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考道德与法治易混知识填空题及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9年中考道德与法治易混知识填空题及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19年中考道德与法治易混知识原创卷
一、“基本”类
1、人最基本的四类情绪:
2、 是人最基本的精神需求。
3.法律的基本特征: 、 、 。
4.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最本质特征)、 (法律标志)和 (必然后果)。
5. 是现代法治国家立法活动的基本要求。
6.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
7.公民的基本权利:政治权利和自由(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政治权利和自由、监督权);人身自由;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权利(社会经济权利主要有财产权、劳动权、物质帮助权,文化教育权利主要有受教育权、文化权利);平等权、宗教信仰自由等权利。
8. 是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
9.公民的基本义务: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利益;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依法纳税;我国宪法还规定了公民应履行的其他义务,包括劳动的义务、受教育的义务、夫妻双方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父母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和成年子女赡养扶助交母的义务等。
10. 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1.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主体、 共同发展。
12.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制度, 制度, 制度。
13.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 。
14. 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
15.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 。
16.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17.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18.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19.最终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 。
二、“根本”类
1.我国的根本制度: 。
2. 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掌握国家政权、行使国家权力的根本途径。
3. 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
4. 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国家性质、根本制度、根本任务、根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及其职权、国家标志等。
5. 是国家的根本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6.依法治国的根本依据: 。
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一切成就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开辟了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 ,发展了
8. 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三、“基础”类
1. 是个人有所成就的基础。
2.普通法律的立法基础: 。
3. 是国家法制统一的基础。
4.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 。
5. 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
6. 都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7.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 。
8. 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
9. 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
四、“最”“第一”类
1.法律最本质的特征:
2.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
3.犯罪最本质的特征: 。
4.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 民主。
5. 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
7. 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在整个国家机关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
8.我国最高国家立法机关: 。
9.我国的最高行政机关: ;最高监察机关: ;最高审判机关: ;最高检察机关: 。
10. 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 ,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1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示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13. 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14. 是第一要务, 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15.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最大优越性: 。
五、“原则”类
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是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
六“国策”“战略”类
1.我国的基本国策: 。
2.我国的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三步走”战略、“一带一路”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等。
七、关键”“前提”类
1.挫折是意味着失败还是孕育着成功,关键在于人们对待挫折的 。
2.竞争并不必然伤害友谊,关键是我们对待竞争的 。
3. 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关键一招)。
4.科技竞争的关键在于 竞争。
5. 是文明交往的前提。
6. 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
7. 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
8. 是集体发展的必要前提。
9. 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前提。
10. 是实现文化创新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11“一国两制”的前提: 。
12.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 。
八、“中心”“核心”类
1.依法行政的核心是 。
2.宪法的核心价值追求: 。
3. 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
4.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5. 是法治社会的核心价值。
6.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是 。
7.中国共产党坚持以 的发展思想。
8. 始终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一切工作的中心
9.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 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10.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 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1.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
12.时代精神的核心: 。
13.依法治国的核心: 。
14. 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
九、“本质”“性质”类
1. 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2.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3. 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
4、我国的国家性质: 的社会主义国家。
十、“决定”类
1. 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2. 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决定因素
3.我国实行基本经济制度的决定因素: 。
十ー、“目标”“目的”类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 。
2.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是 。
3. 是法治追求的基本价值目标之一,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
4.改革的目的是为了 。
5.发展的根本目的是 。
6.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
7.我国各族人民的奋斗目标: 。
十二、“保证”类
1. ,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保证。
2. ,是社会主义制度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3.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有力保证: 。
4. 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十三、“地位”类
1.宪法的地位: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和法律地位,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依据,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2. 在国家机构中居于主导地位。
3.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
4.集体经济的地位: 。
5.国有经济的地位: 。
6.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
7.民主选举的地位: 。
8.民主决策的地位: 。
9.民主监督的地位:
十四、“集中体现”类
1.我国 是全国各族人民意志和利益的集中体现
2. 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十五带数字的知识点
1.“一个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
2.“一条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一带一路”战略:
4.一个主要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目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5.一个中心: 。
6.两个基本点: 。
7.“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到建国一百年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8.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 。
9.“两型”社会: 。
10.当代青年的两大历史使命: 。
11.“四个尊重”方针: 。
12.“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
1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4.“四个自信”: 。
15.五大发展理念: 。
16.五位一体总布局: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19年中考道德与法治易混知识解析卷
一、“基本”类
1、人最基本的四类情绪:喜、怒、哀、惧
2.情感是人最基本的精神需求。
3.法律的基本特征:由国家制定或认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4.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严重社会危害性(最本质特征)、刑事违法性(法律标志)和应受刑罚处罚性(必然后果)。
5.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现代法治国家立法活动的基本要求。
6.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
7.公民的基本权利:政治权利和自由(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政治权利和自由、监督权);人身自由;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权利(社会经济权利主要有财产权、劳动权、物质帮助权,文化教育权利主要有受教育权、文化权利);平等权、宗教信仰自由等权利。
8.人身自由是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
9.公民的基本义务: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利益;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依法纳税;我国宪法还规定了公民应履行的其他义务,包括劳动的义务、受教育的义务、夫妻双方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父母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和成年子女赡养扶助交母的义务等。
10.劳动和受教育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1.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2.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13.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14.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
15.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
16.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17.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18.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
19.最终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二、“根本”类
1.我国的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掌握国家政权、行使国家权力的根本途径。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
4.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国家性质、根本制度、根本任务、根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及其职权、国家标志等。
5.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6.依法治国的根本依据:宪法。
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一切成就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8.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三、“基础”类
1.承担责任是个人有所成就的基础。
2.普通法律的立法基础:宪法。
3.宪法是国家法制统一的基础。
4.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5.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
6.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7.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经济建设。
8.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
9.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
四、“最”“第一”类
1.法律最本质的特征:强制性
2.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
3.犯罪最本质的特征: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4.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5.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7.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在整个国家机关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
8.我国最高国家立法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9.我国的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最高监察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委员会;最高审判机关:最高人民法院;最高检察机关:最高人民检察院。
10.加强和现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1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示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1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14.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15.社会主义的最大优越性:共同富裕。
五、“原则”类
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
六“国策”“战略”类
1.我国的基本国策:对外开放、计划生育、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等。
2.我国的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三步走”战略、“一带一路”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等。
七、关键”“前提”类
1.挫折是意味着失败还是孕育着成功,关键在于人们对待挫折的态度和方法。
2.竞争并不必然伤害友谊,关键是我们对待竞争的态度。
3.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关键一招)。
4.科技竞争的关键在于人才的竞争。
5.礼貌是文明交往的前提。
6.尊重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
7.文明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
8.承担责任是集体发展的必要前提。
9.国家安全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前提。
10.文化多样性是实现文化创新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11“一国两制”的前提:一个中国。
12.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
八、“中心”“核心”类
1.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2.宪法的核心价值追求:规范国家权力运行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
3.宪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
4.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5.公平正义是法治社会的核心价值。
6.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
7.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8.经济建设始终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一切工作的中心
9.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10.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1.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
12.时代精神的核心:改革创新。
13.依法治国的核心:依宪治国。
14.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
九、“本质”“性质”类
1.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2.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3.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
4、我国的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十、“决定”类
1.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2.经济力和科技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决定因素
3.我国实行基本经济制度的决定因素: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
十ー、“目标”“目的”类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是人的自由、平等地生存和发展。
3.正义是法治追求的基本价值目标之一,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
4.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5.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增进人民福社。
6.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7.我国各族人民的奋斗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十二、“保证”类
1.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保证。
2.增强公民的民主意识,是社会主义制度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3.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有力保证: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等。
4.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十三、“地位”类
1.宪法的地位: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和法律地位,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依据,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2.国家权力机关在国家机构中居于主导地位。
3.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国民经济的主体,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4.集体经济的地位: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5.国有经济的地位: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
6.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7.民主选举的地位:是人民实现民主权利的一种重要形式。
8.民主决策的地位:是保障人民利益得到充分实现的有效方式。
9.民主监督的地位:是公民参与民主生活、行使公民监督权的具体体现
十四、“集中体现”类
1.我国宪法和法律是全国各族人民意志和利益的集中体现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十五带数字的知识点
1.“一个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
2.“一条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一带一路”战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4.一个主要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目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5.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6.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
7.“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建国一百年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8.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和平与发展。
9.“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10.当代青年的两大历史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1.“四个尊重”方针: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12.“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1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4.“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15.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16.五位一体总布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