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活动的有效性策略研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活动的有效性策略研究

资源简介

初中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活动有效性策略研究
[摘要]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使课堂焕发出教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学情分析是有效教学活动的基础。符合学情的教学活动是高效的。学习任务、学习目标的科学性与适切性是激发学生有效学习的前提。教师应该把握好本学科的学科特点,立足于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学科素养来设计学生活动。恰当利用课堂评价,能使学生活动有效性持续。
[关键词] 学生活动的有效性 分析学情 科学的目标 学科特点
学科能力 恰当评价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每一节课所处的具体情况和后面的过程都不相同,每一节课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再上一遍。因此,必须研究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通过能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行为的教师教学行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使课堂焕发出教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实现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下面就笔者的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准确分析学情,是提高学生活动有效性的基础
教师备课活动的重点不在于研究课程标准或教材,而在于研究学生,研究学生的已知与未知,研究学生的认识与情愿发展要求,研究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变化。
教师首先要了解全班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接受能力、学习态度、知识基础,还要掌握个别学生的兴趣、爱好、注意、记忆、理解能力、知识水平等,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目中有人,心中有数。
仅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状况够不够呢?显然是不够的。学习不仅受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技能水平制约,而且还受学生的认知风格、能力状况等影响。因此,分析学生状况应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
我们应尽可能从学生的“已知”、“未知”、“能知”、“想知”和“怎么知”等五个方面全面分析学生情况。
1.学生的“已知”。这里的已知是指学生已经具备的与本节内容学习相关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等,明确这点很重要,它决定着学习起点的定位。例如: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教学前,教师知道学生已经学习了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辛亥革命这些与本课的内容,教师可以作为教学资源加以利用。
2.学生的“未知”。“未知”是相对“已知”而言的,它包括学习应该达到的终极目标中所包含的未知知识,而且还包括实现终极目标之前,还要涉及学生所没有掌握的知识。
3.学生的“能知”。“能知”就是通过这节课教学,所任教班级的学生能达到怎么样的目标,它决定了学习终点(即学习目标)的定位。这是因材施教的基础。又如: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教学前,教师能作出这样的分析判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利用《南京条约》、洋务运动、《马关条约》的相关内容,分析出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初步发展的原因
4.学生的“想知”。所谓“想知”,是指除教学目标规定的要求外,学生还希望知道哪些目标以外的东西(注:学生学习中,往往会通过提出疑问来体现“想知”。当然,学生的“想知”可能会超出教学目标或者学生认知水平。如果真是如此,课堂教学可不与拓展,但建议给学生一个提示性的交待)。
5.学生的“怎么知”。“怎么知”反映学生是如何进行学习的,它体现学生的认知风格和学习方法、习惯等。
学情分析是有效教学活动的基础。符合学情的教学活动是高效的。因而产生以下原则:1.教学活动要符合学生的成熟度;2.教学活动要符合学生的经验背景;3.教学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机水平。
学情分析是一个贯穿整个教学的过程,而不仅仅体现在教学开始前。 它需要教师有正确的学生观和丰厚的教学积累。
二、确立科学合理的目标、任务,是提高学生活动有效性的前提
学习任务、学习目标的科学性与适切性是激发学生有效学习的前提,任务目标不合理、无价值,不会引发学生的兴趣,也不可能有效实现成功的教学。
首先任务、目标要明确具体。要明确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怎么去学。其次,任务与目标应该是具体而科学的,是有意义、有价值的科学命题,是合理的要求,是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符合传承人类文明需要的要求。再次,任务与目标又应该是有生命力的,即适应学生知识能力准备基础的,是学生感兴趣、有挑战性的,而不是简单重复,也不应距离学生生活经验过分遥远。教师应切实把握好课堂教学的深度,挖掘教材中的智力因素,确立切实有效的目标,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
值得强调的是,教师要重视每节课所要达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我们在对一节课的设计中,就是要明确这一节课我们要让学生体会到一种什么样的情感,达到一种怎样的价值观,这是一节课的灵魂。与传授的知识相比较,这一点显得更重要,因为知识靠老师教是不可能教完的,知识还有遗忘,但情感不容易遗忘,只要我们想办法去寻找这样的点,就有可能唤醒他们的心灵,至少可以引发他们对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能够有效的参与学习活动。
三、突出“学科特点”、培养“学科能力”,是落实学生活动有效性的关键。
教师如能引导学生立足课堂,立足文本,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增强感知、理解、分析等能力,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这也就是课堂有效性的体现。历史教师可以
1.关注学生的知识现状,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教师按照温故而知新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去解释和分析历史现象和社会现象”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影响时,可以这样连续追问:辛亥革命的哪些内容对民族工业产生了影响?辛亥革命使当时民族工业的受到了哪些具体影响?通过这样的追问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火花,迫使他回顾所学过的知识,去找印证。从而落实了“学科能力”,体现了学科特点,实现了教学目标。
2、培养对比分析的能力,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积极引导学生对相关历史事物进行比较,调动学生的思维,加深印象。可以古今、中外对比。例如:通过指导学生对比唐朝与清朝的对外交往政策和结果的不同,让学生体会到“开放带来繁荣兴旺,封闭导致落后挨打”。从而认识理解当今我国改革开放的正确性和必然性。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3、有效地指导自学方法。先通过老师的方法指导示范,让学生举一反三,进行实践操作,利用好“归纳学法”,让学生多次自我归纳学法。经过多次反复训练,逐步掌握自学方法。从而实现学生有效学习方式的改变。最终做到“教”是为了“不教”。例如: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教学中,教师先在引导学生分析民族工业“形成时期”的特征表现以及成因之后,大家一起归纳小结分析方法。然后,让学生按照这种方法,自己独立去分析民族工业在后面三个时期的发展情况。这样,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又体现了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有效性。
四、恰当利用课堂评价,是学生活动有效性持续的保障。
教师应该善于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态度情感。教师用赏识的评语给学生以反馈,会诱发学生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不断激活思维的细胞,使学生在幸福快乐的心境下学习,学习的效率会大大提高。
如请学生回答问题时,应该用鼓励性、期望性的语言;学生回答正确时,应该用肯定性、赞扬性的语言;学生回答不对时,应该用谅解性、引导性的语言。这样的语言就比较容易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赞许的点头,会心的微笑,亲切的抚摸,赞美的手势等都可表达教师对学生的爱心和善意,使学生有被重视感和被关怀感。学生更加愿意参与教师组织的学习活动。
教师还应该灵活多变,采用多种多样的评价激励形式,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例如,我在8年级历史《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教学时,针对本课内容较为空洞抽象,事件跨度大,跳跃性强,学生对于近代的民族工业发展了解很少,教学内容与农村学生的生活经验距离远这一学情。我一上课,就引入了小组竞赛的评价机制,采用记分评价4个组,看哪一组回答最积极,得分最高。结果,绝大部分学生都积极地参与相对于他们较为枯燥的分析活动。学生热情很高,争当第一。
成功的课堂需要精心的设计,它是课堂教学精彩生成有效性的前提,但并不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唯一要求。课堂教学是动态的,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整合乃至放弃原有的教学设计,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法,使静态的设计变成动态的、富有灵活性的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课堂教学的本质与好课评价问题》北京教育科学研究所 文 吉吉
2、《提升课堂有效性的十大教学技能 》 余文森
3、《无效、低效到有效、高效——当前课堂教学改革走向》 余文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