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1《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国共联合抗日》教案(旧人教版高一下)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历史:2.1《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国共联合抗日》教案(旧人教版高一下)

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一节 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国共联合抗日
[教学目的]:
基础知识:卢沟桥事变的爆发和历史意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经过。正面战场的抗战。国民党政府的片面抗战路线服及其对抗战的危害。南京大屠杀的经过及被日军杀害的人数。
思想认识:卢沟桥事变是日帝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开始;中国人民的抗战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发起的一次全民族的抗战;抗战初期,国民政府比较努力地进行了对日作战,中国军队的英勇抗战粉碎了日本的狂妄计划,但是,由于国民政府实行片面抗战的路线,使中国丢掉了华北、华中的大片领土;从南京大屠杀,认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残暴。
培养能力:在教师指导下,分析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初期的功与过,从而提高辩证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卢沟桥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南京大屠杀。
难点:关于国民政府在抗战初期功与过的评价。
[教具设计]:电影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讲授过程]:
[引入新课]:
同学们,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复习一下上节课我们所学习的内容,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是第一章的第五节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涨,在这一节里,我们主要学习了四个问题,首先是华北事变,它标志着中日矛盾开始转化为国内社会的主要矛盾,其次是瓦窑堡会议,标志着中共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再次是一二·九运动,它标志着抗日救亡运动进入了一个新高潮,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内容,是西安事变,好请大家会议以下,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有哪些重要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使得国共两党停止了长达十年的内战,联合抗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同时也挫败了日本企图利用中国爆发内战进一步分裂中国的企图,迫使它加速了侵华的进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共同学习第二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请大家把课本打开翻到第30页。我们来共同学习第二章的第一节,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国共联合抗日。
[讲授新课]:
一、七七事变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1、“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是以七七事变为标志的,让我们首先来学习第一个问题:七七事变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1937年7月7日夜间,日本采用惯用的伎俩,借口一个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的拒绝。日军随即进攻宛平称和卢沟桥。中国军队奋起抵抗。这就是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这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进攻中国的开始。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正式爆发。(引言第三段第一句话)这里请大家注意两个词,一个是“全面”,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始,为什么这么说,是因为以前的历次日本侵华都是对中国某个地区的侵略,如“九·一八事变”是对中国东北的侵略,而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不仅在华北地区进攻中国,而且也在华东地区从上海,在华南地区从广州全面侵略中国,所以“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第二个词是“正式”,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正式爆发,为什么这么说,是因为以前历次的抗日救亡运动都只有中华民族的部分阶层参加,而西安事变以后,国共联合抗日第二次合作的局面已然初步形成,七七事变以后,中华民族包括国共两党在内的各阶层都参加了抗日战争,所以说是正式爆发。这是本节课的第一个重点。
七七事变爆发后的第二天,共产党即发表抗日通电,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国共两党亲密合作,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把日本侵略者驱逐出中国。
后,日本大举入侵北平,天津,在当地的第二十九军奋起抵抗,但因为寡不敌众,平津陷落,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第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壮烈殉国。
2、“八·一三事变”:为了迫使国民政府投降,日本又于8月13日进攻上海,挑起了“八·一三事变”。
3、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在国难当头之际,国共两党捐弃前嫌,通力合作终于实现了第二次合作,使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起来。下面请大家先回忆一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怎样初步形成的?
“九一八”事变,民族矛盾激化。
“八一宣言”:从抗日反蒋到逼蒋抗日
“一二 九”运动,掀起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
瓦窑堡会议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民族危亡的关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如何正式建立的?
七七事变后中共的抗日宣言
八一三事变后国民党的自卫声明
国共两党的协议-----八路军、新四军
《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请思考两次国共合作有哪些相同点,哪些不同点?
第一次合作 第二次合作
不同点 时间标志 开始 1924年国民党“一大” 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结束 1927年“七一五”政变 1946年初重庆版《新华日报》被封
目的 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 抗击日本侵略者
统一战线 革命统一战线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点 党内合作,以新三民主义作为合作的政治基础 党外合作,存在两个政权,国共两党各有自己的军队。
共产党的态度 软弱妥协 坚决抗击国民党的数次反共阴谋
相同点 都因共产党大力倡导而形成
都因国民党背叛合作而破裂
二、正面战场的抗战:
1、四大会战: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国民政府积极准备抗日,在正面战场先后组织了四次大规模的会战:凇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
(1)、凇沪会战:“八·一三事变”爆发后,日本企图在10天内“为制中国为死地,以控制上海、南京为最重要”,在上海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进攻。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其中姚子青营长领导的宝山战役和谢晋元团长领导的四行仓库战役是凇沪会战中最可歌可泣的战役。凇沪会战进行了三个月,11月12日,日军占领上海,会战结束,日本动用了陆海空军二十余万,伤亡六万余人,才占领了上海,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在三个月内打垮中国的迷梦。
(2)、太原会战:1937年9月13日,太原会战爆发,其中包括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等组成,是国共合作抗日的典型,八路军一一五师在林彪领导下在平型关伏击日军,歼灭日军一千多人,缴获许多武器物资,是抗战以来首次大捷。此后,日军向忻口、太原进犯。忻口是晋西北通向太原的门户,是保卫太原的最后一道防线,忻口阻击战打得异常艰苦,日军花费了巨大的代价才攻克了忻口,忻口战役中,八路军配合了国民党军队,夜袭阳明堡机场战斗就是明证。11月8日,太原陷落,历时近两个月的太原会战结束。太原失守后,华北战场的正规战争基本结束。
(3)、徐州会战:从1937年12月到1938年5月,是抗战以来历时时间最长的会战。双方都投入了五十多万兵力,特别是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将军指挥领导的台儿庄大捷,歼灭日寇一万余人,是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台儿庄大捷使得日军无法打通津浦铁路,极大地激励着全国军民坚持持久抗战。
(4)、武汉会战:从1938年8月到10月,结果华中重镇武汉被日军攻陷,但武汉会战却暴露了日军因战线拉长而带来的隐患,牵制了日军主力。
2、南京大屠杀:日军攻陷上海后,沿沪宁线西犯,威逼首都南京,蒋介石命令唐生智守卫南京,自己西撤,唐生智将军进行了顽强抵抗,12月13日,日军从中华门攻入南京,南京陷落。日军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持续时间长达六个星期之久,三时多万无辜平民及放下武器的士兵惨遭杀戮,同时,日军在南京城抢劫、强奸、放火,使六朝古都南京沦为名副其实的人间地狱。南京大屠杀是铁的事实,不容改变,但近年来日本少数极右翼份子却极力鼓吹侵略,美化战争,甚至矢口否认南京大屠杀,这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是每一个有正义,有良知的中国人所不能容忍的。
3、国民党在正面战场连续失利的原因: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在抗战初期,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进行了积极的顽强抵抗,但结果却是丧师失地,请思考,为什么国民党在正面战场连遭败绩。(片面抗战路线,害怕发动群众,日军强大,敌众我寡,国民党军队腐败无能。)
三、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在国民党进行正面抗战的同时,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也深入敌后,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建立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下面我们就讲第三个问题: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1、洛川会议: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陕北召开洛川会议,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即全面抗战路线。
请思考:共产党与国民党推行的抗战路线有何不同?在具体实施中又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后果?两条路线的根本区别何在?造成这一区别的原因何在?
路线:片面抗战路线
结果:⑴丢师----四大会战的失败
⑵失地----丢失了华北、华中、华南大片领土
路线:全面抗战路线----1937年的洛川会议
结果:⑴配合正面战场作战----平型关大捷
⑵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
八路军: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冀鲁豫
新四军:苏南、皖东
根本区别:是否依靠和发动群众
根本原因:两党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2、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根据地 主要领导人 开辟部队
晋察冀 聂荣臻 一一五师一部
晋绥 贺龙、关向应 一二○师
晋冀豫、冀鲁豫 刘伯承、邓小平 一二九师
苏南抗日根据地 陈毅 江南的新四军
皖东抗日根据地 张云逸 江北的新四军
四、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发表:
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的四大会战相继失败后,抗战渐渐进入相持阶段,为了从理论上阐明抗日战争的性质、特点及其发展规律,解答如何进行持久战及如何才能取得最后胜利等问题,批驳各种错误思想,毛泽东于1938年5、6月间发表了重要的《论持久战》的重要讲演。
1、背景:批驳“速胜论”、“亡国论”,抗战前后,国民党内的亲日派分子散步“亡国论”,认为抗战必亡。亲英美派则鼓吹“速胜论”,特别是台儿庄大捷后,他们鼓吹徐州会战是“准决战”。认为有了英美的支持,抗日战争能够很快取得胜利。在这种背景下,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论持久战》。
2、内容:毛泽东分析了中日战争的特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
科学地预见了抗日战争将经历三个阶段: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因为敌强我弱,所以抗日战争不会迅速胜利,从而驳斥了“速胜论”,因为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所以日本无力支持长期战争。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人民。由此毛泽东得出,由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关键在于人心的向背,必须走实行人民战争路线,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兵民乃胜利之本”
3、意义:《论持久战》是解决抗日战争问题的光辉著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军事科学。指明了争取胜利的正确方向和具体道路,进一步坚定了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思考题:怎样评价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用 ?
答案要点:
(1)、抗战爆发后存在两个战场: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两个战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共同承担抗击日本侵略的作用。
(2)、在抗战初期即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发动了四次大规模的会战,抵御了主要日军,使日本“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计划彻底破产。
(3)、由于国民党实行的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抗战的片面抗战路线,抗战初期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的几次会战都失败了,连首都南京也沦陷敌手。
(4)、总而言之,正面战场在抗战初期却仍是主要战场,发挥着主要作用。
国民党
共产党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