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19浙教版七年级下—光学综合提高 (例题精讲)如图所示是发生日偏食的境况,月球把太阳遮住了一半,此时透过茂密的树叶,在树下地面上形成的亮斑是( ) A.月牙形的 B.圆形的 C.树叶形的 D.小孔的形状A如图,在一张不透光的纸上用针扎一个直径约1mm的小孔,让白炽灯泡发出的光穿过小孔射到白纸上,在白纸上可看到一个清晰的 的像,这是 现象.这是由于 产生的.向上移动小孔.像的大小变 .灯丝;小孔成像;光的直线传播;大.无云的晴天,如果你在野外迷失了方向,可以在平地上竖立一根杆,地面上OA是这根杆在阳光下的影,过一段时间后,影的位置移到了OB,如图所示.则AB箭头所指的方向是 东(填“东”或“西”).这一技能应用的光学知识是 光的直线传播.东,光的直线传播.门上有个小孔,小红同学从门前经过,她在室内北墙上所成的像是 倒立(选填“正立”“倒立”)的 实像(选填“实像”“虚像”).当她从门前由西往东行走时,北墙 上的像向 西运动.倒立,实像,西.两平面镜OM1、OM2之间夹角为θ,入射光跟平面镜OM2平行,经两个镜面两次反射后,出射光跟OM1平行,如图所示,那么此θ角应为( )A.30° B.45° C.60° D.75°C如图,M1、M2两平面镜互相垂直,组成了一个角反射器,光线AO经两个平面镜发射后,沿与AO平行的方向“反向射回”,若入射光线AO不动,将反射器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则反射光线O′B将( )A.不发生偏转 B.沿逆时针方向偏转 C.沿顺时针方向偏转 D.无法判断是否发生偏转A如图所示,一女孩面向墙壁站立,她的眼睛与地面相距1.5m.现有一面小镜,应把小镜挂在墙上哪个位置,女孩才可看到天花板的灯( )A.地面上方1.50?m的位置 B.地面上方1.63?m的位置C.地面上方1.75?m的位置 D.地面上方1.83?m的位置D某房间墙上挂着0.5米高的平面镜(镜面足够宽),对面墙上挂着1.5米高的中国地图,两墙面之间的距离为3米,欲从镜子里看到全部地图,人需要站在距离挂地图的墙至少( )A.1米 B.1.5米 C.2米 D.2.5米B学校在一进楼门的位置都竖立着一块平面镜,同学们经过镜前都习惯照一照.张三同学在镜子中看到的是自己的 虚(填“实、虚”)像,他的身高1.65m站在平面镜前5m处,像到人的距离是 10m,若人向平面镜前进了2m,则像的高 等于1.65m.(填“大于”“等于”或“小于”)虚;10; 等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凸透镜、光屏和烛焰的位置如图所示时,光屏上能成一清晰的像.则( )A.所成的像是正立缩小的实像B.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C.把蜡烛向左移动,调整光屏的位置,得到的像变小D.把蜡烛向右移动少许,调整光屏的位置,得到的像变小C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物体离镜16cm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像.当物体离镜8cm时,在屏上( )A.仍能得到倒立、放大的像,但像比原来小B.仍能得到倒立、放大的像,但像比原来大C.不能得到像.但通过透镜能看到一个正立、放大的像D.不能得到像,也不能通过透镜看到像C某同学在做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距离透镜20cm的地方,当它向透镜移动时,其倒立的像移动速度大于蜡烛移动速度,则可判断此透镜( )A.是凸透镜,焦距为20cm B.是凸透镜,焦距可能为15cmC.是凹透镜,焦距为20cm D.是凹透镜,焦距可能为15cm B在凸透镜前有一个物体,当它沿着主光轴向透镜面方向移动30cm时,对应的像向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了10cm,那么物体的移动区间可能是( )A.焦点与透镜之间 B.二倍焦距点以外C.焦点与二倍焦距点之间 D.以上说法都有道理B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用装有6个发光二极管的有方格的白纸板做发光物体,如图甲所示.又用这种有同样大小方格的白纸板做光屏.将发光物体、凸透镜和光屏组装到光具座上并调整好.(1)当发光物体在a点时,如图乙所示,在光屏上成的像如图丙所示.则光屏上的像是倒立、 缩小的实像.将发光物体由a点移动到b点,要想找到像的位置,应移动光 屏,直到 光屏上的像清晰为止.(2)用这种发光物体和光屏做实验,最主要的一条优点是: 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3)如图乙所示,当发光物体在a点时,物与像之间的距离为S1;当发光物体在b点时,物与像之间的距离为S2,则S1 <S2.(选填“>”“=”“<”)(4)小明探究完凸透镜成像规律后,接着又做了一个观察实验.他把光屏取下来,把发光物体放在凸透镜左侧,从凸透镜右侧沿主光轴向透镜方向观察,如图丁所示.当眼睛离凸透镜较远时看到了发光物体的倒立的像,离凸透镜较近时看不到这个像了,请分析并说明原因: .(1)由丙和甲比较可知,凸透镜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将发光物体由a点移动到b点,要想找到像的位置,应移动光屏,直到得到清晰的像为止.故答案为:缩小;光屏上的像清晰.(2)这种发光体的亮度大,成的像更清晰,同时其形状规则,利用方格纸更容易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故答案为: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3)由图知:物体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那么物距大于二倍焦距,而像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此时,当物距不断增大时,像距会无限的靠近一倍焦距,但永远达不到一倍焦距处,因此物体向左移动的幅度要大于像向左移动的幅度;所以,当发光物体放置在b点时,物像之间的距离会相应的增大;故答案为:<.(4)答:因为看到的像是倒立的,所以是实像,成像点在凸透镜的右侧;发光物体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是会聚的,经过成像点后是发散的.所以眼睛必须在成像点以外的光线发散区域才能看到这个像.如图所示,一只烧杯中装有半杯水,放在水平木板AB上,一束光线竖直向下照在水面上.现在B端下方垫一个小木块C,使木板倾斜一个小的角度,则此时( )A.反射光线顺时针方向旋转 B.反射光线逆时针方向旋转C.折射光线的方向不变 D.折射光线逆时针方向旋转C物体S(未画出)经凸透镜L成像于M处的光屏上.若将光屏移至N处,仍要在屏上得到物体S的像,则在凸透镜L左侧P处放置的透镜是( )A. B. C. D.A如图所示,有一竖直放置的平面镜MN,在平面镜前45cm处有一与平面镜平行放置的平板ab,在ab靠镜面的一侧有一点光源S,现要在离平面镜5cm的PQ虚线上的某一处放一平行于平面镜的挡光板,使反射光不能照射ab板上的AB部分,已知SA=45cm,AB=45cm,求挡光板的最小宽度CD是 15cm.15cm将两根筷子竖直插入一个注水的圆柱形玻璃杯中,插入水中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则最后看到的情况是( )A. B. C. D.图为筷子竖直插入盛水玻璃杯内的俯视图,A处为筷子,ABP表示由筷子发出的穿过玻璃杯壁B射向观察者P处的一条光线.ON为过B点沿半径方向的直线,即在B处和空气的分界面的法线,上述光线则相当于在B处由水中射入空气中,图中的角i和角r分别为此光线的入射角和折射角,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可知,应有r>i.所以观察者在P处看到的筷子A的像A′的位置不是在A的实际位置,而是由其实际位置偏离杯中心的方向向杯壁靠拢一些,据此可知.以筷子竖直插入玻璃杯中时,其侧视图应该是C图.同时,玻璃杯此时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对筷子起到了放大的作用,因此,观察到的筷子比实际粗些.故选C. (复习巩固)如图所示,当用眼睛去观察镜子时,光束似乎是从M处发散开来的,则透镜的焦距是( )A.0.1m B.0.2m C.0.3m D.0.5m A将物体放在焦距为f的凸透镜主光轴上,物距分别为18cm、12cm和4cm时,分别得到缩小的实像、放大的实像和放大的虚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A.12cm<f<18cm B.8cm<f<12cmC.6cm<f<9cm D.4cm<f<6cm C小明的照相机有三个不同的焦距镜头(28mm、50mm、200mm),首都“人民英雄记念碑”高为37.94m,若要在近处拍下纪念碑的全貌,应选用( )A.28mm的镜头 B.50mm的镜头C.200mm的镜头 D.与镜头焦距无关,三个镜头都可以A课后测如图所示,小梦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烛焰在光屏上成了一个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可制成幻灯机B.实验中,蜡烛越烧越短,光屏上烛焰的像向上移动C.为了便于从不同方向观察光屏上的像,光屏应选用较光滑的玻璃板D.要使光屏上烛焰的像变小,只须将蜡烛靠近凸透镜B某一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将物体放在主光轴上距透镜中心7cm处,物体经透镜所成的像是( )A.正立、等大的虚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C.倒立、放大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虚像D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