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3.3《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素材(人民版07版必修2)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历史:3.3《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素材(人民版07版必修2)

资源简介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三节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素材
1.经济特区是怎样建立的?
?
思想准备:
?
(1)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从粉碎“四人帮”以后到经济特区正式创办,邓小平对有关引进外资、利用外资、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等问题,作出多次论述,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与时代特征结合。1987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着重强调:“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我们不仅因为今天的科学技术落后,需要努力向外国学习,即使我们的科学技术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也还要学习人家的长处。”(《邓选》第2卷第91页)
?
(2)吸取国外经济发展的先进经验。1978年10月22日至29日,邓小平访问日本,11月5日至14日,邓小平到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访问。世界现代科技的发达和各国利用外资带来的经济迅速发展状况,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邓小平在1979年10月的一次讲话中说:“我到新加坡去,了解他们利用外资的一些情况。外国人在新加坡设厂,新加坡得到几个好处:一是外国企业利润的百分之三十五要用来交税,这一部分国家得了;一个是劳务收入,工人得了;还有一个是带动了它的服务行业,这些都是收入……我认为现在研究财经问题有一个立足点要放在充分利用、善于利用外资上,不利用太可惜了。”(《邓选》第2卷第199页)
?
政策指导:
?
(1)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期间,邓小平最早的提出了建立经济特区的思想,他说:“可以划出一块地方,叫特区。陕甘宁就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要你们自己搞,杀出一条血路来。”1979年7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正式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市划出部分地区试办特区,当时称“出口特区”。
?
(2)1980年3月,中共中央在广州召开广东、福建两省会议,提出将“出口特区”定名为“经济特区”。同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出4号文件,正式定名为“经济特区”。
?
(3)1980年8月,五届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决定:批准国务院提出的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的厦门建立经济特区。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完成了设置特区的立法程序。
?
(4)1981年7月,中共中央批准的广东、福建两省经济特区工作会议纪要中,规定了办好经济特区的10条政策措施。
?
(5)1982年3月,中共中央批转的广东、福建两省座谈纪要,指明了特区的发展方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就特区建设和发展所批发的一系列文件和会议纪要,规定了政策措施和发展方向,从而保证了经济特区工作的顺利开展。
?
2.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
(1)多层次全方位性。从1978年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的领域已逐步扩大到包括5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港口城市、3个三角地带、2个半岛、32个经济技术开发区、28个沿江城市、13个边境城市、52个国家的高薪技术开发区、13个保税区、11个国家旅游度假区,初步开放了900多个市、县。这样,一个由沿海—沿江—沿边—内陆,梯次推进的多层次全方位格局基本形成。
?
(2)宽领域性。90年代后,我国政府鼓励扩展外商投资领域,使对外开放扩展到基础设施等诸多方面。并允许外商外资进入第三产业,进入仓储、运输、贸易、房地产等部门,金融、商业、保险等领域的开放也在积极有步骤的进行。
?
3.经济特区
?
一个主权国家或地区在交通便利、条件合适的地方,划出一定的区域,在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开放的特殊政策,用优惠的方法、吸引外资,引进技术,从而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的特殊经济区。经济特区最早出现在意大利。1547年,意大利在热那亚湾的里窝那设立“自由港”。以后其他国家相继出现了自由贸易区、自由工业区、科学工业区、保税仓库区、自由关税区、自由边境区、促进投资区等不同形式和特点的特区。我国特区和世界经济特区相比,具有的共性:1.特区的经济性;2.政策的特殊性;3.特定区域的隔离性;4.经济活动的开放性。我国目前有5个经济特区:即深圳特区、珠海特区、汕头特区、厦门特区和海南特区。
?
4.经济技术开发区
?
1984年开始在我国沿海开放城市内设立的以发展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的特定区域。其目的主要是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集中吸收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兴办生产性企业和科研机构,发展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发挥四个窗口(即技术窗口、知识窗口、管理窗口和对外政策窗口)的作用。在开发区内对投资者实行某些类似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区内的经济成分以中外合作、合资和外商独资企业为主。企业一般技术水平较高、工艺先进、管理科学、产品有较强的竞争力。目前各沿海开放城市已不同程度的筹建或建成了一些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些地区大多是濒临港口的新开发区,多以老市区为依托,发展港口加工工业较为有利。其基本特点是:1.资金来源以外资为主;2.经济成分以“三资”企业为主;3.产品结构以工业为主;4.产品以外销为主;5.经济机制以市场调节为主。
?
5.沿海经济开放区
?
为了扩大对外开放,改善外商来华投资环境,1984年4月,中央决定把14个沿海港口城市作为对外开放城市,把海南岛作为对外开放区。使我国沿海地区的对外开放由四个经济特区扩大形成为南北全线的战略布局。1985年1月,中央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漳、泉、厦三角区等三个地区开辟为经济开放区,随后又扩大到山东、辽东两个半岛、从而形成了一个沿海开放地带。1988年4月,中央决定进一步扩大我国沿海开放区的范围,共140个市、县,其中包括杭州、南京、沈阳三个省会城市。至此,我国沿海开放地带显著扩大,市、县增加到288个,面积增加到32万平方千米,人口增加到1.6亿。这些开放城市和经济开放区,连同特区形成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使我国东南部沿海已经形成了“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县—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的对外开放格局。
?
6.外向型经济
?
分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外向型经济是指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贸易、技术、资本、劳动力等方面的经济交流活动。狭义外向完全型经济主要是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出口创汇为主要目标的经济活动。由于不同国家、地区和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等各异,因而外向型经济也各有不同特点。国际上的外向型经济,按其商品、资本、技术与资源的运用情况,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1出口导向型。即出口总值在国民经济总值中占据重要的比重。包括初级产品出口导向型和深加工产品出口导向型两种。如韩国、台湾。2资本贸易型。除了出口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外,更重要的是资本国际化。如美国、日本。3完全外向型。贸易、外汇、金融完全国际化,基本上没有贸易保护主义,国际货币兑换自由,资金进出自由。如香港。80年代我国大力发展的外向型经济属狭义范围的经济活动,其基本形式是以进口替代与出口替代相结合,并以出口替代为主;其产业结构是以工业为主;资金利用是以外援为主;产品以外销为主。
?
7.高技术企业
?
从事以光电技术、人工智能为主的信息技术;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为主的生物技术;以超导材料、人工定向设计材料为主的新材料技术;以核聚变能、太阳能为主的新能源技术及以深海采掘、海水利用为标志的海洋开发技术等高技术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和经营的企业。其特点是:1.技术密集与知识密集。其从业人员具有高水平的知识技能,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占较大比例;2.研究开发费用在销售总额中所占比例较高;3.产品面向世界市场;4.区域密集。高技术企业往往集中在一些智力密集的特殊区域内,比如美国加州的“硅谷”;5.高风险。由于高技术的复杂性、尖端性、发展变化的迅速性以及高技术领域内异常剧烈的竞争,高技术企业往往要承受比普通企业大得多的失败风险,而它一旦成功,所获得的效益却是巨大的。
?
3.学术观点
?
我国东西部差距产生的原因
?
我国学者提出了多种观点,概括起来有七种。
?
第一是体制说,代表者是厉以宁。他认为计划体制是导致中西部地区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
?
第二是投资政策说,代表者是毛惠辉。他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投资政策均向东部倾斜。
?
第三是人口素质说,代表者是王小强、白南风、王晋德。王、白二人强调的人的素质是“特指人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的素质”。即西部地区人们缺乏商品经济意识和能力。而王所指的人口素质是人口教育水平,他认为受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
第四是宏观说,代表者是陈士能。他认为导致东西部地区差距的原因有三个:一是我国历史上的生产力布局一直就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二是按照国家产业垂直区域分工布局,加工主导型产业集中在沿海地区,资源开发型产业大部分在西部地区,这种分工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基础产品的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致使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部分效益外流。而东部沿海发达省区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使得具有超前试验领先一步的优势。
?
第五是多因说,代表者是陈栋生、魏后凯、陈耀、刘楷等。他们认为东西差距拉大的原因有四个:一是自然地理条件与发展起点。二是渐进式市场化市场转变,导致要素资本的单向流动(从西部流向东部)、基础产品价格改革的滞后(初级产品低价输出、制成品高价输入导致价值净外流)、非国有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导致东西部经济发展速度的差距)、地方政府行为方式的差异(东部地区地方政府敢于放权,而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坚持控制)。三是开放政策的区域推进,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优惠政策、出口地缘条件等,均集中在东部地区。四是产业结构效应及资源转换效率,即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落后(第一产业西高东低、第二产业东高西低、工业结构东轻西重)、西部农村工业化进程落后、西部资源转换效率低。
?
第六是基础建设落后说,代表者是田江海。
?
第七是双重转型说,代表者是宦国渝。他认为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落后的主要原因:一是发展模式仍然是以重工业为主,而东部地区则是以轻工业为主。二是西部地区市场化程度发育低,而东部地区市场化程度发育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