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八单元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昆曲第2课 昆曲的拯救和保护素材关于保护昆曲的观点?(1)保持昆曲的原生态形式,不能创新。?这种观点认为,昆曲只能演书里有的,不能创新,必须保持昆曲的原生态形式。?(2)昆曲不能创新,早就死亡了。?这种观点认为,昆曲不光具有文学上的价值,无论是《九宫大成南北词官谱》,还是汤显祖的《临川四梦》,都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遗产,但是昆曲还是舞台艺术、是表演艺术,是需要二度创作的艺术,这是由戏剧本体和戏剧功能所决定的。现在我们谁也没有看过舞台上最原生态的昆曲是什么样的,如果昆曲不能改革,不能创新,那它早在几百年前就死亡了。河南开封山陕会馆清代戏台?山陕会馆位于赊旗镇中心,始建于乾隆二十年,嘉庆、道光年间不断扩建,工程历时七十多年,才成为现在的规模。整个建筑占地5 400多平方米,主要建筑物从南至北依次为琉璃照壁、铁旗杆、东西辕门、钟楼、悬鉴楼(戏楼)、万人庭院、东西长廊(看楼)、石牌坊、大拜殿、药王殿、马王殿、春秋楼等。悬鉴楼又称“八卦楼”(因楼顶绘有彩色八卦而得名),创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道光二十一年(1841)重修。戏楼坐南面北,与大拜殿遥相对应。通高约30米,总宽28米,三层重檐歇山顶,黄绿琉璃瓦覆盖。主楼屋脊两面均有大型龙凤牡丹人兽装饰,屋脊正中立高2米三层彩釉陶楼,陶楼两侧饰有对称狮驮宝瓶、八仙人物、海马等。陶楼四角各有一条铁链,下端系四武士固定在楼顶两面。戏楼四周檐下皆置单昂五踩斗拱,上刻奔狮走虎,头雕出牙龙首,柱头科的正侧两面各出九踩三翅计心造斗拱,柱头科、平身科环楼上下皆同。戏楼正面为三开间,有4根40厘米见方的石柱擎托檐顶。外柱高3米,上刻一副草书楹联:?还将旧事从新演,?聊借俳优作古人。?内柱高6米,亦刻一副楹联:?幻即是真,世态人情描写得淋漓尽致;?今亦犹昔,新闻旧事扮演来毫发无差。?台口上悬挂一块深剔透雕、八宝盘镶边的金字巨匾,上书“悬鉴楼”三个大字。其中“悬鉴”两字拓于明末清初太原名士、书法家傅山的字,“楼”字为河南叶县许靖配写。巨匾下的横梁和楣枋上雕刻有《白蛇传》戏曲故事和二龙戏珠、丹凤朝阳等。台面用木板铺成。台基高3米,中间有通道。台口高3.5米,宽12.7米,有木隔扇分隔前后台,隔扇上中悬“既和且平”四字匾额,两侧有上下场门。前台深5米,三面敞开;后台深5.4米。戏楼背后,会馆山门两侧有石狮一对,石狮前面各竖一盘龙旗杆,高耸云端。戏楼两侧为八角腾空、两层起架的钟楼和鼓楼,戏楼东西两面为上下两层的看楼。前面长约40米,宽约30米的庭院,加之东西看楼,拜殿月台可容纳观众万人。过去每逢农历五月十三日祭祀关羽大典之后均要演戏三日,方圆百里内的群众均前来酬神看戏,采购生活和生产用品。?北京清宫漱芳斋戏台?这座戏台位于北京故宫西路重华宫东侧。台基用砖石垒砌,平面方形,周围有木制栏杆,立柱12根,上面为重檐攒尖顶,雕饰极其华丽。戏台天花板上设有天井,台板下面有一口大井。天井可以放下云兜之类的道具。地井经常作为妖魔鬼怪,龙宫水族上下场的通道,还可以安装喷水设备,表现神佛鬼怪斗法变化的场面。?北京清宫畅音阁?这座大戏台位于北京故宫东路,始建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完成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台基高1.2米,总高度为20.71米,其下层寿台面宽三间,进深三间,有柱子12根,相当于普通戏台的9个台面。寿台天花板上有天井3个,台面下有地井5个,地井通后台,中有水井一口。畅音阁对面为阅是楼,上下两层,通常皇帝和后妃坐在下层屋里看戏,上层有阳台也可以看戏。东西北三面都用两层圈楼围绕,宫女内侍或外臣赐宴就都在两侧楼的廊下看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