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初中历史教学六法笔者作为在教学第一线的初三历史教师,怎样教和如何才能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在机有限的时间搞好初中三年六本教科书知识的系统复习,在中考中取得较好的成绩,考虑这些问题是必须的,也是很实现的。特别是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可以说是经常要思考的问题。但这些又都涉及到有关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也就是说,教学方法的问题不仅仅是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技术性、技巧性的问题,而且体现了深层次的教学理念问题。 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换一种角度来思考教的问题。这就是要把教师职业这一角色,放在社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大视野中来定位,从而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转到注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具体地说,就是把学生的学习放在首位。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根据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虽然涉及的是历史上的事物,但也具有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这是因为通过历史教学,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了解人类的过去;又能够促进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发展和历史意识的生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使学生学会以全面、客观、辨证、发展的眼光来认识人类社会。 只有这样才能兼顾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笔者在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教学探索。 一.课堂教学, 以探究问题为手段,以思维训练为核心,大胆运用自读讨论法。 没有问题是谈不上学习和研究的,有人曾说:正是问题才把只不过是小碎石的东西变成了历史的证据。然而,以往的历史教学往往是固定式的,对于学生来说,并没有产生真正的探究性问题,或只有肤浅的问题,要不然就是令人头痛的问题(如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重复)。历史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所有的教学方法都应该是为了探究问题而设计的,都要给学生机会去了解事情的基本情况,使学生去深入探讨。 通过自读,学困生对课本知识有了感知,中间生和优等生能在感知的基础上,根据教师提前展示的问题进行初步探究。在前后桌四人一组的学习小组内,学生的探究讨论活动本身也是一个互相帮助互相教育的过程。二.教学中运用联想法,把复习和学习结合起来,温故知新。笔者在讲授“十月革命”时,先复习俄国的建国时间、农奴制改革,再比较协约三国,学生很自然的得出俄国落后的结论,教师再点出战争引发革命的观点,学生对十月革命的原因理解便不费吹灰之力。笔者在讲授“第二次工业革命”时,先写出复习”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详细板书,让学生按图索骥,学生很轻松的掌握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内容。三.在联想时结合比较法,找出不同知识点的异同。笔者在讲授了俄国农奴制改革后,引导学生归纳由封建制走向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运用比较法不但找出了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而且找出了资产阶级革命与资产阶级改革的异同。 四.课堂小结,以板书为依托,以概括为训练手段,强化重点难点,使知识要点一目了然。历史教学要兼顾长远目标和眼前目标,能力方法的训练是长期的隐性的,成绩效果需立竿见影,因此要把能力训练和重点难点强化结合起来。板书时教师心中有成竹,引导学生口中画出教师心中的竹。五.在复习中,运用分类法,从另一个角度理解知识。笔者在复习中,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人物、重大历史转折时间、国家、战争”等方面归纳复习,避免了简单诵读的重复。六.复习历史事件运用歌诀法,使枯燥的知识朗朗上口。笔者在组织学生复习中国历史时运用自编的三字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总之, 历史学习不应该是促成思想固化的过程。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讲,历史本身和历史学科都不是限定在某一种僵化的模式中。人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式的思维、复合式的思维,需要广阔的、全面的、客观的、辨证的、变化的、发展的视野,尤其是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检验。学生学习历史,要像学习其他学科一样,也是思维的训练和强化,是思考的过程,是获得思维成就的经历,是积累经验的机会。所以,任何教学方法都要以激话、调动、启发学生的思维为主,六法要灵活综合运用,促动学生历史思维的活跃发展。 当然, 任何教学方法的运用,都不是随意的,甚至不是随机的,都要有事先的准备和安排,有具体的目标,有明确的设计思想,体现出一定的教学观念。方法的实施,是有步骤的,而且要有回旋的余地。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教师以认真的和客观的态度来对待。前苏联的一位教育家巴班斯基曾提倡最优化教学,在教学方法的问题上,他认为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材难易程度、全班学生的程度、各种教学方法的效用和长短处、教师本人的特点和能力等,这些都需要进行认真的思考和计划。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