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师大版】2019版《科学》四上:全册配套教案全集(Word版,36页)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首师大版】2019版《科学》四上:全册配套教案全集(Word版,36页)

资源简介











科学第三册全册备课

课时安排:
单元 课次 周次 教学内容 课时 备注
一单元 经历科学 1 1 科学家的工作 1
2 1 学做科学1 1
3 2 学做科学2 1
二单元 植物的叶和茎 4 2 叶的组成 1
5 3 各种各样的叶 2
6 4 茎的组成 1
7 4、5 各种各样的茎 2
5 单元检测 1
6 十一放假
三单元电与生活 8 7 正电和负电 2
9 8 电池 1
10 8、9 点亮小电珠 2
11 9 导体和绝缘体 1
10 期中检测 1
四单元磁与生活 12 10、11 磁铁的性质 2
13 11 指南针 1
14 12 电磁铁 2
15 做个磁控玩具 选学
13 单元检测 2
五单元声与生活 16 13 声音的产生 1
17 14、15 声音的传播 2
18 15 声音的变化 1
19 噪声与防治 选学
活动 16 单元检测 1
20 天坛里的声科学 选学
16、17 机动 3
18 期末检测 1


教学仪器、材料一览表
序号 教学内容 教学器材 备注
1 科学家的工作 图片、书籍、计算机课件
2 学做科学1 图片、小球、线、橡皮泥、记录表等
3 学做科学2 水槽、温水、冷水、温度计、气温计、体温计
4 水到哪里去了 水、布、计算机课件
5 给水加热 酒精灯、水、烧杯、试管、铁价台、木夹等
6 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玻璃杯、玻璃片、温水
7 云雾和雨 玻璃杯、玻璃片、温水
8 声音的产生 能发出声音的各种材料
9 声音的传播 塑料杯、线、气球
10 美妙的声音 玻璃杯、玻璃棒、水等
11 烦人的声音 计算机课件、录像片、图片
12 推力和拉力 尺、纸
13 弹力 橡皮筋、弹簧、注射器等
14 怎样测定力的大小 测力计、钩码
15 沉浮的秘密 水槽、水、橡皮泥、测力计
16 大气的压力 水槽、水、玻璃杯、硬纸片、塑料吸盘
17 摩擦力 砂纸、木块、测力计
18 物体的热胀冷缩 水瓶、热水、吸管、铜球、铁圈、酒精灯
19 勺柄是怎么热的 玻璃杯、热水、勺、蜡烛、铁片、学具材料
20 暖和的房间 计算机课件、图片
21 太阳怎样向地球供热 计算机课件、图片、学具材料
22 保温和散热 计算机课件、图片、学具材料
23 天坛里的声科学 录像、图片等

一、经历科学单元
体现新课标:本单元给学生一次跟着科学家去进行科学探究的历程,通过学习科学家进行工作的过程,为自己今后学习科学,探究科学打下基础。
教学内容:
科学家的工作
学做科学一
学做科学二
教学目标:
学生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习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猜想、观察、实验、收集整理资料、做出结论、表达交流等环节。知道科学家在发现水杉的过程中做了观察和收集资料的工作;知道科学家在发现维生素B1的过程中做了观察、调查和实验等工作;知道同一个摆,摆动快慢是一致的,不同的摆,摆动的快慢和摆线的长短有关系。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会使用温度测量水温、体温。最终发展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初步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尊重事实的科学价值观,
教学重点:
学生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习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猜想、观察、实验、收集整理资料、做出结论、表达交流等环节。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会使用温度测量水温、体温。最终发展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初步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尊重事实的科学价值观。
教学难点:
学生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习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猜想、观察、实验、收集整理资料、做出结论、表达交流等环节。学会使用温度测量水温、体温。

1、科学家的工作
教学目标:
学生在了解科学家的工作的过程中。知道科学家在发现水杉的过程中进行了观察和收集资料等工作。知道科学家在发现维生素B1的过程中进行了观察、调查和实验等工作。体验科学家认识植物的活动的过程。

教学重点:
知道科学家在发现水杉的过程中进行了观察和收集资料等工作。
知道科学家在发现维生素B1的过程中进行了观察、调查和实验等工作。
教学难点:
体验科学家认识植物的活动。
器材:图片、书籍、计算机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新课 1.科学家是怎样工作的?如何发现水杉的?讨论问题:科学家发现一棵奇特的树后,首先做了什么工作?科学家怎样收集事实资料?科学家怎样提出猜想?科学家最后怎样得出结论? 2.利用这种方法,仔细观察图自学。如何发现维生素B1? 3.组织科学家工作故事会。4、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探究要涉及提出问题、猜想、观察、实验、收集整理资料、作出结论、表达交流等工作。 5、评议 学生看书讨论 学生汇报讨论交流汇报学生交流准备的资料讲故事
布置作业 用科学家的方法认识一种课外植物。

板书设计:
1、科学家的工作
这是什么树(问题) 对树进行观察 采集标本作观察记录 猜想
查找相关资料对标本进行研究 发现了原已经灭绝的植物 水杉



2、学做科学一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获取与整理资料、得出结论并表达交流等环节。知道同一个摆,摆动的快慢是一定的;不同的摆,摆动的快慢与摆线的长度有关系,而与摆的轻重没关,摆线越短,摆动越快。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知道同一个摆,摆动的快慢是一定的;不同的摆,摆动的快慢与摆线的长度有关系,而与摆的轻重没关,摆线越短,摆动越快。发展观察、猜想、设计实验、获取与整理资料、得出结论并表达交流等能力。
教学难点:
在探究摆的活动中能够实事求是、尊重事实。
教学准备:图片、小球、线、橡皮泥、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认识摆 1.出示做好的摆,并让他摆动起来。说一说生活中见到过什么物体像它一样运动?师讲解伽利略的故事 学生发言
研究摆 适时指导 2.请一名学生来操纵摆 3.用自己的材料制作一个摆,亲自数一数10秒内摆动次数。 4.摆动次数为什么不同? 5.根据猜想验证摆线长短或重物不同 生数摆的摆动次数学生动手制作研究汇报小组讨论猜想生验证交流
体验 5.请你设计一个摆,让这个摆在10秒内摆动10次、12次 学生操作
深入思考交流收获 7.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谈收获


3、学做科学(二)
设计思想:
温度是水发生变化的条件。本课首先指导学生建立温度的概念,然后学会使用温度计测量,并初步具有定量观察的能力。为后面研究水会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变化,奠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道什么是温度。会使用温度计测定水的温度和人体的温度。发展学生定量观察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会使用温度计测定水的温度和人体的温度。并能准确读数。
教学难点:
学生能准确测量温度。发展他们乐于探索科学问题的兴趣和仔细观察、认真记录的科学态度。
器材:水槽、温水、冷水、温度计。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了解什么是温度 1.请分别把两手放在两边的盆中(热水和冷水)中,过一会再把两手放入中间的盆(温水)中,两手各有什么感觉? 2.桌上有块毛巾、金属物等物体,它们的温度一样吗?用手摸一摸,感觉如何? 3.思考:用手感觉,能不能确定物体的冷热程度?怎样才能确定物体的温度? 4.讲解:物体有冷有热,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要确定物体的温度可以使用温度计。 5.看实物:你认识这些温度计吗? 活动、体验 交流感受 讨论
学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 1.我们先来学习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小组边看插图边讨论,如何测定水的温度。练习。 2.请一些小组到台前讲解测量方法并演示。 3.讨论:测水温与测气温有什么不同? 4.请同学们测定各种容器中水的温度,并记录。看谁测量的动作最正确,观察得最仔细。 5.汇报结果。 6.总结:水温一样。 小组讨论练习 观摩、评价 测量活动
第二次测量水温 1.各容器中的水放了一段时间后,会出现什么现象?请同学们再次逐一测量,记录结果,看你能发现什么? 2.汇报测量结果。 测量 讨论、比较
应用知识布置作业 1.我们已经学会怎样测量水温、气温,你们知道我们的体温怎样测量呢?下节课每个人拿一个体温计。




二、植物的叶和茎单元
教学内容:
叶的组成
各种各样的叶
茎的组成
各种各样的茎
教学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学会观察叶的形态和结构、茎的形态和结构。知道叶的基本组成和结构和茎的基本组成和结构。了解叶有多种变态和茎有多种变态。初步具有搜集资料、加工资料和交流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感受植物遗传与变异多样性的意义,体会植物对生活环境的适应性。体会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发展研究植物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兴趣。养成爱护植物、保护植物的良好的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学会观察叶的形态和结构、茎的形态和结构。初步具有搜集资料、加工资料和交流信息的能力。初步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爱护植物、保护植物的良好的习惯。
教学难点:
初步具有搜集资料、加工资料和交流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仪器、材料一览表
课题 教师准备 学生准备
叶的组成 叶的共同特征的图片或课件、几种植物叶的标本、实物投影、实验材料等。 采集几种植物的叶
各种各样的叶 多种植物叶的标本或图片、实物投影、实验材料等。 搜集各种各样的植物叶的图片。
茎的组成 茎的共同特征的图片或课件、几种植物茎的标本、实物投影、实验材料等。 采集几种植物的茎。
各种各样的茎 多种植物茎的标本或图片、实物投影、实验材料等。 搜集各种各样的植物茎的图片。

叶的组成
教学设计:
叶是植物体的一个重要器官,也是识别植物的标志之一。在学生亲近自然的生活,或从其他途径,已经认识了一些常见植物的液的外形特征。叶的外形特征、结构和叶的功能有密切的联系。本课是以植物的叶为例,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叶的共同特征、叶片的结构和叶序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引导学生感受植物物种的多样性以及叶与光的联系。
教学目标:
学生在本课的学习中,感受和体会植物的多样性,发展研究植物的兴趣。具有对叶的组成的观察能力及归纳和概括叶的组成的思维能力。知道一个完整的植物叶主要是由叶柄、叶片、托叶组成的;叶片是由表皮、叶肉和叶脉组成的。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学习具有对叶的组成的观察能力及归纳和概括叶的组成的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学习具有对叶的组成的观察能力及归纳和概括叶的组成的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植物叶的实物、标本、图片等。
实验材料:保险刀片、芹菜叶的实验装置、一些经过处理的芹菜叶。
学生准备:采集一些植物叶或搜集一些叶的图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人新课 观察几种植物的叶(单叶)的组成 观察杨树叶 问:杨树叶是由哪几部分组成?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这片柳树叶也是由叶片和叶柄组成的。 观察柳树叶 问:柳树叶是由哪几部分组成?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这片柳树叶也是由叶片和叶柄组成的。 比较杨树叶和柳树叶组成的共同特征 问:杨树叶和柳树叶的组成有什么共同特征? 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这两片树叶都是由叶柄和叶片组成的。 看书:p14 提问:这些植物的叶和杨、柳树叶的组成有什么共同特征? 讨论、交流 小结:完整叶和不完整叶。 观察杨树叶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学生讨论交流 比较杨树叶和柳树叶组成的共同特征,试着归纳。 观察、比较、归纳。
观察叶片的内部构造。 观察杨树叶的内部构造。 (1)问:由外往里观察,杨树叶的内部 是由几部分组成的。 (2)组织学生观察交流。 小结:叶片的组成。 观察柳树叶 观察其他树叶 总结:叶片是由表皮、叶 肉、叶脉组成的。讨论:叶子这样的结构都有什么 作用呢?6、 汇报交流作用 学生观察 学生思考、表达、交流。 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叶片的组成。
作业 采集树叶,制作标本。
教学反思 在观察叶的内部构造时,还不能看得很清楚,教师要能演示幻灯片效果会更好。
板书设计:
4.叶的组成

叶片 叶柄 托叶

表皮 叶肉 叶脉



5、各种各样的叶
教学目标:
学生学习后了解几种变态叶的特征,感受不同的植物的叶在形状、大小、结构、叶汁等方面各有差异,形成了多彩的植物世界。知道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初步具有自己制定标准对叶进行分类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生能自己制定标准对叶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具有制定分类标准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植物变态叶的实物、标本、图片等
学生准备:采集一些植物的叶,搜集一些植物的变态叶的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导入: 复习:叶和叶片的组成? 导入新课:看看你们手中的叶子,它们都有什么特点呢?(可以这样问:它们是什么样子的?)
新授: 制定标准给叶子分类: (一)给叶分类 学生制定标准 汇报都有哪些标准:教师根据学生制定情况适时引导。 教师引导从形状、叶脉特点来分类。 竞赛: 按不同标准给叶分类:看谁的分类方法多。 各组汇报。 (二)变态叶 (1)教师拿出实物:仙人掌 问:同学们,看看仙人掌的叶在哪儿呢? 你还知道有哪些特殊的叶子呢? (2)小结:不少植物的叶都有变态的现象,同学们有兴趣的话课下可以多搜集一些这方面的材料。 把一组人的叶子放在一起看看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都有哪些标准。 学生汇报 学生分组活动 学生汇报 学生观察并搜集资料
植物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提问:你们知道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是用植物的叶做成的吗? 叶子还有哪些用途呢? 学生讨论说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植物叶和人类的关系,知道叶在生活中的一些用途,并且能够简单的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
能通过制作叶标签的方法知道叶子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 师 活 动 媒体 学 生 活 动
实物导入:同学们看看老师这是什么?漂亮吗?叶的书签 叶书签
了解叶书签的制作方法 学生讨论怎么制作的 小结:我也可以自己制作漂亮的叶书签送给别人。 制作叶书签: 小组讨论 学生汇报 学生用自己采集的叶子制作
紫甘蓝的实验 学生做变色的实验。


6、茎的组成
教学目标:
知道茎的共同特征是:茎上有节、节上有叶和芽。具有对茎的共同特征的观察能力以及归纳和概括茎的共同特征的思维能力。感受和体会植物的多样性,发展研究植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知道茎的共同特征。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
能够观察并归纳出茎的共同特征。
教学准备:实物:竹、狗尾草、柳等的茎。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
观察植物茎的组成 1.观察竹的茎 (1)观察图片——竹 (2)它的茎是什么样子的? (3)讨论交流、汇报(4)小结:讲解茎的特征 观察竹的茎 学生思考、表达与交流 实物
2.观察狗尾草和柳的茎 (1)观察——狗尾草、柳 (2)讨论:如何观察,观察那些地方? (3)这些茎有共同的地方吗? (4)小结:都有节,节上有叶。 学生观察狗尾草的茎。 学生思考 实物
观察茎的内部构造 1.观察一种茎的内部构造 (1)要观察其内部构造 (2)分组观察 (3)汇报发现 (4)小结:主要有树皮和 木质部。 看书: 问:你还知道了什么? 观察内部构造 思考,表达与交流 实物
板书: 6、茎的组成
竹的图和茎的组成: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
认识植物茎的作用 1.植物的茎有什么作用呢? (1)讨论茎的作用 (2)如何验证你的猜想? (3)设计实验,验证 (4)汇报实验的结果。 讨论、交流看法。 汇报结果 植物的茎 红墨水
2.茎还有没有其他作用? (1)观察植物的整体,以拓展视野。 (2)教师课提出质疑。 (3)总结:茎的作用。 观看媒体 讨论,质疑 视频资料
3.应用:有的人把晾衣绳拴在大树上,你觉得这样妥当吗? 分组交流、发表看法。
4.观察作业。 日常观察

7 各种各样的茎
教学目标:
学生知道陆生植物的茎在地面上的几种生长方式;了解几种变态茎的特征;知道茎的变态与环境有关系;知道茎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初步具有自己制定标准对茎进行分类的能力。感受不同植物的茎在形态、构造、功能和生长方式等方面各有差异,形成了多彩的植物世界。
教学重点:
了解变态茎的特征以及植物的茎在地面上的几种生活方式。
教学难点:
使学生初步具有自己制定标准对茎进行分类的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一些植物的茎。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媒体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教师:茎的共同特征是什么?我们曾经给叶分过类,你们还记得怎么分的吗? 学生回答
给茎分类 观察植物茎的生长方式。 根据茎在地面上的生长方式给茎分类: 学生活动:利用不同的方法给茎分类。 汇报分类结果 学生观察,并回答。 分为:直立茎、缠绕茎、攀缘茎、匍匐茎。 学生小组活动 学生汇报。
认识茎的多样性 你还记得植物的叶有哪些特殊的吗? 植物的茎有没有呢? 学习变态茎。观察植物的变态的茎。 搜集自然界中还有哪些变态茎。 学生回忆,回答。 说说变态茎的特点。
茎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教师问:植物的茎和我们人类有什么关系呢? 生活中还有哪些利用植物茎的例子? 学生讨论 学生汇报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7 各种各样的茎

分类(略)



三、电与生活
单元教学内容:
第8课 正电和负电
第9课 电池
第10课 点亮小电珠
第11课 导体和绝缘体
单元教学基本标准:
态度、情感、精神、价值观
通过正电和负电、电池、点亮小电珠、导体和绝缘体的教与学,激发和发展学生探究电的兴趣。
体会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会产生负面影响;树立关注环境、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树立严谨踏实、求真求实、尊重科学、感受自然界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科学自然观。
能力
初步具有科学的观察能力,比较、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
初步具有进行对比实验的能力、搜集资料的能力、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会连接简单电路和辨别导体和绝缘体。
科学知识、技能
知道正点和负电的性质、电池的种类和特点。
了解电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的正负面影响。
知道简单电路的组成。
知道导体和绝缘体的特点。
知道安全用电常识。
知道废弃的电池不能乱丢,要保护环境。
三、教学仪器,材料一览表
课题 教师准备 学生准备
8 正电和负电 丝绸和毛皮、玻璃棒、验电器、气球等 图片或文字资料、配套学具
9 电池 扬声器、铜片、锌片、小电珠、导线、光盘或录像片、西红柿或柠檬等。 图片或文字资料、配套学具
10点亮小电珠 小电珠、导线、开关、电池、挂图、录像片。 图片或文字资料、配套学具
11导体和绝缘体 小电珠、导线、开关、电池、干布条、图片、光盘等。 图片或文字资料、配套学具


8 正电与负电
教学设计:
电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一些基本的电的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生活质量。本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本课主要是指导学生认识电的种类和性质。通过学生自主的实验活动,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归纳开阔能力。
教学目标:
知道电有正电和负电两种;同种电相互排斥,异种电相互吸引。会做两种电相互作用的实验。初步学会归纳两个带电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根据“同种电相斥、异种电相吸”的规律推断某个带电体的电性的演绎推理能力。体会自然事物之间是由联系的。
教学重点:
知道同种电相斥、异种电相吸的规律。
教学难点:
会做两种电相互作用的实验。
教学准备:材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媒体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什么相互摩擦之后可以吸引轻小的物体?你能做个实验吗? 补充演示试验: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吸引碎纸屑。 把充气的气球在衣服上摩擦, 使气球粘在衣服上。 讲述:物体相互摩擦之后可以吸引轻小的物体,我们就说物体带电了。 那么各种物体带的电都一样吗? 试着推理 学生回答 激发学生兴趣 发展学生推理能力
学习新课 谈话:带同种电的物体相互接近,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我们来做个实验: 用摩擦后的两根玻璃棒(或橡胶棒)相互接近组织学生讨论:用摩擦后的两根玻璃棒接近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用摩擦后的两根橡胶棒接近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小结: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1的活动。认识同种带电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实验2的教学 提问: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近用毛皮摩擦过得橡胶棒,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组织推测和试验 学生汇报自己的实验结果。 小结: 学生推想实验现象,并进行实验寻找证据。
“活动”的教学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带来的物体。 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实验,并督促学生做好记录。 学生分组实验 填写记录 汇报实验结果
教学反思 学生通过对本课的学习,知道了什么是正电,什么是负电。在实验中学表现的特别积极,能够认真的去研究,由此也能体现出学生学习科学是需要兴趣的,教师应该多给学生一些自主的机会,让他们在探究中去成长。
板书设计: 8 正电与负电
同种电相互排斥,异种电相互吸引

9 电池
教学目标:
认识几种常用的电池,知道电池有阳极和阴极或正极和负极,知道从电池中可以得到电。通过自制简易电池并用它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试验能力。体会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带来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教学重点:
认识几种常用的电池,知道电池有阳极和阴极或正极和负极,知道从电池中可以得到电。
教学难点:
通过自制简易电池并用它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试验能力。
教学准备:材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媒体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提问:根据你们曾经学过的知识和经验,说一说电池是什么样的?电池有什么用途? 讲述:在这节课里,我们要了解人们经常使用的电池。你们想知道有关电池的哪些事情? 学生回答 学生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
学习新课 观察1的教学 指导学生观察电池: 不同种类的电池。 不同型号的电池。 组织小组汇报。 小结:电池有许多种,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有干电池、充电电池、光电池、纽扣电池、蓄电池等。 学生分组进行观察 汇报观察结果
观察2的教学 指导学生观察干电池的构造: 组织学生交流。小结:
自制简易电池的教学 讲述:电池的内部构造有什么秘密呢?让我们来制作一个简易的电池来了解这个问题。 自制简易电池。 汇报试验结果。 4、在我们制做的这个电池中,碱水或果汁会于浸在里面的铜片、锌片发生反应,产生电。 分组制作简易电池并做实验 汇报试验结果
安装电池的方法 讨论:我们怎样给家中的小电器或玩具安装电池呢? 学生交流 自己安装电池的方法。 使用电池时的注意事项。
教学延伸 讨论: 有哪些新型电池。 未来的电池会是什么样的? 学生根据问题,表达自己的看法。



10、点亮小电珠
教学目标:认识小电珠的构造;学会用电池、电线、开关、小电珠组装简单电路;探究两个小电珠发光的试验,发展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造思维。
教学重点:认识小电珠的构造及简单电路,连接电路使小电珠发亮。
教学难点:探究小电珠发光的实验。
教学资源:电线、开关、小电珠、电池。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媒体 学 生 活 动
一、导入: 你们知道这东西是什么吗?你知道它叫什么? 板书 小电珠 学生根据经验进行介绍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观察小电珠的外观和内部构造。 (1)看看它是什么样的,要按一定顺序观察? (2)学生汇报 指导学生研究使小电珠亮起来的方法。谈话:天黑人们一般用什么方法取亮?手电,开手电亮起来,你知道它是怎么亮起来的吗?(学生谈想法) 我们也可以让小电珠亮起来。 小电珠用导线、开关、电池、连接起来就会发亮的。 认识各部分名称。 (1)你能利用桌上的东西使小电珠亮起来吗? (2)学生介绍连接方法 (3)你能让两个小电珠都亮起来吗? 说说你是怎样让它亮起来的?电路怎样连接的? (4)试试看,你还有什么办法使小电珠亮起来的方法? 3、探究使两个小电珠亮起来的方法。 (1)如果有两个小电珠,你能使它们同时亮起来吗? (2)展示连接方法 学生谈观察方法 学生操作 学生汇报 学生实验 学生实验 学生汇报
三、体会、巩固 1、了解串联和并联电路 2、使相同电池连接电路时,哪种方法连接小电珠更亮? 学生汇报
四、总结 有兴趣课下继续研究,并联和串联,我们家里的电路一般是并联,有条件同学在家长的陪同下观察研究,家庭电路比较复杂,要注意安全。
教学反思:
板书:
10 点亮小电珠


电池 导线 开关 小电珠 简单电路 串联
并联



11、导体和绝缘体
教学目标:
知道什么是导体和绝缘体,指导安全用电的方法;会用简单电路检验某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会归纳概括导体和绝缘体的性质;使学生具有安全用电、节约用电的意识和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知道什么是导体和绝缘体。
教学难点:
会用简单电路检验某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教学资源:
电池、小电珠、导线、以及导体材料和绝缘体材料。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媒体 学 生 活 动
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 在我们的简单电路中分别插一段布条和一段铁丝,小电珠能亮吗? 学生实验并交流
二、学习新课: 1、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2、组织学生观察自带的材料,推测自己所带材料的导电能力。 3、学生对自己所带材料进行实验。 4、设计自己的实验记录表。 5、归纳总结 6、观察一些电工工具和器件。 学生实验 学生观察
三、体会、巩固 1、教师介绍一些用电情况。 2、讨论:怎样注意用电安全呢? 学生讨论


板书设计:

11.导体和绝缘体
导 体:
绝 缘 体:
导体性质:
绝缘体性质:


(三)《磁与生活》单元
教学内容和教学基本标准
一、单元教学内容:
第10课 磁铁的性质
第11课 指南针
第12课 电磁铁
第13课 做个磁控玩具
二、单元教学基本标准:
(一)、态度、情感、精神、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磁和电磁铁的兴趣。
2、具有认真探究磁和电磁铁性质的科学精神以及与人合作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电磁铁的探究,感受电与磁的相互转化与联系。
4、通过制作指南针的活动,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体会我国古代人民对科学技术发展的贡献。
(二)能力
1、在研究磁和电磁铁的活动中,尝试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2、具有设计有关磁铁性质、电磁铁性质的实验能力和自制指南针的能力、分析试验现象和对问题做出解释的能力。
3、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具有与他人合作相处和准确表达自己看法的交流能力。
(三)知识、技能。
1、知道磁铁、电磁铁的性质,会做有关磁铁、电磁铁性质的誓言。
2、知道电和磁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
3、知道自制指南针的方法,会制作指南针。
4、了解磁铁和电磁铁的应用。
5、了解指南针的发明及其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贡献。
三、教学仪器、材料一览表。
课题 教师准备 学生准备
10、磁铁的性质 无标记的条形磁铁、曲别针或大头针、铅笔、直尺等 无标记的条形磁铁、有标记的条形磁铁、铅笔、直尺
11指南针 无标记的条形磁铁、磁铁支架、钢针、泡沫塑料、水盆、棉线、支架、指南针、罗盘等 司南、指南鱼的图片或影视材料 无标记的条形磁铁、有标记的条形磁铁、钢针、棉线
12电磁铁 电磁铁、电铃、电磁开关、继电器等 铁心、导线、电池、大头针、曲别针、指南针等辅助实验材料。 电磁起重机工作原理的挂图或录像片。 铁芯、导线、电池

12.磁铁的性质

教学目标:
通过对磁铁性质的研究,使学生尝试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知道磁铁有两极,同名极向斥,异名极相吸的性质。培养学生探究的精神与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对磁铁性质的研究,使学生尝试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知道磁铁有两极,同名极相斥,异名极相吸的性质。
教学难点:独立实验的能力。
教学资源:磁铁、曲别针等。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媒体 学 生 活 动
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 谈话:低年级时我们学过有关磁铁的知识,谁能说一说。 引出课题:磁铁的性质。 议论:磁铁能吸铁,隔着物体也能吸。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同一磁铁不同部位的磁力是不同的。提问:不同磁铁的磁力大小一样吗?我们怎样能够知道。 问题:在同一块磁铁上,不同部位的磁力大小一样吗?2、指导学生认识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1)学生研究磁铁并进行讨论。 (2)鉴别未知南北极的磁铁。 议论:可以用吸曲别针的方法来实验。 进行推测。 学生实验 学生实验
三、体会、巩固 1、你还发现磁铁的那些性质吗?(总结磁铁性质) 2、指导学生认识古代的指南针。 学生发言 学生阅读


13.指南针
教学设计:
本课是学习磁铁知识的继续,在这课中要求学生认识磁铁有指南北的性质,因条件、环境的作用,探究磁铁指南北性质的实验不一定产生准确的结果。在试验过程中需要学生的反复操作,综合分析试验结果来得到认识,从而对学生渗透科学认识的教育。为了使学生拓展视野,产生相关知识的联想,引导学生理解知识,课文还增加了磁铁为什么会指方向。
教学目标:
认识磁铁有指南北的性质。会自制简易的指南针。了解指南针的发明及其应用的历史。
教学重点:
认识磁铁有指南北的性质。了解指南针的发明及其应用的历史。
教学难点:
会自制简易的指南针。独立实验的能力。
教学资源:磁铁、钢针、指南针等。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媒体 学 生 活 动
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 谈话:我们已经了解了磁铁有同名极相斥、异名极相吸的性质,磁铁还有什么其他性质呢? 议论:磁性的其他性质
二、学习新课: 指导实验“磁铁指南北”。 要求: 1.同样的实验要操作3—4次。 2.记录每一次实验的结果。 组织学生讨论和归纳磁铁的性质。 实验操作,并记录实验结果。 归纳磁铁能指南北的性质 在磁极上,做出南、北的标记
三、体会、巩固 1、问题:为什么磁极总指向南北方向,这可能与什么有关? 出示地球与磁铁指向的关系图。 指导学生学习有关地磁的资料。 2、人事指南针的发展 3、指导制怍简易指南针的方法。 学生小组议论。 学生全班研讨,认同磁铁的指向可能与地球有关 认识地球北[极在地磁的南极附近,地球的南极在地磁的北极附近。 联系同名极相斥和异名极相吸,解释为什么磁铁总指南、北的道理。
四、教学反思:学生认识了指南针有指南被的性质,并能作出建议指南针。
板书:
13.指南针
指南针性质:指南北


14.电磁铁
教学目标:
知道电磁铁的性质。了解与磁的关系及其相互转换的形式。尝试制作将电转换为磁的装置-电磁铁。认识电磁铁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知道电磁铁的性质。了解与磁的关系及其相互转换的形式。认识电磁铁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独立实验。
教学资源:电铃、电磁铁演示教具、电磁开关等。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媒体 学 生 活 动
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 演示“观察”部分的实验。 问题:这个装置有什么特点? 引出课题;电磁铁 观察实验现象 发现问题:通电时有磁性,断电时磁性消失。
二、学习新课: 1.同题:电磁铁由哪几部分组成? 2.出示材料,指导制作电磁铁。 3.问题: (1)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一样吗? (2)你认为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系? (3)你打算怎样进行实验 4.问题: (1)电磁性有南、北极吗,怎样能知道? (2)哪端是南极,哪端是北极’造成两极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5.总结:电磁铁的性质。 看图、观察实物 制作电磁铁 实验:探究电磁铁磁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实验:探究电磁铁的南极和北极及其可改变性
三、体会、巩固 1. 使用同样的材料,怎样使制成的电磁铁的磁力比较大 学生制作 交流汇报
四、教学反思:
14.电磁铁
组成:铁心、线圈
性质:


15 做个磁控玩具
教学目标:
了解电磁铁的应用。
运用已学知识制造一件电磁玩具。
发展学生设计与动手制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电磁铁的应用。
发展学生设计与动手制作的能力。
教学难点:
发展学生设计与动手制作的能力。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媒体 学 生 活 动
一、游戏导入:有一种叫“探雷”的游戏活动,说曾经玩过? 请玩过的同学介绍如何玩
二、学习新课: 组织学生探讨游戏的秘密。 问题:为什么“探雷器”接近“地雷”时会发出亮光,“地雷”可能是什么做的?“探雷器”里可能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启发学生探究推测。 这里有一些材料。你们可以从中选择,试着组装一个探雷器。不要求细致的组装。 同学之间要相互配合,主要是思考问题。 通过实验寻求结果。 学生分组思考,画出草图,然后集体进行交流。 根据自己的设想选择材料,通过实验研究,证明自己的推测和设想。
三、设计、制作磁控开关 启发:了解干簧管的特点,你们能不能把电动玩具制作成一个磁控玩具。 教师指导: 制作: 作品展示: 学生分组研究如何在自己的玩具上加装干簧管,设计制作。 交流汇报
四、总结:今天课堂上大家制作了简易的磁控玩具。你们能不能想出更新颖的设计呢?课下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方法去做更加有趣的玩具。
教学反思:

16、声音的传播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声音是以波的形式通过空气传向四面八方的,知道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都可以传播。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
1、大鼓、4个背后吊着一个小泡沫球的纸屏。
2、水槽、水、闹钟、塑料袋、扎线、长木条、木板、两根金属棒。(每组一套)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1、谈话:大自然奇妙无穷,各种声音交错在一起,遥相呼应,如同一曲曲交响乐,使世界充满生机。这里所指的“交响乐”是由哪些声音组成的?它们来自何方?
2、学生讨论、汇报。
3、师生小结:这些来自天上、地下、水中、工厂等四面八方的声音是怎样传入我们耳朵里的呢?(板书课题)
学习新课
1、引导学生探讨声音传播的途径。
(1)提问:每天上课铃一响,校园各个角落的同学都能听到。挂在高处的喇叭一响,全山村都能听到。树上的鸟鸣,人在树下的四周较远处也能听到……这是为什么呢?想想看声音是在哪里传播的,传播的方向又是怎样的。
(2)学生讨论汇报。(教师可适时提示:如树上的鸟鸣,树周围和人之间充满着什么物体,说明声音可以在什么物体中传播,四周都能听见,说明声音是向哪个方向传播的)
(3)小结:通过以上探讨,我们可以推想:声音是通过空气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2、引导学生研究声音传播的形式。
(1)提问:将石子投入水中,水面上会有什么现象发生?(一圈圈向外传的水波和听到石子落水声)
(2)实验:一名学生在教室中间敲大鼓,其他同学围绕四周观察鼓周围立的纸屏及纸屏背后的小泡沫球有什么现象?
(3)汇报实验结果。
(4)小结:击鼓使鼓面振动发出声音,会引起周围空气也跟着振动,就形成了声波,像水波可以向远处传播一样,声波也可以向远处传播。
(5)讨论:纸屏上的小球为什么会振动?为什么各个方向的小球都会振动?鼓声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
(6)小结:随着鼓声我们看到纸屏上的小球振动,这是由于击鼓产生的声波从鼓面通过空气传向四周的纸屏,引起纸屏和小球振动。当声波传到我们的耳朵里,又引起耳朵里的鼓膜振动,我们才听到了声音。
3、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声音能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1)提问:声音能在液体、固体中传播吗?
(2)分组实验。(让学生自己根据所给实验材料设计实验程序,并提醒不可把闹钟不加防水措施放入水中)
(3)汇报实验结果。
(4)师生总结:通过实验证明声音能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声音的产生
教学目标:
1、感受自然界声音的丰富多样,产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了解声音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初步具有认真观察、实验探究和归纳概括实验事实的能力。
教学重点: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了解声音在人们生
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
导入新课引出问题 1、谈话:在今天的一日生活中,你听到了哪些声音? 2、生活中有这么丰富多彩的声音陪伴着你,你有什么感受? 3、关于声音,你想研究什么?有什么问题吗? 在这个教学单元里,我们会逐步研究同学们提出的一些问题。今天我们先来研究一下各种各样的声音是怎样产生。 交流自己在学校、家庭、公共场所、自然界听到的各种声音及自己的感受。学生质疑 激发对声音的探究兴趣 培养质疑能力
学习新课 探究物体发声的原因观察发现 1、请你们像书中的同学那样,使塑料片、皮筋、气球等物发声,仔细观察这些不同的物体发声时会发生什么现象,随时做好记录。 2、你们观察的物体相同吗?使物体发声的方法相同吗?这些物体发声时有什么相同点7 、 学生实验观察,记 录观察结果 依据观察归纳物体 发声的共同特征 猜想发声原因 培养细致观察的能 力 归纳概括的能力
提出假设 3、由此请猜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记录你的猜想。 猜想发声原因
实验验证 1、谈话:猜想只是对问题作出的假设,要想得出科学的结论,必须经过实验验证。请大家利用桌上的材料,自己设计几个实验来证明。看谁想的办法多,能从不同的方面去证明。 (适时提示学生,物体停止振动会怎样) 2、各组汇报实验方法和得出的结论。 3、总结一下,你们是怎样研究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的。 学生自行设计实验 交流实验方法和研究结论 培养实验能力 学会总结归纳培养表达能力
巩固应用 布置作业 1、在我们的生活中,声音有什么应用?(可利用各种资料进行简单介绍) 2、让我们也利用声音做一个小游戏: (如课文插图) 桌上有五个摞在一起的相同的盒子。其中只有一个是空盒。在不打开盖、不搬动盒子的情况下,你怎样用最快的速度找出空盒? 3、人的耳朵能听到所有的声音吗?请你们自己阅读资料,并做些调查。下次课上交流。 讨论交流 学生到讲台前尝试 了解声音的应用 培养查阅资料的能 力




17、声音的传播
教学设计:这一课是在学习声音的产生之后,指导学生探索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课文先通过观察实验,了解声音在空气中是怎么样传播的,然后自己设计实验探究声音能在哪些物体中传播。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知道声音能在空气、水和其他物体中传播。
2、会做观察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实验。初步具有设计声音在物体中传播实验的能力和根据实验事实归纳概括的能力。
3、通过对“土电话”的研究,培养初步的探究能力。
4、培养认真观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
导人新课引出问题 1、谈话:通过查资料,谁来说一说超声波有什么应用? 2、人耳是听不见超声波的。不过你们发现了吗,玻璃罩里有一台打开的收音机,可我们却听不到它的声音,你认为这可能是什么原因? 3、教师逐渐往玻璃罩内送空气,现在你能听到声音了吗? 4、这个实验说明了么? 交流课下调查结果引起好奇猜测原因 学生观察分析实验原因 激发探究兴趣
实验研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1、让我们通过实验观察一下,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指导学生按照书中的实验要求去做)2、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试解释为什么会这样?3、阅读书中有关内容,你知道了些什么? 实验观察汇报交流 培养实验能力表达能力
探究声音能在哪些物体中传播 1、谈话:我们像书中的同学那样,把系着汤勺的细线固定在吹起的气球上,再把耳朵贴着气球,用橡皮轻轻敲击汤勺,你会发现什么? 2、汤勺发出的声音是通过什么传到你耳中的? 3、请同学们自己设计几个实验,说明声音还能在哪些物体中传播。 4、交流:说一说你做了哪些实验?观察到什么现象?得出了什么结论? 5、教师进行总结。 学生实验汇报观察结果 讨论自行设计实验 发表个人意见 会做实验注意观察 培养创新能力 会归纳概括
巩固应用 1、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电影中有这样的镜头,人用耳朵贴在地上探听远处是否有马蹄声或火车声。这是怎么回事? 3、为什么宇航员在宇宙空间必须借助无线电通话? 4、判断哪只小猫能先听到老鼠的声音? 5、阅读课文 思考回答 反馈教学 扩展知识
教学反思:学生知道了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并能够作这样的实验,还能自己制作“土电话”。

18、声音的变化
教学目标:
1、了解声音有高有低、有大有小以及乐音的作用。
2、初步具有通过实验探究声音高低、大小不同原因的能力。
3、初步具有观察、记录实验的能力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4、能利用自制的乐器进行简单的演奏,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快乐。
教学过程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
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 1、谈话:请同学们先来欣赏一段民乐演奏,体会一下听的时候有什么感受? 2、你对乐器能演奏出这么悦耳动听的曲子这件事,有什么想了解的问题吗? 3、今天我们先研究乐器为什么能奏出高低、大小不同的声音的问题。 4、(出示弦乐器)这是一种有弦的乐器,叫琵琶,请你注意观察,琵琶上有几根弦?每根弦有什么不同? 5、教师弹拨一些音节,你观察弦发出的音调高低和声音大小与什么因素关? 6、请你猜想:(1)琵琶发出的音调可能与什么有关系? (2)琵琶的声音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系?把你的猜想先记录下来。 倾听 感受交流体会 质疑 观察 回答问题 观察 思考 猜想 感受乐声之美 引起问题和研究兴趣 培养认真观察的习惯
探究问题的原因实验验证 1、请同学们利用皮筋、空盒、笔等材料模拟做一件弦乐器进行实验研究,验证你的猜想对不对。并随时把实验中看到的现象记录在表中。从记录中你能发现什么秘密? 2、各组汇报你们的研究情况和结果。和你们当初的猜想一样吗? 3、桌上有几根吸管。你能使它发出响声吗? 4、谁有办法使这些吸管发出高低不同的音调?各组自己试一试。 5、请2—3名同学介绍他们的办法和发现。 6、用你们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想办法让桌上的玻璃杯(或瓷碗)奏出“do、mi、sol的音节。 自行研究活动 交流情况 实验 培养自行探究问题和做实验的能力 锻炼表达能力
巩固应用 1、在刚才的研究中,同学们已自制了两件小乐器,下面我们要举办一个自制乐器演奏音乐会。必选曲目是《少先队植树造林歌》的第一乐句。还可以自创、自编,请各组稍作准备,注意不要发生太多难听的声音。 2、开始表演。 3、评价。 4、阅读,并说一说经常听音乐有什么好处? 自由创作 展示才艺 激发创新精神和能力

19、噪声和防治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噪声是污染环境的公害之一;
2、树立保护声环境的责任感;
3、通过减少噪声的活动,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
导入新课了解噪声及其危害 1、打开收音机,把声音开到最大音量,约半分钟。 2、问:刚才的声音使你有什么感受? 3、用塑料尺子在玻璃上刮一刮,会听到什么声音,你有什么感受? 4、刚才听到的这些声音属于哪一类声音?这样的声音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影响?讲解:振动没有规律或响度过大的声音,对人的身心健康十分不利,还会影响人的正常工作和学习,这类声音叫做噪声。 5、阅读:了解声音的大小怎样确定,多大的声音就属于噪声了。 感受噪声谈自己体会 讨论:噪声能使人心烦,头疼、头昏、记忆力减退、神经衰弱、诱发心血管疾病等 认识噪声及其危害,知道噪声是污染环境的公害之一
实验研究认识哪些材料能吸音,哪些材料可以反射声音。 1、谈话:噪声是污染环境的公害之一,减少噪声污染是我们保护环境的重要任务。在我们身边,哪些材料能减小声音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阅读课文,说一说实验步骤。 2、要求:实验后按能否听到声音给材料分类,然后比较一下各类材料分别有什么特点,你能否据此特点解释各种现象的原因? 3、阅读课文,看看你解释的原因对不对。看图思考:音乐厅舞台上为什么要装置反音板?播音室的墙为什么是柔软多孔的? 学生实验 发表个人意见讨论 培养实验能力 分析综合能力 应用知识分析问题
实践活动 1、给计时器定时,它就会不断地发出“嗒嗒”的声响。请你想办法把这声音“隐藏”起来。看哪个组想的办法最巧妙,减声的效果又最好。 2、学生互相评价。 实践活动 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联系实际认识自己的责任 1、同学们想出了很好的办法,成功地减小了计时器的声音。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你能为减少周围的噪声做些什么呢? 2、介绍国家、政府减少噪声的措施及各国科学家研究减少噪声的努力和成果。 讨论 建立保护声环境的责任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