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7.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素材(人民版07版必修2)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历史:7.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素材(人民版07版必修2)

资源简介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素材
苏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
苏维埃政权建立后,俄国还处在同德、奥匈等国交战的状态。为了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必须迅速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和平法令》,建议各交战国立即停止战争,缔结公正的和约,但英、法、美等协约国断然拒绝和谈。于是,1917年12月3日,苏维埃政权单独同德国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基进行和谈。德国代表在会上提出了从俄国割出15万平方千米土地作为媾和的苛刻条件,列宁说服党内持反对该条件的人接受了这些苛刻条件。1918年3月3日,苏俄同德国等国在布列斯特签订了和约。和约的签订,使苏维埃政权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赢得了和平喘息时间,巩固了无产阶级政权,为以后夺取国内战争的胜利和粉碎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创造了条件。
?
苏俄国内战争(协约国武装干涉苏俄)
?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英、法、美、日等帝国主义国家为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策划、组织俄国境内反革命武装,对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苏俄进行了五次大规模武装进攻。
?
1919年3月初,盘踞西伯利亚的原沙俄海军上将高尔察克,调集40万白卫军,在长达2000千米的东方战线向苏俄红军发动进攻,白军很快越过乌拉尔,占领乌法,逼近喀山,侵入伏尔加河流域。与此同时,英法联合舰队进入黑海,英国干涉军占领巴库。在这危急时刻,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发出“一切为了东线”和“必须全力粉碎高尔察克”的号召,得到人民积极响应,大批党团员带头奔赴前线。6月初,红军解放乌法,8月,解放乌拉尔,击败捷克叛军。11月14日,攻占高尔察克老巢鄂木斯克,高尔察克率残部东逃,年底在伊尔库茨克被活捉(次年2月被处决)。
?
正当东线战事激烈时,1919年6月底盘踞高加索的邓尼金白军开始北犯察里津。这时,列宁又发出“大家都去同邓尼金作斗争”的号召,斯大林奉命到南方战线加强领导,红军主力也由敌人后方调至奥寥尔、沃罗涅日前线,准备发动反攻。红军在南线连战连捷,收复大片失地。1920年2月初,红军已将邓尼金白军主力全部歼灭,邓尼金逃往国外。帝国主义组织的第二次武装进攻被粉碎。
?
在高尔察克和邓尼金发动进攻时,尤登尼奇白军也于1919年5月中旬,向彼得格勒发动进攻。为制止尤登尼奇进攻,俄共(布)中央迅速调集兵力,先平息内部叛乱,接着于6月下旬转入反攻。11月,尤登尼奇白军被彻底击溃,退往爱沙尼亚。
?
在连续两次失败后,帝国主义帮助以华苏斯基为首的波兰地主政府武装了74万人的军队,组织发动了第四次大规模武装干涉。1920年4月,波兰军队入侵乌克兰,5月初,攻克基辅。图哈切夫斯基率领西方战线红军反击波兰入侵军,解放了白俄罗斯。
?
南方战线,由伏龙芝指挥的红军对弗兰格尔军队发动反击。10月底,红军在克里木半岛别列科普地峡北部围歼白军10万人。11月,红军突破白军防线,攻占刻赤,控制整个克里木半岛,帝国主义第五次武装干涉彻底失败。
?
到1920年底,苏俄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基本结束。1922年10月,占据远东部分地区的日本干涉军也被驱逐出苏俄国土。
?
喀琅施塔得海军兵变
?
喀琅施塔得海军基地位于圣彼得堡附近的科特林岛上,1703年该岛上的要塞与海军基地和涅瓦河口的彼得保罗要塞及海军造船厂同时开始建设,这是彼得一世用以掩护涅瓦河口的防御体系的一部分。喀琅施塔得海军基地和圣彼得堡成犄角之势,互相掩护,在北方战争、克里木战争、两次世界大战中多次成为俄罗斯波罗的海舰队的庇护所,也多次保卫了圣彼得堡的安全。
?
国内战争结束以后,苏维埃政权在1920年决定进一步强化土地国有制和对农民余粮扩大实行无偿征集,这种继续推行的激进政策,终于使农民的不满从政治上被激烈地引爆了,在喀琅施塔得发生了兵变。参加兵变的士兵,多数是参军不久的农民。他们占领了波罗的海舰队司令部和喀琅施塔得要塞。直至3月18日,兵变才被镇压下去。
?
喀琅施塔得兵变说明,经济危机已经转化为极其严重的政治危机。正是这次兵变使列宁认识到,布尔什维克党的农业经济政策存在重大错误,必须果断地根本扭转。列宁当时告诉党:“农民曾经不得不去挽救国家,无报酬地缴纳余粮,但是它现在已经经受不住这样的重担”。
如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
?
对于“战时共产主义”的评价,历来存在着种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是超越了客观历史阶段的“十足的农业社会主义”,是旧俄国封建专制主义长期统治的结果。布尔什维克党在战时共产主义时期采取的办法是完全错误的,是由于党的一些领导人为热情的浪潮所激动,试图用无产阶级的国家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分配。
?
另一种相反的观点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超越了客观历史阶段,而是战时客观现实的反映和需要,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保全了社会最主要的生产力──工人和广大劳动群众,保全了遭受战争破坏的工业,为恢复生产保全了前提条件。战时共产主义不是农业社会主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动员了全国的人力、物力供应前线,保证了战争的胜利,从而保卫和巩固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成果。
?
第三种观点认为,如果否定战时共产主义的历史作用,把它看成是造成当时种种灾难性后果的根源,是离开了历史的分析。他们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有两个不同的阶段。前期从1918年6月到1919年底,主要为了适应战争需要。后期从1920年到1921年初,此时才把适用于战争环境的特殊措施,用来进行经济的恢复和建设,以便“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有人认为,由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阶段不同,因而它具有双重性。一方面,这些措施产生于战争环境下,使国家能够集中人力、物力,保证了战争的胜利;另一方面,由于当时的领导人企图借助这些措施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最终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引起了群众的强烈不满和造成了生产力水平的下降。
?
“战时共产主义”反映了列宁“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吗?
?
国内学术界流行着一种观点,即认为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原因之一是列宁存在着“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由于他持这种思想,所以才领导俄共(布)和苏维埃政权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或者说“战时共产主义”的事实反映了列宁持“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如有的论著提出:“余粮收集制的实行,既有战争的需要又有走向社会主义的考虑。”
?
另一种观点认为,列宁的这些论断不能证明他持“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不能证明所谓“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是导致“战时共产主义”的原因。其理由是:第一,从十月革命时期到国内战争时期,列宁并没有领导党和政府制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和方针。第二,考察十月革命以后列宁思想和实践演变的历史过程,找不到列宁产生“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思想产生的根源。第三,国内战争时期列宁有关论断的精神与“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截然不同。
?
关于新经济政策的渊源
?
1921年初,苏俄由战时共产主义转入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是一种“即兴之作”,还是有其理论渊源?对于这个问题国内外学术界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
1.第一种观点是危机说,认为国内战争和战时共产主义造成了政治经济危机,新经济政策是作为反危机纲领而出现的。
?
2.第二种观点认为,新经济政策不是“应景之作”,而是有其理论基础,是对列宁1918年春天的理论的运用和实践。
?
3.第三种观点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之路和临时性的反危机纲领的混合产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