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及科教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讲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及科教文化

资源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4讲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及科教文化
考点展示
1.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3)大众传煤的发展21世纪教育网
2.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1)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3)教育事业的发展
备考策略
从文明史角度看待历史,注重思想、文化、生活的发展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特点,备考时应对本讲内容给予足够重视。
要点整合
考点1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一、物质生活的变化21世纪教育网
(1)旧中国
①鸦片战争后,西装进入中国;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设计了中山装,有人穿旗袍。
②鸦片战争后,西方建筑样式引人注目,以花园洋房为主。
③鸦片战争后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餐馆,西式的面包房、咖啡店、烟、酒、糖、饮料也传人中国。
(2)新中国
①改革开放后,着装从灰蓝色调走向五彩缤纷。
②人们的观念由封闭向开放转变。
③改革开放使人们的住房得到改善。
二、社会习俗的变化
(1)影响因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都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2)主要表现
①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②国民政府颁布法令推行公历。21世纪教育网
③民国时期的社交礼仪以鞠躬、握手取代了跪拜、作揖。
④在一些大城市中,妇女地位有所提高,也出现婚妪自主的现象,婚姻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探究]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1)原因
①西方的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的传统文化形成冲击,民主、自由、平等观念传入。②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③资产阶级政治、文化运动的推动。④清政府和民国政府的推动。
(2)特点
①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与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程度及中国民主发展的进程密切相关。②呈现地域性的严重不平衡,大城市西化程度明显,广大农村则呈现出落后封闭的状态。③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呈现出中西结合的特点,但又保留民族特色。④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过程。
(3)历史影响
①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开展,促进了资本主义民主革命的发展。②经济上: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③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既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便于融合西方文明的积极成分。
考点2 近代交通与通讯的变化21世纪教育网
一、交通
(1)铁路
①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山——胥各庄铁路通车。21世纪教育网
②1888年,宫廷专用铁路落成。21世纪教育网
③1909年,中国人自行设计的京张铁路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
(2)水运
①1872年轮船招商局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水运业诞生。21世纪教育网
②1900年前后,民间近百家轮船航运公司在与列强竞争中艰难求生。
(3)航空
①1918年,福建马尾造船厂的海军飞机工程处开始研制水上飞机。
②1918年,北洋政府先后拟定以北京为中心的五大民航线路,此后10年间航空事业发展较快。
二、通讯21世纪教育网
(1)邮政21世纪教育网
①1896年,大清邮政局成立。此后,清政府设立邮传部,邮传正式脱离海关。
②1913年,北洋政府宣布裁撤所有驿站。
③1920年,中国参加万国邮联大会,签订了一系列相关国际邮政条约。
(2)电信.
①l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
②民国时期电报电信事业发展缓慢。
三、近代交通与通讯变化的影晌
①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
②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使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21世纪教育网
考点3 大众传媒的发展
一、报刊
(1)19世纪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21世纪教育网
(2)19世纪70年代后,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日渐增多。
二、影视
(1)1905年,中国人自摄第一部影片《定军山》问世。
(2)1958年,中国第一家电视台——北京电视台试播。
三、互联网
20世纪90年代,中国正式接人互联网,此后迅速发展。
考点4 新中国的科教文化21世纪教育网
一、科技
(1)两弹一星:1964年原子弹,1966年导弹,l970年“东方红一1号”人造地球卫星。
(2)东方魔稻:1973年袁隆平研究成功籼型杂交水稻。
(3)银河系列计算机:l983年银河I号,l997年银河Ⅲ号。
(4)神舟飞船: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2005年“神舟”六号发射成功;2008年“神舟”七号发射成功。
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提出: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
(2)基本精神: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3)意义:双百方针符合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和科技兴旺的方针。21世纪教育网
三、教育
(1)扫盲教育:1950年开始,2001年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2)义务教育:198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世纪90年代提出“科教兴国”战略,2001年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3)高等教育:建国初学习苏联。1958年开始“教育大革命”,学生要边学习边劳动。“文革”期间高等教育逍到严重破坏。l977年恢复高考。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已建立学士一硕士一博士三级学位制度,成人高等教育和民办教育也发展起来。
(4)科教兴国:1995年,党和政府提出“科教兴围”战略。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加快了教育的改革步伐。21世纪教育网
网络建构
( http: / / www.21cnjy.com )
典例导析
[例1] (2008·海南,25) 从1952年秋开始,我国对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调整,新设了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成都工学院、昆明工学院等学院,同时院校数量从201所调整为l81所。这表明,当时调整的主要目的在于 ( )
A.彻底改变原有的不合理区域布局21世纪教育网
B.有计划地开始整顿和改造旧教育21世纪教育网
C.实现教育为工农服务21世纪教育网 D.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21世纪教育网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历史背景知识的把握和概括能力。l953年,新中国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它成为共和国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的起步之年。为了有计划地开展工业化建设,国家于1952年秋季开始,对高等教育体制开始进行大规模调整,它的突出表现之一就是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北京航空工业学院、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成都工学院、昆明工学院等专门学院的设置。其目的就是为即将到来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因此D项是正确项。
[答案] D
[规律] 高三备考要树立“通史”意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全面把握历史。
[例2] (2009·江苏,22) 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
(《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
材料二 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同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 ——《一个童养媳的新生》
(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
材料三 婚姻不是件私事;……在任何地方一个男子或女子要得到一个配偶,没有不经过一番社会规定的手续。 ——费孝通《生育制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
(3)据材料一、三,不同学者在婚姻自由度问题上的视角分别是什么 我们应如何全面认识这一问题 21世纪教育网
[解析] 本题主要从近代历史上社会生活中婚姻观念的变化来考查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以及考生情感观念的价值体现。试题设计较好,既有(1)、(2)问考查考生分析材料、提炼信息和概括知识的能力,也有第(3)问考查考生描述和阐释事物和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很好体现了高考考试目标的要求。
[答案] (1)变化: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
(2)经济基础:从传统小农经济到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家庭关系:从传统纲常伦理(父为子纲)到家庭成员的平等自由。
社会条件:社会制度的变革(新中国的成立);社团组织(家庭妇联)的支持;法律保障(新婚姻法的颁布)。
(3)视角:历史考察;社会关系考察。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当事人越来越自由,但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婚姻自由总是相对的。21世纪教育网
[规律] 高考试题,选材大多新颖独特,是考生平时所没有接触过的。但无论怎样变化,都可以在教材中找到它们的本来“身影”。因此,在审题时要回归教材,先确定所考查的知识在教材中的位置,对解题大有裨益。回归教材的主要方法是根据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以及其发生的时间、空间等因素进行确定。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温馨提示:
同学们:针对你们复习内容的巩固与掌握。请认真完成课后强化作业(二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5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