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你们的悲痛的工作和思想的崇高志向,决不会就那样徒然消亡……爱情和友谊会穿过阴暗的牢门来到你们的身旁,正象我的自由的歌声会传进你们苦役的洞窟一样。沉重的枷锁会掉下,阴暗的牢狱会覆亡——自由会在门口欢欣地迎接你们,弟兄们会把利剑交到你们手上。 致西伯利亚的囚徒(节选) 普希金“我憎恨你和你的皇座,专制的暴君和魔王,我带着残忍的高兴看着你的覆灭,你子孙的死亡。”引入第七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三课 资本主义的扩展俄国农奴制改革改革推动社会进步,增强了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俄国开始跻身于欧洲强国之列。1.背景:2.目的:3.措施:4.作用:①16世纪中期,俄国盛行农奴制,社会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欧国家。那时的俄国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②17世纪,俄国开始出现手工工场,但是工场里主要使用农奴劳动,工商业发展缓慢。③1689年,羡慕西欧先进科技文化的沙皇彼得一世掌握实权。为了使俄国成为强国。大力推行加强中央集权、扩大军事力量、发展经济和推广学校教育的改革。彼得一世改革 英国的轮船◎俄国落后能说出与下列图片相关的人物信息吗?从两幅图的比较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国别 人均收入(卢布) 铁产量(万吨) 铁路长度(千米) 制度 俄国 71 26 1606 农奴制和封建专制 英国 323 385 14603 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法国 150? 108 9160 资产阶级共和制 德国 175 40.2 10065 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19世纪中期俄国与西方经济比较请结合上表思考: 19世纪中叶俄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农奴制严重障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俄国 西欧 经济 工业水平 工业水平低,机器生产未普及;产业结构失衡,农业比重大 工业水平高,机器大工厂生产普及,结构较合理 经济结构 自然经济依然存在,商品经济受阻 自然经济完全瓦解,商品经济蓬勃发展 市场 农民购买力低,国内市场狭小 较为广阔的国外市场;国内民众购买力较强 什么因素导致俄国的发展滞缓?探究一:农奴制从哪些方面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自由劳动力、市场、资金、技术、原料 17世纪末,西欧各国发展迅速,几乎控制了全球贸易的荷兰已经辉煌了近百年;通过海外贸易和掠夺积累了大量财富并占有广阔市场的英国,正在孕育工业革命; 而俄国基本上还是一个闭塞落后的内陆国家。强邻瑞典和土耳其分别在北方和南方控制着俄国通向西欧的通道。1689年,彼得一世正式执掌大权后,急于控制波罗的海和黑海,打开“通向欧洲的窗户”。他微服出访西欧,扩大了视野,进一步了解了国际形势。 当时俄国只有21个手工工厂,主要使用农奴劳动。中央部门职责不清,效率低下,贪赃枉法盛行。地方“督军”权力广泛,往往成为独霸一方的小沙皇。当时的俄国只有陆军没有海军。文化教育十分落后,即使在首都莫斯科,一百个人中间识字的也不超过三个。阅读卡彼得一世改革 彼得一世打破过去的贵族世袭制度,根据每个官员的知识水平、才能高低、贡献大小,选拔和任用官吏。当时规定,对10—15岁的贵族子弟,实行强迫教育,未受教育的以后不准结婚。彼得要求俄国人学习西欧的生活方式,强迫俄国人脱下长袍,换上西欧的短装。他还强迫俄国男人剪掉长胡子。彼得一世(1672—1725) 即彼得大帝,俄国沙皇。他在位期间,积极向西方学习,兴办工场,振兴贸易;改革军制,建立正规的陆海军;加强中央集权,同时积极对外扩张,取得波罗的海出海口;营建新都圣彼得堡。他的统治为近代俄国的发展打下了基础。1697—1698年,彼得一世微服出访,随俄国“大使团”访问了西欧的荷兰、英国等国家。在荷兰,彼得一世化名米哈伊洛夫在造船场认真学习造船技术。图为圣彼得堡的彼得一世学习造船雕像。牛津大学(17世纪) 在英国,彼得一世参观了科学院、牛津大学,拜访了牛顿,旁听了英国议员的辩论。沙皇的抉择“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来解放农民。” ——亚历山大二世(1856年) “继续拖延只会引起更大的灾祸,对整个国家,特别是对地主会造成有害的、灾难性的后果。” ——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在国务会议上 “诸位会深信,凡是能够维护地主利益的措施都已一一地做到了。” ——1861年最后审查改革方案时改革措施 移植西方文明(欧化改革) 军 事 经 济 政 治 文化教育 ——按照欧洲方式改革军队A、实行征兵制;B、重视发展海军,建立庞大的军队A、鼓励私人开办企业B、实行重商主义:保护关税,进行税制改革——加强中央集权A、在中央设立最高机关:参政院B、地方设立总督C、废除世袭特权A、派遣留学生到欧洲学习, 聘请外国人到俄国传授先进的科技B、发展各种公共事业,建立学校、医院、科学院等C、推行西方的文明生活方式听命于沙皇彼得一世改革中的剪须运动 彼得一世改革时期发放的“胡须税”牌,留胡须者必须交纳高额税金。税牌上文字为“税金已付”。彼得一世改革措施之一——剪掉男子胡须1.性质:2.影响:农奴主推行的自上而下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封建性改革。局 限 性①改革仅限于学习西方的技术文明和生活方式,并没有学习西方制度;②手段的过于野蛮和粗暴(镇压近卫军;处死太子);③农民没有从中得到任何利益;(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征兵和征调劳工)④从长远看,改革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改革后的俄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积 极①取得巨大成效,俄国跻身于欧洲强国的行列,改变了欧洲原有的政治格局;②宣告了强大的俄罗斯帝国的正式诞生;③客观上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俄罗斯帝国的崛起——影响问题探究:彼得一世的改革有何利弊?注意:彼得一世的改革巩固的是贵族地主和商人的统治,只是对外扩张创造了条件,并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而是沙皇专制王朝推行的封建性改革。实质:强化了农奴制讨论:1、如何评价彼得一世?(是“暴君”还是“大帝”?请用史实说明)???? (俄总统普京:“此生我最佩服的人就是彼得大帝。”为什么?) 彼得一世在位期间,顺应历史潮流,仿照西欧实行军事和经济改革,增强了国家实力,使俄国跟上了西欧近代化的步伐,奠定了近代俄国强大的基础,因此彼得一世可以称为俄国历史上杰出的封建政治家;其主要局限性:(1)是未能废除农奴制度(2)侵略扩张也给欧亚人民带来了灾难(3)野蛮、粗暴的手段推进(4 ) 改革加重农奴的负担 2、阅读以下材料和课本练习 “解析与探究”,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彼得一世改革评价。(1)马克思说:“彼得一世用野蛮制服了俄国的野蛮。”俄国的野蛮:经济文化落后;彼得一世的野蛮:推行改革手段的野蛮。(2) 斯大林说“这是跳出落后圈子的一种独特的尝试”引进西方成果摆脱封闭脱落后的局面(3)普希金说“俄国在斧头的敲击声和大炮的隆隆声中作为一艘新下水的军舰进入了欧洲强国的行列。”俄国跻身欧洲强国行 1699年,彼得一世先后同萨克森、丹麦签订反瑞典的同盟条约。 1700年,同土耳其签订和约。 1700年8月,彼得一世向瑞典宣战,进攻纳瓦尔,开始了长达21年之久的北方战争。在列斯纳亚、波尔塔瓦、汉古特和克琅加姆等大战役中,彼得一世亲临战场,指挥作战,获得胜利。 1721年8月,俄瑞两国签定《尼什塔特和约》,俄国获得芬兰湾、里加湾等地,取得波罗的海出海口。俄罗斯帝国崛起波尔塔瓦之战 在列斯纳亚、波尔塔瓦、汉古特和克琅加姆等大战役中,彼得一世亲临战场,指挥作战,获得胜利。1725年2月8日,彼得一世病逝。彼得一世墓代表彼得大帝的名为“青铜骑马人”雕塑作于1872年。这位沙皇警觉地注视着圣彼得堡。俄罗斯国徽国徽的中心意思:我们望着不同的方向,却又有共同的心脏。1.背景:①19世纪中期,俄国的工业有了发展,但由于农奴制的阻碍,仍然与西欧先进国家有很大差距。②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批评时政,反对沙皇专制,主张废除农奴制。③1853年,为了扩大势力范围,同时转移国内矛盾,沙皇俄国发动了克里米亚战争。两年后,英国、法国等国家加入土耳其一方,大败俄军。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把俄国的强国形象打得粉碎,让俄国人深切感受到自己的落后,废除农奴制势在必行。1861年农奴制改革2.时间、人物: 1861年,在经过与贵族的多次讨论之后,亚历山大二世颁布法令,宣布废除农奴制。①农奴制的废除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俄国从此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推动了俄国的现代化进程,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②局限性:这次改革留下大量封建残余。3.内容:①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②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4.作用:感知农奴生活政治:受压迫,没有人身自由;经济:受剥削,生活贫困不堪。 结合上述图片、材料及教材,它们共同反映了俄国农奴制具有什么特点?特点:农奴世代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在土地、人身、司法上依附于地主,处于社会最低层,处境恶劣 。 19世纪上半期的俄国报纸上,曾经有出售家奴与阉马的广告,有饲养猪犬和吹笛唱歌等专长的农奴竟与马匹同列。 1801-1860年农民骚动年 代 农民骚动 1801年~1810年 83次 1811年~1820年 124次 1821年~1830年 156次 1831年~1840年 143次 1841年~1850年 351次 1850年~1860年 591次 政治上,农奴制激化了阶级矛盾,农奴起义不断,沉重打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雄厚的资本充足的自由劳动力丰富的资源和原料市场的扩大良好的环境技术知识经济上,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需要哪些条件?俄国农奴制的存在导致了俄国哪些条件的缺失?19世纪中叶俄国经济发展状况及原因(1)状况: 已出现机器工厂,但仍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远远落后于西欧其它国家(2)原因: 农奴制的严重阻碍 (缺乏自由劳动力、工业投资、国内市场)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1.双方:2.起因:3.战败原因: 4.影响:俄国-----英国、法国、土耳其(1)扩大在地中海和西亚等地的势力,攫取更多的土地 (2)转移国内矛盾(3)俄国入侵土耳其侵犯了英法在土耳其的利益直接原因:俄国武器装备落后,弹药粮食供应不足,作战准备不充分,军心不齐;间接原因:战争期间国内农民运动高涨,威胁俄国后方,削弱了军队战斗力。根本原因: 落后的农奴制(1)俄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2)进一步加剧了俄国国内的阶级矛盾(3)充分暴露了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的腐朽,推动了俄国农奴制改革军事上,克里米亚战争惨败,俄国国际地位下降,国内矛盾激化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政治上:农奴制激化了阶级矛盾,沉重打 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 军事上:克里米亚战争惨败,推动了俄国 农奴制改革★ 思想上:出现反对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 的新思潮。★ 经济上: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 的发展。我会归纳(根本原因)(直接原因) “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来解放农民。” ——亚历山大二世(1856年) “继续拖延只会引起更大的灾祸,对整个国家,特别是对地主会造成有害的、灾难性的后果。” ——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在国务会议 亚历山大二世我要改革“解放”的农奴 材料1:现行的农奴领有制不能一成不变,与其等待农奴自下而上地起来解放自己,倒不如从上面来废除农奴制度,解放农奴为好。 ——亚历山大二世1856年3月 材料2:继续拖延只会引起更大的灾祸,对整个国家,特别是对地主会造成有害的、灾难性的后果。因而宜尽快通过改革方案。 ——亚历山大二世1857年2月 探究:结合以下材料分析:亚历山大二世进行改革的目的何在?目的:化解统治危机,增强国力,重振大国威望。分析改革的实质“农民获得自由时,已被剥夺得一干二净了。” ——列宁 “诸位会相信。为了保护地主的利益,凡能做的一切都做到了。” (亚历山大二世说其改革初衷) 在改革中,地主把最好的土地留给自己。农奴得到土地,按当时市价算仅值5亿多卢布,而实际付出的却不少于20亿卢布。实质是沙皇政府和地主勾结起来对农民进行的双重敲诈与掠夺,是在保护地主利益的前提下进行的。沙皇政府实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性质:【材料】“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来解放农民”。 ——亚历山大二世(1856年)主要内容:农民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不得买卖农民或干涉他们的生活;农民交纳一定的赎金,可以得到一块份地和宅园地。1861年改革作用:1、废除了农奴制,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快了俄国工业化的历史进程。2、俄国开始从农奴制时代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资本主义社会)。3、但这次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农奴制残余。②掠夺性“解放”后的农奴被剥夺得一干二净③欺骗性改革后的农民为生计重新受盘剥评价1861年农奴制改革进步性①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扩大了自由劳动力的来源,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②农民获得自由和土地,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俄国农业和社会经济发展③农奴制的废除,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近代化)。局限性①不彻底性A、保留大量封建残余B、农民基本被束缚在土地上1861年农奴解放时的欢呼农奴盛行国遭殃 ,亚历山大二世慌 1861废奴法令出,农奴自由地钱赎。 记忆歌谣改革是强国之路。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适时的改革推动社会发展。改革要顺应历史潮流。改革要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我们要坚持改革不动摇,支持、拥护改革。感悟 彼得一世改革 1861年改革 时间 领导者 内容 性质 影响 课堂小结彼得一世加强中央集权、扩大军事力量、发展经济和推广学校教育。1689年自上而下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封建性改革。推动社会进步,增强了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俄国开始跻身于欧洲强国之列。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解放”农奴;赎买份地。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当堂训练题1、下图是俄罗斯为纪念某一重大事件150周年,于2011年2月1日发行的纪念币,图案左侧为一名农夫在田间卖力耕作的情景,右侧为一支成45度角放置的鹅毛笔,下方为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名。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A. 俄国农奴制改革 B. 俄国十月革命 C. 赫鲁晓夫改革 D. 戈尔巴乔夫改革2、俄国1861年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是因为A.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B.开辟了海外市场 C.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D.摆脱了殖民统治3、2011年是俄国农奴制改革150周年。这场改革对俄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B.改革并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C.是俄国历史的重大转折 D.所有的农奴无偿分得了土地4、“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这个评价是针对A. 日本明治维新 B.俄国1861年改革 C.中国戊戌变法 D.美国内战5、1861年的俄国农奴制改革成为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这个“转折”是指 A. 俄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B. 俄国封建势力被彻底清除C. 俄国农民免费获得“份地” D. 俄国废除了沙皇专制制度6、19世纪60年代美俄两国都要解决国内的重大问题,其相同的历史任务是 A.使国家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B.为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消除障碍C.避免国家分裂 D.反抗殖民压迫7、各国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方式各不相同,俄国实现这种转变是通过 A.资产阶级革命 B.资产阶级改革 C.推翻殖民统治 D.国家统一运动8、史学界普遍认为: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得出这一认识的主要依据是A.改革使俄国摆脱了民族危机 B.改革使农奴无偿获得了土地C.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D.改革废除了沙皇统治9、19世纪中期,美国和俄国都出现了影响本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问题。请回答:(本题共6分,每问2分)(1)19世纪中期,影响美国、俄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最主要因素分别是什么?(2)两国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各是什么?(3)问题的解决对两国产生的相同影响是什么? 美国:黑人奴隶制的存在;(1分)俄国:农奴制的存在。(1分)美国:黑人奴隶制的存在;(1分)俄国:农奴制的存在。(1分)美国:内战(或南北战争、资产阶级革命);(1分)俄国:1861年改革(或废除农奴制、亚历山大二世改革)。(1分)促进了两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分)其他答案只要和题意相符均可给分。俄国改革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俄国1861年改革及其历史意义。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俄国1861年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和全面地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到这次改革的资产阶级性质,认识到它在本国历史上产生的重大影响,从而理解改革对社会进步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俄国1861年改革及其历史意义。列夫·托尔斯泰及其代表作。教学难点:通过引导学生探究“俄国1861年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教学方法:讲解法,讨论法,图片辅助法。教学媒体 图片:俄国农奴,克里米亚战争,亚历山大二世,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等。教学结构与过程[导入]当英、法、美三国先后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民族解放战争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时候,俄国发生了哪些大事?这些大事对它的历史发展又产生了哪些重要的影响呢?我们今天的课题是:俄国农奴制改革。[板书]第15课 俄国农奴制改革一、牛车拉载的俄国[教师引导]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也波及到遥远而落后的俄国,从而带动了生产力的发展。1804年,俄国有1200家手工工场,到50年代末发展到2800家。30年代末,俄国开始了工业革命。1858年,仅莫斯科一省就有蒸汽机158架。随着工业的发展,工人人数也不断增加。在1861年改革前,共有工人86万名。同时,工业中自由雇佣劳动也逐渐超过农奴劳动。自由雇佣工人在全部工人中的比例,1804年为48%,1860年上升到87%。这段材料说明了哪些问题?[学生回答]……[教师讲解]随着国力的加强,俄国对外扩张领土的野心也日益强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一目的小字部分,了解克里米亚战争。[学生看书]1853年,俄国为同英法争夺巴尔干半岛而进行了克里米亚战争。在长达三年的战争中,尽管俄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并拥有本土作战的优势,最终却一败涂地,被迫退出一部分侵占的土地。全俄国都为这次惨败所震惊。他们发现,英法等西欧国家在经济、军事力量上已经远远领先于俄国。而俄国自身落后的原因就在于腐朽的农奴制度。那么,农奴制怎样阻碍了它的发展呢?[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农奴制的严重阻碍表现在:一、是农奴没有自由,使资本主义工业缺乏大量自由劳动力;二、是在沉重的封建剥削下,农奴无力购买工业品,影响国内市场的扩大。[教师过渡]物极必反,广大农奴不堪忍受地主和封建国家日益沉重的剥削,时常发动起义。再加上军事上的失败(指克里米亚战争等),俄国面临严重危机,如果听之任之,后果不堪设想。怎么办?[学生回答]变。[教师点评]不错。但有其他办法吗?[学生回答]战争。[教师引导]这种办法统治阶级同意吗?[学生回答]不同意。[教师引导]对。他们唯恐天下大乱。中国有句古话说的特别好:变则通,通则久。[板书]二、农奴制的废除[教师过渡]19世纪中期,俄国国内阶级矛盾激烈,废除农奴制势在必行。但对于废除的方式,存在着革命和改良的两种可能。为了阻止革命的发生,1861年2月19日(公历3月3日),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正式签署改革法令和关于废除农奴制度的特别宣言。[教师提问]俄国1861年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解决农奴制问题?我们一起看投影![投影显示]为了阻止革命的发生,1861年2月19日(公历3月3日),亚历山大二世正式签署改革法令和关于废除农奴制度的特别宣言。主要内容有:(1)宣布农奴有人身自由,包括有权离开土地,有权拥有财产,有权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诉讼、立约等活动。地主不能买卖或交换农奴,不能禁止农奴结婚,也不能干涉农奴的家庭生活。但在农奴和地主订立赎地契约之前,农奴对地主还负有“临时义务”,还须继续受地主的奴役和支配。(2)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农奴必须先付赎金的1/5~1/4,其余由政府从国库拨款付给地主,农奴在以后49年内,每年附加利息以“赎地费”的形式偿还国家。但授予农奴的份地,在法律上仍是地主的财产,农奴只有“永久使用”权。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1861年改革实际上是一次对农奴的大掠夺。农奴在改革中分到的土地,按1861年的土地市价计算,仅值五亿多卢布,这样,获得“解放”的农奴又在“工役制”或“对分制”的形式下,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这些剥削方式都是农奴制的残余。[教师导学]同学们,看完后可以展开讨论。[学生讨论]……[教师总结]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二是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这样解决了“农奴制”问题。[教师提问]我们如何评价俄国废除农奴制?请继续讨论。[教师点评]其历史意义分为两个方面:进步性和局限性。[投影显示]1861年改革,是以沙皇为首的统治者为克服农奴制危机,巩固自己的统治,而被迫实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第一,19世纪中期,在欧洲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俄国资本主义工业有了一定发展,但受到农奴制的严重阻碍;农奴没有人身自由,工厂中缺乏必要的劳动力、国内缺乏广阔的市场。第二,残酷的封建剥削激起广大农奴的反抗,农奴暴动接连不断,动摇了沙皇和贵族地主的统治;在这样的情况下,统治者意识到,废除农奴制势在必行,而且“这件事自上而下进行比自下而上要好得多”,于是被迫实行改革。第三,改革的主要内容客观上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农奴获得“自由”,为工厂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农奴获得份地时支付的巨额赎金,转化为资本主义生产急需的资本。因此,1861年改革加快了俄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步伐,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个重大转折点。[教师讲解]“进步性”我们通过前面学习已经有了充分认识。有关“局限性”的理解,可从改革的目的、改革的实施者,去探究其产生的原因。通过分析思考,可以了解到:(1)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摆脱农奴制危机,巩固贵族地主统治;(2)改革是由代表贵族地主利益的沙皇实施的;(3)改革的前提是维护地主利益。这样,改革存在局限性就不难理解了。[板书]三、“俄国革命的镜子”[教师导学]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三目知识,说一说谁是“俄国革命的镜子”。[学生回答]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教师引导]他有哪些代表作?[学生回答]《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等。[学生回答]《战争与和平》。[教师提问]哪位同学能概括出《战争与和平》描述了什么内容?[学生回答]……[教师小结]通过对重大历史事件中俄国家庭道德关系的描写,艺术地再现了俄国的社会生活,深刻地揭露了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俄国社会的基本矛盾。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俄国农奴制改革.flv 俄国改革.pptx 俄国改革教案.docx