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年级八年级(下)学科科学课题? 3.4.1 二氧化碳1?课时类型新授课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运用问题。(2)培养学生猜测、观察、分析、交流、合作等探究能力。过程与方法:培养实验前对现象、结果的理论预测,实验中的观察、思考,实验后的分析、交流、总结。情感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增强学生进行探究实验的欲望和激情。教学要点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物理及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探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辅助的探究实验教学仪器:二氧化碳发生装置1套、导管、集气瓶(3只)、装有高低蜡烛的烧杯、小烧杯3只、小型喷雾器2个、镊子4把、软塑料瓶3只、石蕊染成紫色的小花数朵、酒精灯等。药品:大理石、稀盐酸、石蕊、稀醋酸、水、澄清的石灰水等。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情景引入:展示 公园风景图片带领学生一起做深呼吸,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并感受研究二氧化碳的必要性。师:空气中二氧化碳虽然含量少,但自然界中却具有重要的作用,今天就让我一起来对它的性质进行一翻探究吧! 二氧化碳的性质探究一:二氧化碳具有那些物理化学性质?1、观察两瓶老师已经收集好的两瓶二氧化碳(请同学注意观察并完成学案内容)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参与教师完成探究活动中的活动1、活动2实验活动1:把二氧化碳倾倒进放有蜡烛的烧杯中(一位学生参加,师生共同完成)学生要求:观察倾倒方法和蜡烛熄灭,想到了什么?活动2:在装满二氧化碳的饮料瓶中加入1/3的水,振荡。(随机抽3位同学参加)学生要求:观察饮料瓶的变化情况,思考说明什么?2、思考:探究活动完成,展开小组讨论,填写学案相关内容,推荐同学当众发言,展示自己的观点并引导学生完成学案收获内容一的内容。投影:二氧化碳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支持燃烧否性质归类(学生表述完成,显示上表结果)3、从二氧化碳状态引领学生看一段关于干冰运用的录像,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进一步加深认识。板书: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能溶于水,密度大于空气;固体(干冰)→ 气体(升华), 吸热板书:2、化学性质:师: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也不能供给呼吸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现在来学习它的化学性质,刚才大家看到了二氧化碳能溶解于水中,现在大家观察我手中的饮料瓶,向其中加入酸碱指示剂紫色石蕊使之变红,(学生必惊叹!) 趁势发挥提出问题:是什么物质使色素石蕊变红了?(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同学发言!)1、瓶中存在的物质由学生争论,引导得出:水、二氧化碳、或是水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某种物质2、如何证明是何种物质呢?(小组争论,学生提出办法)探究二:是什么物质让石蕊变了色?请三名同学,分别完成探究的Ⅰ、Ⅱ、Ⅲ三个实验,大家注意观察,并完成学案相关内容。分别探究紫色石蕊花遇到水、二氧化碳、潮湿石蕊花遇二氧化碳、稀醋酸的情况。ⅠⅡⅢⅣ操 作喷水直接放入二氧化碳喷水后放入二氧化碳中喷醋酸现 象解 释结 论学生讨论:为什么?完成学案,准备回答。投影:(小组代表发言,同时投影完成上表)实验Ⅳ提示:醋酸是一种酸,凡是酸都能让紫色石蕊变成红色。(教师完成这个实验做给学生看,让学生思考会不会是什么酸让石蕊变成了红色?),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并提问得出结论:二氧化 碳可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探究三:下面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教师将刚才已经变色的红花在酒精灯轻轻烘,花从红色又变成紫色(学生惊奇!!)趁热引导学生思考,同时指导阅读教材P115,请大家自主寻找答案。学生:(应该十分高兴找到了答案,自己获取了知识)因为碳酸不稳定,分解成了水和二氧化碳,所以石蕊花恢复成了原来的紫色。投影:展示图形和化学方程式师:二氧化碳还有其它化学性质吗?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气体,我们又如何鉴别它呢?联系小学自然课,大家知道用什么方法鉴别吗?(展开讨论)探究四:如何鉴别二氧化碳?(2位学生完成)CO2能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这也是二氧化碳的一条化学性质,可用于检验CO2气体。可见:二氧化碳可以和氢氧化钙溶液反应 CO2 + Ca(OH)2=CaCO3↓+ H2O五、总结:⒈ CO2物理性质: ⑴通常是无色无味的气体,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⑵干冰是CO2固体,能升华,升华时吸热。⒉ CO2化学性质:⑴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CO2不能供呼吸。⑵能与水反应CO2 + H2O=H2CO3 。⑶能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可用于检验CO2气体。CO2 + Ca(OH)2=CaCO3↓+ H2O六、课堂巩固:设计实验证明雪碧饮料中逸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七、作业: [板书设计]二氧化碳的性质物理性质: 通常是无色无味的气体,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⑵干冰是CO2固体,能升华,升华时吸热。2、化学性质:⑴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CO2不能供呼吸。⑵能与水反应CO2 + H2O=H2CO3 。⑶能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可用于检验CO2气体。CO2 + Ca(OH)2=CaCO3↓+ H2O 年级八年级(下)学科科学课题? 3.4 .2二氧化碳2?课时类型新授课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和方法,知道二氧化碳的验证和验满方法;2.能设计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简易装置,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复习和对比确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验证方法,进一步得出实验室制备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2.通过多种能得到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的分析,得出选择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原理制备二氧化碳的原因,引导学生得出实验室制备气体时还需要考虑的一些基本因素,使学生的知识得到整合和升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分析和探究实验室制取和收集二氧化碳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辨正唯物主义教育。?2.培养理科学习中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3.通过相关实验的探究分析,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教学要点教学重点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装置的探究;2.归纳实验室制备一般气体的规律。教学难点根据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设计CO2的实验室制取方法。教学准备 实验活动所需的药品:稀盐酸 大理石? 稀硫酸 碳酸钠 浓盐酸仪器: 集气瓶 试管 锥形瓶 平底烧瓶 长颈漏斗 导管(单孔,双孔)铁架台 注射器等教????学????过????程设计意图[引入]我们已经学习了二氧化碳的 性质,在实验室里我们可以用什么药品、什么方法来制得二氧化碳?实验室制取CO2 活动探究:步骤现象1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迅速产生大量气泡2碳酸钠与稀硫酸反应迅速产生大量气泡3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泡,速度适中4碳酸钙与稀硫酸反应开始有气泡产生,反应逐渐停止结论: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速度适中,石灰石与稀硫酸反应难于进行;碳酸钠与酸反应瞬间结束,不便于收集。所以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选择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化学方程式: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的选择实验室制气体的装置包括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两种 固体和固体反应 气体 反应物的状态 固体和液体反应 发生 液体和液体反应装置 反应条件:是否需要加热、加催化剂 气体 排空气法 密度比空气大的——向上排气法 收集 密度比空气小的——向下排气法 装置 排水法:不易溶于水,不与水发生反应活动与探究:二氧化碳制取实验及相关性质比较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密度溶解度CO2O2分析:制取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各有什么不同。投影:各种仪器供设计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时选择。设计: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与同学讨论、交流、分析各自设计的装置的优缺点。活动:各组修改各自的装置。 【请选择 制取 的发生装置为?????? , 收集装置为???? 。 【小结】 实验室制取CO2的化学反应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实验室制取CO2的实验装置。思考:1、如何验证所制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2、如何验证集气瓶中已收集满?1、检验方法:将导管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若石灰水变浑浊,由证明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2、验满方法: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则说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满。步骤:1)、检查装置气密性;2)、锥形瓶中加入大理石(或石灰石);3)、连接好装置;4)、长颈漏斗中加入稀盐酸;5)、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6)、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验满。注意事项:1).长颈漏斗下端要伸入液面下;2).伸入锥形瓶中的导管要短些;3).集气瓶中的导管要接近底部;下图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图,有哪些错误?请改正 总结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课内小结 课堂练习1.下列有关CO2说法正确的是:(???????)A.二氧化碳这种物质使紫色石蕊变红??????????B.CO2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C.利用CO2不支持燃烧的物理性质可以用来灭火?D.固体?CO2又叫做干冰2.?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常用是(???? )?A.碳和氧气 ???B.石灰石和盐酸??C.大理石和稀硫酸??????D.碳酸钠和盐酸根据下图所示实验装置回答:(填代号)⑴写出标有编号仪器的名称:???? ①?????? ;② ?????? ;③ ?????? ;④ ?????? 。⑵实验室制取氧气时,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收集装置是???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可选用的收集装置是??? 。⑶实验室用固体氯化铵(NH4Cl)与固体氢氧化钠在加热的条件下制取氨气(NH3),化学方程式为NH4Cl+NaOHNaCl+NH3↑+H2O,氨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能溶于水形成氨水。根据以上知识推断:实验室制取NH3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收集装置是???????? 。布置作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3.4.1二氧化碳.doc 3.4.2 二氧化碳 2.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