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历史教学优秀案例教学片段1是人教版七册第四课 ;原创﹙授课时,以启发学生思维能力,以解答问题为中心来讲解﹚原始社会时,生产工具落后、简陋,生产力水平低下。每天能获取2条鱼,满足他们的生活需要。过了很长时间,他们学会了织网,捕鱼快而且容易,就学捕鱼,每天可捕10条鱼,除了每天吃掉2条外,余下8条就成了剩余财产。为占有财产,部落内部开始互相争夺。你们想想看,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生:力量强大的人能抢到更多的财产。生:于是出现了财产分配不均,人剥削人的现象。师:那么对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你们怎样评论呢?生:当然是奴隶社会更进步,因为捕鱼的数量增加了。生:产品数量是增加了,可是出现了剥削和不平等。生:部落首领占有一部分后,剩下的分到每个人头上可能也比以前多了。师:以前有没有这种可能?生:没有,刚够吃,到奴隶社会才出现这种可能。师:大家想一想,这是由什么决定的呢?生:产品数量。师:进一步说就是生产力。判断这两个社会哪个进步的标准是要看生产力的高低,那么哪个社会更进步就不用说了吧!注:因初一学生掌握抽象的概念有较大的困难,以浅显易懂的捕鱼为例,将艰深的历史概念化解到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深入设问,接近本质,使教学内容自然而然地被学生接受。教学片段2是人教版七册第十课;原创 评价焚书坑儒师:焚书坑儒可以做出多种评价,请你们想一想,到底可以做出哪些评价?生1: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反对分封制,应该禁止儒生使用《诗》、《书》来借古讽今,扰乱人心。焚书坑儒是用严厉的办法镇压反对派。在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上,它的出现有历史的必然性。生2:杀人,烧书的办法只能得逞于一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儒生暂时不敢论政了。但对政府也更加离心离德了,结果短期内使国内阶级矛盾激化,焚书坑儒是其中的一个原因。生3:书是文化,儒是掌握文化的人,一个烧了,一个活埋了,只能摧残文化,摧残人才,是一场全国性的灾难,充当暴露了专制主义统治的残暴。生4:可否有一种折中的说法呢?从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说,主观动机是对的,值得肯定;从发展文化的角度说,客观效果不好,应否定。师:同学们说的几种评价,都有一定的道理。那么到底哪一种评价更符合历史的真实呢?生5:战国时期有百家争鸣,繁荣了文化和学术,我们是肯定的。秦始皇严禁私学,结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进而把书烧了,连学习文化的工具也没有了。把人活埋了,连生存的权利也被剥夺了。书毁人亡的办法不管什么人来做,都应该全面否定,不能一定肯定。师:焚书是摧残文化,坑儒是草菅人命,结果是削弱和动摇了秦王期的统治基础。焚书坑儒的客观效果,造成了秦王期“帝业虚”,在“山东乱”中被“不读书”的刘邦、项羽灭掉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焚书坑儒的实践效果很坏,所以对它要全面否定。教学片段3是人教版七册第十课;原创秦期“建立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的措施”(课前师生共同阅读教科书等材料,课堂上运用角色扮演,进行“情景模拟”。)大臣1:尊敬的皇上,小臣以为,要巩固秦期统治必须迁都。咸阳地处西北,偏远、干旱、经济落后,可以迁都到原来魏国的大梁,或楚国的郢、宛。那里人口稠密,经济发达;那里是国家的中心地带,倘若原诸小国死灰复燃,秦朝军队可以很快将之镇压。大臣2:启禀皇上,臣以为,要巩固秦期统治,应修建以都城为中心,连通各郡、县的国道。一、原六国臣民犯乱时,军队可以通过国道长驱直入,节省时间;二、发展了交通,能促进经济。“要想富,先修路”嘛!大臣3:皇上,统一六国功德无量,但要想皇位永固,传于后世,臣以为您应少娶老婆,计划生育,少养儿子。儿子多了就会争夺皇位。若有两子,应间隔较大年岁,使他们免于争夺。恕臣冒昧,恳请发落。师:这三位大臣的见解都有独到之处。不过皇上是否会采纳呢?皇帝:修国道事,朕也有此意,迁都之事嘛,爱卿多虑了。我既然在咸阳能灭六国,难道在咸阳还镇压不了六国余孽的叛乱吗?再者,我咸阳既不干旱,经济也不落后。爱卿跨越时空,说的是你去西安旅游看到的情景吧?等到那时再迁都吧。至于养儿养女,养多养少,那是天意。如何计划生育,两千年后也许有了这一技术。我现在只有两个嘛!大臣4:启奏皇上,北方匈奴不断南下,骚扰边疆,占据了大片地区,臣以为应加强边疆防务。可以把原来战国时秦、赵、燕三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再向东向西延伸,修建一道城防,用来抵御匈奴南下。皇帝:这个建议不错。修了长城,边疆就可安宁了。立即征发民工修长城。大臣4:是。大臣5:禀告皇上,我们应该用民主的办法来治理国家,充分相信人民,也相信原六国的贵族,以心换心,江山方能永固。皇帝:爱卿此话是毁我江山。天下人人都是“主”了,你也是“主”,不就没有我这个皇帝了吗?天下不大乱吗?拖出去斩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