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历史选择题解题方法探析山西 李昧宝 自1982年高考历史试卷中首次出现选择题这一题型后,历经20年的高考实践,该题型的命题日臻成熟,成为测试考生历史学科诸项学科能力的一种理想题型。本文拟就该题型的解题方法谈些浅见。 一、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 宏观分析具有整体特征,强调历史事件的整体联系,即把历史事件看成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尽可能连贯、细致、准确地将历史事实梳理清楚,寻求探索历史现象之间的本质联系。宏观分析能起到纲举目张、综览全局的作用。微观分析具有个别性、聚点性特征,强调对具体的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的分析。这两种方法还不是弧立存在的,必须把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形成一个以点(知识点)、线(知识链)、面(知识板块)互动关系为特征的信息系统,才能对历史事实的分析作出全面、准确的结论。 例1. 下列各项,体现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共同点的是 A. 反对禁欲主义 B. 推崇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C. 矛头直指教皇 D. 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兴起 [2002年全国高考历史题(广东、河南、广西卷)第21题] 从宏观角度分析,这道题考查了14~17世纪西方发生的两大运动——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运动,这两场运动不是两个孤立的事件,它们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文艺复兴运动推动了宗教改革,文艺复兴时的人文主义者通过文学艺术形式对天主教会的腐败现象揭露得淋漓尽致,为马丁·路德等宗教改革家提供了攻击天主教教会的炮弹;而宗教改革运动对天主教教会的猛烈冲击,也为文艺复兴运动的传播扩散扫清了障碍。此外,两者的产生也不是偶然的,都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产物。 从微观角度分析,文艺复兴运动并不是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简单模仿,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创新,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它唤醒了人们的积极进取精神、创造精神以及科学实验的精神,从而在精神方面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出现开辟了道路。而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实质上是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为资产阶级在欧洲不少国家推倒了作为封建力顽固堡垒的天主教教会的统治,为西欧资本主义因素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 把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结合起来就不难看出,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是各自以不同的角度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鸣锣开道,都是有利于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的。 二、原始材料与历史教材相结合 把原始材料引入选择题,营造新情境,提出新问题,发掘选择题的材料解析功能,这已是命题专家的一贯做法。而2002年高考出现的一种新情况是,命题专家不是把原始材料引入题干,而是引入了选项部分,这样既扩大了考生对原始材料的涉猎范围,又不会增加试题的文字量,可谓试题的精妙之处。解答该类试题的关键是要把原始材料与历史教材相结合,因为高考试题不会脱离考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一般来说,高考试题所引材料反映的内容是和考生所学内容“貌离神合”的。怎样才能把试题所引材料与历史教材结合起来呢?中间的桥梁纽带就是要在读懂原始材料的前提下,依据历史教材中所体现的历史知识内容,从试题提供的原始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例2. 下列言论,属于韩非思想主张的是 A. 制天命而用之 B.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C. 选择天下之贤可者 D.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2002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广东、河南、广西卷)第1题] 该题的四个选项,全都引用的是原始材料。“制天命而用之”引自《荀子·天论》:“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引自《韩非子·有度》;“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引自《墨子·尚同·上》;“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引自《孟子·梁惠王·上》。这些原始材料在中学历史教材里均出现(注:试验教材只引用了“制天命而用之”一句)。考生面对这些原始材料对其进行思考分析是解决问题的“起点”,到完全弄明白材料所反映的内容是解决问题的“终点”,如何排除障碍由“起点”跨越到“终点”,关键是要捕捉到材料与教材中的有效信息,把二者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分析。中学历史教材在讲到荀子的主张时指出:他认为自然界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应该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这就是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教材讲到韩非的主张时指出:他主张“法治”,法律应当向全国公布,臣民必须严格遵守,这就是韩非“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的思想。教材讲到墨子的主张时指出:他主张选举贤能,让贤能的人做天子、国君和各级官吏,这就是墨子“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的主张。教材讲到孟子的主张时指出: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不必侵犯农时,这就是孟子“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的主张。由此可见,高考试题所引材料与中学历史教学是密切相关的,“就像颜色和大理石的物质特性不是在绘画和雕刻领域之外一样”,只要把二者结合起来进行分析,问题自然就会明了。 三、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相结合 “显性知识”是指在历史教材中直接明了地表述出来的知识。“隐性知识”是指历史教材中没有直接表述出来,而实际上隐蔽在其中的那种知识内容和知识体系。高考试题特别注重挖掘和分析隐性知识来考查考生对知识深度的掌握情况。如何把“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结合起来呢?关键之处是通过对知识的迁移,把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纳入到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使所学知识概括化、系统化。 例3. 20世纪,大国之间靠牺牲他国利益达成的协议是 (1)《布列斯特和约》(2)《九国公约》(3)《洛桑条约》(4)《雅尔塔协定》 A. (1)(2) B. (1)(3) C. (2)(3) D. (2)(4) [2002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广东、河南、广西卷)第30题] 该题中所列的四个文献在中学历史教材中均没有明确表述其中的哪几个是大国之间靠牺牲他国利益达成的协议,很显然试题考查的是“隐性知识”。但中学历史教材在讲到慕尼黑阴谋时指出:面对德国法西斯咄咄逼人的侵略,英、法恐怕引火烧身,希望把德国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因此不但不支持盟国捷克斯洛伐克,反而逼捷让步,企图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与希特勒达成妥协,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在德国慕尼黑签订了把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的慕尼黑协定。很显然这一知识属于“显性知识”,慕尼黑协定是英、法、德、意四大国靠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达成的协议。在做该题时就需要把分析“显性知识”的方法迁移到试题给出的“隐性知识”中去,使相对孤立的历史事件在试题要求的范围内统一起来,形成历史知识的网络化体系。通过分析不难看出,《布列斯特和约》是苏俄政府为了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而与德国签订的条约,《洛桑条约》是土耳其凯末尔革命挫败希腊军队进攻后,迫使协约国放弃宰割土耳其的《色佛尔条约》而与土耳其签订的和约,两个条约均不是大国之间靠牺牲他国利益达成的协议。《九国公约》是一战后在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该条件的签订“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义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雅尔塔协定》是在二战后期的雅尔塔会议上签订的协定,该协定同意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维持外蒙古现状,保证苏联在中国东北的铁路、港口等方面拥有特权。很显然,《九国公约》与《雅尔塔协定》都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是大国靠牺牲中国的利益达成的协议。这样通过“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结合分析,就把发生在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在试题设定的范围内统一起来,使没有直接联系的知识实现了“超级链接”。 四、纵向联系与横向联系相结合 纵向联系就是把发生在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联系起来,揭示其历史发展的规律。横向联系是把发生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历史事件进行联系,使其形成一个整体。由于历史的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不是平行的、各自独立的,而是有机联系的,所以纵向联系与横向联系就不可孤立进行,必须有机结合起来。使二者结合起来的有效途径是找到纵横联系的交汇点,构建起知识网络结构。 例4. 下列各项,属于人头税的是 (1)算赋(2)口赋(3)调(4)租 A. (1)(2) B. (2)(3) C. (1)(3) D. (2)(4) [2002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广东、河南、广西卷)第2题] 该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 。从横向联系来分析,西汉时编户农民对封建国家要承担四项负担,一是田租,即土地税;二是算赋和口赋;三是徭役;四是兵役。汉制规定,“民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赋钱,人百二十为一算”,这就是算赋,是对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又规定“民年七岁至十四出口赋,人二十三”,叫口赋,这是对未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从纵向联系来分析,曹操时定每户征收绢二匹、绵二斤,叫“调”,以后北魏、北齐、北周及隋都有“调”的征课,可见“调”是按户征收的赋税,叫户税。把“横向联系”与“纵向联系”结合起来分析,就会清楚地看到:算赋、口赋是人头税,租是田租,调是户税。 五、静态时空与动态时空相结合 时间和空间是历史现象的存在形式,任何历史事件都会“定格”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静态时空”观是指历史事件发生的相对时间和空间,即把历史事件限定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便于了解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动态时空”是指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和空间的动态变化,即把历史事件看成是一个不断流动变化的过程,便于探究历史发展的连续性、整体性特征。历史的“静态时空”观是历史思维的初级形式,历史的“动态时空”观是历史思维的高级形式,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发展,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形成正确的时空要领,才能科学地分析历史事件。使二者结合起来的有效办法是寓动于静,用动态的眼光来审视历史。 例5. 唐太宗时蒙古高原一带最强大的少数民族是 A. 鲜卑 B. 突厥 C. 回纥 D. 吐蕃 [2002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广东、河南、广西卷)第5题] 该题是把“静态时空”与“动态时空”结合在一起的一道典型试题。从地理空间位置来看,蒙古高原是一个“静态空间”概念,把大兴安岭以西,阴山以北,阿拉善高原以东的广大地区,包括今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人民共和国。从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兴起并强盛于蒙古高原的情况来分析,它又是一个“动态空间”概念。战国、秦汉时期,在蒙古高原建立强大的奴隶制国家的是匈奴族;南北朝时期,鲜卑、柔然曾一度占据蒙古高原一带;隋朝时,突厥族强大起来,控制了东起兴安岭,西到里海的广大地区,蒙古高原在其统治范围内;唐太宗时,突厥族仍是蒙古高原最强大的少数民族;8世纪中期,回纥族强大起来,控制了东自黑龙江西到阿尔泰山的广大地区,蒙古高原被回纥族所控制;后来契丹族又曾一度占据蒙古高原;12世纪时,蒙古族强大起来,成为蒙古高原的主人。试题从表面上看没有一幅历史地图,实际上包涵了多幅历史地图在内,试题把时间、空间、事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动于静,只有用动态的视角去分析,才能作出正确答案。 六、顺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相结合 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来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是高考命题的重头戏,因此用“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相结合的方法去分析试题就显得尤为重要。“顺向思维”是指按历史发展的时序性,揭示其因果联系的思维方式,也即“由此及彼”的思维方式。“逆向思维”也就是逆推法,是采取与“顺向思维”相反方向的分析方法。这两种方法不是对立的,而是互为补充的,当用“顺向思维”不能解决问题时,可用“逆向思维”补充,反之,当用“逆向思维”不能解决问题时,同样需要“顺向思维”的补充。把这两种思维方式结合起来分析问题能扩大思维的涵量,便于问题的解决。 例6. 20世纪初亚洲觉醒的历史背景不包括 A. 资产阶级民族民主意识产生 B. 民族资本主义广泛兴起 C.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已经或正在形成 D. 工业革命已经完成 [2002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广东、河南、广西卷)第25题] 该题是一道否定式选择题,A、B、C三个选项均可以用“顺向思维”去分析。19世纪末,欧美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帝国主义各国向亚洲进行大量资本输出,客观 上程度不同地促进和加速了亚洲新的社会经济关系——民族资本主义广泛兴起;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新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随着资产阶级的成长壮大,新的意识——资产阶级民族民主意识产生,亚洲觉醒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D项可以用“逆向思维”来分析,假设当时的亚洲国家(日本除外)已经完成工业革命,那就说明亚洲国家已经是资本主义国家,因为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重要阶段,是从工场手工业到大机器生产的飞跃。而实际情况是亚洲国家(日本除外)在当时均是殖民地或半殖地国家,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工业革命已经完成”不是亚洲觉醒的历史背景。 笔者从以上六个方面分析了选择题的解题方法,但每种方法之间并不是孤立的,往往需要几种方法结合在一起来分析问题,只是为了陈述上的方便才“拆卸”开来逐一分析而已。年级 高中学科历史版本期数194内容标题 历史选择题解题方法探析分类索引号 G.622.46分类索引描述 辅导与自学主题词 历史选择题解题方法探析栏目名称专题辅导供稿老师审稿老师录入侯海静一校康纪云二校审核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