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6.6《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教案(1)(旧人教版高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历史:6.6《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教案(1)(旧人教版高三)

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课 时 教 案 总第 42课时
课 题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
教学目标(目的) 识记明清时期和平外交、侵略与反侵略的概况;分析下西洋目的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尼布楚条约》。难点:《尼布楚条约》的评价。
备 注 教法:以归纳分析为主,以补充材料为辅。
教学过程及板书要点 新课引入:明清时期,在继续秦汉以来的主动和平外交的同时,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也在日益尖锐。教学过程:第六节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明清对外关系特点:(1)经济文化交流频繁;(2)中外矛盾日益尖锐(侵略与反侵略,其中,侵略如葡萄牙—澳门;荷兰—台湾;沙俄—东北;日本—东南沿海;反侵略如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雅克萨之战);(3)中国开始介绍和引进欧洲近代科学知识(徐光启与西学东渐);(4)对外政策由主动开放走向闭关锁国(一口通商、 公行制度)。一.郑和下西洋(西洋: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一带)1.目的:宣扬国威;加强联系(主要);采购异域珍宝;寻找建文帝。2.条件:(1)物质基础——明朝前期,国家统一,经济发达,国力强盛(最主要条件);(2)政府支持——明成祖时(前六次)和明宣宗时(第七次)明朝政府的大力支持;(3)科技条件——罗盘针的使用和地理知识、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4)个人因素——郑和(本姓马)航海经验丰富,有勇敢精神和组织才干。3.特点:(1)规模大(“宝船”大小及数量); (2)时间长(1405—1433年,28年);(3)时间早(比哥伦布早87年,比达·伽马早92年,比麦哲伦早114年);(4)次数多(7次); (5)航程远(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6)到达国家多(30多个); (西汉:印度半岛南端;唐朝:波斯湾)4.下西洋主要活动内容:政治通好、和平贸易、使臣回访、友好相处。5.性质:封建制度下的政治行为与不计经济效益的朝贡贸易。6.历史地位与影响:(1)团体:这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秦汉—明初),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2)个人:郑和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不愧是世界航海事业的先驱。(3)双向: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了中外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4)单向:促进华侨对南洋的开发。华侨下南洋(东南亚一带)从唐朝开始。(5)局限(或消极影响):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不是发展海外贸易,它采取的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贡赐”政策),给明朝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这种航海壮举后继乏力,必然随着国力的衰退而悄然结束。二.戚继光抗倭(“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1.“倭寇”的含义元末明初以后,在我国沿海地区骚扰的日本武士、商人和海盗。2.“倭患”原因:(1)日本国家分裂,日本武士、商人到中国抢劫;(2)明中期海禁政策(为防倭寇严格限制私人海外贸易)导致奸商与倭寇勾结;(3)明中后期政治腐败,海防松懈。3.抗倭经过(1)台州九捷(戚继光);(2)与俞大猷配合;(3)基本肃清倭寇。抗倭胜因:正义性、民众支持、“戚家军”训练有素军纪严明、其他抗倭将领的配合。中国古代史上中日关系归纳:秦朝——徐福东渡;西汉——汉武帝时与日本交往;东汉——光武帝赐印;唐朝——遣唐使、鉴真东渡;明朝——倭寇之患。
第 页
教学过程及板书要点 三.葡萄牙租占澳门(行贿与欺骗方式) (1999年12月20日恢复行使主权)侵扰沿海——行贿居留(1553年)——租借暂居——强行租占。四.郑成功收复台湾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维护祖国统一,是外交问题,该肯定;郑成功把台湾建成反清基地,分裂祖国的行为,是内政问题,该否定。五.雅克萨自卫反击战1685—1686年)1.背景:清军主力入关,东北边防空虚,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2.性质:自卫反击战。3.经过:两次雅克萨之战,俄军大败,被迫同意谈判解决中俄东段边界问题。4.结果:双方于1689年签订了第一个中俄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5.评价《尼布楚条约》——平等条约(1)谈判前形势平等:中国方面有噶尔丹叛乱拖后腿;沙俄方面农奴起义。(2)谈判原则平等:双方在尼布楚地区兵力相等,参加谈判人数相等。(3)谈判意图平等:谈判的范围和签订的条款都未超越两国政府事先指示和同意接受的范围。(4)谈判结果平等:既在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地区是中国领土;也使沙俄获得了外兴安岭以北的领土并取得了通商权利。明朝中后期及清前期中国能取得反侵略斗争胜利的原因:(1)西方国家尚未进行工业革命,中国综合国力强于对手;(2)封建政府坚决反抗,没有妥协退让;(3)反侵略战争指挥有方(如戚、郑、康),将士英勇。中国历史上东北地区史实(1)古代史:①秦朝:辽东郡;②唐:黑水都督府;忽汗州都督府(渤海国);③辽:兴起、定都与制度;④元:辽阳行省;⑤明:奴儿干都司;后金建立与迁都;⑥清前期:雅克萨之战与《尼布楚条约》。(2)近代史:①近代前期:《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甲午战争(辽东战役,赎辽);日俄战争。②近代后期:东北易帜;九 一八事变;伪满洲国;苏军出兵中国东北;辽沈战役。(3)现代史:“一五”计划(重点建设东北地区的重工业);改革开放(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2004江苏历史26)(材解题)回答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前提条件、特点和历史地位。(2009年浙江文综17)中俄《尼布楚条约》中说:“凡岭南土地及流入黑龙江大小诸川,应归中国管辖;其岭北一带土地及川流,应归俄国管辖”。对条约中的“中国”,理解正确的是 C①这里的“中国”指中原地区 ②清朝第一次使用了“中国”原号③清政府对外不在使用“大清”的朝号 ④表明清政府行使和维护的是中国的主权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师生互动记录 (2000年全国高考题)据《明史》,明朝奉行“厚往薄来”政策,对竭诚朝贡者“皆倍偿其价”;(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赀:计算)。”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郑和下西洋与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远航在目的与性质、历史影响方面的差异,分析明清时期我国远洋航海事业与西方相比从先进转为落后的原因。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