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总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历史总复习

资源简介

中国现代史部分
中国现代史:中国现代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历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以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为标志,分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和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以后)两个阶段。1949—1956年是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1956—1966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66—1976年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时期 ,1978年至今是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筹建新中国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①时间、地点:1949年9月 北平
②内容: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新中国的名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确定国家的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确定了首都、国旗、国徽、国歌;新中国采用公元纪年;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③作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2)成立新中国 ——开国大典
①准备:1949年10月1日下午2 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朱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②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下午3 时,北京 30 万军民齐集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庄严想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并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当新中国第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升起时,54门礼炮齐鸣28响,人们以无比喜悦的心情欢庆新中国的诞生。
③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伟大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伟大胜利,标志着中国人民受奴役受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中国历史从此揭开了新的篇章;
新中国的成立,也是 20 世纪世界的伟大的事件之一。它沉重地打击帝国主义,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巩固
(1)西藏和平解放
①背景: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军继续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为解放尚未解放的国土,实现全国(大陆)统一,解放军向青藏高原进军。
②过程:1950年秋,人民解放军向青藏高原进军;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 ;人民解放军进抵拉萨,西藏和平解放。 ③意义:实现了祖国大陆的统一。
(2)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①背景:当时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为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为争取农村广大群众,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②经过:1950年6 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土地改革运动在全国农村展开。到1952 年底全国大陆除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三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
③意义: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走向恢复和发展。
(3)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①背景: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随即打着联合国的旗号,指挥“联合国军”入侵朝鲜。同时派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公然干涉中国内政 ;美军越过“三八线”打到鸭绿江边,把战火烧到了中国的国土上,新中国的安全面临严重威胁;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向政府中国政府发出请求。
②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③概况: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彭德怀司令员的率领下,开赴朝鲜战场,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军。在中朝人民军队的抗击下,1953年7月,美国最终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④英雄人物:用胸膛堵住敌人枪口——黄继光 ,视纪律重于生命——邱少云
——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⑤意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不仅保卫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也保障了我国的安全;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新中国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⑥抗美援朝精神 2000年10月25日,江泽民主席在首都各界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志愿军指战员始终发扬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以及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这就是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1953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公布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概括为一化、三改造)
(2)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年)
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的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
结果:到 1957 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指标都大幅度超额完成。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基本形成,青藏高原上的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武汉长江大桥提前建成。
(3) 三大改造的完成 (三大改造指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①途径对农业、手工业改造的途径:走合作化道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途径:以加工订货为主、向公私合营过渡。
②结果及其历史意义:
①结果:到 1956 年底,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②意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1)、中共八大——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①召开时间、地点、地位: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②会议内容大会明确指出,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基本建立,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当前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③意义: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成为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就。这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产生的严重失误
①总路线的提出:1958 年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其正确度的一面是反应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过分强调了主观能动性,忽略了客观经济规律,导致“左”倾错误泛滥。
②严重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大跃进”主要目标:盲目求快,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速度 。大跃进在工业方面的表现是:钢铁产量指标的不断提高,全国掀起了全民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 ;大跃进在农业方面的表现是:对农作物产量的估计严重浮夸。
人民公社化运动,生产发展上的高指标和浮夸风,推动了生产关系方面急于向所谓的高级社过度,在大约进的高潮中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办起人民公社,要“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人民公社特点:“一大二公”,一大是规模大,二公是公有化程度高,它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使农村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对发展农业生产没有好处。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带来的严重后果:由于违背客观经济规律,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错误泛滥,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国家和人民遇到建国后从未有过的经济困难。
为什么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中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经济建设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有它所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生产力度发展也需要有积累的过程;党对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估计不足,对掌握经济规律和可续知识的重要性也认识不足;全党普遍缺乏领导大规模经济建设的经验,使探索过程中出现严重失误。
3、“文化大革命”
(1)开始标志:1966年5月16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
(2)“文化大革命”迅猛发展: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召开,毛泽东发表《炮打司令部 —— 我的一张大字报》, 八届十一中全会后,全国掀起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狂潮,矛头直指刘少奇、邓小平。
(3)一月革命和全面内乱。1967年1月6日,以王洪文为首的“上海工人革命造反总司令部”等造反组织在江青、陈伯达、张春桥等策动下召开“打倒上海市委大会”,夺了上海市委的权,这就是“一月风暴”。1月8日,毛泽东表示支持并号召夺权,全国内乱由此加剧。
在“文化大革命”中形成的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阴谋夺取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权,在林彪、江青的诬陷下,刘少奇被加上“叛徒、内奸、工贼”的罪名开除出党,不久刘少奇含冤病逝,这是“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一起冤案。
(4)“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标志:1976 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采取果断措施,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
(5)“文化大革命”性质
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6)“文化大革命”危害
①国家政权遭到严重削弱,民主与法制被严重破坏。
②国民经济发展缓慢,工矿交通企业长期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人民生活水平基本没有提高
。③“文化大革命”对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严重摧残,阻滞了全民族为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④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拉大了。
(7)“文化大革命”的教训
“文化大革命”是错误理论指导下的错误实践,它留下了永远不应当重犯这类错误的深刻教训,从反面为党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历史借鉴。
4、20纪五六十年代的创业英雄
在1956——1976年这20年曲折探索的历程中,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仍在向前迈进,国民经济不断调整并且得到发展,国防科技核工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创业年代里涌现出大批行进人物,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前进和发展历程中的宝贵财富。
(1)“铁人”——王进喜。
建国初期,在开发大庆油田的过程中,不怕困难,知难而上,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为我国摆脱贫油国面貌做出突出贡献。
大庆精神
“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独立自主、自立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讲求科学、‘三老四严’(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做老实事;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的求实精神;胸怀大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
(2)“两弹元勋”——邓稼先。
他在艰苦的环境下成功的为中国造出了第一枚原子弹和第一枚氢弹,为我国的核武器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被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
(3)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
他是河南兰考县县委书记,忍着病痛与兰考县干部群众一起与自然灾害进行顽强的斗争。他是党的好干部、好党员。他不为名、不为利,不怕苦、不怕死,一心为革命,一心为人民,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焦裕禄同志是我们永远学习的好榜样。
(4)人民的好战士——雷锋。
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自己旺盛的青春全部献给了党,献给了人民。毛泽东主席1963年3月5日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他的高尚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必将在我们青少年一代身上不断发扬光大,他那不可磨灭的美好形象,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我们应该学习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为社会主义奋斗的精神、艰苦创业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三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的春雷
(1)背景
政治上:“左”倾错误依然在国内占有主要地位。经济上:出现了徘徊中前进的局面。思想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最后确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也为开创改革开放的新局面作了思想准备。
(2)时间、地点:1978年12月,北京
(3)内容
思想上: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上: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组织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4)意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重新确立了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中国结束了文革后两年来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中国历史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经过30年的不懈奋斗,我们胜利实现了我们党提出的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战略目标,正在向第三步战略目标阔步前进。30年的伟大成就,为我们党、我们国家、我国人民继续前进奠定了坚实基础。实践充分证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意义和深远影响,已经、正在并将进一步在党和国家事业蓬勃发展的进程中充分显现出来。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背景
为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安徽凤阳小岗村率先开始,1982年以后包产到户的春风吹变了中国农村)
(2)形式
“包产到户”这一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
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由农户长期承包集体所有的土地,其收成在完成上交给国家和集体的任务后,剩余的归农户所有。
(4)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意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明确了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关系,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空前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和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注: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国有企业改革成为重点;方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内容:扩大企业自主权,加强了企业责任制,将企业推向市场,朝着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目标迈进。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实行对外开放
(1)对外开放的开始
1979 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 1980 年,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
(2)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建成功,坚定了党中央进一步对外开放的信心。1984年,国家决定再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从1985年起,又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批准海南建省并成为经济特区(海南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1990年,又作出了开发与开放上海浦东新区的决定。开放区逐步向内地发展,在边疆省区也设立了一批开放城市。从而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3)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① 经济特区成为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的前沿地区;
② 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③它可以增强同国外的经济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利于人才的培养,有利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快更好地发展;同时也有利于世界了解中国,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
④也为中国进一步的扩大开放积累了经验,有利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4)对新中国与旧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认识
实行对外开放是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新中国对外开放是是建立在维护国家主权、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发展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是加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其目的是加快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旧中国的“开放”则建立在不平等条约的基础上的,尽管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它是为外国侵略中国服务的。
四、民族团结
(1)新中国解决民族问题基本政策
新中国解决民族问题基本政策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即在国家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按照民族聚居区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地区和自治机关,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
(2)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互助、各民族共同繁荣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①195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颁布
②1954 年9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总纲中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③我国省级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建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年建立)、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年建立)、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年建立)、西藏自治区(1965年建立)
五、国防建设
(1)核武器的发展
①作为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中国为什么要研制核武器呢?
我国发展核武器是为了打破核垄断,反对核威胁,最终目的是为了消灭核武器,保卫祖国的独立和安全,维护世界和平。我国政府多次宣布,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向国外扩散核武器,不在外国部署核武器。
②过程:1964 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地区的核试验基地爆炸成功 ;
1966年10月,我国成功进行了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地实现了导弹与原子弹的结合;1967年6月,成功地进行了第一颗氢弹的爆炸试验,成为世界上继美国、苏联、英国之后第四个能自己研制氢弹的国家。
③意义:原子弹、导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是中国人民自力更生的辉煌成就,集中代表了我国当时科学技术达到的先进水平,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2)“东方红”卫星遨游太空
①过程:1970年 4月,“长征1号”运载火箭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顺利升入太空。
②意义:标志着中国人民成功地掌握了人造卫星的空间技术。从此,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跻生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两弹一星” 精神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活生生的体现,是中国人民在二十世纪为中华民族创造的新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各族人民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奋勇开拓的巨大推进力量。
(3)解放军的发展
①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
②1949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成立;
③我国“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
组成:地地战略导弹部队、海军潜地战略导弹部队、空军战略轰炸机部队 意义:人民解放军导弹部队的组建和发展,标志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走上科技强军之路。
六、新中国的外交外交成就
①建国初期的外交
a.新中国展开外交的背景:
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新生的中国采取政治上敌视、孤立,经济上封锁的政策。
b.成就:建国第一年同17个国家建交,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先是周恩来总理于1953年12月底在会见来访的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1954年6月,周总理先后应邀访问了印度和缅甸,他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和缅甸总理吴努发表的《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
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历史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在国际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万隆会议(1955 年4月)——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中心议题:主要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
性质: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
会议中矛盾的出现原因:由于帝国主义的破坏和与会各国间矛盾的错综复杂,会议出现尖锐分歧。
周恩来在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呼吁各国撇开分歧,为反对殖民主义的共同利益而加强团结与合作,从而推动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所谓“同”就是指各国都面临着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所谓“异”就是各国的处境不同,各国的发展道路不同、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不同。
周恩来的发言体现了“民主精神”,这是因为:在国际关系中,任何国家都不应该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的观点,一方面肯定了各国的处境不同、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并没有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即“存异”;另一方面又呼吁各国从为反对殖民主义、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的共同利益出发加强合作,即“求同”。因此说发言“出色的,和解的,表现了民主精神”。
②70年代的外交
a.背景:20世纪70年代由于两个超级大国在争夺世界霸权中呈现苏攻美守的战略态势,美谋求改善对华关系,而中苏关系恶化,苏联严重威胁着中国安全,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改善了同美日的关系,并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合作。
b.成就:重返联合国、中美建交、加强了同世界各国的联系。
重返联合国 概况:1971 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就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国提出的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并立即驱逐台湾的提案进行投票表决。结果该项提案以压倒多数票获得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为中国在联合国的唯一合法的政府,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意义:中国正式作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等上国际政治舞台。在联合国组织内,我国为实现联合国宪章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加强各国友好合作、促进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自己不懈的努力。
中美建交
背景: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十分紧张,从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美国霸权地位日趋衰落,同时又面临着苏联的严重挑战。它长期敌视中国的政策难以继续下去。在这种形势下,尼克松政府调整了美国的全球战略,表示希望同中国对话,从根本上改善中美两国关系。
过程:1971 年春,“乒乓外交“,中国邀请美国乒乓球对访问中国,打开了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 1978年12月,中美双方发表《建交公报》 ,1979年1月1日,中国于美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意义: 对国际形势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加强了同世界各国的联系: ①1972 年,中日两国政府签署了《中日联合声明》,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 ;②70 年代:西方世界许多国家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③显著成就:建立和发展了同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我国外交取得巨大成就说明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国际关系进一步改善,为开展对外交流、发展对外贸易,创造了有利条件。
六、科技、教育与文化
1、“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两弹一星”——原子弹、氢弹、人造地球卫星)
2、“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和推广
农业科学家袁隆平 —— “杂交水稻之父” ,在1973年首次培育出我国第一代籼型杂交水稻,被外国媒体称为“东方魔稻”
3、“八六三计划”的制定
(1)背景:1986 年 3 月,中国科学院科学家向党中央提出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高技术的建议。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及时做出决定,实施《高技术研究开发计划纲要》,后称“八六三计划“
(2)内容: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等七个前沿领域实施高科技研究与开发的革命。
(3)意义:加快实现高科技成果的转化,为国民经济向更高水平发展做准备。
4、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1)概况: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2)影响: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开始发生新的巨大变化 (3)作用:在经济、社会、科技、国防、教育、文化、法律等方面积极加以运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跨越性发展。
5、教育 (1)改革开放以来,为振兴科技和繁荣经济,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2)实行九年义务教育。1986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我国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底推进义务教育。20 世纪末,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达到 80% 。
(3)高等教育发展迅速 :1977年底,停顿12年之久的普通高等学校入学考试制度得到恢复;从此,我国普通高等教育迅速发展,我国设立学位制度,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专业人才。
6、文艺体育事业主要成就 (1)文化艺术事业: ①文学:20世纪50——60 年代著名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红旗谱》《创业史》《红岩》等 ,文学奖: 1981年,茅盾文学奖设立
②“五个一工程”,1991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五个一工程”开始实施,它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宣传部力争每年度推出一本好书、一台好戏、一部优秀影片、一部优秀电视剧、一篇好文章。
(2)体育运动事业: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体育事业迅速发展。
新中国打破世界纪录第一人:陈镜开(1956年6月7日在上海举行的中国、苏联举重友谊赛中,以133公斤的成绩打破了美国运动员温奇保持的56公斤级(最轻量级)挺举世界纪录。)
新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容国团(1959年在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单打冠军)
在1984年第23 届洛杉矶奥运会上,中国人实现了奥运历史上零的突破,射击运动员许海峰获得中国奥运会第一块金牌,本届奥运会中国共获得金牌 15 枚,名列金牌榜第四。
2000年的悉尼第27 届奥运会 :中国获金牌 28 枚,名列金牌榜第三。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举行,中国获51枚金牌,位居金牌榜和奖牌榜第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