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3.6光合作用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植物的的生长离不开光照(2)使学生知道植物的叶中含有叶绿素。(3)了解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和养料2. 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观看实验视频,了解叶的光合作用,以及光合作用对人与动物的意义。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进一步明确生物圈中的人和动物与绿色植物的密切关系,产生保护植物、爱护环境的情感,了解光合作用的探究历史,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科学研究的严谨性、漫长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二、学情分析 经过小学科学学习的不断深化,小六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比较感兴趣,但科学教材的内容比较杂,包罗万象,理化生地理都囊括其中,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学生特别喜欢做实验,农村中学的教学条件落后,实验器材缺乏,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验要求,但因兴趣的驱使,学生的学习动力较足,科学成绩较好。三、重点难点 重点:1、知道植物光合作用的含义2、了解光合作用的实验场所、条件、原料难点:研究光合作用的实验变量的控制,光合作用的意义四、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提问: 种子是如何长成参天大树的,可口的水果和瓜果是如何长成的?探究光合作用的过程(一)植物中的淀粉(有机物)不是来自土壤活动设计:土壤浸出液和稀米汤中都滴加碘酒,观察现象原理:淀粉遇碘变蓝色结论:植物中的淀粉不是来自土壤活动【讲授】了解海尔蒙特实验 ①提问:植物所需要的养料到底从哪里来的呢?②讨论、汇报:③讲述:大多数同学认为植物主要的养料是从土壤里来的,人们在很长的时间里也曾经是这样认识的。这种认识对吗?为了弄清这个问题,在300年前,比利时的科学家海尔蒙曾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我们称为“海尔蒙实验”。植物能制造有机物活动设计:天竺葵暗处理后,进行对照实验,遮光和光照,再酒精脱色,碘酒检验现象:叶片照光部分显蓝色,而遮光部分不变色实验表明:绿色植物能在光照下制造有机物,并且只有在绿色部分收获:(1)认识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①出示Flash:植物在有光和无光的条件下的生长情况。②讲述:为什么植物的叶大多是绿色的呢?如果我们用显微镜观察叶的内部构造,就会发现叶中有很多的绿色颗粒,这种颗粒叫叶绿体,叶绿体可以产生叶绿素,所以叶一般是绿色的。③分组实验:将绿叶放在酒精中煮。观察:绿叶和酒精的颜色有什么变化?思考:实验说明了什么?④汇报。⑤讲述:植物的绿叶都含有叶绿体,叶绿体可以产生叶绿素,叶失去了叶绿素就不再是绿色的了。(2)了解叶的光合作用。①讲述:叶绿体是植物制造养料的场所。那么它是怎样制造养料呢?②出示课件(或看教材中的插图)。③讲述:绿叶中的每一个叶绿体就是一个小小的“食品”加工厂,在阳光的照射下,叶绿体把根吸收来的水分和由气孔进来的二氧化碳,合成植物所需要的养料供植物生长,同时放出氧气。叶的这种作用就叫做叶的光合作用。活动4【活动】分组思考并讨论:光合作用的意义 (1)植物的光合作用除供植物生长所需的养料外。还有什么作用呢?让我们来思考几个问题。①人与动物都吃些什么?②人与动物都要呼吸,吸进什么气?呼出什么气?③人和动物需要的食物是从哪里来的?人呼吸所需要的氧气又是从哪里来的?假如没有绿色植物,人和动物会怎样?(2)小结:世界上只有绿色植物能自己制造养料(食物),动物和人都是直接或间接依靠绿色植物制造的食物生活。同时,由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空气中的氧的含量才能保持平衡,供人和动物呼吸所用。可见,人和动物得以生存,离不开植物。为了人类的生存,我们应保护绿色植物,保护大自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