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师论(领雁工程讲座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历史教师论(领雁工程讲座课件)

资源简介

课件32张PPT。
中学历史教学讲座
丁贤勇
杭州师范大学历史系
2009.12.3
捌.夯实基本功
历史教师的基本素质什么是基本素质?素质:最早使用在生理、心理学领域,1980年代后一般指公民或某种专门人才的基本品质。
关于教师素质,美国盖洛普(Gallup)民意调查机构,就“ 理想的教师素质 ”调查,归纳:
1? 交谈和理解能力 2? 严格而公正地执行纪律的能力 3? 启发和引起动机的能力 4? 高尚的品德 5? 爱护与关心儿童 6? 对教师事业献身与热诚 7? 友善的个性与端正的仪表。一、思想素质 1 社会理想 爱国。
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四有新人;
21世纪多极化问题,国家竞争更趋激烈,培养公民踊跃地去参与竞争。
2 责任感: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未来的缔造者
3 职业道德 a. 爱生 b. 尊生: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一视同仁,尤善待后进生; c. 举止文明,以身作则 d. 史德、科学性,史家的风骨 二、知识素质1 理论修养 a. 科学的理论、方法 b. 教育、教学理论方法(条件性知识) 教师是如何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的?把学科知识“心理学化”,以便学生理解。包括三方面,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教与学的知识,学业评价的知识。
2 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丰富特定的学科知识。 a. 通史 b.专史
教师的本体性知识与学生成绩之间几乎不存在统计上的高相关关系。
3 文化素养 a. 相关的社科知识 b. 理工科 :地理、数理化、生物、农林、建筑、工程、 计算机 c. 音体美 梁思诚1948年在清华大学讲演时曾呼吁:要“走出半人时代”。
爱因斯坦:把不通科技奢谈人文的人叫“边缘人”,把只通科技而灵魂空虚的人叫“空心人”。三、能力素质(实践知识) 是教学经验的积累。
有明显的经验性(包括人生的经验),且教师与科研活动不一,它具有明显的情景性,面临的是千变万化的具体细节,随时需要教师的教育机智,作出复杂的解释与明确的决断。提升自己专业水平的主要途径:
A 教学反思
B 开发自己的实践理论
C 专业合作
D 终身学习。 1 处理教材 2 组织教学
?
3 语言表达
是班级的领导者,45分钟调动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也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其它均为辅助),它分为体态语、口语、书面语。 语言1 体态语体态语言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包括谈话时的手势、姿态、面部表情和眼神等等,被称为“第二语言”。
“情动于衷,声形于外”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别恩(Mehrabian,A.) 实验得出公式(1968) : 信息效果=7%的文字
+38%的音调
+55%的面部表情(神、魂)体态语的作用 a. 帮助组织教学
上课开始:用眼神扫视全班;
有学生不注意听讲:用眼扫一下(保持正常上课不干扰教学);
启发同学发言:以手势相助,节约时间。
b. 改进师生感情 答对:点头、微笑
c. 激活学习情绪 学生表现出畏缩时:手势比划;或一抬头,学生就会大胆地站起来
d. 提高教学效果 听觉+视觉:并可以突出重难点
费城的坦普尔大学人类学家伯德惠斯特尔(Rayl Birdwhistell) :两人交往时,有65%的“社会意义”是用非语言符号传递的。体态语的运用 a. 眼神:心灵之窗。看懂学生的表情(面、眼部),学生看眼色行事
对全班 环视,让人人参预,是对学生的尊重 对个别?注视,提醒常开小差的 似看非看虚视,视焦对一对,提醒偶开小差的
b. 表情:心灵显示屏,“用爱的微笑去征服学生的心灵”。把微笑带进课堂,放松,并进行更有效的思维。
c. 手势:课堂第二语言,分奉送、抗拒、摇摆、升腾、握拳等。
d. 距离:心理感觉,2-3.5m内有一种控制效应,进入学生的空间领域。
e. 举止大方得体。体态语的要求
a. 准确:讲课要“唱功”与“做功”都好是不容易的,
体态语即做功,
教师的基本功。
b. 自然得体(教态一致):朴实大方,有领有袖
c. 配合使用语言2 口语 历史课可能在长时期里,都会以口授的方式即“讲”为主,凭讲来“再现”历史,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1) 教学语言的内部特征语义学3 生动形象 a. 丰富的知识是形象的前提 b. 文字素质与语言素质,用一些诗词、歌谣等烘托 c. 少说大、空话,尤一些与教学无关的议论 d. 少用形容词、排比句、俏皮话,可多一点幽默感、比喻。1 准确:多看书,多请教.
a. 准确地使用词、句来表达历史概念
b. 用词准确.瓦特改进 蒸汽机 c. 吐音准确.吐蕃bō、玄奘zang、金兀术wū zhu2 清晰a. 用词不含糊不清,不拖泥带水,对重要的人、地、时、概念等一字一句强调、教多几遍; b. 说话干脆、利落,形成习惯,克服口头禅; c. 用普通话; d. 传授有明显的节奏感6 启发性
有意识地设疑,启发学生思考,解答问题,“问题情景”,一些欧美学者所谓的6W: what-who-where-when-why-wait4 通俗易懂 a. 少用书面语,多用新鲜活泼的口头语言 b. 介于口语与书面语间。书面语言的口语化,它比一般的口语要准确,更精练、丰富生动而有条理。
兼具二者的长处:口语的传声性(对象如前)、表情化与书面语的严密性、规范性(造词造句、标点符号)5 时代性与专业性 a. 历史概念与现行概念的异同区分
b. 适当引用历史文选黎元洪协统→师长
大学士刘墉,不是“宰相”
冯子才告老还乡与退、离休……(2) 教学语言的外部特征语言学 1 语气:讲课时的态度、感情,是肯定的,自信
A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信任度;
B打动学生情感。
交叉使用的叙述、疑问、祈使、感叹等几种语气。
沉痛时低沉,停顿;描述时用中音区;高涨时一气呵成。 “气随语动”
2 语调:声音的高低变化,自然起伏,有轻有重,有声有色,不能拿腔捏调的,增加感染力。
3 调节(语流):声音的节奏有强拍、弱拍、急拍、平拍等结构形式。明显的节奏感,给学生富于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的印象。 停顿有布白作用,于“无声处胜有声”。《礼记》“文采节奏,声之饰也”。心理学认为,听觉器官在长期不断地听某种一直不变的声音后,耳朵对声音的感受性就会大幅度降低。单调的语流会成为抑制学生听力的信号,会增加学生大脑思维的疲劳。 4 语速:讲话的语言符号流出速度
太快,听力过度紧张而疲劳,影响学生理解;
太慢,乏味松垮,学生易分散注意力。
不能快慢幅度太大,也不一成不变,自然起伏。
描述就快一步,叙述、讲述慢一点。5 语量:音量大小
前排学生感到有噪音不行,也不能是喊课。
使用本人的中声区来讲。
练习由口腔来扩大声音,而不是用喉部,否则嗓子嘶哑。4 板书设计:课堂教学的书面语言 1)形式 1 提纲式
2 方位式
3 表格式
4 图示式
5 线索式
6 结构式
清晰
简明
完整2 )内容 (1) 是教材的高度浓缩
挖出教材“核”,但不能过详,也不能过略,详而不庞杂,略而不抽象。教材章节抄一下,或写一下因果、过程、……浓缩,重点突出。
(2) 教材的重组
再创造、结构化,揭示内在联系、层次等。
(3) 深化教材主题
板书能揭示教材实质(言外之意)和深化教材主题。
(4) 有利于理解、记忆、复习
3)基本要求书写端正、清晰,字体正确、美观、布局合理(主辅)
简明扼要,详略得当,反映重难点
边讲边写,保持完整
符合逻辑
形成图式整块的系统知识是由图式表征的,在图式中包含了知识的网络结构,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秩序性知识),意象等,有利于长时记忆。5 选择教法 启发式、自主性,研究性:近二年的最大课题6 解题力 指导学生练习,命题、猜题、解题7 育人力 教书育人
历史的育人,“画龙点睛”之笔。有机结合、升华,不能牵强附会。四、心理素质 1 稳定的自我观念 历史学科仍然承担着培养合格公民、造就民主意识二大功用。
2 情感:爱教爱生,专业思想巩固
3 意志:开朗、耐心、自控力
4 兴趣:广泛
5 心态
情绪稳定,积极向上;
宽容大度,善与人处;
乐观自信,知足常乐;
关心他人,甘做配角。
五、 教师是什么?——研究者对教师角色的隐喻分析“教师是园丁!?”肯定
◆田园式的宽松环境;
◆重视学生的成长历程;
◆注意学生发展的个性差异;
◆强调教师作用的发挥。
不足
◆教育阶段顺序的固定性,教育缺欠的不可修复性(季节与时令);
◆存在着淘汰制(间苗);
◆?有人为的强制性(修剪)。“教师是蜡烛!?”肯定
◆奉献与给予。
不足
◆忽视教师的持续学习与成长;
◆淡漠教师的内在尊严与劳动的欢乐。“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肯定
◆工程师:重要的职业
◆灵魂:关注人心灵的发展

不足
◆暗示一种固定、划一的标准,忽视学生差异性;
◆整齐划一,批量生产,易形成新的机械运动“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肯定
◆强调教师要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的储备;
◆学科知识的有效的传递
(讲究“倒”的过程和方式)。
不足
◆灌输式的教学:学生被当做知识的容器;
◆传递内容的单一(只有水),教学内容的学科性过强,不利于知识的汇通;
◆教与学不是一个简单的“倒给”,忽视了教学的创造成分。“教师像警察”肯定
◆维持必要的秩序
不足
◆强调纪律性。
◆对学生实施严格控制;
◆师生关系过于严肃,缺乏亲和力;
◆着眼学生的问题与错误,挑剔多而鼓励少。教师:“平等中的首席”(first among equals)传统教师角色:
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
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制定者和学习成绩的评判者,是绝对的权威。
在新课标下:
教学观念,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信息传输,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
教学模式,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向教学个性化转变;
对学生的态度,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美国威廉姆?多尔(W.Doll)从学习的角度由重结论的灌输者转变为重过程的学习促进者
由机械的课程阐述者转变为课程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者
由默默耕耘的孤独者转变为善于和同行交流的合作者
由传统的知识搬运工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研究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