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二轮复习 第14讲 教材基础实验 学案(适用全国)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9届二轮复习 第14讲 教材基础实验 学案(适用全国)

资源简介


第14讲 教材基础实验
考纲要求  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运用。
1.下列关于显微观察类实验与物质提取和鉴定类实验的说法,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观察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可观察到分裂末期细胞内细胞板向四周扩展形成新的细胞壁。 (  )
(2)以新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为材料,经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染色,可观察到红色的细胞核。 (  )
(3)制作细胞的有丝分裂装片时,洋葱根尖解离后直接用龙胆紫溶液染色。 (  )
(4)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中,将大蒜根尖制成装片后再进行低温处理。 (  )
(5)向组织样液中滴加斐林试剂,不产生砖红色沉淀说明没有还原糖。 (  )
(6)鉴定待测样液中的蛋白质时,先加NaOH溶液,振荡后再加CuSO4溶液。 (  )
2.下列关于模拟调查类实验与验证和探究设计类实验的说法,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在“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中,计算紫红色区域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积之比,能反映NaOH进入琼脂块的速率。 (  )
(2)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及农田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  )
(3)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  )
(4)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将酶与底物溶液在室温下混合后于不同温度下保温。 (  )
(5)检测酵母菌培养过程中是否产生CO2可判断其呼吸方式。 (  )
(6)在“探究α-萘乙酸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用高浓度组的α-萘乙酸溶液浸泡插条基部一天后,观察生根情况以确定最适浓度。 (  )
(7)探究2,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为减小实验误差而采取的措施是进行预实验确定浓度范围。 (  )
考点一  显微观察类实验[]
■ 主干整合
1.列表比较六个显微观察类实验
实验名称
观察方式
观察对象
细胞的状态
染色剂
常用实验材料
观察叶绿体
原色观察
叶绿体
① ?
  ?[]

菠菜叶或藓
类的叶[来源:][来源:]
观察植物细
胞质壁分离[来源:]
与复原
紫色大
液泡
② ?
  ?
紫色洋葱
③   ?
    ?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染(或显)色观察
DNA、
RNA
死细胞
④   ?
    ?
人口腔上
皮细胞或
⑤   ?
    ?
观察线粒体
线粒体
活细胞
⑥   ?
人口腔上
皮细胞
观察根尖分生
组织细胞的
有丝分裂
染色体
⑦  ?
⑧   ?
或醋酸洋
红液
洋葱根尖
低温诱导染色
体数目的变化
染色体
死细胞
⑨      ?
洋葱根尖
2.观察类实验的操作流程归纳
图14-1
3.关注洋葱在实验中的“一材多用”
取材部位
实验名称
取材原因

鳞片叶
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与失水
外表皮细胞含    ?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内表皮细胞近于    色?
管状叶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
色素含量多

 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材料易得,且分生区细胞     ,    数目少,易于观察?
 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材料易得,且低温下根尖细胞也能分裂生长,诱导染色体变异率较高
■ 考法提炼
1.下列有关“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低温抑制染色体着丝点分裂,使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
B.制作临时装片的程序:选材→固定→解离→染色→漂洗→制片
C.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到大多数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发生了改变
D.若用低温处理根尖时间过短,可能难以观察到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细胞
2.菠菜是常用的生物学实验材料。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菠菜叶下表皮细胞可用于观察细胞中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分布
B.新鲜的菠菜叶可用于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
C.菠菜叶上表皮细胞可用于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D.菠菜叶中还原糖的含量高,可用于还原糖的检测
3.比较教材中的三个实验:“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都使用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
B.观察染色体时都使用光学显微镜
C.都可能发生突变和基因重组
D.都使用卡诺氏液固定细胞形态
【易错提醒】 有关教材观察类实验的3个易错点 (1)实验材料的正确选择是观察类实验的关键,选材应注意:①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时不能选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几乎不含DNA、RNA);②检测植物组织中的还原糖时不宜选用甘蔗的茎或甜菜的块根,因为甘蔗的茎或甜菜的块根中富含蔗糖,蔗糖为非还原糖;③不能用观察叶绿体的材料来观察线粒体,因为叶绿体中的色素颜色会掩盖健那绿染色后的颜色变化。 (2)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或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中,应注意观察呈正方形的根尖分生区细胞(长方形的细胞可能是根尖的伸长区的细胞或成熟区的细胞,没有分裂能力)。 (3)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所选的材料可以是动物的精巢或植物的雄蕊,不宜选用动物的卵巢或植物的雌蕊(雄配子数量远远多于雌配子,更容易观察到减数分裂)。
考点二  物质提取和鉴定类实验
■ 主干整合
1.列表比较六个物质提取和鉴定类实验
实验名称
试剂
颜色
生物材料
备注
淀粉的
鉴定
碘液
蓝色
 脱色的叶片

还原糖
的鉴定
 ①   ?
 ②       ?
 苹果或梨的匀浆等
 试剂现用现配,水浴加热
脂肪的
鉴定
苏丹Ⅲ
(或苏丹
Ⅳ)染液
 ③       ?
花生种子或
花生种子
匀浆
 组织样液用肉眼观察;切片需用高倍镜观察
蛋白质
的鉴定
 ④   ?
 ⑤   ?
 豆浆、稀蛋清等
 先加A液,后加B液,摇匀后使用,B液不能过量
模拟尿
糖的检

 葡萄糖试纸
有色
 水、葡萄糖溶液、三份模拟“尿样”

叶绿体
色素的
提取和
分离
 提取液:⑥     ?
 分离液:⑦     ?
 胡萝卜素呈橙黄色;叶黄素呈黄色;叶绿素a呈⑧    ;叶绿素b呈黄绿色?
 新鲜的绿叶(如菠菜叶)
 加入二氧化硅是为了⑨       ;加入碳酸钙是为了⑩              ?
2.鉴定类实验的操作流程归纳
图14-2
3.酒精与盐酸在实验中的应用
试剂
实验名称
作用


50%的酒精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
①   ?
70%的酒精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②?
③   ?
 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与盐酸混合,使组织细胞分离
 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④      ;与盐酸混合,使组织细胞分离?
⑤   ?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溶解提取色素


8%的盐酸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⑥?
?
 ;?
使染色质中的DNA和蛋白质分开,便于染色剂与DNA结合
⑦   ?
 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 考法提炼
1.下列有关组织细胞中化合物鉴定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向蛋白酶和蛋白质的混合溶液中加入双缩脲试剂后,会产生紫色反应
B.将斐林试剂加入果糖溶液中后,溶液呈现无色,水浴加热后有砖红色沉淀生成
C.“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用盐酸处理有利于DNA与吡罗红结合
D.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产物都能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来鉴定
2.在许多生物实验中都需要用到酒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进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时,若一次加入大量的无水乙醇,会导致收集到的滤液绿色过浅
B.在“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中,需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冲洗洋葱根尖上的卡诺氏液
C.在脂肪的鉴定实验中,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的作用是溶解组织中的脂肪
D.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时,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中
3.下列有关盐酸在生物实验中的作用,叙述正确的是 (  )
A.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盐酸的作用是使细胞彼此分离
B.在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线粒体实验中,用盐酸处理细胞有利于健那绿对线粒体染色
C.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实验中,实验材料经染色后用盐酸洗去浮色
D.盐酸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和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实验中的作用相同
考点三  模拟调查类实验
■ 主干整合
1.列表比较三个模拟调查类实验
研究性
课题
调查对象
调查方法
计算方法
种群密度
的调查
活动能力强、
活动范围大
的动物
①   ?
=
植物或活动
能力弱、活动
范围小的动物
②   ?
调查人群中
的遗传病
发病率
汇总法
发病率=
×100%
遗传方式
家系分析法
-
土壤中小动
物类群丰富
度的调查
土壤小动物
③   ?
记名计算法、
④   ?
2.模拟调查类实验的操作流程归纳
图14-3
3.辨析四种调查方法的适用范围
调查方法
适用范围
标志重捕法
 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样方法
 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和虫卵
抽样检测法
(显微计数法)
 肉眼看不见的细菌、酵母菌等
取样器取样法
 活动能力较强、身体微小的土壤小动物
■ 考法提炼
1.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
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
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
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
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的面积
2.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测得的数值与实际的数据相比,肯定偏小的是 (  )
A.用未消毒的种子作实验材料测定呼吸速率
B.调查白化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C.对培养液中酵母菌进行计数时,先滴培养液再盖盖玻片
D.调查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时,用带冷光源的诱虫器采集小动物
考点四 验证和探究设计类实验
■ 主干整合
1.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
图14-4
2.探究类实验的变量分析
实验名称
自变量
因变量
无关变量
通过模拟实
验探究膜的
透性
 半透膜两侧溶液浓度差
 漏斗玻璃管液面的上升高度
 半透膜的种类、开始时的液面高度、温度等条件
探究温度对
淀粉酶活性
的影响
不同温度
 酶的活性(加碘液后溶液颜色的变化)
 pH、底物量、酶量、试管的洁净程度、反应时间、操作程序等
探究pH对过
氧化氢酶活
性的影响
不同pH
 酶的活性(气泡的数量或带火星的卫生香燃烧的猛烈程度)
 温度、底物量、酶量、试管的洁净程度、反应时间、操作程序等
探究酵母菌
细胞呼吸的
方式
氧的有无
 CO2生成量(澄清石灰水的混浊程度);酒精的产生(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检测)
 葡萄糖溶液的量、石灰水的量、温度、pH、锥形瓶的洁净程度、连接的导管的大小等
模拟探究细胞
大小与物质运
输的关系
 琼脂块体积的大小
 物质运输的效率
 琼脂块的一致性、NaOH溶液的量、浸泡的时间、测量的准确性等
探索生长素类
似物促进插条
生根的最适
浓度
 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
 扦插枝条的生根数量或长度
 实验材料的一致性、激素浓度的准确性、处理时间等
探究培养液中
酵母菌种群数
量的变化
时间
 酵母菌种群数量
 培养液的成分、培养条件和空间等
探究水族箱
中群落的演替
时间
群落的演替
 水族箱中的培养条件和环境等
■ 考法提炼
1.下列有关实验设计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各种实验中都必须设置空白对照,确保单一变量
B.实验材料的数量、温度和时间都可能是实验的变量
C.数据测量力求精确,因此需要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D.探究实验设计中,实验结果不一定与提出的假设一致
2.下列关于生物科学研究方法和相关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时,盐酸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
B.探究2,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通过预实验确定浓度范围,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减少人力和物力的浪费
C.在“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中,计算紫红色区域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积之比,能反映NaOH进入琼脂块的效率
D.用于观察质壁分离与复原的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同样可用来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3.下列关于生物科学研究方法和相关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同位素标记法: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
B.对比实验法: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和探究酶的最适温度
C.模型构建法: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和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
D.假说—演绎法:基因分离定律的发现和果蝇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的发现
【题后归纳】 教材经典实验的15个研究方法 (1)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构建物理模型法。 (2)种群数量增长模型——构建数学模型法。 (3)分离各种细胞器——差速离心法。 (4)证明DNA进行半保留复制——密度梯度离心法。 (5)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纸层析法。 (6)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死体染色法。 (7)观察线粒体——活体染色法。 (8)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对比实验法和产物检测法。 (9)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同位素标记法。 (10)摩尔根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假说—演绎法。 (11)萨顿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类比推理法。 (12)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取样器取样法。 (13)估算种群密度(运动能力强的动物)——标志重捕法。 (14)估算种群密度(运动能力弱的动物和植物)——样方法。
1.[2017·全国卷Ⅰ] 下列关于细胞结构与成分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细胞膜的完整性可用台盼蓝染色法进行检测
B.检测氨基酸的含量可用双缩脲试剂进行显色
C.若要观察处于细胞分裂中期的染色体可用醋酸洋红液染色
D.斐林试剂是含有Cu2+的碱性溶液,可被葡萄糖还原成砖红色
2.[2017·北京卷] 洋葱根尖和小鼠骨髓细胞都能用于观察细胞有丝分裂,比较实验操作和结果,叙述正确的是(  )
A.都需要用盐酸溶液使细胞相互分离
B.都需要用低倍镜找到分裂细胞再换高倍镜观察
C.在有丝分裂中期都能观察到染色体数目加倍
D.在有丝分裂末期都能观察到细胞板
3.[2017·江苏卷] 下列关于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  )
A.转换物镜时应该手握物镜小心缓慢转动
B.以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为材料不能观察到质壁分离
C.苏丹Ⅲ染色后的花生子叶细胞中可观察到橘黄色颗粒
D.在新鲜黑藻小叶装片中可进行叶绿体形态观察和计数
4.[2017·天津卷] 叶绿体中的色素为脂溶性,液泡中紫红色的花青苷为水溶性。以月季成熟的紫红色叶片为材料,下列实验无法达到目的的是 (  )
A.用无水乙醇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
B.用水做层析液观察花青苷的色素带
C.用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探究细胞的失水与吸水
D.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表皮细胞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
专题七 实验与探究
第14讲 教材基础实验
基础速查拾遗
1.(1)× (2)× (3)× (4)× (5)× (6)√
[解析] (1)解离后细胞死亡,不能观察到分裂末期细胞内细胞板向四周扩展。
(2)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经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染色,可观察到绿色的细胞核。
(3)洋葱根尖解离后需要先漂洗再染色。
(4)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中,先低温处理,然后固定细胞形态,再制作装片。
(5)向组织样液中滴加斐林试剂后需要水浴加热。
2.(1)× (2)× (3)× (4)× (5)× (6)× (7)×
[解析] (1)在“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中,计算紫红色区域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积之比,能反映物质运输效率。
(2)农田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应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
(3)用取样器取一定深度的土样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4)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应先分别将酶与底物溶液于不同温度下保温,再混合。
(5)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产生CO2。
(6)用高浓度组的α-萘乙酸溶液处理插条时应用沾蘸法,即把插条基部在药液中蘸一下(约5 s),深1.5 cm即可。
(7)预实验是为进一步实验摸索条件的,而不是为了减小实验误差。
考点互动探究
考点一
【主干整合】
1.①活细胞 ②活细胞 ③鳞片叶外表皮细胞 ④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 ⑤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 ⑥健那绿染液 ⑦死细胞 ⑧龙胆紫溶液 ⑨改良苯酚品红染液
2.①有颜色 ②漂洗 ③低
3.紫色大液泡 无 分裂能力强 染色体
【考法提炼】
1.D [解析] 该实验的原理是低温能抑制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A错误;制作临时装片的程序:选材→固定→解离→漂洗→染色→制片,B错误;显微镜下观察到只有少部分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C错误;若用低温诱导根尖时间过短,则不能很好地抑制纺锤体的形成,所以可能导致难以观察到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细胞,D正确。
2.B [解析] 观察线粒体时需要对细胞进行染色,而菠菜叶下表皮细胞中含有叶绿素等色素,对染色结果有影响,A错误;新鲜的菠菜叶中各种色素含量较多,可用于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B正确;菠菜叶上表皮细胞是成熟的植物细胞,不进行有丝分裂,C错误;菠菜叶肉细胞中含有叶绿素色素,对还原糖鉴定中的显色反应有影响,D错误。
3.B [解析] 题中三个实验都使用碱性染料对染色体进行染色,A错误;三个实验都需要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染色体,B正确;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时,不会发生基因重组,C错误;只有“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需使用卡诺氏液固定细胞形态,D错误。
考点二
【主干整合】
1.①斐林试剂 ②砖红色沉淀 ③橘黄色(或红色) ④双缩脲试剂 ⑤紫色 ⑥无水乙醇 ⑦层析液 ⑧蓝绿色
⑨研磨得更充分 ⑩防止色素在研磨过程中被破坏
3.①洗去浮色 ②固定形态,防止腐烂 ③95%的酒精 ④洗去卡诺氏液 ⑤无水乙醇 ⑥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 ⑦15%的盐酸
【考法提炼】
1.A [解析] 蛋白酶和蛋白质混合后,蛋白质被水解,而蛋白酶的本质也是蛋白质,也可以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A正确;斐林试剂是蓝色的,因此将斐林试剂加入果糖溶液中后,溶液不可能呈现无色,B错误;“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用盐酸处理有利于DNA与甲基绿结合,C错误;酵母菌无氧呼吸的产物酒精可以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来鉴定,D错误。
2.C [解析] 进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时,若一次加入大量的无水乙醇,会导致收集到的滤液绿色过浅,A正确;在“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中,需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冲洗洋葱根尖上的卡诺氏液,B正确;在脂肪的鉴定实验中,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的作用是洗去浮色,C错误;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时,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中,D正确。
3.D [解析] 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盐酸的作用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质中的DNA和蛋白质分离,有利于染色剂和DNA结合,A错误;在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线粒体的实验中,由于健那绿为活细胞染料,因此不能用盐酸处理细胞,B错误;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实验中,实验材料经染色后用酒精洗去浮色,而不是用盐酸,C错误;盐酸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和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实验中的作用相同,都是对组织进行解离,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D正确。
考点三
【主干整合】
1.①标志重捕法 ②样方法 ③取样器取样法 ④目测估计法
2.双 随机性
【考法提炼】
1.B [解析] 使用样方法时不需要对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A错误;使用样方法都要做到随机取样,由于个体数量少,应适当扩大样方面积,B正确;在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种群个体数量少,取的样方过小或过少,可能导致统计到的数据较少,偶然性较大,因此需要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或增加样方的数量,C、D错误。
2.D [解析] 未消毒的种子表面有微生物,微生物也能进行呼吸作用,所以用未消毒的种子作实验材料测定呼吸速率时,所得到的数值比实际的数值大,A不符合题意。调查白化病的发病率时应以社会群体为调查对象,若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计算得出的发病率会偏高,B不符合题意。对培养液中酵母菌进行计数时,先盖盖玻片再滴加培养液,是为了保证所滴溶液的体积等于计数室的体积,若先滴加培养液再盖盖玻片,则可能导致所滴溶液的体积大于计数室的体积,从而使测得的酵母菌数目比实际值大,C不符合题意。由于土壤小动物具有避光、避高温的特性,因此调查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时,用带冷光源的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测得的数值比实际数值小,D符合题意。
考点四
【考法提炼】
1.A [解析] 各种实验都必须有对照实验,但不一定是空白对照实验,如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是自身对照实验,A错误。实验材料的数量、温度和时间都可能是实验的自变量,也可能是无关变量,B正确。数据测量力求精确,所以需要多次测量求平均值,C正确。探究实验设计中,实验结果有可能与提出的假设一致,也有可能不一致,D正确。
2.D [解析] 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A正确;在“探究2,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通过预实验确定浓度范围,可以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也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而减少人力和物力的浪费,B正确;在“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中,计算紫红色区域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积之比,能反映NaOH进入琼脂块的效率,C正确;用于观察质壁分离与复原的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是成熟的植物细胞,没有分裂能力,不能用于观察有丝分裂,D错误。
3.A [解析]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没有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只有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中利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A项错误;在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时,利用了有氧和无氧的两组实验装置进行对比实验,探究酶的最适温度实验,利用了一定范围内不同梯度温度的实验组进行对比实验,B项正确;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和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都采用了模型构建法,前者构建的是物理模型,后者构建的是数学模型,C项正确;分离定律的发现和摩尔根证明果蝇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都运用了假说—演绎法,D项正确。
真题回顾拓展
1.B [解析] 完整的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台盼蓝不是细胞所需物质,所以在细胞膜完整的情况下,台盼蓝不能进入细胞,细胞不能被染色,只有在细胞膜不完整的情况下,细胞才能被染色,A项正确。双缩脲试剂可以和有肽键的物质发生紫色反应,氨基酸没有肽键,B项错误。染色体可以被碱性染料染色,醋酸洋红液是一种碱性染料,C项正确。斐林试剂是由甲液NaOH溶液和乙液CuSO4溶液等量混合而成的,是含有Cu2+的碱性溶液,可被葡萄糖等还原糖还原成Cu2O,从而出现砖红色沉淀,D项正确。
2.B [解析] 本题考查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及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相关知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细胞间质成分不同,因此不能都用盐酸溶液使细胞分离,A项错误。观察时都需要先用低倍镜找到观察的目标,然后再用高倍镜进行观察,B项正确。染色体数目加倍发生在有丝分裂的后期,C项错误。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不会在末期出现细胞板,D项错误。
3.C [解析] 转换物镜时应转动转换器,不能用手握物镜,A项错误。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为成熟植物细胞,可以作为观察质壁分离的材料,B项错误。 苏丹Ⅲ可以将花生子叶细胞中的脂肪染成橘黄色, C项正确。利用新鲜黑藻小叶装片可进行叶绿体形态和分布的观察,而不能用于计数, D项错误。
4.D [解析] 叶绿体中的色素为脂溶性,能溶于有机溶剂中,故可用无水乙醇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A项正确。月季成熟的紫红色叶片中含有的花青苷能溶于水,可用水作层析液观察花青苷的色素带,B项正确。月季成熟叶片细胞有大液泡, 可用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探究细胞的失水与吸水,C项正确。月季叶片表皮细胞是成熟细胞,不再进行有丝分裂,不能用于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观察, D项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