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浠水实验高中2018年秋季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分数:100分 时间:60分钟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时间 60分钟,满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周灭商后,以崭新的政治风格实行统治,“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形成这种政治风格的制度基础主要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2.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得提出“领地国家”和“税收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个来源:一个是自己领地上的收入,一个是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无权对诸侯领地直接征税。根据这一定义,中国古代王朝中属于“领地国家”的是( )A.西周 B.秦朝 C.唐朝 D.清朝3.有史学家说:“且异姓之国,非宗法所能统者,以婚媾、甥舅之谊通之。于是天下之国,大都王之兄弟、甥舅,而诸国之间,亦皆有兄弟、甥舅之亲。周人一统之策,实存于是。”这主要反映了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A.神权与王权结合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C.婚姻成为控制同姓诸侯国的主要手段 D.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4. 下表反映的是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对其解读正确的是等级 乐队 乐舞王 四面 八佾诸侯 三面(缺北面) 六佾卿大夫 二面(缺北和东) 四佾士 一面(只有南面) 二佾A.反映了分封制度与宗法体制互为表里 B.以礼乐形式规范贵族内部的等级关系C.说明周王重视宫廷乐舞的差别化管理 D.通过礼乐等级形成了权力的高度集中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写道:“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其中论及的制度变化是( )A.分封制→郡县制 B.三公制→三省制C.世袭制→禅让制 D.封国制→行省制6.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种“社会政治大转型”主要是指( )A.从土地国有到土地私有 B.从分封制到郡国制C.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 D.从分封制到中央集权制7.作为一位有作为的帝王,汉武帝在政治体制上形成了两个官僚系统:一个由大将军、尚书等组成的中朝(又称内朝或内廷),是决策机关;一个以丞相为首的外朝,是政务机关。这一局面的形成( )A.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B.促使了官僚政治的基本形成C.限制了权臣对皇权的威胁 D.避免了帝王暴政局面的出现8.某学者研究了古代中国政治从“三公九卿”发展到“三省六部”的历史,认为古代中国政治有了一定的“现代属性”。其主要依据是( )A.部门有所精简、名称得到更改 B.三省体制下,大臣议政可以集思广益C.皇室事务逐渐从政府部门剥离 D.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提高行政效率9.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 )A.公平竞争 B.以文治国 C.分科考试 D.学而优则仕10.(2016·安徽部分示范高中联考)下图信息反映了明成祖时的内阁( )A.是对抗皇权的文官集团的代表 B.实为皇帝顾问的特定秘书机构C.成为中央政府运转的中枢机关 D.实为皇帝幕僚的最高决策机构11.史学家钱穆指出:“军机处不过是皇帝御用的秘书,实实在在只是皇帝的一个‘南书房’。”其意是指( )A.中央对地方控制减弱 B.南书房参与机要事务C.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D.军机处决策重大事务12.鸦片战争后英国提出了“协定关税”,19世纪末日本提出“在华设厂”,其共同点是( )A.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B.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C.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D.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创造有利条件13.(2017·慈溪学考评估)近代某条约规定:“现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之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一、湖北省荆州府沙市;二、四川省重庆府;三、江苏省苏州府;四、浙江省杭州府。”据此判断该条约( )A.客观上引发了义和团运动 B.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的统治工具C.导致列强开始对华资本输出 D.刺激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14.(2017·普陀学考满分练)“以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这一条款应当出自于(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15.清政府甲午战败后割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1895年5月日军在台湾北部登陆。台湾军民的反应包括( )①发布檄文,“愿人人战死而失台,绝不拱手而让台”②爱国志士邱逢甲、徐骧组成义军 ③刘永福领导黑旗军誓师抗日 ④在大甲溪地痛击日军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16.“高粱叶子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鬼子兵。先占火药库,后占北大营。”这一歌谣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影响是( )A.东北沦为日本殖民地 B.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C.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D.华北日益殖民地化17.李宗仁将军在回忆录中说:“捷报发出后举国若狂。京沪沦陷后,笼罩着全国的悲观空气至此一扫而空,抗战前途露出一线曙光。……经此一战之后,几成民族复兴的新象征。我军得此鼓励,无不精神百倍,各处断垣残壁之上,都出现一片欢乐之情,为抗战发动以来的第一快事。”该战役发生在下图中的(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18.“一直把中国当成未开化的落后民族、而不以为战争对手的日本军国主义者,怕是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散漫且分裂的中国人……在应对现代侵略战争的这种组织力日渐形成的过程中……一步步开始迈入了现代国家的行列。”这表明中国的抗日战争( )A.促成了国共两党的合作 B.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C.使中国走向现代民族国家 D.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19.无产阶级革命家吴玉章为纪念辛亥革命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廿世纪初零五年,东京盛会集群贤。”诗句描述的事件应是( )A.中国同盟会成立 B.武昌起义爆发C.中华民国诞生 D.清帝下诏退位20.公元1912年1月2日,孙中山发布《改历改元通电》:“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孙中山改历改元的深层原因是( )A.破除专制制度给人的思想束缚 B.与国际接轨的时代需要C.彰显炎黄子孙共同的民族诉求 D.“反清复明”的政治需要21.下列各项对下侧漫画所反映的历史事实准确解读的是( )A.1898年开始维新变法 B.1911年武昌起义成功C.1912年颁布《临时约法》 D.1916年袁世凯暴毙22.多数史学家认为,就历史任务而言,辛亥革命是“未完成的自由民主革命”。“未完成”是指( )A.未能推翻清朝的统治 B.未能彻底结束君主专制制度C.未能使中国走向富强 D.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23.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罗家伦说:“自从受了‘五四’这个大刺激以后……无论是谁,都觉得从前的老法子不适用,不能不别开生面,去找新的,这种潮流布满于青年界。”由此可以看出五四运动最直接的影响是( )A.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B.促进了中国教育的改进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24.《纽约时报》某驻华记者在回忆录中述及“广州聘请苏联顾问”,“武汉群众集会庆祝胜利”,“上海的英、美、日租界忙着增兵助防”,“攻克南京”、“北京周边战事连连”等。这些情形出现于( )A.辛亥革命时期 B.五四运动时期 C.国民革命时期 D.全面抗战时期25.李德在《中国纪事》中写道:“1934~1935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完全同外界隔绝,此事造成的后果尤其严重。他们从国际共产主义工人运动那里,具体地说就是从共产国际方面,既不能得到忠告,也不能得到帮助。”而这产生的实际后果是中国共产党( )A.开始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 B.放弃了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C.撤销了毛泽东在红军中的领导职务 D.背离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共50分,其中31题24分,32题26分)31.观察下面两幅反映中日关系的图片,结合图片提供的信息回答问题。图一 1895年日本马关 图二 1945年中国战区受降仪式(1)两幅图片分别反映的是哪两个重大历史事件?(6分)(2)造成图一、图二两种不同场景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14分)(3)从图一到图二,你认为近代日本的发展与战争的关系是怎样的?对今天中国的发展有何启示?(4分)32 (22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务使天下共享天父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妇女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废除买卖婚姻、买卖奴婢,禁止娼妓;后宫妃嫔也设立职务。太平天国颁布了一套“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的礼制,从天王到普通士兵,等级森严。诸王出行,“凡朝内军中大小官员士兵,如不回避,冒冲仪仗者,斩首不留”。材料二 下图是中华民国纪念明信片材料三 红色革命根据地形势图请完成:(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太平天国运动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有哪些?(8分)(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材料二蕴涵了哪些重要的历史信息?(6分)(3)材料三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找到了怎样的革命道路?其影响如何?(8分)(4)综合上述材料和有关问题,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哪些重要的认识?(4分)高一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1-5 AABBA 6-10 DCCAB 11-15 CBDDD 16-20 ACCAA 21-25 CDCCA [答案]31 (1)图一:中日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图二:抗日战争中中国胜利,日本投降。(6分)(2)图一:清政府腐败无能,避战求和,不敢发动人民群众;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国力强盛,但国内市场狭小,统治者急需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于是发动了一系列对华侵略战争。(6分)图二:中国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全民族抗战;日本发动的是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互相支持。(8分)(3)日本以“战”兴,以“战”衰。中国应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6分)32.参考答案:(1)进步性: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主张实现男女平等。局限性:绝对平均分配方案违背社会发展潮流;没有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8分)(2)中华民国成立,确立民主共和政体;清帝退位,结束君主专制政体。(4分)(3)道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或井冈山道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直接影响:使中国革命道路发生了重大转变,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提供了条件。深远影响: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创建新中国奠定了基础。(8分)(4)认识: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由于其阶级局限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只有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才能领导人民取得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如答其他且言之有理,同样正确) (4分)PAGE - 9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