件下的等量即相同,以平衡和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技能2 明确实验目的、原理,做出适当假设
1.实验目的——要探究或者验证的某一事实或者做了该实验后,要解决什么问题。
(1)实验目的的书写与表达:实验目的的内容包含:研究对象、研究现象(因变量)和作用于对象的因素(自变量),格式为“探究(验证)××(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或“探究(验证)××(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等。
2.实验原理的确认与书写
实验原理就是进行实验的理论依据,包括选择实验材料的依据、作出实验假设的依据、设置实验步骤的依据、分析现象结果的依据和确定观测指标的依据。书写时,有时只涉及某一方面,有时考虑多方面,其一般书写格式分为三步曲:假设(未被证实的结论)+假设与结果的联系+结果(或预期结果),一般用陈述句、肯定句,其思路为先找到结论或假设,再找到结果或现象,然后根据所学知识、题干信息和实验目的寻找两者之间的联系。学科!网
3.实验假设的书写
假设是指用来说明某种现象但未经证实的论题,是对研究结果的预测,是对课题涉及的主要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设想,假设是研究者对研究结果预先赋予的答案,是一种可能的解释和说明。假设的提出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只要能解释题给现象或与题干相符,则提出的假设就可以。一般情况下,若是实验中要求写出你的假设,我们应根据自已平时积累的知识,写出认为最可能的一种假设即可。
技能3 实验步骤的科学设计与准确描述
1.实验步骤设计的一般程序
2.实验设计中“使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应注意的问题
(1)实验材料的选择
①植物:“大小相似,长势相同的同种植株”。
②动物:“体重(体长)、年龄、生长趋势相同”,有时甚至要“性别”相同。
③有时可以叙述为“生长状况基本相同的个体”。
(2)试剂的选择
①在量上难以做到准确的量化描述时,应尽可能用“定性”的语言表达,要注意“等浓度”、“等体积”、“适量的”、“一定量的”等词的运用。
②实验时间和条件上用“一段时间”、“适宜的温度、pH”等语言。
技能4 实验结果与结论的预测与分析
首先要明确该实验是验证性实验还是探究性实验。若为验证性实验则实验现象与实验原理一致、结果唯一,结论与题目要求(目的)一致。若为探究性实验则实验现象与实验原理一致或相反或居中,相应的结论有多种情况。
技能5 归纳、演绎、类比和模型方法
方法
举例
归纳
细胞学说的提出
演绎
孟德尔对测交实验的预测
类比
萨顿的推理(根据基因和染色体行为之间的平行行为,推断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模型方法
概念模型
如对真核细胞结构共同特征的文字描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等
物理模型
如人工制作或绘制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真核细胞三维结构模型等
数学模型
如“J”型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λt

1.判断下列有关观察类实验的叙述
(1)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中的DNA和RNA分布时,使用吡罗红甲基绿混合液染色,细胞内染成绿色的面积显著大于染成红色的面积,而使用盐酸处理染色质能促进DNA与派洛宁(吡罗红)结合( × )
(2)使用显微镜观察装片,在10倍物镜下观察到的图像清晰、柔和,若再直接转换至40倍物镜观察时,则除调节细调节器外,还需要调用凹面镜(或调高亮度)、放大光圈( √ )
(3)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装片时,移动装片可确定污物在物镜上( × )
(4)只有在保持细胞活性的条件下,才能用健那绿(詹纳斯绿B)染色观察动物细胞中的线粒体( √ )
(5)用高倍显微镜观察黑藻叶片细胞,叶绿体在细胞内是均匀分布的( × )
(6)将洋葱表皮分别置于0.2 g/mL和0.3 g/mL蔗糖溶液中,观察并比较细胞质壁分离的情况,预期结果是在0.2 g/mL 蔗糖溶液中洋葱表皮细胞质壁分离现象更明显( × )
(7)观察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使用龙胆紫染液染色,间期细胞不着色,分裂期细胞染色体着色( × )
(8)若比较有丝分裂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时间长短,可通过“观察多个装片、多个视野的细胞并统计”减少实验误差( √ )
2.判断下列有关探究类实验的叙述
(1)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专一性作用时,可用碘液替代斐林试剂进行鉴定( × )
(2)若探究温度和pH对酶活性的影响,选用材料与试剂:前者为过氧化氢溶液、新鲜的肝脏研磨液,而后者为新制的蔗糖酶溶液、可溶性淀粉溶液、碘液( × )
(3)检测酵母菌培养过程中是否产生CO2,可判断其呼吸方式( × )
(4)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中盐酸酒精混合液和卡诺氏液都可以使洋葱根尖解离,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大多数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 × )
(5)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的染色:改良苯酚品红溶液和醋酸洋红溶液都可以使染色体着色( √ )
(6)对酵母菌计数时,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满血球计数板的计数室及其四周边缘,轻轻盖上盖玻片后即可镜检( × )
(7)用两种不同浓度2,4-D溶液分别处理月季插条形态学下端,观察并比较扦插后的生根数,预期结果是低浓度2,4-D处理的插条生根数总是更多( × )
(8)探索2,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通过预实验确定浓度范围可减少实验误差( × )
3.判断下列有关鉴定类实验的叙述
(1)检测植物组织中的脂肪,应用的试剂是双缩脲试剂,预期的实验结果为脂肪颗粒被染成红色( × )
(2)检测植物组织中的葡萄糖,应用的试剂是甲基绿,预期的实验结果为葡萄糖与甲基绿作用,生成绿色沉淀( × )
(3)鉴定蛋白质时,应将双缩脲试剂A液和B液混合以后再加入待检组织样液中( × )
(4)水浴加热条件下,蔗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 × )
(5)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色素的实验结果(如下图)表明,Ⅳ为叶绿素a,其在层析液中溶解度最低 ( × )
(6)在叶绿体色素提取实验中,在95%乙醇中加入无水Na2CO3后可提高色素的溶解度( √ )
4.判断下列有关模拟调查类实验的叙述
(1)漏斗内溶液(S1)和漏斗外溶液(S2)为两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漏斗内外起始液面一致。渗透平衡时的液面差为Δh,此时S1浓度大于S2浓度( √ )
(2)在“模拟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中,计算紫红色区域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积之比,能反映NaOH进入琼脂块的速率 ( × )
(3)调查人群中红绿色盲发生率时,调查足够大的群体,随机取样并统计有助于减少实验误差( √ )
(4)某城市兔唇畸形新生儿出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城市,研究这种现象是否由遗传因素引起的方法不包括对该城市出生的兔唇畸形患者的血型进行调查统计分析( √ )
(5)某城市兔唇畸形新生儿出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城市,研究这种现象是否由遗传因素引起的方法不包括对正常个体与畸形个体进行基因组比较研究( × )
(6)调查人群中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时,应选择有遗传病史的家系进行调查统计( × )
(7)调查并比较同一地段甲区(腐殖质较丰富)和乙区(腐殖质不丰富)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预期结果是甲区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更高( √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