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如果把物质不断地分割》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确认分子比细胞小的多。2、理解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能列举反映分子之间存在空隙的现象。能用事实说明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得多。(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描述和解释现象的综合能力,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积极参与,培养学生探索微观世界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的合作精神及团队精神,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信念。二、教学重点知道物质是有分子构成的。三、教学难点知道物质是有分子构成的。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准备分组:学生每四人组成一个小组。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方糖、放大镜、筷子、玻璃棒、试管(加标签)、烧杯、量筒、水、酒精(已染色)、大米、花生教师实验器材:学生分组实验器材一套、针筒、研钵六、教学过程情境一:从我们闻到芬芳的花香着手,但又看不到花的什么东西跑到我们的鼻子里引入。设计意图:设计悬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新课。情境二:回忆甘蔗的味道,从细胞是构成生命的基本单位,甘蔗汁是从甘蔗的细胞中压榨出来的,那么存在于甘蔗细胞内的糖和水等物质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引入学生实验:观察蔗糖的三个实验(观察方糖、观察碾碎的方糖、观察糖水),顺便提及研钵的作用。设计意图:让学生一步一步考虑,最后让学生从水变甜的事实,或蒸发后有糖晶体析出确认蔗糖没有消失,只是以极小的微粒存在,从而得到蔗糖是由蔗糖分子构成的结论,把学生引入物质的微观世界。情境三:让学生说说还想了解分子的哪些知识。设计意图:让学生展开翅膀想象,对分子提出更多疑问,通过今天学习解决或留到课后查阅,延续学习的积极性。情境四:根据学生们的提问质疑,引入分子体积大小与质量的大小。事实:用扫描显微镜能看到,一滴水中含有的水分子数有100000000000000000000个。形象例子:如果让人去数,每秒种数一个,要数几十万亿年;如果把水分子与乒乓球相比,它的大小的比例就好像乒乓球与地球之比。计算一个水分子的质量。设计意图:引出分子的概念后,进一步通过形象对比,比喻及计算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分子是很小的微粒。 情境五:一支试管加入部分水和部分酒精,记下液面标记,提问振荡混合后会怎么样?学生回答猜想。学生实验:同上做试验,看看现象如何?学生交流,继续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设计意图:通过现象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实验:黄豆和芝麻混合的总体积减少的实验。设计意图:用黄豆和芝麻之间有空隙进行类比,直观表现构成物质分子之间一定存在空隙,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当两者混合时,由于分子填补了这些空隙,所以总体积就会减少。学生体会:针筒分别装水与空气,挤压后的感觉及现象。设计意图:用体会说明固体、液体分子间的空隙大,还是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小结:分子之间存在空隙,一般气体的分子间隙较大。情境七:如果你是一个分子,你如何介绍自己?学生代表介绍我是一个分子。小结:1、我是分子,我很小,各个角落都有我们的身影,但你们人类看不见我。2、我有很多兄弟姐妹,我们的个头一般都小,我们紧密团结在一起,但我们又保持适当的距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