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班级: 姓名: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1)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2)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2、铁农具的应用:春秋战国时期;3、牛耕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采用牛耕技术,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4、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李冰主持修造。5、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或者)“男耕女织”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农村的主要经营方式。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1、丝、棉织业(1)汉朝:①素纱禅衣(图片);②丝绸之路:汉代丝织品远销欧洲(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区域),中国因此被称为“丝国”。(2)唐朝:出现的缂丝技艺。(3)宋朝:边疆地区种植的棉花迅速向内地传播。(4)元朝:黄道婆推广的先进棉纺织技术:捍、弹、纺、织;她发明的手摇一锭纺车能同时纺出三根纱。元、明时期江苏的松江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5)明朝: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2、冶金业(1)商周:青铜器铸造达到很高的水平。(2)春秋:人工冶炼铁器。(3)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4)南宋:开始用焦碳冶铁。3、陶瓷业(1)东汉晚期:烧出了成熟的青瓷;(2)南北朝:成功烧制出白瓷:是制瓷技术上的重大突破;(3)唐代:①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②邢窑白瓷;(4)宋代:江西景德镇成为“瓷都”;(5)元代:烧成了青花和釉里红,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期;(6)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4)清代:出现了粉彩瓷器和珐琅彩。4、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1)三种经营形式:官营、民营(私营)、家庭手工业;(2)部门增多,技术进步,成就突出:丝织、冶金、制瓷;(3)领先世界,远销国外,广受赞誉。(4)官营手工业代表着当时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到明朝前期为止,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1、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1)商朝时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已经产生。(2)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3)明:商帮的形成:晋商、徽商。2、古代市场与城市发展的史实(1)秦朝: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2)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3)六朝:民间集市——草市形成。(4)唐代:①“草市”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②夜市比较繁荣。(5)宋代:“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6)明清:工商业市镇:景德镇、佛山镇、汉口镇。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政策(1)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封建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2)影响:使社会经济的活力受到压抑,而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也未能得到正常发育。2、海禁政策:明清时期实行的一种经济政策。3、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第二单元、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1、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和影响(1)时间:鸦片战争后。(2)解体的影响:自然经济的解体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2、近代民族工业兴起(1)时间:19世纪70年代前后。(2)代表: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陈启沅)。(3)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社会上兴起“实业救国”的热潮,涌现出张謇(大生纱厂)、荣宗敬、荣德生(保兴面粉厂)等一批实业家。二、民国年间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黄金时期”)(1)原因: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②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临时政府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民族资产阶级投资热情;③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促进;④一战期间,欧洲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2)表现: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重工业也有一定的增长。2、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官僚资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