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四单元《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素材(新人教版选修6)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历史:第四单元《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素材(新人教版选修6)

资源简介


第四单元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
素材
佛罗伦萨历史中心区
?
佛罗伦萨历史中心区位于意大利托斯卡纳大区的佛罗伦萨市内。佛罗伦萨是意大利中部工业城市,也是托斯卡纳区首府,面积102平方公里。建于公元前的佛罗伦萨历史中心是城市规划和建筑艺术的杰作,是六个世纪不断发展创造的成果。这里艺术作品琳琅满目,既是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繁荣的商业重镇的历史见证,又是充满永恒之美的举世闻名的名胜区。1982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佛罗伦萨原为一个罗马军队驻扎区,呈长方形,城中心为一广场,城内多古堡。罗马帝国时期该城逐渐繁华,在教皇阿德里安年间达到顶峰,并一直保持到公元4世纪。当时的建筑遗迹有大理石铺地的广场,一座三门廊神殿,一座伊西斯庙,两处浴场,一座剧院,一个露天剧场和两座纪元初年的大教堂。
?
此后,佛罗伦萨城经历了一个较为暗淡的时期。1115年佛罗伦萨取得完全独立以后有了新的发展。11至12世纪初,新建或改建了一系列教堂,如圣徒教堂、圣彼得·斯凯拉焦教堂、圣米尼亚托·阿尔蒙特教堂等。1284年,在坎比奥主持下修建了一道高大的砖石城墙。宗教建筑和宫殿大增,城内居民亦从3万增至10万人
?
1348年瘟疫后,居民人数减少;但在1418—1434年美第奇家族任大公期间,布鲁内列斯奇、多纳太罗和马萨乔为代表的艺术与科学新潮流发展起来。此后几代人巩固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成了美第奇王朝的见证。城区虽未扩大,但布鲁内列斯奇及其继承者在城内增建了圣玛利亚广场及其连拱廊等新设施,使城内面貌大为改观。
?
后来的城市改造工程是科西莫一世公爵(1537—1574)时期的矫饰派艺术家以及公爵的后代弗兰西斯科一世和弗尔南多二世大公时期进行的。阿曼纳蒂·波翁塔伦蒂和瓦萨里创造了佛罗伦萨新装饰风格,其代表作是用乌菲齐宫和瓦萨里“空中走廊”。
?
美第奇家族 (Medici family)
?
意大利佛罗伦萨著名家族。最主要代表为科西莫·美第奇和洛伦佐·美第奇。该家族的祖先原为托斯卡纳的农民,后以经营工商业致富。13世纪成为贵族,参加佛罗伦萨政府。1378年,该家族的萨尔韦斯特罗当选为佛罗伦萨市政委员会主席,但1381年民选政府垮台后,被逐出佛罗伦萨。乔瓦尼·美第奇使美第奇家族重新兴盛,他的银行赚得巨额利润,成为佛罗伦萨的首富。其长子科西莫·美第奇曾代表美第奇银行接管教皇的财政。1433年,由于对卢卡的战争失败,科西莫被判流放10年,但次年即被新的长老会议召回,他依靠民众支持,驱逐阿尔毕齐家族。1434年,科西莫在佛罗伦萨建立起僭主政治,成为佛罗伦萨的无冕之主。1469年科西莫之孙洛伦佐执政期间,教皇西克斯图斯策划在大教堂作复活节弥撒时将其弟朱利亚诺杀害。洛伦佐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得到民众支持,挫败教皇的阴谋,并迫使那不勒斯国王斐迪南一世屈服,维护了佛罗伦萨的地位。此后洛伦佐成立了自己的御用机构──七十人会议,代替旧的百人团,使政府得到真正的稳定。1494年,法国入侵佛罗伦萨,在洛伦佐之后继位的皮埃罗被逐,1512年,皮埃罗之子洛伦佐依靠西班牙军队的支持,恢复在佛罗伦萨的统治。1527年该家族再次被逐,但三年后即在神圣罗马帝国军队保护下重返佛罗伦萨。1532年佛罗伦萨成为公国。1567年,该家族的科西莫获大公称号,两年后建立托斯卡纳大公国,称科西莫一世。佛罗伦萨成为公国首府,共和国名存实亡。美第奇家族在佛罗伦萨的统治一直延续至1737年。
?
美第奇家族奖掖文化,搜集大批图书及手稿,藏在被称为柏拉图学园的别墅中,并对公众开放。罗致米开朗琪罗等著名艺术家,在这些艺术家的帮助和鼓励下,佛罗伦萨成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和中心,诗歌、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均有突出成就,历史、哲学、政治理论等的研究也居于意大利各邦前列。
?
哥特式建筑
?
中世纪欧洲在12至15世纪达到鼎盛,其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变革,其思想、文化和艺术也达到了空前的发展。这一时期的艺术风格,通常被称为“哥特式”风格。“哥特式”一词的来源颇难说清,因为“哥特”本是来自斯堪的纳维亚的野蛮游牧部落之名称。哥特人自1世纪起开始南迁,并定居多瑙河地区,但在其后漫长的岁月中并未发展出这种艺术风格。意大利著名画家拉斐尔在其给教皇利奥十世的信中首先用到“哥特式”一词,借以批评文艺复兴之前中欧及北欧的建筑样式,即把“哥特式”一词作为“野蛮”的同义语。此后,16世纪的意大利艺术评论家瓦萨里把介于欧洲古代与文艺复兴之间的所有艺术都贬称为“哥特人的创作”,“哥特式”之名在艺术史上遂沿用至今。其实,哥特式艺术与哥特人并无任何联系,它是“罗马式”艺术的更高发展,为中世纪天主教神学观念在艺术上的一种反映。
?
12世纪上半叶,在法国北部最先出现哥特式建筑。巴黎之北的圣丹尼修道院院长苏热尔率先提出教堂建筑要表现光、高、数这三个理想。建筑师按此要求而试探在建堂中采用向高处延伸,增大窗户和改变比例的方法,其体现出的建筑风格乃哥特式艺术之首创。从此,这一风格在欧洲各地得到广泛采用。在英国,法国建筑师威廉于1174年开始按哥特式风格设计坎特伯雷大教堂。英国建筑师创造了“垂直式”风格,以加强哥特式教堂垂直上升,高耸入云的效果。在法国,哥特式建筑得到普遍的推崇和好评。当时巴黎已取代罗马而成为中世纪天主教世界的中心,而天主教信仰的虔敬气氛,教会权力的至高无上,以及中世纪经院哲学所强调的通过理智的探索,通过复杂而精微的思考去得到天主的感召等因素,都在高大、奢华的哥特式教堂建筑之神学意境和审美情趣中得以表述和体现,所以这种艺术风格深受法国人的青睐。法国哥特式建筑的成熟标志是始建于1163年的巴黎圣母院。法国人在其建筑艺术中创造了由三层同心圆组成的圆花窗和“火焰式”窗饰,这样,当外界的光线从玻璃窗花中透入时,能使教堂内闪烁绚丽夺目、飘忽不定的神秘光彩。而其创立的教堂尖塔上之透雕棱饰,则更加丰富了哥特式建筑宏伟华丽、优雅飘逸之姿。德国哥特式建筑起步较晚,其中最为壮观的乃是始建于1248年的科隆大教堂。德国哥特式教堂拔地而起,直插云霄的高塔建筑产生出强烈的飞腾升华,超脱尘世的效果,使人叹为观止。
?
布鲁内列斯奇
?
布鲁内列斯奇(Brunelleschi,1377—1446),文艺复兴建筑的奠基人。他出生于一个公证人家庭,天资聪颖,对艺术和手工艺有着浓厚的兴趣。1401年,佛罗伦萨公开举行洗礼堂第二道铜门的浮雕设计招标,当时有6个雕塑家参赛,但布鲁内列斯奇失败了。不服输的他很快感到必须投入更深刻的古典艺术学习中,于是他和同道艺术家多纳太罗一起赴罗马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这使他学习到了很多古罗马建筑的精髓。布鲁内列斯奇第一次展示他的新和谐秩序体系的建筑是他所属行会出资建设的孤儿院。1420年,布鲁内列斯奇被委托建造佛罗伦萨大教堂的圆顶。按设计,教堂有一个长长的中殿,两排耳室通向一个八角形的讲经坛大厅。小洗礼堂从八角形大厅的每一边向外延伸,像一朵鲜花的花瓣。中殿和耳室的宽度使教堂极为宽广。如果按传统的建筑办法,要修建一个盖住中殿和耳室的拱顶需要一根长43米、足够穿越八角形讲坛大厅的大梁。然而,布鲁内列斯奇破除了传统的思想模式,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大胆而科学的设计创造。他综合了古典建筑的圆拱与柱式体系、拜占廷建筑的三角拱架拱顶体系和哥特式建筑的曲肋体系等优点,创造出球面三角形交叉和拱骨架。他设计出两层外壳的空心圆顶结构,其中下面一层较厚的外壳承担负重任务,上面的一层较薄外壳用于隔热和遮挡风雨。同时为保证圆顶有足够的硬度不变形,承重的八根椽木分布在八面体的八个角落里,用石环衔接起来。并在顶部设有采光塔,使整个建筑锦上添花。花之圣母大教堂的圆顶是世界上最大的不用柱子支撑的圆屋顶之一,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第一个圆屋顶。同时,布鲁内列斯奇发明了运用一点透视在二维平面表现三维空间的手法,而正是透视技巧,引起了绘画革命。
?
波提切利
?
波提切利(Botticelli,1444—1510),代表作:《春神图》《维纳斯的诞生》。?《春神图》作于1476—1478年,中间是维纳斯,而左边三位“优美”女神描绘得特别富有生气:森林边,这三位女神沐浴在阳光里,正相互携手翩翩起舞。右边的一个象征“华美”,中间一个象征“贞淑”,左边一个象征“欢悦”。她们将给人间带来生命的欢乐。波提切利用中世纪的装饰风格来展现这三位女性形象,线条富有节奏感,人物的形体美借助于线条来体现,十分流畅。在画的右边,分别是花神、春神与风神(自左至右)三个形象,象征“春回大地,万木争荣”的自然季节即将来临。《维纳斯的诞生》一画,原是为装饰洛伦佐的别墅而作的,作于1485年间。据说,画家从波利齐安诺的长诗《吉奥斯特纳》中受到启迪,诗中形容维纳斯女神从爱琴海中诞生,风神把她送到岸边,春神又从右边急忙迎来,正欲给她披上用天空的星星织成的锦衣,纷飞的鲜花加强了这种诗的意境。画家处理这个场面时,舍弃了原诗中一些喧闹的描写,把美神安排在一个极幽静的地方,背景是平静而微有碧波的海面。维纳斯忧郁地站在象征她诞生之源的贝壳上,她的体态显得娇柔无力,对迎接者以及这个世界似乎缺乏热烈的反应。它告诉观者,女神来到人间后对于自己的未来,不是满怀信心,似乎充满着惆怅。
?
瓦萨里
?
瓦萨里(Vasari,1511—1574),意大利画家,建筑师,美术史论家。1511年7月30 日生于阿雷佐,1574年7月27日卒于佛罗伦萨。幼年即到佛罗伦萨学艺,终身服务于美第奇家族各公爵。他崇拜米开朗琪罗,但追求形式主义,艺术风格芜杂。存世作品甚多,大都构图挤密,动作激烈、紧张,反映了后期样式主义的特点,代表作是佛罗伦萨市政厅内的一系列壁画。1560~1574年建成的乌菲齐宫,由他主持设计,现其顶层已辟为美术馆。在美术史论研究方面,其建树优于绘画创作。所著《艺苑名人传》长达百万言,书中第一次正式使用“文艺复兴”一词,对后世影响很大。
西斯廷小教堂
?
西斯廷小教堂位于梵蒂冈城国内,是圣彼得大教堂群中主教堂大殿内的一间厢房式小礼拜堂,建于1475~1481年。它长、宽、高分别为40.5米、13.3米、20.7米。取名“西斯廷”,是因为该教堂是在教皇希克斯图斯四世时期(1471—1484年在位)修建的,故以教皇之名命名。西斯廷小教堂今为梵蒂冈博物馆的一部分,虽然仅是一个小型教堂,但它却是教皇的私人礼拜堂,也是梵蒂冈城国和天主教世界的权威中枢,来自世界各地的红衣主教就是集会在西斯廷小教堂遴选教皇和召开全球天主教主教会议的。
?
在世界艺术史上,西斯廷小教堂以其内部壁画装饰而闻名。其壁画等装饰,集中了文艺复兴兴盛期包括拉斐尔、米开朗琪罗等多位艺术大师的才艺,被誉为文艺复兴兴盛期绘画艺术的宝库。
?
《圣经》
?
犹太教和基督教的正式经典。基督教圣经的前部称《旧约》,后部称《新约》。《旧约》谓:“上帝通过摩西与以色列人所立之约”。《新约》谓:“上帝通过耶稣基督与信者所立之约。”
?
《旧约》包括《创世纪》《出埃及记》等律法书,以及诗歌、叙事等著作;《新约》包括《马太福音》《使徒行转》等叙事书,以及教义、启示等著作。
?
《圣经》可称是人类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一部文集。
?
《圣经》何时传入中国?据传,景教于唐朝传入中国时,曾将《圣经》部分内容汉译过,但无存。今存最早的汉译《圣经》,为明末来华的传教士所译。
?
摩西
?
犹太教、基督教《圣经》故事中犹太人的古代领袖,向犹太民族传授上帝律法的人。据《圣经·旧约·出埃及记》记载,摩西曾奉上帝之命,去埃及带领犹太人脱离为奴隶的境遇。摩西带领他们出埃及、渡红海、到达西奈山,在那里传授上帝刻在两块石板上的“十诫”,命令犹太人遵守。
?
耶稣基督
?
即耶稣。“基督”为希腊文Christos的音译,意为“受膏者”,指上帝敷以圣膏而派其降世的救世主。本为尊称,后常与耶稣连称。
?
据《圣经·新约》记载,耶稣为上帝的儿子,为救赎人类而降世成人。他生于犹太伯利恒,招收彼得、约翰、马太、犹大等12门徒,传教于犹太各地。后遭犹太教当权者嫉恨而被捕,被罗马帝国派驻犹太地区的总督彼拉多判处极刑,钉死在十字架上。但死后复活升天。
?
耶稣为基督教所尊奉的救世主,历史上是否有其人至今存疑。但基督徒认为确有其人。
?
圣彼得
?
彼得,《圣经》中耶稣十二门徒之一,基督教尊称其为“圣人”,故称“圣彼得”。据《圣经·新约》记载,早年他追随耶稣传教,耶稣受难后,他为众使徒之首,建立教会并传教于罗马等地。后遭罗马皇帝尼禄迫害而死难,葬于罗马梵蒂冈。四世纪晚期,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承认基督教为国教,并在其葬地建造教堂,是为圣彼得教堂。16世纪后,圣彼得教堂经改建而成举世闻名的圣彼得大教堂。
?
圣保罗
?
保罗,《圣经》中基督教初期教会主要领袖之一。基督教尊称其为“圣人”,故称“圣保罗”。据《圣经·新约》记载,他曾将基督教传到小亚细亚、希腊和罗马等地。传说他为罗马皇帝尼禄所杀。
?
朱理二世
?
罗马教皇,1503~1513年在位。他以复兴教皇国为首要任务,先后征服意大利佩鲁贾、波伦亚等地,并击败威尼斯,赶走法国势力,恢复和扩大了教皇国。教皇威信也由之重新确立。朱理二世爱好艺术,鼓励艺术人才的创作。为此,他不惜用重金从意大利招聘各种艺术人才,这其中就包括著名建筑师布拉曼特、艺术巨匠拉斐尔、米开朗琪罗等人文主义艺术家。在他的鼓励下,各种艺术杰作迭出辉映。例如,拉斐尔的《雅典学院》、米开朗琪罗的《创世纪》等垂名世界艺史的壁画杰作,都和他的赞助鼓励有直接关系。布拉曼特主持的宏伟的圣彼得教堂改建工程,也是在他的决定下进行的。他在位时期,罗马的建筑、雕刻和绘画艺术全面繁荣。罗马成为欧洲最壮丽的都市,并取代佛罗伦萨而成为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的中心。
?
罗马万神殿
?
罗马万神殿。始建于公元前27年,至公元124年定型为由矩形门廊加圆形圆顶大殿组成的神庙建筑,并保存至今。因起初供奉古罗马诸神,故称“万神殿”。万神殿圆顶高度和直径均为43.5米,是罗马帝国时期和中世纪,欧洲乃至世界跨度最大的圆形圆顶建筑。
?
3.图画说明
?
圣母玛利亚大教堂及其圆顶
?
圣母玛利亚大教堂是13世纪末行会从贵族手中夺取了政权后,作为共和政体的纪念碑而建造的。形制有独创性,突破了教会的禁制,把东部歌坛设计成近似集中式的,预计用穹顶。15世纪初,布鲁内列斯奇着手设计穹顶。教堂的八角形穹顶是世界上最大的穹顶之一,内径为43米,高30多米,在其正中央上方有希腊式圆柱尖顶塔亭,连亭总计高达107米。巨大的穹顶依托在交错复杂的构架上,下半部分由石块构筑,上半部分用砖砌成。为突出穹顶,设计者特意在穹顶之下修建一个12米高的鼓座。为减少穹顶的侧推力,构架穹面分为内外两层,中间呈空心状。大教堂建筑的精致程度和技术水平超过古罗马和拜占廷建筑,其穹顶被公认为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建筑的第一个作品,体现了奋发进取、努力创新的精神。
?
德国科隆大教堂
?
科隆大教堂始建于1248年,一直到1880年建成。其建筑期长达630多年,堪称世界之最。工程规模浩大,至今仍保存着成千上万张设计图。科隆大教堂是德国最大的教堂,以轻盈、雅致著称于世。
?
1164年,德意志帝国皇帝、科隆大主教莱纳德征战意大利米兰时,夺得一件珍贵的战利品──朝拜初生基督的东方三圣王的遗骸,并将之放在科隆。于是,科隆成为继西班牙的圣地亚图、意大利的罗马和德国的亚琛之后最有名的朝圣地。1238年,法国国王从拜占廷皇帝手中购得耶稣受难时戴的荆冠,于是巴黎成为科隆最强有力的竞争者。为保住圣地的地位,科隆主教团决定修建一座世界上最大、最完美的大教堂,来供奉这份遗骸,建筑风格选取当时新兴的哥特式。
?
科隆大教堂占地8 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 000平方米,东西长144.55米,南北宽86.25米。主体部分就有135米高,大门两边的两座尖塔高达157米。大教堂全部由磨光的石块建成,整个工程共用去40万吨石材,加工后的构件总重16万吨,并且每个构件都十分精确,而至今专家们也没有找到当时的建筑计算公式。教堂内部装饰也很讲究。玻璃窗上都用彩色玻璃镶嵌出图画,图画上是圣经故事;堂内还有好几幅石刻浮雕,描绘出圣母玛利亚和耶稣的故事。大教堂四壁上方的玻璃窗用彩色玻璃嵌出《圣经》故事,这些玻璃镶嵌总计有1万平方米。教堂的钟楼上装有5座响钟,最重的圣彼得钟,有24吨。登上钟楼,可眺望莱茵河的美丽风光和整个科隆市容。
?
科隆大教堂保存有珍贵的文物,其中包括成千上万张当时大教堂的设计图纸,成为研究中世纪建筑艺术和装饰艺术的宝贵资料。还有从东方去朝拜初生耶稣的“东方三圣王”的尸骨,被放在一个很大的金雕匣里,安放在圣坛上。这里还有最古的巨型圣经、比真人还大的耶稣受难十字架以及教堂内外无数的精美石雕。
?
科隆大教堂与巴黎的圣母院大教堂和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并称为欧洲三大宗教建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